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白沙刘氏:育才吾党事 岂为稻梁谋

原标题:白沙刘氏:育才吾党事 岂为稻梁谋

一排右二为刘绍宽

鳌江口南岸的刘店,其文化年轮超过千载。古村地处十里白沙街的中心地段,而白沙街是经横阳古道出入浙闽的必经之地。一条白沙河由南至北,沿街流淌,这里乡村景致浓郁,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活动繁华,是一方风水宝地。

据说,当年的白沙街与永嘉的丽水街的格局相似,街面由条状花岗岩石板铺设,街面搭建着长长的檐廊,临河的一边筑有实木“美人靠”,蜿蜒十里的商贸小街被村民设置得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看檐下雨线入河泛出圈圈涟漪,听彼岸稻田蛙声高高低低争鸣。白沙里刘店的居民就是在如此亦耕亦读的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意地栖息着。在耕耕读读的叙事诗中龙翔凤翥,竟然走出诸多名人大家:古有刘氏宗谱中记载宋代刘德舆、刘天益父子,“醇儒德行显于一时,由是望族大著”。今有海军少将、原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统筹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刘际潘。而白沙里的刘绍宽更是刘姓宗亲挂齿赞誉的得意子嗣。刘绍宽对浙南地区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孙诒让之后出现的又一位“三百年绝等双”。

刘绍宽的父亲名为刘庆祥(1837—1892),《苍南文史资料》中有一篇鲍铭书(1865—1937)写的《先师刘玉溪先生传》中可知刘庆祥为县学廪膳生,“祖父皆习儒业……师少即嗜金石篆刻之学,其治小篆,兼习古籀,推之以治金文……”刘庆祥著有《铁耕小筑印集》四卷传世,还有诗抄、文抄各一卷,可惜都已流失。此印集由“书画传家三百年”的温州望族马氏家族的第九世孙马元熙作序。

刘绍宽(1867—1942),少年勤奋好学,17岁参加县学考试得第一名,20岁便开始独立授徒教书生涯,30岁补廪生,31岁举拔贡。

受维新变革思潮的影响,刘绍宽力主废除科举,兴办教育。28岁就担任龙湖书院山长,不久,书院改为平阳县学堂,刘绍宽任教习。

1903年,刘绍宽还和同乡鲍竹君(鲍铭书)在刘店创办白沙小学(现为白沙中学)。为该校教学秩序的运作、课程设置、师资聘任操心多多。如今的白沙中学,一进校门,便可见刘绍宽的塑像屹立在校园中,而先生那则卓有远见的校训“潜心玩索,身体力行,德行道艺,交行并修”被镌刻在墙壁上,成为白沙中学一代又一代师生砥砺奋进的座右铭。

刘绍宽以“兴教育、开风气、启民智、育英才”为己任,自觉地亲历亲为。为办好教育,他呕心沥血,多方探索,寻找经验。1903年,37岁的刘绍宽赴省参加乡试,特地自杭州去沪求教。到上海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此行,刘绍宽收益多多,他在日记中写:“颇知外间学校之规模,自是以后;悲悯日深,国事之系日切,较之十年前则大异矣。”

为了在教育理念上更先进,在教育实践中思路更明确,刘绍宽于1904年8月,与同乡陈子蕃自费东渡日本考察。在日本,先生走访了日本教育界人士,参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千叶区女师、小石川区聋哑学堂、龟泽町常磐小学及幼稚园、本乡区教育博物馆等。在日本70多天,刘绍宽马不停蹄地考察,从大学到幼稚园,从城市学堂到乡村小学,从普通学校到专科学校一一涉足。他还每天写考察日记,回国后整理成《东瀛观学记》,并在记录中加入自己感触和见解。他是带着兴办教育工作中种种实际问题,对照在日本考察中所见种种先进做法,寻找兴办教育、启发民智的最佳方案。考察中,刘绍宽还遍询各校教材,并购买了日本中小学课本20多种及诸类教学仪器,以带回国作参考学习。

孙诒让被刘绍宽的博学精神、锐意改革家乡教育的热忱所感动,给予高度评价:“至于管理之方,教科之册,无不采彼之长,以裨吾之阙,其论之精者,与《周官经》、大小《戴记》多相符合,信不刊之作也”。

《东瀛观学记》对推动当时温州各地中小学的兴办、教学秩序的确立无疑起了有力的指导作用。刘绍宽自己也说:“余此后从事教育,皆基于此行。温州学务之创始,皆发源于神田锦辉馆饯别之一席话(刘绍宽在日记中还透露,他从日本回国之前,曾‘集同乡温处诸君于神田锦辉馆商内地教育事……’)。盖此行亦一生事业之转捩关也。”

由于刘绍宽对兴办教育事业的“热肠精识,超越时贤”,1904年下半年,他受邀参与筹办温处学务分处工作,并任该处编检部主任,倾力协助孙诒让策划温处两地新式教育事业。

实际上,当时温处学务分处日常事务大多由刘绍宽在运作,孙诒让放手让他做。他除了制定学务章程,编审教科书外,还负责调查及处理两郡学务、筹措经费、考选学生、为所属学校聘请教师、培训师资、协助举办音乐会、处理各地学务方面诸多事务等。

温处学务分处存在的三年中,共筹集教育经费50万,先后成立学堂300余所,如温州师范学堂、温州中学等等,在温州教育发展史上形成一个高峰。而这段教育史上的辉煌又浸透了刘绍宽多少的心血、精力与智慧呢?

1905年5月,刘绍宽经孙诒让推荐担任温州府学堂(温州中学前身)监督。曾为温州中学校长、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郭绍震先生撰写的回忆文章中,将刘绍宽在任期间的功绩归纳为七方面:整顿教学秩序,扩充学额;厘订一整套教学规章;大力扩建校舍,广辟操场;亲自任课和编写教材;改选为聘,力聘名师;扫除积弊,大胆兴革;博采众长,向外地学习。

刘绍宽在温州中学任职前后七年,其间他求贤如渴,聘请多位名人来温中任教,如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陈守庸,还有化学教员金伯昭、国文教员王子祥、算学教员陈式卿等。当时温中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邑中学风大振,后来一大批学术界名流,如苏步青、夏承焘、夏鼐、郑振铎等都出自温州中学。1918年,刘绍宽因病辞职,离开温州中学。他曾写下《辞中学校长之职留别六首》,其中《别同事》一首的尾联为“育才吾党事,岂为稻粱谋”。

中华民国建立后,刘绍宽历任平阳教育会长、教育科长、永嘉县第一科科长、省民政科长、乐清县第三科(教育科)科长等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刘绍宽矢志不渝,鞠躬尽瘁。

1915年,刘绍宽编纂《平阳县志》,经历了十年艰辛的运作,于1925年完成。《平阳县志》全书98卷,分30册,附图一册。此方志被誉为是“近代浙江方志中佳作”。

1925年,刘绍宽成为温州图书馆第三任馆长,任职虽只两年,却在温图建馆史上留下醒目的实绩:为温图寄发《征书通启》,请夏承焘执笔写启事,请瓯海道尹张宗祥代发;在前两任馆长所编书目的基础上,加以审订,编印《阅览室检查书目》六册;按照经史子集丛书五类入编线装书24828册;平装书则编为《阅览室近著检索书目》,共1346册;撰写《籀园笔记》,记叙籀公祠与温州图书馆设立始末、藏书来历与馆务活动,还涉及史志考订等,共计42条。后任馆长孙延钊称赞他:刘先生谨慎典守之初意,实足令人敬佩也!

1931年,刘绍宽应黄溯初聘请,赴上海校印《敬乡楼丛书》第三册十种;1935年,第三特区(永嘉区)征辑先哲选著委员会成立,刘绍宽任副主任并主持这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

晚年,刘绍宽蛰居乡里,先后参加过戊社、慎社、瓯风社等社团的活动。近日,有幸得到一本民国二十三年的《瓯风》杂志第一期影印本,读到先生在此集中的三篇诗文:《杂感五首》《方国珍寇温始末》《重修陈止斋先生祠堂碑记》。

刘绍宽留世遗作有《厚庄诗文钞》《厚庄诗文续集》《厚庄日记》《东瀛观学记》《籀园笔记》等。

《厚庄日记》为先生终一生心血而作,起自1888年,止于1942年,跨度54年,内容涉及军政事件、教育文化、经贸生产、社会生活、地理环境、人际交往、学问修养等。日记将地方政务、民间轶事、与国家时事动态衔接着记录,先生生活的时代正好是中国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民主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阶段,日记的内容使变迁的历史更有立体感。这是刘绍宽留给后人研究温州地方史一笔巨大财富。从这部日记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刘绍宽学问修养品德行为的原貌。

刘绍宽是一位有担当之心的学者,他把写日记当作一种留给历史的责任,规定自己一定要:“此须务带铅笔簿记身畔,随时随事录入簿中,以抄入册,方能严密。”由于他的严谨,《厚庄日记》成为一部翔实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史书。

刘绍宽与妻子陈氏育有一子六女。独子名为刘云五,六个女儿的名字依次是:淑英、念萱、宝璁、瑞麟、少麟、蕙。

刘仲琳(1884—1933)名绍瑀,字仲琳,小名福泉,系刘庆祥第三任妻子所生,比刘绍宽小17岁。因为小时受父亲宠爱,顽皮爱玩,静不下心读书。直到1892年刘庆祥离世,刘仲琳才有所醒悟:“吾性啷当,溺于嘻游,余课知此弊必出于玩物丧志,然也,故学业荒。思及此,惭愧不已。”

刘仲琳被送到刘绍宽办在张家堡的私塾,开始在兄长的督促下学习。14岁时转入龙港吴兰楼村陈雨田私塾继续修学,直至18岁。

此时,刘仲琳已是满腹经纶的翩翩少年,刘仲琳曾考取公费日本速成师范,后名额被他人贿夺,赴日留学希望落空。1905年,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杭州武备学校,同时又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两者之间,他选取赴沪读复旦,研读生物学。

1915年,刘仲琳也参加《平阳县志》的修纂工作,负责“物产”部分的撰稿。“物产”部分分为“动”“植”“矿产”三纲。

“志书取材最须字字皆有来历,不能向壁虚造。”为了翔实数据、实例,掌握第一手资料,刘仲琳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平阳全境。他还多次赴江浙各地图书馆借阅藏书,“考证疑滞,各记所得以归”。

晚清,各地重视女子教育,涌现许多女校。1920年,刘仲琳在其岳父黄庆澄支持下,筹集资金,在温州仓桥街创办“永嘉私立女子初级中学”,自任校长。学校招收了30多名学生,设有国文、英语、算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多门课程。后来“永嘉私立女子初级中学”与其他学校合并,几经变迁,迁址到海坛山麓,成为现在的温州二中。

1929年3月,刘仲琳经人推荐,在无锡农学院教授生物。1932年8月,受瓯海公学聘请,任该校生物教师。同时,还在温州中学、刘店的白沙小学、马站小学等校教书。

中年刘仲琳的生命轨迹,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平阳早期创办的几座学校的三尺讲台上,几乎都留下刘仲琳的身影。像他哥哥刘绍宽的诗句所抒发的那样“育才吾党事,岂为稻粮谋”,为家乡教育的发展,他尽心尽力。

1933年6月10日,因为劳累过度,一直患有肺结核病的刘仲琳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刘仲琳有三个儿子:刘謇、刘誉、刘詧。三个儿子中有两位从事教育工作,孙辈中从事教育工作者多多,此家可谓教育世家。

刘謇是音乐名师,编写过小学音乐教材,曾任宜山区小教师,白沙小学教师、校长及台湾大同中学教师等,他的夫人也在白沙小学任教,夫妇俩毕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白沙小学校长由刘仲琳挂名,具体校务由其长子刘謇负责。刘謇肄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刘绍宽的日记中有如是记叙:“謇侄前上海学习音乐,尚差半年未毕业,不能再往就学,余允为购音乐书,使自肄习之。”“謇侄研究音乐,为购新出音乐书数种与之”。刘謇的女儿刘存存从事小教工作直至退休。

次子刘誉毕业于杭州体育学校,曾长期在白沙小学任体育教师,他的两个女儿刘真真和刘璋璋也是小学教师,刘真真还任白沙小学校长多年。

三子刘詧,七岁就会写诗词,并且能表演朗诵。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回国后参加了游击队,并与老一辈领导人叶剑英等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仲琳的小女儿刘青也曾在白沙小学任教多年。

刘绍宽的独子刘云五,生于1894年,字缙生。少年的刘云五天资聪慧,识字读文,过目不忘,加上其父亲刘绍宽的严格管教,其学识在同龄少年中遥遥领先。“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在好友施德福(英国人,温州白累德医院院长)的建议下,刘绍宽将儿子送到杭州学医,在浙江医科专门学校(浙医大前身)就读。

刘云五秉承其父遗风,忧国忧民,把防治疾病,提高民众健康水平作为己任。在求学期间,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医疗知识,在同学中出类拔萃。两年后学业完成,本想赴德国留学,因母亲去逝,为奔丧,为守孝,只得留在故乡平阳。

1919年,刘云五与王惠川等五人创办私立平阳医院。从此,以医为业,为坊间百姓救死扶伤而奔波。

他曾经在瘟疫流行时,去乐清白象同仁医院坐诊;北伐战争开始时,曾经带医从军,在战火中抢救伤员;曾经在温州中学当校医,为莘莘学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世纪三十年代,霍乱病蔓延,疫情凶猛,传染上即丧命。刘云五在父亲的协助下成立了“时疫医院”,亲自担任医院主任,专门救治感染霍乱病毒的患者。由于“时疫医院”的及时救治,霍乱疫情得到控制,一方百姓生命有所保障。

1931年,刘云五在温州开私人诊所,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在浙南一带有较高知名度,许多有志于医学的青年纷纷上门拜他为师。刘云五与温州著名中医金慎之交往颇深,两人经常一起切磋医术,探究疑难病症的治疗。

为开发民智,提高老百姓卫生保健意识,刘云五于1933年与张景飞(新中国成立后为温州市第一任卫生局局长)合编《医疗卫生》刊物,并定期在当时的地方报纸上发表,不惜时机普及医疗卫生常识。

1938年,刘云五回到平阳,参加平阳县人民医院筹建工作。医院选址在平阳坡南的文明书院一带。医院基建完成后,于1939年2月10日正式开诊,洪天瑞任院长,刘云五任副院长。由于新建医院繁忙事务的压力,刘云五积劳成疾,于1942年4月2日英年早逝。

刘云五和妻子陈肫如育有二子二女:昌镠、昌汉;宜鸿、宜荪。

刘蕙

刘蕙(1906—1950)是刘绍宽小女儿,被人们誉为是“苍南民国时期才女”。

出身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学渊源,严格的父训督促,使刘蕙成为一名知书达礼,外秀内慧的婉约少女。

懂事的刘蕙乖巧、不娇气,读书用功,国文功底坚实。每晚她按父亲要求,落实好当天需掌握的功课。深夜,读书疲倦了,用冷水洗脸,以清醒头脑再学习。

14岁时,刘蕙到龙湖女子高等小学读书,在蔡墨笑先生座下修学。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孜孜不倦求学精神,深得蔡墨笑赞赏。

刘蕙的悲剧人生由婚姻开始,她丈夫为平阳名门姜会明的儿子姜存松。姜会明与刘绍宽是好友,两人交情颇深。姜会明曾留学日本,学政法。1918年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后不满官场腐败,弃官退隐在家。他是看着刘蕙成长的长辈,非常赏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人品才智,特意差媒人上门说亲,将刘蕙许配给自己的爱子姜存松为妻。

姜存松比刘蕙小两岁,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并不满意这门亲事,但怯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压力,只得屈从。

1923年,姜会明患病,他希望媳妇上门,能为家庭冲喜消灾。刘绍宽不忍心将尚未成年的女儿出嫁,但又无法拒绝挚友的请求,只得忍痛将女儿送进姜家。

被父母所迫,姜存松回家与刘蕙完婚,没过几天,他就离家北上继续求学,并且一去不留丝毫信息。

多愁善感的刘蕙,怎能忍受如此“此去数年,杳无音讯”的冷落,再说,她还得在姜家伺奉年迈多病的公婆和照顾两位尚未出阁的小姑。身心的双重压力,让刘蕙不堪忍受,她的身体也因此日益瘦弱。

姜存松离家七年,没有给刘蕙只言片语,1930年,他母亲重病,他才回平阳探亲。这次夫妻相聚,刘蕙怀孕,生下女儿姜伟。

姜存松又到上海上大学。毕业后在《东南日报》任编辑、浙江省省府任机要秘书、开化县政府任秘书等职。夫妻长期分居,感情日益淡漠,在刘蕙患病时,姜存松提出离婚。姜会明认为媳妇品行端庄,笃于孝谨,没有可挑剔之处,不同意儿子的要求,最后儿子妥协,不离婚,但要纳妾。

贤惠的刘蕙忍辱负重,她听从公公的劝说,大度地帮助夫君物色对象。经刘蕙牵线,姜存松娶了陈蘩为妾。更为难得的是刘蕙还千方百计辅导陈蘩学习文化,带她上学堂,培植陈蘩到初中毕业。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蕙受恩师蔡墨笑聘请,到她创办的浙南首座女子私塾“扶秀女塾”担任古文教师,刘蕙在女塾多才多艺、勤学敬业的精神深受师生赞赏。其间,她创作了《扶秀女塾记》,以骈文体对这座平阳早期女学清幽的学习环境、学校创办人的品德、学生受教得益等等方面作生动地铺陈。女塾的学生对文诵读,兴趣盎然。一位名叫陈皎菊的学生回忆当年欣受刘蕙教诲的情景:“如坐春风,如暖冬日,杏坛流芳,饶入梦寐。”

1939年,刘蕙担任平阳中学教务员、图书管理员、女生指导师。勤奋好学的刘蕙,利用职务之便,博读勤记,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1942年是刘蕙悲剧人生中的冰点,这一年,他哥哥刘云五病逝,只隔一个月,父亲刘绍宽承受不了失子的悲痛也撒手人寰。此时,刘蕙的病体已很虚弱,但当女儿姜伟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她又大度地给予支持,鼓励女儿积极从军。1950年6月17日,刘蕙离世,终于走完她凄风苦雨的一生。

刘宜蓀(中)与刘秀梅(左)刘素云(右)相聚

经苍南文史工作者林勇先生的指引,找到了刘绍宽先生的曾孙女刘秀梅。10月5日,在仓桥街刘秀梅居所,我们聊起了白沙刘氏家族。

对曾祖刘绍宽的不凡人生,刘秀梅没有感性的片断。她说:小时父母亲几乎没有提起,这几年才从媒体的报道中,刘姓宗亲的回忆中了解到他老人家的事迹;对爷爷刘云五,父母亲说得也不多,只知道我阿爷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他救活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穷人生重病付不起医药费,他都给免了;父亲昌镠在我六岁时,肺病吐血,丢下我们母女三人去世。乡亲都说我父亲清华大学毕业,仪表堂堂,温文儒雅,多才多艺。

仪表堂堂的刘昌镠

看到过刘昌汉写的一篇介绍其哥哥的回忆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昌镠学识渊博,处事严谨务实,毕生以祖国油脂工业加工技术的创新开拓和发展为己任。难能可贵的是他多年来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仍孜孜不倦地工作,钻研技术,在培育人才和创业开拓方面作出巨大的业绩,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发挥他潜在的学识和才能,使清明化工厂的同仁失去一位良师益友,我国油脂化工界失去一位专家。

昌镠1932年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师从萨本铁教授(1900—1987)攻读有机化学。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校期间,昌镠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时,他被反动警察搜捕,义愤填膺中,他挥笔写下声讨檄文《终于被搜查了》,投稿给地方报纸,声讨国民党的卑劣行径。

清华大学毕业后,昌镠曾任广东勷勤大学化学系主任,后该校停办。1937年初,受母校邀请,到清华任化学系助教。东北三省沦陷,昌镠回到故乡平阳,在青年抗日救亡团城区分团当干事,并兼任训练股长,在一次军事训练中劳累过度,大吐血,经诊断昌镠患肺结核。

1937年至1938年,昌镠在家乡与燕京大学毕业的同乡陈德煊等人筹办平阳临时中学,担任该校教务长。

1938年至1940年,昌镠受邀去丽水担任中国植物油料厂丽水分厂的化验室主任。两年多时间中,他完成了多项油脂加工方面的开发工作,其研究成果的效益和影响力巨大,受到中国植物油料总厂的嘉奖。

1942年,昌镠协助王小同一起筹办温州清明化工厂,主持该厂的化学试验的技术开发工作,用植物油生产汽油,解决当时交通运输中汽油短缺的难题。当年,清明化工厂年产汽油数百吨,为东南各省之最。刘昌镠的创造发明,为抗战后方的交通运输作了大贡献。

昌镠在职时,特别注重培养化工研究人才,后来,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许大申和温州化工厂厂长刘增祥等著名人物都是他教导出来的学生。

刘家老照片

1946年,还只有33岁的昌镠病逝。刘昌镠与妻子李日菁育有两女:刘素云、刘秀梅。秀梅居住在温州,70多岁了;素云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在郑州工作,也已80多岁了。

昌汉(1917—1999)字亦逊,比昌镠小两岁,1938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抗战时,曾参加过战地救护团,1941年浙大毕业后赴川黔一带教书,1943年,祖父刘绍宽、父亲刘云五相继去世,长兄又患重病,只得返回故里照顾亲人。1946年抗战胜利,赴江苏镇江,在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工作,后转向善后事业委员会黄泛区复兴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在温州清明化工厂上海办事处谋事。1953年进入国家机械部第一设计研究院工作,一直到退休。1999年12月30日,昌汉病逝。生前,昌汉留下遗愿:要把身体捐献中国红十字会作医学研究。

左四为刘柏麟,左六为刘亚平

昌汉的儿子叫刘亚平,在北京中国中元国际工程设计院工作,获高工职称。其儿子刘柏麟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商务会计专业,目前在澳大利亚工作。

2017年9月刘氏后人在白沙中学刘绍宽纪念馆留影

2017年9月,在第33届教师节来临之际,刘亚平携夫人、儿子专程从北京来到温州,到苍南白沙中学“厚庄教育史馆”“厚庄图书馆”参谒,同行还有其堂姐刘秀梅。

刘亚平与其儿子刘柏麟是首次来苍南寻根访祖。刘亚平在苍南还聆听了宗亲们介绍白沙刘氏的家世和先祖“兴教育,启民智,勤著作”的诸多动人事迹。

(感谢林勇、尤荣开先生提供诸多资料和照片)

文/施菲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