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800年古村,用历史建筑诉说它的辉煌

原标题:800年古村,用历史建筑诉说它的辉煌

自古南海西樵山与惠州罗孚山(东樵)为岭南两大门户,只因当初夏禹足迹未到,所以未被列入中华名山大川,实则西樵山"高耸千仞、势若游龙、迂回四十里,峰峦七十二,若莲花擎空(摘自《西樵山志》)",被誉为"岭南文明灯塔",荣列广东四大名山之位。

在西樵山的山麓,有一个名叫松塘的古村,全村都姓区,其始祖为始祖是宋朝儒士区桂林之子--区世来,于宋理宗年间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至今已有800年历史。

西樵山早在2000多年前已是风景胜地,东晋时有道教落户;唐宋已成佛教、道教的活动场所;明代,儒学在山上兴盛;直到清朝,是时,西樵理学声贯朝野,其书院与庐山、岳麓山的书院齐名。理学大家陈白沙、湛若水、方献夫、霍韬先后在西樵山上开办书院聚徒讲学,西樵山冠盖云集,文风鼎盛。西樵山脚下的松塘村沐浴在儒释道相互交融的理学热潮中,不可避免地受其糯染,遂成理学精神在中国乡土和宗族社会中极为积极的存在。

西樵山上的学风也影响了山下的松塘村,村里的区姓子弟纷纷到西樵山上求学,听取大师们的教导,他们取得功名后也效仿西樵山在松塘村兴建了书舍,从而使松塘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考取进士者五人,行伍出身而晋身府台者一人,考中举人以及获颁优贡者近二十人。其中,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四人入职清代翰林院,故松塘村有"翰林村"之美誉。

孔圣庙

穿过翰林牌枋,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孔圣庙,孔圣庙是村中的文庙,庙内供奉着文昌,孔子,魁星三位神圣。据史料的记载,孔圣庙原为文昌庙,清代屡有修缮,现在能够看到的孔圣庙是在2009年松塘村成功申报省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村中筹备成立翰林文化协会倡议重修的,于2010年9月份正式落成,同年10月4日,松塘村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孔子诞辰庆典活动。

明清时期各地建造的孔庙、学宫,多由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两庞等建筑构成,与曲阜孔庙的主要建筑的布局模式类似。如德庆学宫、揭阳学宫、江门新会古学宫等。松塘孔圣庙作为一座村落的文庙,其规模显然会小于曲阜孔庙和其他城镇学宫。复建后的孔圣庙1、规模和格局,反映了乡村孔庙的特点。庙前修羊的输林门牌坊、青云路与之形成系列景观。

汇川家塾

孔圣庙的边是一个汇川家塾,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原为福源家族培育本族子弟的学堂,由广东大圃堡兴贤乡吴日升(光绪三年翰林)题匾,位于桂香坊。家塾平面形制为一路两进单开间,头门采用凹肚式。头门及寝堂正脊皆为博古,头门垂脊为直带博古,寝堂垂脊为镂耳博古。

汇川家塾与"奉政第",皆为乡人福源祖辈所建。奉政第已于20世纪70年代拆毁,材料用来建集体猪舍,现格树基台凳巨石多由此移来,后奉政第处建为"松塘联队文化室",2013年重修作游客服务中心。

现在里面村里孩子们读书、习字的地方,里面的藏书虽然比不上大的图书馆,但做为一个村子,这已然是很不错的啦,而且这些书并没有专人管理,谁来取用了,自己在上面登记就好。

见五大夫祠

见五大夫祠是为纪念孟房十二世祖区庆云所建祠堂,位于桂香坊。祠堂平面格局为一路二进三开间,头门为无塾台无塾间的敞楹式,头门及寝堂正脊皆为博古,垂脊皆为镀耳博古。其头门前檐枋梁架为石虾弓梁,头门及寝堂前檐梁架、侧廊梁架均为博古梁架。头门前后檐各2根麻石方柱,寝堂有4根圆木柱,石质柱础。

祠堂题匾者乃黄荣熙,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进士,工部主事,广东新宁白沙人。区庆云,十一世祖次颜长子,字子卿,号庆云,别号月溪山衣,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丙午科第四名经元,官至云南顺宁府同知,历署五府二州七厅,诰授奉政大夫(五品管衔),祠堂门联是:滇黔名宦传乔梓,编检同科有棣华。

季房宗拓

季房宗拓为季房六世开房祖凯公及后列祖奉祀之所,位于桂香坊。21世纪初,应村道硬底化建设之需,原祠前端凸出于路面的正面祠身被拆除。经整修后,房畜港胞开锡曾出资将其墙面饰以灰色面砖。2013年曾又修缮一次。

祠堂头门采用平门式,头门正脊为博古,垂脊为镀耳博古。祠联有曰:"宗柘垂荣崇百代,荆花吐集灼三枝"。

六世祖祠

季房六世祖祠与季房宗拓同为祭祀季房六世祖区凯的祠堂,位于塘西坊,始建于清光绪年二十年(公元1894年)左右。祠堂平面形制为一路两进三开间,头门采用无塾台无塾间的敞楹式。头门及寝堂正脊皆为博古,垂脊皆为镬耳博古。其头门前檐枋梁架为石虾弓梁,前檐梁架为博古梁架。

头门挂有楹联:"江山呈锦绣,云日焕文章"。寝堂内挂有"乔荫堂"牌匾。

区氏宗祠

舟华坊区氏宗祠为解放后重建,祭祀祖先为在舟华坊开基定居的区泰来。祠堂平面形制为两路两进三开间,头门采用无塾台无塾间的敞楹式。头门及寝堂正脊皆为鳌鱼,垂脊皆为直带。其头门前檐枋梁架为石虾弓梁金花狮子,头门前檐梁架为沉式瓜柱梁架。

区氏宗祠的内堂最里面处挂有孔子的画像,两边是一些古村的图文宣传资料

站在内堂回望大门两边的一些图文资料

区氏宗祠的门前立有很多功名牌,六位进士、十余名举人都立有一块石碑。

大夫家塾

大夫家塾为孟房十一世祖区次颜所建,位于桂香坊。区次颜,孟房十一世祖,官至广西养利(即今广西大新县属)知州。退仕还乡后,次颜在家乡兴建书塾,凡孟房子弟,皆可入读。后来大夫家塾便成为奉祀次颜的场所。"文革"时期,家塾被拆,原址改建为集体工副业厂房,现有"大夫家塾"牌匾一幅,悬挂于大门之上。

松塘的古建筑较多,村里还有"松塘八景"之说,既包括了优美的山水环境、也包含了众多的祠堂书塾,如果说山水环境是区氏族人血缘相依的物质载体,那么这林立的宗祠、书塾建筑就是区氏族人的精神家园。

松塘宗祠、书塾、社学等类型建筑林立的景观现象,形成于明,鼎盛于清,经历了南海经济发展、文教兴盛、名儒辈出的年代,见证了南海特别是西樵历史文佛山历史上曾有"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之美誉。

区姓先祖定居松塘之初,利用原有的坡地水洼种田养鸭,松塘子孙则一代代不停地将水洼荒地开垦成良田,种植庄稼,又在村中开挖七个连体水塘,蓄水养鱼,近代松塘一度兴起制线手工业,为松塘的繁荣增添活力。

700多年以来,松塘的生产方式始终处于并不先进的农耕手工水平,却一直保持着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依靠的就是松塘子孙宗亲相依、全族同心、共同建设,至今依旧。也正因为如此,世代松塘人,千里做官也回归故里,移居海外也情系家乡。

松塘村以中间的池塘为中心

四周古建林立

代表的是他们辉煌的过云,巷巷朝塘

展示的是他们科学的建筑规划

而这里众多的祠堂、私塾、功名碑

则展示了这个村子作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村的实至名归!

文| 来源 千寻生活

图| 来源 千寻生活网络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