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原来是这样的

原标题: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原来是这样的

在我国,身份证古已有之,它的起源要从官员的识别符号说起。

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当时的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方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

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都是用黄金铸制的,以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

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

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

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之为"鱼袋"。当时,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因为品级不一样,鱼符的材质也不一样,所以它也是当时官员身份高低的象征。因此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

武则天时候,鱼符被改成形状像龟的龟符,但用途与鱼符一样。

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到清代,这种身份制度有了大的改变,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

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1933年,马鸿逵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主席。为了加强统治,他建立保甲制,开始在全省清查户口。1936年,为了抵御红军,宁夏制定出各种反共防共之策,收发"居民证"便是其中一种。居民凡15岁以上的男女一律要佩带居民证。这个"居民证"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应当是中国近代身份证最早的雏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