绿色和平:中国数据中心碳排放逐年增加 加速碳中和转型是刚需

不久前,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计量检测中心(广州赛宝计量检测中心)联合发布《中国数字基建的脱碳之路:数据中心与5G减碳潜力与挑战(2020-2035)》报告(下称《报告》),对中国数据中心与5G等数字基础设施的能耗与碳排放趋势做出预测。《报告》指出,在中国2030年全面实现碳达峰之后,数字基础设施的碳排放仍将继续增长,已成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新增长点,需加速向100%可再生能源转型,尽早实现碳中和。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预见的是,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将带来计算量和数据量的激增。面临业务倍数级增长随之带来的能耗增加,依赖化石能源发电的数字基础设施正在面临严峻的碳排放挑战。在中国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座,如何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尤其值得关注。

《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数据中心和5G总用电量约是2020年的2.5-3倍,将达6,951-7,820亿千瓦时,将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5-7%。同时,2035年中国数据中心和5G的碳排放总量将达2.3-3.1亿吨,约占中国碳排放量的2-4%,相当于目前两个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将比2020年增长最高103%,5G的碳排放将增长最高321%。综上所述,数字基础设定的碳排放“锁定效应”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挑战。

对于数字基础设施的低碳发展路径,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也给出了可借鉴的方向。《报告》指出,加速向100%可再生能源转型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减少碳排放,是行业迈向碳中和的优先路径。其中,数据中心与5G可以通过投资建设分布式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项目、市场化采购可再生能源、认购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应用可再生能源,同时探索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的应用场景。

国家发展不可停留,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座也必须要“建造”,因此,在中国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要找到重要抓手,加速碳中和转型,早日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