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私下换汇被骗,留心你身边的“好心人”

原标题:留学生私下换汇被骗,留心你身边的“好心人”

南都周刊记者 张峰

出国留学是个复杂的事情,高昂的留学费用,相对高要求的成绩、语言要求,踩过了雅思、托福教育坑,绕过了留学中介坑,谁也不知道在异国他乡,还会遇到什么。

2019级英国留学生方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也被骗了。

2019年12月中旬的一天,方悦所在的“英镑求跌交流资讯分享群”里进入了一位陌生人,上来就“出320磅,8.65汇率,急用rmb。”在几百人的留学生群里,这样的消息来的很及时,因为当时人民币兑换英镑汇率一路上涨,在2019年12月一度冲上了9.4的高点。8.65的私汇汇率,对于刚刚放假,急着消费的留学生来说,十分优惠。

由于对方还声明了只有320磅,“走小马、巴克莱都可”(小马、巴克莱均为英国本地银行卡)。数额小,英国卡,让人想当然以为是英国留学生要回家,用不完英镑所以低价换汇。

方悦立马联系了对方,这位微信名为“cici”的表示“钱还没出”,并主动提供了建设银行的卡号姓名。这时,对方似乎很急,说“给我2600(人民币)就行,我转您315磅。”

算算汇率,居然低到了8.25,按照当时的汇率,比方悦到银行换少了近360元人民币。

之后“cici”说自己的建设银行卡没在身上,方悦需要把卡达到另一个名为“杨旭东”的农业银行卡上,卡主是自己的男朋友。这时方悦提议双方同时转账,“cici”说自己的小马App不能切屏,要有个先后。

方悦担心是对方不放心,于是也同意了。谁知方悦转好了,“cici”说在地铁里,网卡,就“消失”了。

方悦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就赶忙加了拉”cici“进群的在爱丁堡上大学的“Jioy”。Jioy表示cici也是刚在另一个群里认识的,对方想要租房,没过多久,就想拜托Jioy有没有办法换人民币。面对这个潜在的租客,Jioy没有任何防备的把她拉进了方悦所在的群里。

没过多久,群里已经有五位留学生因为找cici换汇被骗,成交金额都是2600块,8.25汇率。其中一为受骗者刘旭,因为拉cici入群的Jioy是自己的学姐,完全相信对方。

几位留学生一看各自与cici的聊天记录,才确信,被骗了:同样的低汇率,同样的“网络卡顿”理由,唯一不同的是cici给的卡号和名字各不相同。

方悦不知道的是,cici有多个微信号,经营着完全一样的朋友圈,用着类似的微信名,在英国留学生的二手群、学习交流群进行着同样的操作。

事发后,其中一名留学生的家长立即向山东淄博(留学生银行卡开户行所在地、户籍所在地)警方报警,但是警方表示对方的银行卡开户行为东北,且处于止付状态,“需向案发地报警处理,淄博警方不方便处理。”因此未能立案处理。

实际上,大多数留学生遇到类似疑似换汇诈骗之后,很少选择报警。方悦的案件里,每人涉案较小,而且受害人大多忌惮“私下换汇”的行为本身不合理,只能自认倒霉,所做的最多也只能是向微信投诉账号,希望封号处理。

对于“cici”来说,一个微信号可以获得一万多的收入,这种微信号,却不知道有多少。

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 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0.84 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的地位。

对于中国的海外留学生而言,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留学的成本和生活质量,因此,除了正规的银行换汇,成本较低的“私人换汇”成了很多留学生的选择,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私下换汇对于留学生来说十分普遍,甚至有不少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交学费,以节省留学费用。通常私下换汇有现金交易和银行卡交易两种,银行卡交易如果数额过大,会受到英国当地银行的问询甚至是冻结。不少留学生也会选择在当地的中国超市和中餐厅进行换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爱丁堡总领事馆发布的声明中显示,不少因私下换汇被冻结银行卡而求助留学生“均曾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和微博结识可疑人员私下换汇,有关账户因异常变动遭苏格兰警方怀疑涉嫌洗钱而被冻结调查。”

而其实,私下换汇也涉嫌违反中国法律。

根据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2019年2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的违法行为做出了更详细更严格的解释。

方悦遇到的案件中,实际上是利用了私下换汇进行的疑似诈骗行为,在国内也已经有关相关案例的判决。

在2017年2月至5月,被告人张绍文虚构其能低于银行汇率将人民币兑换英镑的事实,通过微信分别骗取留学生焦某、陈某、孙某共计人民币98,905元。因犯诈骗罪,被乐山市中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国华律师认为,方悦可以向转出和转入银行卡所在两地的警方分别报案寻求帮助。但对于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群体来说,不贪小便宜,不轻易相信所谓的“低汇率”转账,恐怕才是杜绝此类事件的最好方式。

(根据受访者要求,文中方悦、刘旭、Jioy为化名。)

编辑:盛倩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