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不愧影 独寝不愧衾:建阳四大名人之蔡元定

原标题:独行不愧影 独寝不愧衾:建阳四大名人之蔡元定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含义: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比喻为人行为光明,问心无愧。

与儒家慎独思想一脉相承,“慎独”:“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建阳四大名人:朱熹、蔡元定、游酢、宋慈。

朱熹(1130——1200),蔡元定(1135——1198),游酢(1053——1123),宋慈(11861249

(朱熹)

(麻沙游酢文化广场)

(建阳蔡元定雕像)

(建阳宋慈雕像)

这四大名人都出现在宋代,其中游酢是北宋,其他三人是南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南宋,建阳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这与整个时代有很大关系,因为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因此整个文化、经济、政治都开始向南转移,因此建阳辉煌历史出现在南宋时期,出现了“图书之府”、“南闽阙里”、“东南洙泗”、“七贤过化”、“嘉禾之乡”等称号,出现了如建本、建盏、建莲、建锦、建茶等物产,出现了潭阳七贤、蔡氏九儒等大儒。

(蔡氏九儒像)

蔡元定,建阳蔡氏九儒之一,是蔡氏九儒的核心人物,是建阳蔡氏最伟大的先祖,海内外认蔡元定为先祖的有100多万后裔,福建、广东等地建有“西山公祠”,蔡氏九儒:蔡发、蔡元定、蔡渊、蔡沆、蔡沉、蔡格、蔡模、蔡杭、蔡权。

建阳蔡氏是凤翔节度使炉公之后。炉公,字廷器,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卒于天福八年三月初六,寿八十九岁,葬于建阳麻沙排山。唐乾符五年登进士,任德州知府,再授东昌刺史,以守郡功加升凤翔节度使,以孙梅贵加赠少傅。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中原离乱、民不堪苦,就与妹夫刘翱将军及西河节度使翁郜,率领五十三姓入闽,任建阳县长官,他为政宽仁、屡巡劝农、兴学育才、甚得民心。天复二年正月择居麻沙镇北,为建阳蔡氏一世祖。“观县治之西七十里名曰永忠之麻沙,钟光岳之英、孕山水之秀,(唐)天复二年壬戌(902)正月初十日择镇北而居之,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焉。”(《庐峯蔡氏族谱》卷一,丙辰民国五年刊,第1页)

(入闽始祖唐长官蔡炉墓)

两家族蔡氏和刘氏在唐末来到麻沙,并繁衍生息,对麻沙成为历史文化重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百姓而尽地利,设书院而兴教化,置书坊而连天下,成就一方名镇。历史总是如此的神奇与巧合200多年后,两大家族都与朱熹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阳麻沙蔡氏大宗祠)

(建阳麻沙蔡氏大宗祠内景)

(建阳麻沙蔡氏大宗祠内景)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把儒家思想推到了第二个高峰,成为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后尚未有人堪与比肩。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祖籍是江西婺源。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源于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

自古以来,与孔子一起在孔庙中享受国家的祭祀,是文人们最高的荣誉,在孔庙中一起与孔子配享的有四配(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有若、朱熹),79位先贤,77位先儒(胡安国、杨时、李侗、黄干、真德秀、蔡沈、罗从彦、陈淳、李纲、游酢)。蔡元定去世后,明嘉靖九年(1530)诏蔡元定崇祀启圣殿,启圣殿在孔庙中,是祭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与孔子上五代祖先一起享受祭祀的有9人,除了“四配”的父亲,还有五人分别是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张载之父张迪,程颢、程颐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沉之父蔡元定。

(朱熹四大弟子)

朱熹正如他的号晦翁一样,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俗话说:人生四大幸事,四大不幸事,其中四大不幸事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少无良师,朱熹就占了三件,幼年丧父,14岁父亲朱松病故,临终将朱熹母子托付给崇安老友刘子羽;47岁,妻子刘氏病逝,刘氏是老师刘勉之的女儿,所以朱熹对妻子感情深厚,两人合葬于黄坑;61岁,大儿子朱塾去世,年仅38岁,朱塾去世后葬于莒口金山村。庆幸的是,朱熹的父亲朱松交到了好友,朱熹遇到了良师,刘子羽为朱熹母子筑紫阳楼,受学于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18岁贡生,19岁进士,24岁出仕。

宋绍兴间,刘翱九世孙浔州太守刘中创“樟塘书院”,与族兄刘子翚讲道其中,而朱熹亦从刘子翚讲学于此。其后人刘崇之、刘子寰等人俱在此受业于朱熹。

绍兴二十九年(1159),蔡炉第十世孙,24岁的蔡元定知道朱熹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讲学,就离开西山到五夫向朱熹问易,朱熹初次考询他的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即大为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从此朱蔡二人,政见一致,学术同趣,互为师友,终身相交相知,在学术研究上长达四十年,在四十年的交往中对闽学学派的形成,蔡元定,羽翼紫阳竭尽股肱之力,有超越朱熹的地方总是坦诚相告,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倾注于朱熹的书集中,所以蔡元定就成为朱熹学向中的重要讲论者,启发者、著述者和修订者。故有紫阳羽翼、闽学干城的美誉。

(武夷山五夫朱熹故居紫阳楼)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建阳市麻沙镇人。炉公十世孙,发公之子。南宋理学家、乐律学家,精通天文、地理、象数、乐律、兵阵、医药等,著有《大学说》、《易学启蒙》、《律吕新书》、《洪范解》、《皇极经世指要》、《潜虚指要》、《太玄指要》、《大衍禅说》、《燕乐源辨》、《八阵图说》、《字引经引义》、《阳符经注解》、《脉书》、《乞运节略》等。是蔡氏九儒第二代,嘉定三年追赠迪功郎,宝祐三年以孙蔡杭有功,赠太子少傅,宝佑四年再赠太子太傅,谥文节。宋宝佑年理宗皇帝敕建西山精舍,御书“西山”巨字石刻于西山绝顶。明嘉靖九年(1530)诏蔡元定崇祀启圣殿,清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颁赐蔡元定“紫阳羽翼”金匾。

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十一月十一日辰时(早上79点),生于建宁府建阳县麻沙镇蔡氏书宦世家。生而颖悟,异于常儿,八岁能诗文,十岁日记数千言。为了使元定有一个安静读书之所,父发在麻沙之东象岩山下构筑书屋,名曰:“显庆堂”,让元定在此专心读书。

(显庆堂所在地)

(西山陵园——蔡元定墓)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18岁,父发病逝,葬父于崇安县上箬之源。父亲对元定影响深远,导读读圣贤之书,传授天文、地理和象数易学,并诫以忠诚厚实、不求仕途、不干利禄,勉招杀身之祸。元定对父亲感情深厚,庐墓守孝三年,并谨记父训,终生不仕。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19岁,筑室西山绝顶,以野菜充饥,刻苦读书,遍览天文、地理、数学、礼乐、兵制等方面的书籍,并融会贯通。这为他成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打下了扎实基础。

(建阳莒口西山摩崖石刻)

(西山风光)

绍兴二十九年己卯(1159),25岁,前往崇安县五夫里,执弟子礼拜朱熹为师,与朱熹结为师友。朱熹考询他的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大为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从此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相从四十年。

乾道三年丁亥(1167),33岁,秋七月,建宁府崇安县发生特大水灾,协助朱熹参与赈灾抚恤事宜。其间,创立社仓之法,并从府中拨米赈灾。

乾道六年(1170),元定35岁,协助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元定重上西山,设“疑难堂”,并在两山筑灯塔,悬灯想望,相约为号,往来论学解难。乾道六年(1170),蔡元定帮助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自己在西山书屋内设“疑难堂”。为及时联络信息,在西山、云谷山上构筑灯塔,夜间悬灯相望,灯明表示学习正常,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论学能难。元定每到朱处,朱必留他教日,两人对榻论道,经常通宵达旦。因此,“点灯为号相约,对榻穷研理学”成为朱蔡二人交往的一段佳话。蔡元定去世后,朱熹在给蔡元定的祭文中感叹道“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又相属以遵守。”真实道出朱熹与蔡元定在云谷,西山结下的情谊。时过境迁,尽管历史长河跨越了八百多年,但朱熹、蔡元定师生之间相互学习,锲而不舍,教学相长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推崇。

淳熙四年丁酉(1177),43岁,二月,择地建阳嘉禾里唐石之大林谷,协助朱熹葬其夫人刘氏(上年十一月病故)于此,朱熹亦以此安息地。

淳熙十年癸卯(1183),49岁,四月,协助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建成武夷精舍,随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53岁,正月,著就《律吕新书》。《律吕新书》全书2卷,上卷《律品本源》10章,下卷《律品辨正》10章。主要探讨音律中旋宫问题,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

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54岁,秘书少监杨万里、太常少卿尤袤力荐于朝。杨万里称赞他:“性质豪迈,器识宏深。道德文章足以仪刑于当时,著书立言足以垂范于后世。今之贤士大夫皆仰其道德之光,成人小子俱蒙其造化之力。”尤袤称赞他:“资禀颖异,克养完粹,守份安贫,有经世济物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朝廷下郡津,遣赴行在,坚以疾辞。

宋光宗绍熙三年壬子(1192),58岁,朱熹迁居建阳考亭,元定也移家建阳后山,两地相距三十里,有船相近往来。

(考亭书院)

绍熙四年癸丑(1193),59岁,仲春望日,著就《八阵图说》。朱熹为《八阵图说》作序。秋冬,受朱熹之嘱托,由闽入赣,下衡湘,经襄汉,由荆入蜀,在道士高人出没的青城山购得著名的阴阳合抱《太极图》。朱熹把蔡元定购得的太极图置于所著《周易本义》之前。他所经历之处为长沙、衡阳、岳阳、常德、然后到襄樊、汉中、入成都,从长江顺流而下,到武汉、南京、苏州、杭州、绍兴(会稽)。朱熹《八阵图说•序》曰:此季通《八阵图说》所以有益于世也。但得书者藏于金柜,切莫乱传、慎勿妄动伪行者。天有宪,则学者当辅助朝廷,大显功勋,巩固山河而永久,定邦国以咸亨,振治世而隆兴,其专利于天下者,不亦大矣乎?绍熙癸丑仲春望日新安朱熹序”(《庐峯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四~六页)

杨慕震《创建朱子学的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云:“绍熙四年(1193年),他五十九岁时,离家出游,到湖北荆州、汉口一带,直达川、鄂边界地区。然后又沿江而下至南京,并到杭州等地。一来是为了领略祖国名山大川之胜;二来是遵朱熹之嘱:‘旁搜远取,巨细不捐’。到处搜集民间流传的‘河图’、‘洛书’及各种古籍孤本,为其学术论著补充材料。”“蔡元定在西游途中,于民间收集到了不少‘河图’、‘洛书’的样本,在川、鄂边地区又收购到‘太极图’(即现今看到的阴阳鱼图)。在带回福建之后,朱、蔡二人在经过仔细分析和挑选后,确定了数张,用在朱著《易经本义》和《太极图说解》的篇首,使众说纷纭的‘太极八卦图’,从此规范了下来,并第一次在一《周易》的著作中同时出现。”(《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32页,第35页)

庆元二年(1196),元定六十一岁,权奸韩侂胄擅政,制造“伪学之禁”,指道学为“伪学”,把《四书》、《六经》定为禁书。诬奏右丞相,赵汝愚以宗室谋邑祐累被罢相,贬到永州,当时许多大臣都上奏救赵相,而被列入“伪党”五十九人,朱熹认为自己不应沉默,就起草上疏数万言,陈述邪奸诬奏之祸,以救丞相之冤,众弟子以为此必招祸,朱不信,元定劝朱不要上流,朱熹默然,取回奏稿焚之,免遭更大的祸患。

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朝庭下诏禁“伪学”。朱熹定为“伪学魁首”,去职罢祠乞行建阳。元定以“佐熹为妖”罪名,被流放湖南道洲,对门生刘砺曰:“化性起伪,恶得元罪。”

庆元三年(1197)正月,编管道州命下,元定闻知,不辞家即就道,朋友们劝他缓行,元定曰:“获罪于天,天可逃乎。”从建宁府城起,经过建阳考亭,朱熹卒门生数百人在赢州桥头靖安寺饯别。在座的人伤感落汨,元定却不异平常,赋诗别友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可知。”表达了他对艰险行程和残酷打击,仍不放弃理学观点的坚定信念,朱熹叹曰:朋友相爱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谓两得之矣!

(建阳考亭浮桥)

在谈话中,朱熹提出著《参同契》的疑难问题:元定解答如流,在场听者无不钦佩,朱蔡两人回首平生,友情,依依不舍,下午朱熹送元定到马伏同宿于寒泉精舍。

这天夜间,两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四目相视,两心相印,知音别离,是人生感受深切之时,虽无声而胜有声,沉默已久,两人还是共同核定“参冈契考异”一书,通宵达旦,早餐后,才挥泪惜别,仗履步行三千里才到湖南道州,舂陵贬所。

元定第三子蔡沉和门生邱崇陪侍至陵之后,父子学生仍闭门读书,并在堂上挂一个“愆”字,以示自讼之意。道州远近人士,久闻元定名声,纷纷登门求教,常常挤满书屋内外,参军王堿有政才,耻笑学生,一曰遇见蔡沉,向沉问教,始知其学间渊愽,遂叹相见之晚,次日拜元定为师,当时有些好心从劝说:“获罪之人,当闭门谢客,以免再生是非。”元定说:“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他虽身患疾病,还是抱病授徒不倦。

庆元年间元定公撰著“脉经”,元定公登西绝顶之后,除读父书和三氏之说以外,还愽览群书,记住父亲蔡发曾经教导“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医药。”深究父书地理之学,又从实践中精细堪舆之实导向,曾为朱熹父子、妻、母及其自己墓地都选得十分成功,常年还受到海内外堪论舆学家好评,都异口同声地说蔡元定是他们的的祖师爷,在医学方面也深有研究药理、脉理、医理、内经、难经,在被贬道州期间,因当地气候恶劣,常年抱病,以亲身体验研究撰著“脉经”。此书在国内久失其传,200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从日本内阁文库,找回脉经等选本,将在再版蔡氏九儒中选登。西山公在贬所中又完成了堪舆巨著《玉体真经发挥》共四大册。

庆元四年(1198)八月初九,蔡元定在贬所病危,临终写信给朱熹:“定辱先生不弃,四十余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数穷命薄,听教不终。”这成为蔡元定的绝笔,书毕《别晦庵书》即逝,年六十四岁。在精神顿挫与窘病困境中郁闷离世前,蔡元定魂归三千里外建阳的寒泉精舍与西山精舍,灯台的明灭,相聚研讨与解难,在弥留之际回放,遗恨不能再归故里与晦庵先生对榻讲论。

蔡元定贻书训诸子:“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又说:“步步守着仁义礼智信,可传子孙。”蔡元定的贻训不仅是千古传诵的名言,更是“慎独”的典范,成为建阳蔡氏后人的祖训。

守臣上奏,旨许归葬,儿子蔡沉历经近六十天的艰辛,扶柩三千里以还建阳,于当年十月初六日葬于崇泰里(今莒口)后山上布村翠岚山之源。

(蔡元定墓)

蔡元定的去逝,使得朱熹如伤手足,痛心疾首,三撰祭文以哭。“呜呼!季通竟弃予而死耶,其心胸宏大如此而止藏此山中耶!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而又相属以遵守。不期君有舂陵之行,泪别两秋,忽承手书以寄予,时以师道未立而忧,是予耿耿其不寐,怅怅乎其何之?曾未几时,讣音果至,相向长号,若折左肱而失右臂,呜呼吾道其终穷矣乎!天何夺吾季通之速耶?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天生是人也,果何为耶,将以斯文之教传之也,抑或天未欲平治天下耶?”朱熹大书“有宋蔡季通之墓”的碑文,并编写两人数十年往返讲论的书札《翁季录》,以此纪念四十年学术同趣、互为师友之手足情。朱蔡的惺惺相惜,八百余年流芳儒林。

在道州,蔡元定有心解《易》《春秋》,又有学者久失其传的《洪范之数》,但未及论著。身有疾患并待罪在身,蔡元定料想自己已无力著述,“生死不可期”,便定下三子各人承传家学:“渊宜绍吾易学,沉宜演吾皇极数,而春秋则属沆。”后来,三个儿子遵父命,用十年功夫,蔡渊著成《周易训解》,蔡沆著成《春秋五论》,蔡沉著成《洪范皇极》,又受朱熹委托著成《尚书集传》,为元明清三代之“标准”教科书,三子所著之书都进入“四库全书”,建阳蔡家被后世称为“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

“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生前,朱熹曾将蔡元定与著名学者张栻相提并论,给予高度评价。蔡元定客逝他乡后九年,皇帝奋发英断、诛侂胄,治乱政。朱熹学生,蔡元定好友真德秀,出任参知政事,与同仁一直极力为理学翻案,朱、蔡冤案逐得昭雪。嘉定三年(1210年)皇帝诏赠蔡元定迪功郎,谥文节。宝祐三年五月初六日参知政事蔡杭向朝廷进祖父所著的《律吕新书》,理宗皇帝看后十分满意,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蔡杭刻石于西山龙头岩上,同时御书敕赐“庐峰书院”、“西山精舍”,塑绘朱文、西山二贤对榻讲道神像。宝祐三年、四年以其孙蔡杭的政绩,理宗皇帝三次赠官,初赠太子少傅,再赠太子太傅,加赠少傅。明嘉靖九年(1330年),世宗皇帝诏蔡元定崇祀启圣王庙。清康煕四十四年(公元1705)圣祖仁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匾额。

麻沙八景诗

岱峰夕照

望断高峰眼不花,个中彷佛认人家。

情知一样青山色,才有斜阳景更佳。

(麻沙岱峰夕照)

烟两花村

堆螺迭翠耸奇峰,花柳村村绿间红。

不有翠微翁说破,谁知春在两烟中。

灵岩山色

山染烟光弄晚岚,几多碧色映寒潭。

篆烟销尽金炉冷,云满岩前月满庵。

(麻沙灵岩山色)

祗园溪声

桥枕东流路透西,桥边梵刹亦幽奇。

人来问道不须问,祗听溪声悟佛机。

松岗夜涛

万项云涛轰怒雷,更深好梦遽惊回。

老松本是无声物,恰值风从天上来。

莲湖晚风

湖面花开映绿波,当年曾听采莲歌。

垂杨拂地云临水,举目令人感慨多。

武陵桥月

长虹倒影蘸清溪,掩映银蟾景绝奇。

题柱惜无人继志,览今思古强吟诗。

(麻沙武陵桥)

象岩晴雪

风卷寒云收晓晴,岩岩白石自天生。

远看似雪还非雪,有物元来是混成。

“西山千仞兮清潭一曲,先生永存兮过者其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