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古县寻踪】记录定州古城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原标题:【古县寻踪】记录定州古城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古县寻踪 | 平定天下(一)

古老的中山国与定州这片土地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千多年前的中山郡王们与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渊源?巍峨的定州塔以其伟岸的高度成为古城之巅,为何又被成为瞭敌塔?让我们一起探秘中山古国,寻溯定州源起,感受先人文化。

定州人世代相传这里安葬着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清朝道光年间,知州曾重修缭垣和墓门并勒石为汉中山靖王墓。走进墓室是一条幽深的甬道,这条甬道到底通向谁的归宿,第一代中山王是否真的在这里守候千年,默默护佑他的子民呢?

定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定州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公元前2361年成为尧的封地以来或为国都,或为首府,或为州治,皆为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置总管府,大总管府,都督府,义武军节度使,路安府等历来为军事要地,是河北三大主要历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传承地。

中山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始于国主姬厝开始称王。当时中华大地除“万乘之尊七”外尚有“千乘之尊五”中山居其一。至公元前154年,历史进入了刘姓汉朝,当时的汉景帝刘启封其庶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建立国中之国的中山国,奴(今定州)成为其国都。中山国先后共有六个国王,其君主都延续了中山王爵。那么,作为西汉中山国的统治中心,第一代中山王刘胜死后是否也安葬在了定州呢?

走进定州的这座古墓之中,历史的谜团呼之欲出。这是一座大型的砖室墓,在墓葬的后室顶部分布着一些有明显排列轨迹的文字,这些文字是较为成熟的隶书,而隶书的成熟时期是在东汉,这些不同于西汉的印记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1968年中山靖王墓在满城县陵山被发现,定州靖王墓的传说不攻自破。历史和人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但是作为千年的汉代遗存定州人依然将这座候级墓葬作为自己的一笔宝贵财富小心的保护了起来。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文物工作者发现除了中山靖王刘胜中山国历代国君大多葬与定州境内。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墓,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等众多墓室,其中中山国第六代王即最后一个国王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及其王后墓就埋葬在定县,也就是现在的定州城南北陵头村西约200米处,1966年由河北省定县博物馆发掘和清理。

一座座高大的封土堆埋葬了几乎整个汉代中山国的历史,这些封土堆掩映于旷野之中寂静千年,默默的记忆了当年的辉煌。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铜器,玉器等一万多件文物,许多文物堪称国宝。

二龙衔环谷纹玉璧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块玉璧,高30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粗细阴线搭配巧妙,疏密有致,是两汉玉璧中的瑰宝,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悠远的历史总会带给人们许多惊喜,作为当时一方区域的经济中心这些中山王陵墓的规模也极为惊人。在《后汉王 中山简王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为了大修简王陵墓,当时调配了附近六州十八郡的工徒数千人,砍伐运输了众多树木,石料,工程的浩大繁复在其他郡国里从未听说过。

1959年,河北省考古队在定州北庄子村发掘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时发现了有铭刻和墨书的石块634块,这些石块除了能够佐证当时的工程之浩大外,上面的铭刻和墨书更为我们提供了书法研究的重要历史参考价值。

这些石刻风格奇特,内容零散,大多为采石场地名以及参与修筑陵墓开采石料的郡国、县邑、工匠的名称。它们刻写手法朴素,缺乏正规书法特征,作者似乎是在匆忙之中完成的。在后来的考古工作者对其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文字具有篆书的特征,而另一些文字则是用隶书书写,由此专家断定这些文字所体现的正是篆书向隶书演变的一个过程。这样的发现在全国极为少见,另外,石块上的郡国和县邑的名称也为研究汉代地理和郡县名称的演变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定州在岁月无情的流转中遗留了太多的传奇故事,而所有的故事源头还要从这定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定州西依太行,东展沃野,位于大漠南下华北大平原的重要关口,西南距石家庄68公里,东北距北京196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史称畿南大洲,九州咽喉,神京扼要之区,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当年明成祖朱棣选址迁都曾有两处备选,一处是北京另一处就是定州。传说的真伪已不可考,然而古国都市华北重镇的定州作为都城的历史却绝非杜撰。中山国的前身是由白狄读建立的鲜虞国,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即今河北唐县西北的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进入战国以后,秦,齐,楚,燕,赵,韩,魏七雄并起,逐鹿中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中山国也开始了它的复兴之路。为了占据有利地形以加强在夹缝中生存的势力,公元前414年,当时的中山国君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即今天的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这是中山真正建立国家的开始,也是定州历史上第一次被作为国都,其原因便是定州具有九州咽喉的有利地形。

定州有利的地形却没能护佑中山国多久,在武公建都以后他曾效仿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便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因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魏国的进攻。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中山国的复兴之路未走多远便滑向了低估,但是它却并没有因此而灭亡。

公元前380年,中山恒公迁都于灵寿,经过几十年的巩固发展逐渐壮大,到公元前327年前后中山国已成为仅次于七个“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并参与了“五国相王”的历史事件。这也说明此时的中山已成为与赵、韩、燕等不相上下的强国。

历史总是上演着弱肉强食的悲剧,公元前295年,繁盛一时的中山最终被赵国所灭,定州亦成为了赵国的属地。中山从兴起到灭亡长达200余年,在此期间,游牧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山艺术的独有特色,郭沫若先生称其为“艺术的民族”。

中山国虽然定都定州的时间不长但却为定州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中山灭亡以后,定州与中山二字的渊源却并没有中断。进入汉代以后,另一个中山侯国再一次崛起于这片大地之上,也就是西汉中山国。至此,这片被战争侵扰的土地才享有了前后329年的安宁。

来源:云享冀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