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恭亲王奕䜣人生最后岁月,三起三落的压抑人生:权臣的苦闷与无奈

189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初十,大清朝廷发出讣告,大清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病逝,时年67岁。

1869年的恭亲王奕䜣

在奕䜣死后第二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亲自到恭亲王府吊唁,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入京师贤良寺,辍朝五日,皇帝素服十五日。可以说作为人臣,恭亲王奕䜣享尽哀荣。

对于奕䜣的死,我想慈禧太后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毕竟两个人在政治上纠缠三十余年,喜的是他终于死了,再也不用提防他了,恭亲王奕䜣人生“三起三落”基本上是慈禧导演的;忧的是他死了,可用的人又少了一个,背锅的又少了一个。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被慈禧安排在家“养病”10年的恭亲王奕䜣再度被起用,这是他最后一次复出。至于再次起用奕䜣的原因,所有人都明白,遭此大败,舆论矛头直指慈禧,慈禧十分被动,而醇亲王奕譞早在三年前死了,李鸿章要为战败的事情背黑锅,如何稳定局势,收拾烂摊子是首要问题。恭亲王奕䜣善于处理棘手问题,擅长与外国人打交道,慈禧只能硬着头皮再次把他请出来。

奕䜣——这是西方给大清皇族拍的第一张照片

奕䜣——这是西方给大清皇族拍的第一张照片

从1884年“甲申易枢”,恭亲王奕䜣被慈禧罢官回家“养病”到1894年最后一次被起用,恭亲王奕䜣整整在家赋闲10年。对于一个能力出众,也有雄心的人来说,这十年实在是太难熬了。据说这段时间,恭亲王奕䜣经常到京西古刹戒台寺,戒台寺有一棵“卧龙松”驰名京师。奕䜣经常在卧龙松下仁立,不知是否是以“卧龙”二字,隐喻自己压抑的人生。

恭亲王奕䜣老了,不再是23年前发动辛酉政变,杀伐决断的王爷。也许是多年的政治打压,磨去了他的棱角,让他心灰意冷;也许是他早已明白,只要慈禧还在,大清就永无出头之日。无论是哪种原因,总之在勉强处理完甲午之后的烂摊子之后,奕䜣再也没有什么作为。他常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这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他老了,属于他的时代过去了,剩下的事是下一代人该做的,不该他操心。

在奕䜣最后的日子里,慈禧和光绪多次过问他的病情,并对身后的国家大事做了坦率的探讨。据《申报》报道,光绪帝亲自探视恭亲王,在病榻前询问他,今后朝中人物谁可大用?奕䜣自知时日无多,也就没有什么顾忌,于是告诉光绪帝,李鸿章最合适,但是由于要承担甲午海战失败的责任,一时还无法重用。除了李鸿章,荣禄是一个好的人选,此外地方的张之洞、裕禄也是可用之人。至于光绪帝最关心的人选,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奕䜣毫不客气地评价,翁同龢是国家的罪人,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翁同龢沽名钓誉,怙势弄权,不可重用啊。除此之外,奕䜣提醒光绪帝警惕广东一群主张变法的人,不可轻任小人。

康有为

奕䜣最后的遗言,关于小心变法势力的无据可考,但是关于翁同龢的,多有记载。重要的是,在恭亲王奕䜣死后一个月,信心满满准备接替奕䜣的翁同龢被罢官送回家乡常熟。做这个决定的不是慈禧,而是翁同龢的好学生——光绪帝。据说光绪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前,为了验证奕䜣所说,对老师翁同龢做了一次试探。光绪帝询问翁同龢,如何看待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翁同龢没有多想,说了很多贬低康梁的话,这让光绪帝非常失望,终于看清了翁同龢的为人。因为康梁等变法人士多为翁同龢举荐,当时也说了很多赞誉的话,而如今却出口贬损,明显的表里不一。失望至极的光绪帝于是罢了翁同龢的官,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翁同龢

皇太后嫂子,皇帝大侄子,我只能做这些了,剩下的就靠你们自己了,我先走了。 2年以后,大清国发生了庚子之变,慈禧和光绪不得不逃亡西安,留下了破碎的北京,像极了1860年的北京,只是这一次没有奕䜣再来收拾烂摊子。西方媒体曾经为此感叹道:如果恭亲王奕䜣不死,也许不会发生庚子之变。

晚年恭亲王奕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