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历史档案】辽西过龙兵——汉胡的拥抱

原标题:【历史档案】辽西过龙兵——汉胡的拥抱

辽东湾左岸的辽西丘陵地区,10415平方公里土地,就是今年刚刚建市28周年的辽宁省葫芦岛市。

辽西丘陵,是位于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的总称,主要由努鲁儿虎山、松岭、医巫闾山等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群山中是大大小小的河流,为人熟知的有大凌河、小凌河、女儿河、六股河等等。东南沿海的狭长平原,北靠松岭,南临渤海,从1000多年前的辽代、金代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便捷的天然通道。这就是著名的辽西走廊,古往今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内关外的咽喉要道。

从上古帝王颛顼亲至幽陵祭祀的传说开始,辽西有史六千年。数千年的历史因果,辽西人类的光荣与骄傲,血腥和耻辱,爱恨与情愁,呼唤与炊烟,无不与辽西丘陵、辽西走廊水乳交融在一起。

前世不忘

后事之师

延伸阅读

隋唐时期,辽东湾左岸地区“比较大的城市”是营州,就是今天的朝阳市地区。由于是“辽西故道”在关外的重要节点,所以,这里成为隋唐两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辽西沿海走廊地带均在其政治管辖内。唐时营州的生活面貌是什么样的呢?著名诗人高适写一首《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锺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厌”是“饱经、习惯”的意思。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唐代营州的独特风貌。营州城内聚屯汉军兵将,城外遍撒胡家儿女。汉胡两族共同生息、劳动,共同开发这块肥沃的土地。高适的另一首诗《燕歌行》则勾勒了当时的辽西地区唐代边塞营州的生活侧面。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人高适

诗中的“榆关”,指今山海关;“碣石”,当在今天的绥中县万家镇;“瀚海”,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指北方之海,即指渤海。“狼山”,应当是辽西白狼山。该诗写营州守将张守圭与奚人大战,正在榆关、碣石、渤海、白狼山之间。上述这两首诗,反映了当时辽东湾左岸地区的基本社会情态。

北魏时期,辽西营州领有建德、冀阳、昌黎、辽东、乐浪、营丘六郡。583年,隋文帝时破灭据守营州的高宝宁后,只留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余并废。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龙城县治在今朝阳市。598年废郡,改龙城县为柳城。612年,隋炀帝时,置柳城郡与辽西郡。柳城郡治在今朝阳市。辽西郡治辽西县,统辽西、怀远、泸河三县。隋唐的辽西郡,并不是汉代的辽西郡治,仅是取秦汉旧名而已,其郡治在今天义县东南王民屯。隋炀帝时所谓辽西郡,实际仅保留了大凌河中、上游的辽西古交通孔道。

唐初,618年,将隋的柳城、辽西两郡改为营州总管府,初领辽、燕二州及柳城一县。此后,州置多有调整。营州都督府所领各州县,多为羁縻州,是为安置、管辖内附各少数民族的。这些辽西及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与汉族在此杂居。这些少数民族有高丽、突厥、奚、契丹、靺鞨等。杂居在今天葫芦岛境和附近地区的,有安治在瑞州(今绥中县西南前屯卫)的突厥乌突汗部;安治在解州(州治宾徒县、今凌海市温滴楼乡营城子)的奚族;安治在带州(州治孤竹县,今连山区孤竹营子附近)的契丹族。

杂居在今天葫芦岛境内的少数民族中,突厥、奚、契丹族对这里的历史比较重要。突厥的先人是先秦时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的敕勒(又称铁勒),公元五世纪开始强大,后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630年,唐灭东突厥,唐太宗采用温彦博的建议,将内附的东突厥余部安置在东起辽西、西至河套的顺、祜、化、长四州。其中乌突汗部安治在威州(即辽州),后改为瑞州(今绥中县西南前屯卫)。奚族,又叫库莫奚,也作库真奚,一般认为是乌桓人的后裔;原居于今内蒙赤峰地区,以后渐向南迁。在突厥称雄北方时,臣服于突厥。奚族大首领只有亲兵500人,其余族人散居在山谷,以射猎为生,逐水草而居。648年,奚与契丹同时内附。其活动范围在今内蒙赤峰地区和辽西一带。契丹族,其起源众说纷纭,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应定为起源于鲜卑。唐灭东突厥后,营州都督薛万淑遣契丹一部落首领晓谕各部内附,于是648年,契丹与奚同时内附,唐太宗设置松漠都督府安置契丹各部,以其首领大贺氏窟哥(赐姓李)为督都,督领十七州一府。其中带州在辽西。带州治孤竹县,根据朝阳西北出土的唐杨律墓志铭:“北迁避地柳城,故今为带州孤竹县人,”可知就在朝阳南小凌河上游的连山西北部孤竹营子地区。

717年,唐玄宗在营州置平卢军使;719年,升格为平卢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例兼营州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都护。其职责一是戍守边境,二是管辖东北各族。

由于边塞管理措施不当和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差异,697年,发生过契丹和靺鞨反唐事件,粟末靺鞨北逃。716年前后,唐与契丹、奚多次发生冲突。733年,张守(王圭)为幽州长史兼营州都督,频频出击,每战皆胜,契丹首领可突干引众逃往西北,从此契丹不为大患。张守(王圭)因功升为幽州节度使。

张守(王圭)用营州杂种胡人安禄山为捉生将。安禄山之父是西域胡人,母为突厥人,安姓为其继父姓。他自幼生活在多民族杂居的营州柳城,学会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又做过管理边境贸易的小官“互市牙郎”,很会投机钻营。安禄山与同乡史思明经常用诈计诱捉契丹人,领功请赏。因此,安禄山的官职不断被提升,先后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后又兼范阳节度使。为了进一步取悦于唐玄宗,安禄山想尽办法“立边功”来固宠。唐对奚和契丹实行“和亲”,嫁两公主给奚王李延宠和契丹王李怀节。由于安禄山的残暴欺压,契丹、奚杀两公主,起兵反唐。安禄山将其镇压下去,于是立了“边功”,安禄山又曾诱骗奚和契丹首领来柳城赴宴席,在席间又将他们杀掉,用他们的人头来邀功,因而进一步得到唐玄宗的宠信,让他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751年,安禄山轻开边衅,率三镇兵6万人进攻契丹,至土护真水(老哈河),又深入300余里,至契丹牙帐,被契丹杀得几乎全军覆没。但唐玄宗并不追究责任,依然宠信有加。安禄山收养同罗(铁勒一部)、奚、契丹部的降人8000余人,称为曳落河(壮士),作为他的基本力量。755年,他发动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758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军士拥立侯希逸为军使,朝廷授他为平卢节度副使。在奚族人的打击下,侯希逸放弃营州,率两万人退往青州(山东维坊),称为平卢淄青节度使。从此安东都护府与营州都督府并废。

隋唐九征高丽之后,辽西地区以营州(今朝阳市)地区为中心,经济文化达到一定的繁荣,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这一时期,汉胡之间基本是杂居状态。这和春秋时的河北地区相似。唐朝为了解决游牧民族的物资需要,在这里实行“互市”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胡人寇边。但是,由于文化融合程度较低,不同文化的矛盾仍然存在,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造成冲突和对立。但是,总体看,这一历史时期的胡汉文化融合程度比照春秋以降的融合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时的辽西地区,一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交流冲突碰撞的集中区域之一。

作者:韩文鑫

——摘自《走廊地带六千年——历史卷(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