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宜宾牛口坝,李氏如松堂简介

关注

宜宾牛口坝李氏家族简介

宜宾牛口坝

李氏家族简介

如松堂第十九代孙 李万来 撰写

二零一六年丙申春三月

各为族亲:大家好!

今天,我宜宾牛口坝李氏一族,聚集一堂,祭祀祖先,缅怀先德。我受筹备组之委托,向大家介绍我族的有关情况,感谢族人的厚爱。

为了使我族人能更好地了解我族家族史的有关情况,拟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宜宾牛口坝李氏的来源——麻城李氏的迁徙与繁衍

据族谱记载:我牛口坝李氏一脉,原籍是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凤凰桥马九垃堰景三台李家屋基。由李清元公于明朝弘治六年(1492年),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肇迁宜宾牛口坝。

1、麻城李氏的迁徙与繁衍

李氏家族,源自陇西(唐贞观十二年,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为世人所仰望,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始自,陇西遂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陇西堂位于现在陇西县城北关、渭河之滨的李家龙宫公园内的李氏文化博览馆对面)。大唐帝国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恪之后裔。湖北麻城李氏始祖季八公为李恪九世孙的后裔,自江西迁徙到湖北麻城,奉为麻城迁徙始祖。子孙在此繁衍了近800年,根深叶茂,形成了庞大的李氏家族。更在元、明、清各朝的移民狂潮中,均有后裔一路繁衍各地。

当年,麻城始祖季八公可能远没有想到,当他从江西一路走来,停歇并扎根在麻城的李家坝,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庞大的家族。

家族的开支散叶不仅形成了家族部落群,而且还经历了明、清两朝“麻城填四川”的移民潮,家族后裔的繁衍一直延伸到四川各地及其他各省。正如李白所咏:“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始祖来麻城时,带领众人浩浩荡荡,全无背井离乡的凄惶。有谱为证:先世累承冠盖,拥旌仗节,其来麻时,从师纪者甚众,定居麻城北之坝上。

2、几经变迁再分庄

麻城始祖季八公在麻城李家坝扎根之后,始妣熊氏生二世祖谷中公、元中公(注:四川有支族谱系中称为玄中公)。一个时期以后,祖季八公后裔开始各自分处。

珺,(不知是哪位祖公的字)籍入四川。应是季八公后第六世。

祖季八公后第六世祖文靖公生有三子,即七世祖思昭、思穆和思泰。

我牛口坝李氏一脉,始祖清元公,二世祖思贤、思圣、思孟。可从祖季八公后的第七世——思昭、思穆和思泰得到印证为祖季八公后裔。

大唐帝国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之后裔,愿天下李氏一脉粲粲生辉。

3、“湖广填四川”

按现在四川很多姓氏和我族的说法,我族是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来的。这就得从“湖广填四川”说起。历史上四川有六次大移民,尤以“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规模最为庞大,持续时间长达百余年,移民人口过百万。

小时候就听我们当地人说“湖广填四川”的故事:据说张献忠入川,张在行军途中内急,于是不顾荒草野地蹲下大便,哪知被野草割伤了屁股,于是张大怒,四川的草都如此恶毒,川人更毒,于是下令狂杀四川人(这当然是传说)。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县志记载: 明代麻城县的四个乡区中,确实有孝感乡。四川省地方志的孙晓芬经过三年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麻城孝感乡”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转地和发源地。

二、始祖清元公入川身份之考证

按照“湖广填四川”这一说法,宜宾牛口坝李氏一脉,是不是“湖广填四川”来的呢?对此,我们就要弄清楚始祖清元公是以什么身份来四川的。

据老族谱记载:清元祖系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字宾之)之胞侄。经考证: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字宾)(1447~1516),明朝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 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明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待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

据李氏古谱记载:我祖清元公明朝弘治二年(1488年)已酉科拔进士,朝考选荐西蜀渝城教谕。与父李南阳联捷进士。元祖李清元公于明朝弘治六年(1492年)癸丑春由宦来蜀(入川),由于元祖李清元勤劳国政,终于署内。

其后,元祖李清元公之二弟清一、三弟清莲携清元之子思圣,随御林军来川定居。家居古戎州(宜宾)本城乡(城区,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大南门仁寿坊。

其二弟清一(上祠堂族谱称清玄)公,邑庠生。(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邑庠生就是县学的学生,相当于高中。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其三弟清莲公,国学生。(太学生: 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学生: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国学生是国子监的学生,相当于大学。这只是身份。没有考上功名。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学生亦即是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

明朝后期,宜宾因战乱兵灾,二世祖李思圣,尚未归故乡,举家从居叙郡北治上游牛口镇(宜宾北岷江边牛口坝)立业。张献忠入川,川民锐减,至明崇祯甲申年(1644年)之后,李氏所存七户,迁至宜邑统山乡青山坝(现宜宾县高场镇青山村),牛口坝押住。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元祖李清元系湖北麻城李氏始祖季八公后裔,是明朝科举出身的拔进士,来川的身份是官员(官家),官职是西蜀渝城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级教育局局长)。而不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清一公和清莲公则是从军人身份来川(属于军家)。由于清元公是进士出身,清一公和清莲公分别庠生和国学生。因此,宜宾牛口坝李氏迁居始祖都是知识分子,由此形成的宜宾牛口坝李氏家族,是一个以诗书传家的家族。

三、宜宾牛口坝李氏的分支与去向

1、牛口坝李氏家族的形成,前七世聚族而居

宜宾牛口坝李氏,自清元公及其弟清一、清莲入川始,前六世人丁较少,但能勤于耕读,家业兴旺。牛口坝李氏家族的形成,前七世聚族而居。

第一世:李清元、李清一、李清莲。

第二世:李思贤、李思圣、李思孟。

第三世:李太倡、李太位、李太仁。

第四世:李永宁、李永安、李永康、李永富、李永宏。

第五世:李凤全、李凤山、李凤言、李凤阁、李凤鸣、李凤仪、李凤常。

第六世:李 谟、李 诰、李 训、李 诲、李 慎、李 爻。

第七世:李继友、李继书、李继祖、李继远、李继选。

第八世:李良彦、李良栋、李良枝、李良桂、李良玉、李良秀、李良品、

李良皇、李良瑹、李良玫、李良璋、李良琦等。

2、牛口坝李氏分庄立祠,又因战乱散居各方

如上所述,宜宾牛口坝李氏家族,时至清朝乾隆年间,人丁兴旺。清元公嫡系五世祖凤山生训、诰;六世祖李诰生李继友、李继书;七世祖李继友发脉良彦、良栋:继书生良桂、良枝。第八世“良”字辈兄弟多达十二人。

由于家族人口较多而难于管理,从分家进而分庄立祠。在乾隆年间的约四十年里,分别建立了上祠堂、中祠堂(如松堂)和下祠堂(硕德堂)。

上祠堂(无堂号)为六世祖李训公后裔所建立(具体年份不详)。

中祠堂(如松堂)为八世祖良栋公于乾隆壬午年(1762年)所建立;

下祠堂(硕德堂)为八世祖良彦公所建立(具体年份不详)。

(注:据上祠堂族谱记载:上祠堂和下祠堂建立的时间在乾隆庚申年(1740年)——庚子年(1780年)。

但是,也是在这个时期,因兵灾族人四处逃散,散居各方。平成后查实李良桂寄籍富顺县沿滩(现在的自贡沿滩区),李良枝寄籍成都西坝(现在的地名未查实)。良栋与廖孺人发脉李长性、李长方、李长义。而李长方落业长宁县磨刀溪,李长义生李述文定居到青山坝。以上数祖均系各房远祖,尚无往来之情。

3、第十世如松堂分房支派

八世祖良栋公之长子九世祖长性公,生于明朝崇祯元年四月二十四日,亡于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七日。性公抱负奇才,惜干戈初定郁终老。去世后葬黄沟中埂(现俗称桨脚溪老坟山)大清嘉庆年间其后人述、白、其、纯后辈敬立墓碑。碑文“显考李公讳长性大人之墓”。

配妻张妙慧生于明朝崇祯四年四月初七日,亡于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初七日。慧祖温恭性成慈祥,天授夙娴,母训无忝内则。去世后葬殷家庙后埂。

生有五子:李述孔、李述尧、李述舜、李述禹、李述汤。

九世祖长性公,考虑到年代久远,支分派别,亲如途人。遂对其五子按长幼次序进行分房。即:

第长房:李述孔;

第二房:李述尧;

第三房:李述舜;

第四房:李述禹;

第五房:李述汤。

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如松堂五大房。第五房李述汤一支迁居宜宾县古柏乡(时称干柏树)。

四、宜宾牛口坝李氏如松堂的修建与毁损

(一)祠堂的功能与作用

1、传统的作用:

(1)祭祖: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正俗: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兼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

(3)教化: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4)权利: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5)法庭: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

这五项作用,其中祭祖与正俗过去现在都一样,只要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至于教化、权利和法庭的作用,尤其是法庭的作用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只能在国家体制、法律、法规、规定和准许的范围之内,主要对团结、凝聚族人合力和约束族人不良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

2、现代的作用:

祭拜的含义是崇敬和缅怀,感悟宽厚与仁爱,是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寻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敬祖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个追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的传承。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每天都只是跪在祖宗的灵前,很虔诚、很恭敬地祈祷祖先来保佑庇护,而不去劳动创造,结果只能是饿死。因为仅凭祈愿,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明确祠堂的现代作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祠堂的作用在保持了祭祖和正俗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交流的基地: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健康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最终达到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2)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祠堂本身就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通过了解祠堂的建筑风格、文化起源、社会历史作用;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先祖的开拓创业精神,历代贤达明智的进取意识等等。达到了解家族、传承、变迁的缘由,掌握家族、民族历史,进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同时影响、教育族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使家族、社会、国家更加兴旺昌盛。

(3)促进与搭建和谐的载体:家族建立一系列的“扶贫助残、奖勤罚懒、标榜立新”等制度,开展“树新风、扬正气、尚科学、促和谐”为主旨的活动。促进家族内部比、学、赶、帮、超,比贡献、学科学、赶先进、帮后进、超先贤。全面杜绝黄赌毒盗,弃恶扬善、崇贤举廉。对特殊困难族人给予资助,对在各行各业对社会、家族做出突出贡献的族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祠堂建榜铭文,在族内广泛宣传学习,对个别族人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从而达到族内的事务有人管,族内好事有人传,促进家族内部和谐统一,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和谐。

(二)如松堂的修建与毁损

如松堂即我族宗祠堂。始建于乾隆壬午年。传至十二世,由第四房其星;长房其智;二房其鼎、其昶;三房其昌;五房其眻。各房捐资凑集银两,征好祠堂地基兴建。

后到嘉庆辛酉年,由三房晏川公召集五房商议,将祠堂重修宽阔。

据族人回忆:如松堂祠堂为徽派建筑风格,祠堂前广场有一牌坊,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有祭拜堂,一个可供千人就餐的大堂。祠堂内悬挂有御赐(十二祖其鼎公在世103岁)的“庆衍期颐”匾额。

1949年宜宾解放,在土地改革时期,祠堂物件作为退租减押财产被族人分走,祠堂充公办学校。学校几经修建,祠堂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临江小学所在地即为如松堂原址。

五、宜宾牛口坝李氏治家传统——耕读传家

1、中国的“耕读传家”文化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

(1)以耕读为荣,认为耕读结合是高尚的事情。

(2)认为耕读结合的生活是合理的。

(3)耕读是治生的需要。贾思勰说“夫治生之道,不士则农”。以农业作为治生之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进行农业经营;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以农业为谋生手段。

(4)耕读是锻炼人的方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如果只读书,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通过农业劳动来体味人生,才能当好家,作好官。

(5)以农业为业余爱好,为消闲、陶冶性情、复归自然的手段。

“耕读传家”文化,在本质上鼓励勤勉,讲求务实的精神。

2、宜宾牛口坝李氏家族对“耕读传家”文化的传承

在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是获取生活资料的基础。我宜宾牛口坝李氏家族,继承了中国的“耕读传家”文化的传统。在《传家训语八则》中写道:

《士训》:士为四民之首,品成隆矣。养之庠序之中,父母割爱以待,收于宫墙之内。天子优礼以从宗,自此而升于乡举。于国随其所至,而分量以别,士不可居然异哉。第平时读书必奋自琢磨,不可沽名,不可自恃。如果真才实学,名实相符,何忧困不逢时。今之为士者,或盗虽声欺人耳目,优游于岁月之下,独愎自号于人,曰吾士也,宁可不愧乎。诗曰:百工艺术事,千千惟有诗书第。一贤纱帽不须将,钱买紫袍何用请。诗人孪五经,换得千钟粟,一字能值万贯钱;古人留下书一种,富贵不用买良田。

《农训》:耕乃农家之本,衣食之源。

圣谕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况一人之身上而父母,下而妻子,仰事俯畜兼之。冠婚丧祭之费,喜庆宴会之需,靡不取给焉,农之为用大矣哉。愿尔子孙或种祖父遗业,或佃他人田地,总要勤耕苦种至秋收之际,自然获利甚多,切不可游手好闲,逞与花费。语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此致言也。自此而外,即工商之经营、贸易,必须夙兴夜寐,无禅勤劳则生产者聚财恒足矣。由是农有余粟,女有余布,上以完国课,下以安室家,优游自得享太平。

天子之庆歌——盛世乐利之风。诗曰:劝君莫把懒为先,懒惰原来不可言,春天耕来秋天获,少时不积老无钱,贫穷只为多贪睡,富贵皆因夜不眠,若还大家勤辛苦,何表衣食不周全。

六、宜宾牛口坝李氏四十字辈及运用

(一)李氏家族四十字辈谱

清思太永凤,言继良长述,白其水纯本,荣华玉万春,

松茂曰木盛,天开显文光,承先兴耀祖,德泽远世家。

(二)李氏家族四十字辈的特点

吾李氏家谱确定字辈用字是比较有讲究的,同各姓氏大体相似,以五言八句诗的形式表现,概括地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单个字辈多为褒义、吉意;

二是每组字辈的五字构成一诗句,而且有特定寓意;

三是构成上下两组字辈(诗句)的词性关联,平仄相对;

四是八组字辈组成一首格律诗。

总之,字辈组合应该具有诗体美感。

(三)李氏家族四十字辈的作用

千百年来,字辈谱在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迁徙流转、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从具体作用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字辈可以明确宗族内世系。

宗族内族人通过字辈取名,确保宗族世系清楚明确,“一脉所流班次可据”。字辈未立,世系不明,宗支混淆,昭穆失序,这就关系着宗族制度的维护问题。《李谱》说:我族“子孙蕃衍,有名以辨之,派以统之,则伯霜仲雪,秩序厘然。于以永敦和睦,绵绵延延,传之无穷,不其伟欤!”

2、字辈可以规范宗族内族人取名。

依据字辈取名,使宗族内族人名字具有统一、整齐特点,有规可寻,归于画一。同辈间字辈相同,双名的姓名同辈就有两个字相同,单名字辈偏旁相同;不同辈间字辈不相同。

3、字辈在宗族内可以分辩尊卑。

字辈中每字的先后顺序依序反映了宗族内不同的辈次,字辈某字的前一字高一辈,依序前推高二、三、四等辈;某字的后一字低一辈,依序后推低二、三、四等辈。依照字辈取名,可以知道宗族内族人辈份高低。辈份高为尊,辈份低为卑。辈份低的要尊重、尊敬辈份高的,“列以尊卑,纲纪正焉”。在修谱时,字辈还可以对不详的族人依照所属字辈排序。实际也是按照字辈分辩尊卑。

4、字辈在宗族内可以区别亲疏。

字辈通常是以每一个宗族为单位制订的,同姓之间能够区别不同的宗族。同姓同字辈就同宗族,自然就亲;虽然同姓,但字辈不同,一般就不同宗族,当然就疏。以避免乱攀、妄攀而乱宗族。

5、字辈在宗族内维护宗族伦理。。

伦理是宗族制的核心。所谓伦常关系即尊卑长幼关系,嫡庶亲疏关系。尊卑关系表现为“孝”,长幼关系表现为“悌”,孝是核心,悌是从孝派生出来的。这种伦常关系不限于五服,而是扩大到一个村镇的整个同族,在这种情况下则更多地体现为睦。宗族关系的生活准则即孝、悌、睦三字,这是宗族伦理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宗族人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字辈取名,可以避免有孛于伦理的事情的发生。如避免近亲婚恋(婚姻法规定三代以内近亲不能结婚)的不良后果。

(四)李氏家族四十字辈的运用

1、在给子女取名时字辈不能混乱

在给子女取名字时,用三字名,应按照字辈取名,是那一辈就是那一辈,避免先辈和后辈的字辈字。不用字辈去名字,要避免与先辈同名。

2、字辈字的巧用使名字更具美感

在四十字辈中,我们的前人巧妙用字给我们留下很好的范例。

第六世“言”字辈,取单名,用的是带“言”旁的字——谟、诰、讯、诲等。第十一世 “水”字辈,也是取单名,用的是带三点水旁的字,另取一个字号。

其鼎公五子的名字分别是:李瀜,字秀川;李瀇,字德川;李潼,字晏川;李涏,字殿川;李藩,字应川。

有的字辈字放在名字更好的,放在后面,如述尧祖之子的名字分别是:李文白、李从白、李嗣白、李时白、李一白、李型白、李希白。值得注意的是:字辈字放在后面,中间字不得用其他字辈字。

建议大家在刚开始使用的“木”字辈,可以仿照“白”字辈的去名方式,将“木”放后,如乔木、型木、行木等等。也可以使用带有“木”旁的字,取单名,另加字号。

谢谢大家!

宜宾牛口坝李氏如松堂第十九代孙 李万来 撰写

2016年春三月

感恩李万龙族贤的撰写,感谢李春荣族贤提供资料。

编辑不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