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福建永定廖氏

原标题:福建永定廖氏

福建省永定县廖氏

○廖永茂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博平岭山脉西麓,居闽粤边陲。明成化十四年从上杭县析出建县,明王朝取“永久平定”之意而命名为永定县。县境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68公里,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县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和水力资源,是福建省著名的老区、侨区、烟草区、矿区和客家土楼文化旅游区。全县辖23个乡镇,总人口约50万,多为汉族,讲客家方言。县内廖姓人均自称武威郡廖氏,属廖延龄、廖崇德、廖花(字实蕃,号循政)后裔。宋时廖花自福建省顺昌县合阳市(一说下洋墟)迁居上杭县胜运乡郭坊(现称“觉坊”),成为现在杭永(当时永定尚未开县,地域属上杭县管辖)廖氏开基祖,生1子:廖昌。廖昌生3子:廖彻、廖政、廖敏。之后数百年间,廖花后裔遍布闽粤赣桂台及海外各地,成为廖氏最主要的一个支系。永定廖氏主要分布在14个乡(镇)39个自然村,约15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按全县姓氏人口排名列为第九位。

县内廖氏迁徙情况

凤城镇南郊居委会廖屋

永定县县城名凤城镇,凤城镇南郊居委会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之三孙廖敏(字讷斋),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溪南里席草铺(又称洋塘下,在原人民戏院和纸箱厂背后)开基,现已繁衍至31代。

凤城镇西门寒陂下村

凤城镇西门寒陂下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1世廖赤庵,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入定居,现已繁衍至30代。

凤城镇大洲半坑村

凤城镇大洲半坑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1世廖祖桢,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基,后(廖政房)第21世廖成宁从圆头山迁县城台边再迁半坑里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凤城镇大洲居委会廖屋

凤城镇大洲居委会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12世廖儒生(又名廖宗俊),从溪南里古镇黄竹隔(现属城郊乡)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凤城镇东坊居委会廖屋(今凤山酒店背后)

凤城镇东坊居委会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21世廖祥峰,从本城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凤城镇西北居委会西后街廖屋

凤城镇西北居委会西后街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21世廖万凤,从县城南门迁入定居,现已繁衍至31代。

凤城镇西门坝子里廖屋

凤城镇西门坝子里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21世廖任元,从溪南里仙师洋思斜始迁湖雷寺前,再移广东大埔桃李窠,后又迁县城西门坝子里开基,现繁衍至30代。

凤城镇东坊东半街廖屋

凤城镇东坊东半街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24世廖辛舍,从岐岭列市背头山村先迁永定城西门寒陂下,后再迁东半街定居,现已繁衍至30代。

城郊乡古镇黄竹隔村

城郊乡古镇黄竹隔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之次孙廖政(字拱辰),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城郊乡古镇凹下村

城郊乡古镇凹下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21世廖文尧,从本村黄竹隔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高陂镇和兴田塅村

高陂镇和兴田塅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8世廖成旻携其父廖十三郎之骨骸,于元明之交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田塅开基,现已繁衍至31代。

高陂镇富岭务郎坑村

高陂镇富岭务郎坑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2世廖永禧,从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高陂镇富岭富康坪上村

高陂镇富岭富康坪上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2世廖永祯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29代。

高陂镇上洋田心村

高陂镇上洋田心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14世廖禄,从溪南里黄竹隔转迁高陂田心村开基,现已繁衍至31代。建有宗祠尚志堂。

坎市镇青溪村

坎市镇青溪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13世廖宗兴从本县城郊古镇黄竹隔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湖雷镇尺度村廖屋。湖雷镇尺度村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1世廖百四郎,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湖雷镇罗滩村

湖雷镇罗滩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12世廖荣阳,从堂堡下村赤迳村迁入开基,后第14世廖昂也从湖洋塔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29代。

湖雷镇戴阳岗村

湖雷镇戴阳岗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3世廖榕,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湖雷镇下湖寺前村

湖雷镇下湖寺前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18世廖元龙于康熙年间携侄廖近仁等从仙师乡洋思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1代。

堂堡乡下村赤迳村

堂堡乡下村赤迳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11世廖千五郎,从溪南里(仙师乡洋思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抚市镇华丰隔子背廖屋

抚市镇华丰隔子背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1世廖彦达,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29代。

抚市镇五联水口团村

抚市镇五联水口团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2世廖永玉,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基,现繁衍至28代,6户20余人。

西溪乡礼田上寨村

西溪乡礼田上寨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11世廖春光,从溪南里古镇坪黄竹隔(现属城郊乡)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西溪乡礼田沙角里村

西溪乡礼田沙角里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6世廖图山,从永定城西门(现属凤城镇)迁入开居,现已繁衍至30代。

金砂乡半埔村

金砂乡半埔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17世廖思尊,从溪南里古镇凹下(现属城郊乡)始迁金丰列市上新村,后再迁金砂半埔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洪山乡上塔厚墩村

洪山乡上塔厚墩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11世廖仲桢,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洪山乡上山嘉禾石罗家营村

洪山乡上山嘉禾石罗家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11世廖得理,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洪山乡上山村

洪山乡上山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22世廖玉瑞,从洪山上塔厚墩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峰市镇龙角村(又名泥角村)

峰市镇龙角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1世廖百一郎从溪南里洋塘下(现属凤城镇)始迁仙师乡凹背,后又转迁峰市泥角开基,现已繁衍31代。1999年因建棉花滩水电站整体迁居凤城镇管山前,仍称龙角居委会。

峰市镇信美下水高山村

峰市镇信美下水高山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21世廖官让,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26代。

仙师乡洋思科村

仙师乡洋思科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10世廖百四郎,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仙师乡横桥村

仙师乡横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12世廖宗富,从溪南里古镇凹下(现属城郊乡)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29代。1999年,因建设棉花滩水电站移民至凤城镇。

岐岭乡中社背头山村

岐岭乡中社背头山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1世廖彦志、廖彦璘兄弟,从郭坊村(今属上杭县兰溪镇)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岐岭乡龙湖团村廖屋

岐岭乡龙湖团村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3世廖椿,从溪南里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29代。

岐岭乡上新村

岐岭乡上新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15世廖乾斋、廖应益叔侄,先后从永定县溪南里大洲段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1代。

岐岭乡石牌前廖屋

岐岭乡石牌前廖屋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18世廖鸾宇,从中社背头山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下洋镇廖陂村

下洋镇廖陂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21世廖登华,从本县溪南里仙师洋思斜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30代。

下洋镇下洋圩半坑村(老街)

下洋镇下洋圩半坑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21世廖恒福,从溪南里大洲段始迁圆头山,后又从圆头山再迁下洋圩半坑开基,现已繁衍至28代。

闽粤赣武威廖氏族谱

《闽粤赣武威廖氏族谱》为数省廖氏联谱,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永定县城开修。永定县城廖镜波为主修,永定田段廖步霄为主纂,永定清溪廖杏园、田段廖生如、廖干民、廖廉卿为编修,福州廖毓英等闽粤赣三省各地宗贤102人为协修。修纂者用族祖廖梦麒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所编《通修廖氏族谱》作蓝本,参考了二百多种数省征集来的族谱资料,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印好,分发各地。全谱共20册,竖排铅印。其中首卷一册为人文资料,约25万字,收录了廖花世系数百年来的人文资料。其余十九册为世系,约208万字,收录了闽粤赣三省(浙湘二省亦有小部分)245个廖氏村落的世系。该部族谱篇幅巨大,内容宏富,是研究廖氏文化的重要文献。

永定廖氏族谱

《永定廖氏族谱》为永定县廖氏联谱,由永定廖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辑,1993年铅印发行。总顾问廖树桢(台北),名誉主任廖晁诚,主任廖德润,副主任廖文豪、廖采芳、廖连昌,总编廖德润。该谱载有廖氏源流和入闽入永的始祖、迁徙概况及世系,约30万字,还载有照片32幅。

中国廖氏族谱——花公世系

2000年12月成立编纂委员会,廖连昌为主任,廖德润为总编,另数省69人为编委。经5年通力协作,收编了9省95县市的花公世系,于2005年元月印刷发行,精装本共5册。

重修《永定廖氏族谱》

应永定县委“支持开展县内八个姓氏族谱的调查、编纂工作”的要求,永定廖姓于2010年元月成立重修《永定廖氏族谱》编纂理事会,廖芳春为理事长,廖连昌为副理事长,廖承先为主编,廖采芳、廖文茂、廖焕兰、廖春炎、廖建华、廖永鑫、廖永茂为副主编。距前次编纂永定县廖氏联谱仅17年,2010年12月,重修《永定廖氏族谱》精装本一大册印好发行。

永定县城“永思堂”

永思堂是永定廖氏旧建家庙。坐落于永定县城东南城墙边(现环城东路),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坐北朝南,三堂。祀始祖廖实蕃以下一脉神位。该祠建筑古朴雄浑,构造特异。其祠门斗拱重叠,托起飞檐门顶,大门两侧皆以石雕吉祥物叠砌而成。门外两柱顶,有石狮一对,相对而立,更显庄严、雄伟。祠落成仅几年,时当明清之交,为军队所占。田段廖民先(名觉,庠生)赴诉宪辕,示禁踞占,祠宇遂复如初,其功不亚创祠。该祠于60年代被拆毁,改建为县委党校。

永定县城“知本堂”

知本堂为闽粤赣武威廖氏之总祠。祠址在永定县城洋塘下,始建于清康熙廿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于雍正十三年,经多次扩建,三堂两落,规模宏伟,内部功能齐全。正堂与中厅有八大木柱支撑,柱圆大,一人合抱有余,柱础为巨大的各色瓜形青色花岗岩石鼓。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梁栋之上有立体雕塑人物故事或龙凤走兽等吉祥物,栩栩如生。全祠能容纳千人。门前有翰林、进士、文武举人授封之石桅杆林立,文职者石笔为顶,武职者石狮吼天,蔚为壮观,居永定县城各姓氏宗祠之冠,是昔日县城一大景观。祀一世祖实蕃公神位。知本堂内挂有乾隆朝名臣蔡新所题木刻楹联“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民国时,知本堂内曾办过道南小学、永定简易师范,1950年代曾作为政府会议住宿地。60年代知本堂被拆毁,原址改建永定电影院。2004年南门街新区改造后,此处辟为文化路。

永定清溪廖氏宗兴祠

地理位置与自然风光:清溪廖氏宗兴祠坐落于永定县坎市镇清溪村,坐东朝西,黛瓦白墙,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祠周围千山并峙,树木茂密,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旧时,坎市至永定县城的官道途经清溪,在道路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文武官员路经此地,都要下轿、下马,一行缓步走过村庄,以表敬意。

历史沿革:清溪村位于永定河上游山间谷地,四周青山并峙,村子原名“青坑”。后人觉得不大雅,以流经村中的溪水清澈之故,易名为“清溪”。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清溪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由溪南里黄竹隔迁徙太平里清溪,繁衍至今,已历17代,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本村廖氏政房裔孙共有162户,633人【不包括寄籍上海嘉定(原为江苏所辖)等外地的裔孙】。

清溪廖氏宗兴祠由开基祖宗兴公之子国维公、南丰公于明嘉靖年后期肇建。经过数年兴筑,遂建成如今的规模。自建祠以来,历经400余个春秋,宗祠基本保持原貌。400年来,宗祠历经沧桑,赖历代先辈维修保护。2004年,清溪长辈守诚等又牵头组织全面大修,并将丢弃四处的石桅杆基座一一找回,重竖于宗祠正前方围墙外,使宗祠基本恢复原貌。

数百年来,先辈还播迁至本省南靖县、上海嘉定县等地。如今留居清溪的子孙传至30代,人口近千人。可谓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建筑艺术:廖氏宗兴祠基址原有数个泉眼,泉水源源涌出,使这里成了沼泽地。然而,堪舆家认为这里风水好,因此族人也就定于此地建祠。建祠时,挖开地基,族人先用松木打桩,再在上面砌石起柱,使地基稳固。

宗兴祠总体东西走向,中轴线自西至东为祠前地坪、围墙、祠坪(大门开在祠坪右侧,朝北)、正堂、祠后石坎、风水林。

祠前近处为田野,远处正前方是笔架峰;左前方山峰形似文官出巡引路的旗帜,称“旗山”;右前方山峰形似衙门的大鼓,称“鼓山”;“鼓山”旁边一座小山峰象书院的钟,称“钟山”;左前方远处是清溪的出水口,山峰极象文人学子的书橱,称“书柜山”;祠后是郁郁葱葱的后龙山脉,左右两座山峰象蛤子,称“教子山”。中间山峰象一顶旧时的官帽,称“官帽山”。祠前双水交汇,碧水蜿蜒流过。

宗祠大门宽3.2米,高3.8米,门顶挂一快黑色木匾,上镶“廖氏家庙”四个金字,两边挂大红灯笼。大门两边对联是“万石家声旧;三元门第新”。 大门前地坪用细扁河卵石砌成几何图案。大门屋面悬山顶,栋脊左右高翘。

跨过大门坎,便是祠坪,宽10.5米,深8米,河卵石铺砌。祠坪靠正堂左右筑屋2间,一间为“福德祠”,另一间为“土地神”,各约12平方米。

踏上石台阶,便是正堂。正堂宽3.8米,深8米,高6.3米,砖铺地面。正堂背面是一神龛,内竖一块历代高曾祖考神位木牌,是祖宗的神灵之所。神龛顶上是一块黑色横匾,镶“宗兴堂”三个金色大字。神龛前是香烛台和供桌,祭祖时可插香、放供品。神龛背面开一后门,风水上有“来龙”的作用。正堂左右厅柱间镶以木板为墙,木板墙漆成红色。正堂上面屋梁间挂10块匾额,是历代裔孙的功名牌匾。正堂左右各有一个阴间。正堂屋面歇山顶,屋顶栋脊燕尾向左右高翘,凌云冲天。

正堂左右隔着长方形天井都是一列厢房,各4间。早年曾作家塾。

正堂后面是石砌台坎。石砌台坎上去便是数亩郁郁葱葱的风水林。昔日,风水林都是数人合抱的松树、樟树。

宗祠大门前方30米外有一前一后方形池塘、半月形池塘各一口,形似日、月,面积共约450平方米。池塘极似砚池。大门直对远处的“钟山”。“钟山”又象印斗(一枚官印),称“金鼍印”。

祠前地坪原竖有10几支石桅杆,是康熙、乾隆以来廖冀亨、廖鸿章等历代裔孙的功名碑。石桅杆的笔尖顶直插云天。可惜,石桅杆在1950年代已被毁。

昔时有一地理先生游历至此,察看了宗祠的地形、地貌,认为宗祠风水甚佳,还写了一首《宗兴祠堪舆诗》:“发祖原来是亥龙,贪狼十八有雌雄。土解星团征发迹,甲山庚向乐雍容。砚池泉涌真为贵,文笔高峰孰与同?水口书橱当积厚,溪中星斗誉兴隆。山势旗鼓分左右,池形日月伴西东。火星将相归垣位,印斗公侯镇旺宫。双水交流如玉带,千山并峙似城重。翰林代出终非偶,及第还荣宰相封。”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宗祠的山川形势和来龙去脉。

科举奇迹

独中青坑

清溪自19世至25世7代,共考中6个进士(内有5个翰林)、7个举人,是科举史上的奇迹。邑人称为“独中青坑”。

廖冀亨(号瀛海),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后任江苏吴县知县,署苏州府。

廖鸿章(号南崖),乾隆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翰林院检讨,掌教苏州紫阳书院。

瑛(号璞完),乾隆二年进士,在刑部多年,主政户科,掌京畿、山东、浙江各道监察御史、云南驿监道,后升为江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正三品官)。

琦(彩若),乾隆六年举人。

廖守谦(号晓岑),乾隆三十年举人,后任福建政和县教谕。

廖文锦(号邵庵),嘉庆十六年进士,入翰林院,历充国史馆纂修,道光元年任江西乡试主考官,道光二年出知河南南阳府、署南汝光道(从三品官)。

廖文翟(号华卿),道光五年举人,授花县知县加同知衔,历署曲江、徐闻、东安等知县。

廖惟勋(号椅城),道光十三年恩科进士,入翰林院。后调贵阳府加道衔,署贵西兵备道,历署西安、铜仁、都匀知府。

廖惟嵘(号笠仙),道光二十年恩科举人,授靖江县学教谕;

廖寿恒(号仲山),同治二年进士,入翰林院。光绪二十三年晋升为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五年调任礼部尚书(正二品官)。

廖寿丰(号谷似),同治十年进士,入翰林院。后调河南布政使,光绪十九年授浙江巡抚(从二品官)。

廖世纶(号绶青),光绪三十二年工科举人,后任民国工商部、农商部佥事科长、代理工商司司长。

廖叙畴,光绪三十二年政治科举人、法国政治学士,后任驻法国巴黎总领事、驻俄大使馆头等参赞。

清溪6个进士,有5个为翰林,即20世廖鸿章,22世廖文锦,23世廖惟勋,24世廖寿恒、廖寿丰(两人系亲兄弟)为翰林,这就是清溪的“四代五翰林”。6个进士中,两个为二品大员,两个为三品大员,功名可谓显赫。

历史人物

数百年来,清溪廖氏英才辈出,现选择其中著名的介绍如下。

廖冀亨,康熙二十九年举人,知吴县。值岁祲,赈饥宽赋,全活无算。尤善决狱,摘奸发伏,民无能欺之者。公余课士,躬自丹黄。解组,寓苏20年。归,士民赠言盈册,订为《仁声集》,有“谁说吴肠木石如,廿年爱戴尚如初”之句。

廖鸿章,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号南崖。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父亲的督教下,课业日进。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与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参加会试,两人同时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朝考,成绩优良,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内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散馆后授检讨。不久,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苏州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里的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鸿章的博闻广识,循循善诱,无不钦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南巡,曾到紫阳书院视察,特赐诗表彰。晚年定居嘉定。

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这个“科第世家”加上鸿章侄辈及其后人中的2进士、4举人,构成了永定俗语“独中青坑”的科举奇迹。

其文学书画亦颇有造诣。画作有《历代帝王巡幸图》,文学著作有《黎余诗草》、《紫阳课艺》、《勉学歌》等。

廖 瑛,号璞完,乾隆二年进士(与其叔鸿章同榜),在刑部多年,主政户科,掌京畿、山东、浙江各道监察御史、云南迤东道,后升为江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正三品),有政声。

廖文锦,号邵庵,十岁能诗,时人目为神童。嘉庆十六年进士,授国史馆编修。历充国史馆纂修提调,文渊阁校理,南阳知府,署南汝光道台(从三品官),屡平冤狱。道光元年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曾为南阳武侯祠大殿题匾“隐居求志”。有《佳想轩诗钞》。

廖惟勋,号椅城,道光十三年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调贵阳府加道衔,署贵西兵备道,历署西安、铜仁、都匀知府。

廖寿恒(1839—1903),清末大臣。祖籍永定青坑,后居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字仲山,晚号抑斋。同治二年进士。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纂修,侍读学士。光绪十年(1884年)署刑部左侍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二十三年晋升刑部尚书,25年调任礼部尚书(正二品)。中、法战争中,曾力主筹饷制械,抗击法国侵略军,巩固西南边防。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军机大臣学习行走。次年1月24日与总理衙门王大臣约康有为问话,曾询及变法的方法步骤。“戊戌变法”期间,助康有为向光绪帝送书递折,传达光绪帝的“上谕”,促进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病退职。有《廖宗伯奏议》。

廖寿丰(1836—1901年),号谷似,同治十年进士。光绪七年(1881年)授浙江督粮道,光绪十三年(1887年)为贵州按察使,光绪十六年(1890年)授福建布政使,旋调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浙江巡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旨推行新政,开蚕学馆和武备学堂,试行内河小轮船航运,请设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退职后捐银3000两,创办新华书馆。

廖世纶(绶青)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工科举人,曾任民国工商部、农商部佥事科长、代理工商司司长。;

廖守谦

字晓岑,清乾隆乙酉科举人,任福建政和县教谕。

字彩若,为乾隆辛酉举人。

廖文翟

字华卿:清道光乙酉举人,授花县知县加同知衔,历署曲江、徐闻、东安等知县。

廖惟嵘

字笠仙,清道光庚子恩科举人,授靖江县学教谕。

廖叙畴

清光绪丙午政治科举人、法国政治学士,曾任驻法国巴黎总领事、驻俄大使馆头等参赞。

清溪廖氏政房裔孙自十九世至廿五世仅七代,共考中六个进士、七个举人。难怪世人都说“独中青坑”。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清溪所中六个进士,有五个为翰林,即廿世廖鸿章,廿二世廖文锦,廿三世廖惟勋,廿四世廖寿恒、廖寿丰(两人系亲兄弟)为翰林,此乃清溪“四代五翰林”;并且,六个进士中,两个为二品,两个为三品大官,他们功名显赫。

乾隆赐诗与《勉学歌》

廖鸿章经在籍礼部尚书、著名文学家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苏州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由于其博闻广识,循循善诱,培养了不少举人、进士,声名远播。那里的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其无不钦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南巡,曾到紫阳书院视察,特赐诗表彰廖鸿章:“书院邻泮宫,讲学兴贤俊。斯为储才地,董率尤当慎。潜老鸿章继,相让如廉蔺。章更闽中人,紫阳道应振。性理无奇言,躬行敦至训。人已审所为,改过要不吝。去华以就实,素位惟守分。克己苟弗力,外染将乘衅。适因礼至圣,宫墙仰数仞。过兹接诸生,为诵勖新进。暇当伏剡藤,挥毫意以运。”

廖鸿章亦步原韵恭和:“幸学礼先师,瞻天率群俊。衿佩来彬彬,拜服同恪慎。恩光照葵藿,薄植惭莞蔺。正学师紫阳,勖以前修振。微臣纵孱弱,敢勿祗明训。鹿洞有遗规,敦行去疵吝。煌煌御书额,学古贵循分。自炫与自媒,一失丛百衅。兹当共讲习,美富窥数仞。先后读赐诗,谆复励后进。愿言日切磋,上应文明运。”

此事时人视为殊荣。后来廖鸿章的后裔在迁徙地嘉定县建有“赐诗亭”以作纪念。

廖鸿章继承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写的《勉学歌》曰:“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读不绝吟。食了饭,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听书后,莫撄情,书中之理去推寻。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沐浴毕,听讲文,文中之理须辩明。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谈书便说文。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后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无功名。”成为旧时永定人教育学子读书求学的经典名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从中也可窥出廖鸿章后代所以能够科名接踵、创造科举奇迹之一斑。

民间传说

廖鸿章智作咏梅诗

一天,廖鸿章陪乾隆郊游,从一墓地前经过,乾隆指着墓前的石人问:“这是什么?”廖鸿章未经思索便脱口而出:“仲翁。”乾隆一听便知错了,随即吟诗一首:“翁仲说成是仲翁,可知前日少书攻,实属不堪赐林翰,贬去扬州做判通。”乾隆在诗中不仅指出了廖鸿章的错误,而且故意将“攻书”、“翰林”和“通判”颠倒过来,诗中之意是廖鸿章不能做翰林,只能到扬州去做个通判。顿时,廖鸿章觉得羞惭万分。当天晚上,为了这件事,廖鸿章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思量着用什么方法来挽救。三更时分,他忽然想起:“后天是四月初一,按照习惯,每月初一乾隆必定去某寺烧香。”于是,他起床更衣,然后连续写了100首咏梅诗,准备让这些咏梅诗改变乾隆的口谕。

第二天,廖鸿章做了一番详细而周密的部署。他一边请人装裱这些咏梅诗,一边派人到某寺门前租一间屋舍,精心装饰布置一番,门匾上题了“梅馆”二字。然后,连夜将100幅装裱好的咏梅诗悬挂在“梅馆”四壁,厅中圆桌上放了一瓶造形逼真的假梅花。

第三天拂晓,廖鸿章带着书童来到“梅馆”。自己躲在厅中屏风后面,让书童到门口守望,如乾隆到了即刻禀报。早上,乾隆微服来到寺前,下得轿来,被文雅别致的“梅馆”所吸引。他好奇地踏进门槛,然后细细欣赏了这些咏梅诗,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翰林之材啊!”廖鸿章听见后,大步流星地从屏风后面出来,叩谢乾隆的封赏。于是,一场翁仲贬谪的风波就此平息。

廖鸿章焚稿会友

一天,翰林王见川写了几篇文章差书童拿去请廖鸿章修改。清晨,书童来到清溪,在小溪边,见到一个老翁戴斗笠坐在溪边石上钓鱼。书童上前打听:“老伯,有个叫廖鸿章的翰林住在哪儿?”廖鸿章问:“找他何事?”书童讲了来意。廖鸿章说:“原来是为高陂桥写‘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对联的才子。”便要书童把文稿拿给他看。廖鸿章认真看完书稿,一边说“写得不错,写得不错”,一边点火把文稿烧了。书童看了着慌,忙说:“我家老爷吩咐是给大人修改的。”廖鸿章若无其事说:“请过两天来拿就是。”便打发书童回去了。

书童回家,把事情一一向王见川说了。王见川大惑不解,心想:廖鸿章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过了两天,书童又到清溪找廖鸿章。廖鸿章仍在溪边钓鱼。书童道明来意,没等说完,廖鸿章便说“不忙,不忙。”说完,把准备好的笔墨纸砚拿出来,把那几篇文章写下,交给书童:“回去叫你家老爷到寒舍指教指教。”

书童回到家,又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王见川。王见川接过文稿一看,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不禁惊叹:“真是名不虚传!”次日,王见川带了书童亲自去清溪拜访廖鸿章。

廖瑛怒斩道台

廖瑛任江西按察使,一天接到一封申诉信。信中讲了一桩冤案。原来江西有一道台是世家子弟出身,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一次,他借母亲做寿大肆勒索,下属纷纷进献金银财宝,惟独万安县令唐某平素清廉,两袖清风,只送些薄礼。道台大怒,当众奚落。以后又处处刁难,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唐令忧愤成疾,最后吞金自尽。死前写下一封给廖瑛的申诉信,请求给予申冤,交给妻儿,叮嘱务必送达。廖瑛接到申诉信后,当即下去查得实情,又获悉道台其它许多劣迹,于是把道台逮捕处决。民心大快。

重点文物

功名牌匾

乾隆丁巳仲秋廖鸿章立“黄甲同登”匾,原物已毁,现在的为复制品。

乾隆年廖鸿章立“先帝巡行”匾,现存原物。

乾隆年廖瑛立“江西按察”匾,原物已毁,现在的为复制品。

嘉庆十六年辛未廖文锦立“进士”匾,原物已毁,现在的为复制品。

光绪癸亥孟秋月五翰林立“翰林”匾,原物已毁,现在的为复制品。

光绪庚子秋月廖寿恒立“礼部尚书”匾,原物已毁,现在的为复制品。

光绪己亥仲冬月廖寿丰立“浙江巡抚”匾,现存原物,略有破损。

石桅杆

清溪廖氏宗兴祠前原竖有廖冀亨、廖鸿章、廖瑛等人考中举人、进士后所立的石桅杆10几支,后于1950年代拆毁。石桅杆顶部原物件已找不到,现在只有石桅杆基座约20块,竖立于宗祠前地坪,还可看出当年的一些风貌。

历代帝王巡幸图卷

《历代帝王巡幸图》合卷共14段,每段纵31厘米,横63厘米不等,全长994厘米,计有帝尧图赞第一、帝舜图赞第二、夏禹王图赞第三、殷汤王图赞第四、周文王图赞第五、周武王图赞第六、汉光武帝图赞第七、汉明帝图赞第八、汉章帝图赞第九、唐太宗图赞第十、宋太祖图赞第十一、明宣宗图赞第十二及前后序跋。图文并茂,为历代帝王歌功颂德。各图均为青绿山水,设色人物,多用红、蓝、黄赭石色,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江河风景各异,而屋宇宫殿则精细描绘,富丽堂皇,所绘各朝皇帝体现了帝王出巡之威严肃穆。卷中钤有“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可证实画卷从乾嘉直至宣统一直珍藏于清宫之中。此画民国初年自清宫流出。此前一次拍卖会以400万元人民币成交。

田段廖氏赤岭祠

赤岭祠系高陂田段廖氏祖祠。位于田段后龙山赤岭山之颠,坐北朝南,黛瓦白墙,古朴雄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始建于明朝中叶,清康熙四十九年扩建,规制一新。两旁横舍为书舍,为族中课文之所,名“桂林山房”。祠前后左右,树木茂密,环列如屏,时有良鸟嘤鸣,载号其音,族人呼为“高山祠”。时任永定知县吴梁曾来此探访,并题对联一副。

祠旁树木茂密,周围千山并峙,环境十分优美。昔日,祠内进士圣旨匾悬挂梁间,祠外石桅杆林立。祠左右多水檺松,周围松林密布,松涛阵阵,为田段八景之一。祠前一派平洋,远处天子岃为案峰,大溪小溪,双水交汇,蜿蜒流过。铜鼓山为左砂,黄田山为右砂,明堂宽广,气象堂皇,真乃风水宝地。亦造就田段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有一个典故,讲高陂风水美景“五狮闹洋,一狮结祠堂”,此“一狮结祠堂”就是讲赤岭祠形似卧狮。可见赤岭祠乃难得的风水美景。

赤岭祠创建以来,历代数次重修。1970年赤岭祠拆毁。数年前重修之议起。2007年,按原来规模开始重建。2009年冬落成。

自廖成旻迁居田段,至今六百五十年,传二十几世,派衍数千家,亦有播迁闽省他县及粤赣浙川台诸省以及海外者。历代科甲蝉联,宦声鹊起,人文辈出,耀祖光宗。乾隆年间出了高陂唯一的进士廖怀请。迁福州廖氏后裔嘉庆至光绪年间共考中六位进士,成为福州城四大旺族之一。成旻公子孙目前在本地居住的有2000多人,如包括迁居外地的约数万人。

廖实蕃墓

廖实蕃墓为上杭、永定廖氏1世祖廖花与冯一娘公妣合葬墓。坐落于上杭庐丰水田中央(现位于公路旁),地形田鸡浮塘,癸山丁向。昔时人崇简朴,坟用土堆,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廖梦麟为首重修祖坟,改为石座墓茔,竖石刻新碑。数百年来,坟墓四面,人渐开田,坟地被占。1970年代,坟墓亦被开垦为田。1981年,廖守诚等寻得墓址,重新修复祖坟,并竖新刻墓碑。此后,坟墓四周坟地仍不断被人占去开田,致族人无法祭祀。2005年,在宗贤澳门廖泽云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廖连昌为常务主任的花公陵墓重修委员会。海内外廖氏宗亲热烈响应重修善举,共筹集资金人民币70万元,历时二年峻工,于2007年11月在上杭县城举行隆重的花公陵墓重修峻工庆典。新花公陵墓占地1000余平方米,包括墓地、拜坪、甬道、草坪、敬祖碑、怀祖亭、荷塘、看护石狮、文物碑等,古朴壮丽。上杭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陂镇田段乾隆四十二年福建巡抚钟音题款“文魁” 匾额(举人廖怀清立),现存。

高陂镇田段福建学政题款“拔扶所器” 匾额(拔贡廖泽春立),已失。

高陂镇田段光绪六年福建布政使陈士杰题款“才优煮海” 匾额(盐课大使廖福堦立),已失。

坎市镇清溪乾隆“先帝巡行”匾牌(廖鸿章后人立),现存。

坎市镇清溪光绪己亥廖寿丰“浙江巡抚”匾额,现存。

凤城镇大洲段店上廖三元中武庠授千总捷报,现存。

洪山乡上山廖德明“庚午科举人”、“兵部会试”、“辛未科会魁”匾牌。现存。

洪山乡上山同治十二年 “兄弟科甲”匾额(廖贞华、廖贞明立)。现存。

洪山乡福建布政使德舒题款“天府名英”匾额(廖九彩立)。现存。

廖鸿章

字羽明,号南崖,本县坎市镇青坑村人。父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曾任江苏吴县知县,善决狱,有政声,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鸿章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父亲的督教下,课业日进。乾隆元年(1736)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与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参加廷试,两人同时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朝考,成绩优良,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内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散馆授检讨。不久,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沈德潜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苏州一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里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鸿章的博闻广识、循循善诱,无不钦服。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南巡,曾到紫阳书院视察,特赐诗表彰,时人视为殊荣。晚年定居苏州,诰授朝议大夫,南阳府知府。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即子守谦举人,孙文锦翰林、文耀举人;曾孙维勋翰林,维荣举人;玄孙寿恒、寿丰都是翰林。这个“科第世家”加上鸿章侄辈及其后人中的1进士、4举人,永定俗称“独中青坑”,为清代科举奇迹。鸿章的著作有《南云书屋文集》、《黎余诗草》、《紫阳课艺》等。

廖福京(1831—1887年) 字运九,号泽春,永定高陂田段人。其果敢有才略,为诸生时,于本县奉宪办团,胆识俱优,近处土匪敛迹。清咸丰十一年选为拔贡生。后经朝考,授为知县,历任山东邹平、阳信、邱县、历城、海丰等地知县,清赋额,革陋规,治剧盗,锄豪强,劝农桑,兴学校,政绩卓著。理讼狱,随到随判,剖断如流。光绪七年秋,黄河泛滥,漂没田庐无数。奉委赈恤灾民,救活甚众。九年秋,黄河再决,蔓延济南、武定、青州诸境。大吏议开小清河以杀水势,福京上书数千言,指陈悉中窍要。大吏委总其事,二年功成,民享其利。时海疆不靖,督修战舰,筑炮台,整兵备,山东省倚以为安。任职海丰时,大马贼猖獗,邻县多陷落,乃设计抵御,民得安宁。光绪十一年,因治黄河有功,升任知府,报至,卒于官。授通议大夫,布政司都事加五级。生平善古文辞,并工书法,得鲁颜公笔诀。特别喜好古字画,收藏有宋元明清名人字画百轴。一生轻财仗义,俸余悉以增祭田、济贫困。

瀛(1861—1917年)

福京子,字超中,号海航,光绪十七年乡试录为附贡生,授县丞。光绪间,以县丞选任钦差杨子通随员,出使美国、日本、秘鲁三国,后又派往日西巴尼亚(西班牙)考察政治,大小事情都记录在案。是永定县首位外交官员。回国后,廖海航以同知衔任广西省怀远县知县,廉介勤慎,清案牍明,刑罚肃衙,杜绝苞苴,奸胥滑吏、讼棍土豪悉惴惴屏迹。怀远县向来多盗,多次抓获匪首惩办,境内安定。次年夏天,洪水浸城,城墙外水涨六尺高,于是放监狱囚犯出外堵水,约期皆归。水退发赈,不足捐廉助之,民赖以活。后调兴宁,以忧归里。服满不赴补,居乡里。敬宗睦族,凡关宗祀敦睦者,以身先之,不厌其烦。废科举后,创办道山高等小学,任堂长四年,义不支俸。后隐居灌洋“筀竹山庄”,读书究学。民国《永定县志·外交官》将其列名第一。

廖增德(1905~1932年)

永定县高陂镇上洋田心村人。1928年加入农会,8月参加太平区农民武装暴动攻打西陂、龙岩、坎市等地战斗。1929年在本村加入手工业工会,当选工会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乡苏维埃代表。1930年3月,出席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同年9月当选为第二届执委,任永定保险部部长。1931年春,任闽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主持发行闽西工农银行钞票,为闽西革命财政金融事业建设作出贡献。1932年夏,在“肃社党”事件中,蒙冤被杀害于长汀,时年27岁。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廖亨禄(1913~1951年)

城郊乡古镇凹下村人。父母早丧,弟兄俩靠叔父抚养成人。民国十六年(1927)秋,受中共溪南区委书记张鼎丞的启发教育,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十八年,红四军解放永定,他第一个参加三连乡少先队,不久又加入共青团,到县团干训练班学习。次年5月,经张鼎丞介绍,参加红十二军,在第三团当宣传员。转战武平、上杭、长汀。民国二十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连指导员。第二年春,被选到江西瑞金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任红军二十二军预审员、科长。民国二十三年十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任红一军团卫生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一一五师保卫部科长、独立旅保卫科长、鲁西军区保卫科长、后勤部政委、三旅九团政委、湖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任平原省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慰问团第二团副团长。5月6日晚上,在朝鲜某战区举行慰问大会,美机突来空袭,他不幸负重伤,送回国内抢救,终因伤势过重逝世。为了纪念他,永定县人民在抗美援朝中捐献的飞机,特命名为“廖亨禄号”。

廖昌林(1916—1982年)

福建永定高陂富岭务郎坑人。因家贫,从小便离家外出到漳州等地当学徒。1932年红军攻占漳州,漳州工人参观团到长汀、瑞金参观。廖昌林就在此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8月转为正式党员。曾先后任江西军区电台机务员、红一方面军二局机务员、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一支队报务主任、分队长、区队长、新四军一师通讯中队长、苏中军区司令部三科科长。1938年1月,在担任新四军电台台长时曾跟随陈毅军长到屯溪,又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部通讯科副科长、华东野战军通讯处副处长等职。参加过苏北七战七捷和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华东、华北军区司令部通讯处处长,通讯兵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授大校军衔。1957年12月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打成“反党俱乐部”成员,政治上遭迫害,身心受摧残。他政治坚定,旗帜鲜明,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帮派体系的倒行逆施,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组织上为他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1979年10月任七机部纪律检查组副组长。1982年11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廖湘彩 (1916—1985年)

后用名了休,笔名何止、了休、廖秋。永定县高陂镇田段人。1938年3月只身从郑州前往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山西省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做文化工作,一直在华北地区从事游击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济南铁路局电务段段长、济南铁路局俱乐部主任、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曾任山东省音乐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他家为音乐世家,少年时即有音乐天赋,精通吹拉弹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创作了许多歌曲。如《伪军兄弟快反正》(知侠词),在抗战末期十分流行,此曲曾获山东省文化协会一等奖。《把解放大旗插遍全中国》、《我们亲爱的天才将领陈军长》(罗光、何止词)、《别埋怨我无情》(白刃词)、《整党建军》(王刚词)等,传唱较广。曾参与创作《沂蒙山小调》。

(永定

廖永茂编纂,

未完稿,尚缺迁徙外县、外省情况及一些宗贤,作者通信地址 永定县高陂中学; 联系电话 13313995876,0597—5632397;邮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