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那些年,是谁苍凉了漫天黄沙?

原标题:那些年,是谁苍凉了漫天黄沙?

雪漠

治沙站的下一站是苏武山,那所在,对民勤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不去采访民勤的治沙成果——当然,那也会是我们的一个遗憾——但我们一定要去苏武山看一看。

苏武山是以苏武命名的。苏武生于公元前140年,秉性刚直不阿,年轻时是汉武帝的侍从,深得重用。

当时,汉武帝三次攻打匈奴,大汉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彼此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但这种关系还是很微妙。“和亲”也好,“互市”也好,都随着形势的变化时断时续,聚散无常。所以,整个两汉期间,汉人和匈奴都在不停地折腾,相互之间也经常扣留对方的使节。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苏武拥有了一种特殊的使命,命运开始了对他的试炼。常人所认为的苦难,铸就了一个历史巨眼无法忽视的灵魂。这个匈奴人一直想从精神上灭掉的汉子,不但活着回到了祖国,也一直活到了今天。未来,只要人类存在,他还将一直活下去。

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公元前100年,匈奴单于且鞮侯刚刚登位,他怕汉兵趁机袭击,于是把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全部送还。汉武帝很赞赏他的行为,作为交换,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厚礼以表答谢。

出使临行前,苏武为妻子写了一首诗,叫《留别妻》,最后两句是:“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这首诗没有看破的超然,也没有临行的忐忑,只有一种非常平凡却也非常浓烈的不舍。铸就了不朽精神的苏武,同样是个凡人,有凡人的情思,也有凡人的惆怅。他之所以能成为“苏武”,将这个名字变成一个符号,在于他后来的隐忍和坚守。

苏武到了西域之后,派送使者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本该顺利归国的,但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令他始料不及。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与苏武同去的有个叫张胜的人,他是此行的副中郎将。此人参与了匈奴内部的谋反事件,谋反失败之后,他担心自己会被揭发,就把事情告诉了苏武。苏武知道之后,说了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意思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的,如果我被杀了,就更加对不起国家了。说完他就想自杀,但是被阻止了。后来张胜果然被揭发了,匈奴单于就派人招降苏武,苏武觉得自己屈节辱命,没有脸面回归祖国,于是当场拔剑自刎,幸好有人找来巫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才死里逃生。为了“忠义”二字,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以命相奉,可见,忠义已不仅仅是他的操守,更是他的信仰了。

匈奴人最佩服勇士,所以苏武的气节赢得了且鞮侯单于的钦佩。“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单于非常关心苏武,老是派人去问候苏武。但他的这种关心,是以招降为目的的,他想将苏武这样的义士据为己有。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独尊儒术”的,“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最为重要的道德伦理准则,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每个人都会受到一定的熏染,特别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儒家认为,做到“忠义”,是最基本的,但事实上,真正能做到“忠”的人并不多,更何况“义”?在面临大是大非的抉择、面临高官厚禄的诱惑、面临生死攸关的选择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投降、背弃或苟且偷生,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为了一句话、一个承诺、一种精神而选择坚守,甚至殉道。人类文明史,正是因为有了这几个为数不多的人名,才闪烁出异样的光彩。

苏武痊愈之后,且鞮侯单于派汉朝的降将卫律审理此案,卫律将肇事者斩首,先对张胜进行诱降,张胜怕死投降了,然后他又威吓苏武,说苏武要承担连坐责任,投降方可免责。但苏武临危不惧,不为所动,反而斥责卫律说:“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意思是,你为人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投降异族甘为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单于相信你,才会让你决定别人的生死,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挑拨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自家头颅被悬挂在宫殿北门;朝鲜王杀汉使,朝鲜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绝不会投降,想让汉匈开战,那好,匈奴灭亡的灾祸,就从我开始吧!他的话让卫律非常心虚,只好认输。

但且鞮侯单于听说卫律失败之后,反而更想逼降苏武,于是把苏武投入大窖,断其饮食,谁知“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意思是,天上下起大雪,苏武就躺着嚼雪,和着毡毛一起咽下充饥,过了好几天都没有死。不死的苏武,被匈奴人认为是神人,而他的不死也被匈奴人认为是天意。但就这样放过他,让他回到汉朝,且鞮侯单于又不甘心。于是单于想了个办法,把他一个人流放到“北海上无人处”(一说即民勤的苏武山一带),让他放牧公羊,还告诉他“羝乳乃得归”,意思是,只要公羊生下羊羔,他就可以回国了。换句话说,单于想断了苏武回乡的念想,从精神上摧垮他,让他陷入绝望。

关于之后的事情,《汉书·李广苏建传》如是记载道:“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意思是,苏武一个人待在北海(一说是白亭海,即青土湖),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时,就挖鼠洞里的野果吃,平时手持汉节牧羊,行住坐卧,从未放下,以至于节杖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大漠祭》中的老顺说:“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苏武虽然不是西部人,却也做到了这句话所说的,坦然地接受命运给予他的一切。

在此期间,虽然苏武也曾得到且鞮侯单于的弟弟於靬王的器重和救援,但终究不长,陪伴苏武的仍是穷困、劲风、暴雪,还有绵绵无绝期的孤独。孤独,让苏武的灵魂强大了起来,让苏武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这个世界,苏武就倒不了。他一个人立在北海的荒原上,就足以站成一道风景。

后来,同为侍中且交情深厚但投降匈奴的李陵也来劝降,李陵以情感人,想软化苏武的心。他说,苏武的两兄长因侍奉皇上不慎而畏罪自杀;苏武之母已故,妻已改嫁,两女一儿“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话音刚落,就遭到苏武的训斥。当李陵再次想逼迫他投降时,苏武便客气地称其为“王”,欲“效死于前”。李陵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叹息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随后,李陵就流着泪跟苏武告别,还叫妻子给苏武送了几十头牛羊。

汉武帝驾崩之后,汉昭帝继位,又过了几年,匈奴和汉朝终于达成和议,再次实行和亲。昭帝想借机让苏武回国,但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和苏武同在匈奴的常惠便想了一个办法:让汉使对当时的狐鹿姑单于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吓了一跳,就放苏武等人回国了。这就是“鸿雁传书”的由来。

苏武一行九人回到长安时,已是公元前81年春。苏武在匈奴放羊,一放就是十九年,去时正当壮年,回时已经老了,胡须头发都白了。他归国前,李陵在送别酒宴上感叹道:“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意思是,苏武的选择和行为,得到了整个朝廷及满城百姓的敬仰和尊重。苏武病亡之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面,也是流光溢彩的、史官和后人们更关注的那一面。但真实的故事,必然还有另一面,也就是发生在苏武灵魂深处的所有历练。而那些,都仅仅属于苏武自己。

我们眼前的苏武山光秃秃的,苏武牧羊的雕塑,几乎算是山上最显眼的建筑了。即使在出了名的今天,这山仍有一种苍凉的味道,不像民勤的其他很多地方,没有太多的绿意。虽然这里也有绿树,也有沙生植物,但看不出太多的生机。不知道两千多年前,这里是怎样的景象?据说,那时节,这儿有个很大的湖,叫白亭海,也就是后来的青土湖。当时,白亭海还很大,苏武就在湖边牧羊,他每天放羊经过的路,后来也有了名字,叫“羊路”。

虽然白亭海当年的风景据说很美,但没有书,没有纸笔,苏武一个人带着一群羊,在这里过了十九年,他不可能不孤独。他没有朋友,没有食物,也没有水,甚至没有御寒的衣物。他只能从贫瘠的大自然中寻找生机,来度过那段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光。但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他没有回到祖国的希望。

没有希望,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这样的精神折磨,是一般人不能忍受的,那么,苏武为什么能够坚持?他也许每天都会爬上苏武山低矮的山头,朝祖国的方向望去,但他望到的,只有茫茫大漠,只有越来越熟悉的荒凉大地。他如何宣泄这相思之情?他担负着和平的使命来到这里,心中充满了报国的激情,但后来,他甚至很难得到祖国的消息,他的抱负如何施展?他如何抒发心中的愁绪?这里有没有别的牧人,谁会为他带来祖国的信息?无论如何执手相对泪眼,也填不满十九年记忆的空白。那十九年里,他甚至没法像牢中的司马迁那样,用文字留下他想要留下的东西。

十九年里,他也许有过很多个无眠的夜晚,他独自一人看着太阳落下,看着月亮高挂,看着夜幕中闪耀的星星,看着天空一点点变亮,看着太阳冉冉升起,看着染红了天空的朝霞,也许会想起家乡的晨钟,晨钟一声声敲响,悠扬而又绵长,荡进苏武沉沉睡去的梦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醒来,仍然是荒山大漠,仍然是异乡的风雨。但苏武守住了一个信念:“我一定会回到祖国!”也许,那喃喃自语,正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这功课,他一做,就是十九年。

他的一身硬骨必然惹恼了匈奴人,也惹怒了那些投降者,他们定然心照不宣地等着看他的笑话。是死,是活,由天断吧,你不是能吗?那你和天斗吧,看你能到何时?苏武定然也知道。但苏武就是苏武,不是卫律,不是李陵,因为他心中有一股气。有了这股气,他真能斗得过天。

于是,十九年后,他用东方人的坚毅,实现了一个西方男人千年后的誓言:“你可以消灭我,但你不可能战胜我。”那个男人叫海明威。

苏武不是海明威那样的硬汉,画像中的他,有着东方人的含蓄和儒雅。他也没有那么多传奇的、精彩的经历,但他是我认为的英雄之一。想当年,他只要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借口,就会成为另一个卫律或李陵,不会是苏武,不会被载入人类的历史,更不会成为一个传奇。而他在绝境中坦然地活了十九年,既不消极、不变节,也不放弃。他用寻常的方式,用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告诉了世界,什么是真正的强大;又用不凡的坚守,实现了人的另一种高贵,这种高贵,叫气节。

他可以用佩刀征服世界,但他没有。甚至在卫律持剑威逼他投降的时候,他都没有拔刀相搏。他虽是将门之子,手中的佩刀却挥向了自己。他用生命展示了何为“忠义”,也让卫律们知道,什么是不可战胜的。他更是告诉了匈奴,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更厉害的武器,那就是人格。

相较于那些挥舞刀子杀向百姓的“英雄”,我更欣赏苏武这样的英雄。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没有宗教名相的、真正的信仰者。

是的,如李陵所说,“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十九年,对苏武来说,可能有点漫长,但它是值得的。因为,他用十九年战胜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让“苏武”这曾经寻常的名字,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永远地载入了史册。只要地球存在、人类存在,苏武精神就存在,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恒。在闭关的那些年里,我也常常会想到后来的苏武。

有趣的是,民勤的后人们为苏武建庙供养,将其视为神灵,而苏武精神也成了民勤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实,很多人都忘了,民勤当初是苏武受苦的地方。后来的民勤,还形成了一种民俗,专门在每年的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举办赛驼会,人们称之为“苏武山上驼羊会”,那两天中,当地的每户牧民都会把家里的羊、驼赶来,一起纪念苏武。我在《野狐岭》中,也记载了这一民俗。而且,因为欣赏苏武,我把《野狐岭》的很多场景都设在了苏武山,你如果看了《野狐岭》,也许就会更容易感受到一种东西。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苏武的牧羊处不在民勤,而是在原苏联境内,但在我的心中,他具体的放牧地点,已不再重要了。

(写于2014年7月15日,民勤城外)

——节选自《匈奴的子孙》

雪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简介: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敦煌文艺奖,代表作有“大漠三部曲”“灵魂三部曲”“故乡三部曲”等。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文学大系》以及长篇小说《野狐岭》入选大学本科教材《大学语文》阅读推荐书目。

投稿合作QQ :352122988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