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洗冤录|宋慈的人生疑案

苏轼有云:“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洗冤录”系列,藉由历朝历代的真实案件,窥古代社会之一隅。本文为“洗冤录”番外篇,讲述中国法医鼻祖宋慈本人的“悬疑故事”。

说起中国古代神探,许多人会想到两位——唐朝的狄仁杰和南宋的宋慈。围绕着他们俩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非常多。相比而言,狄仁杰故事更重推理,接近福尔摩斯的风格;而宋慈故事则更重技术,类似于《法医秦明》的风格。事实上,宋慈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医,他写的《洗冤集录》也是公认的全世界第一部法医学著作。这本书对于人类尸体的种类、型态、检验方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用“奇书”都不足以形容它的深度和创新性。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宋慈的一生也像一个疑案:

他是自小研读程朱理学,考科举中进士的学霸,后来却以法医成就闻名于世。如此高难的“跨界”,他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在人们的头脑还被理学、佛道、鬼魅、巫术占据的南宋,为什么他能写出一本如此理性、专注技术的书,他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

他在《洗冤集录》中,只写验尸、检骨的方法,却很少讲案子,尤其不讲他亲自侦办的案子。这究竟是出于学者的矜持,还是有别的原因?

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著名的法官、法医和刑侦专家,但是除了《洗冤集录》,他几乎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他为什么那么沉默?

南宋的官员、文人很少在诗词、笔记、文章中提到他,就连诗人刘克庄为他写的《宋经略墓志铭》,也只字不提他在法医、刑侦方面的成就。为什么全世界人都认可他对法医学的贡献,偏偏南宋人却看不到?

下面,我们就进入关于宋慈本人的悬疑故事,用历史学者的视角和思维,去重新理解这位沉默的天才。

他就像一个“穿越者”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宋慈出生在福建路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那一年,80岁的宋高宗赵构已经当了24年太上皇,即将去世;60岁的宋孝宗对收复中原心灰意懒,南渡的人们也渐渐适应了新的家园;金朝在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统治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克制的阶段;蒙古草原上,以铁木真为首领的乞颜部正在悄然崛起。总之,这是一个没有大事发生,却有许多事正在酝酿的年代。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就是a year of no importance。

宋慈出身于一个有根基的家族。早在北宋(或唐朝),这个家族就已经定居建阳。宋慈的十世祖宋咸,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曾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官。宋咸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写过很多书,晚年在建阳创办“霄峰书院”;宋慈的六世祖宋翔也曾考中进士,在临安、湖南为官;宋慈的父亲宋巩,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曾任广州节度使推官。

由此可见,宋慈的家族非常精英、非常正统。这个家族的男性以读书、做官为首选职业。于是宋慈成长在这样一个家族,显得既正常,又反常。

正常的一面在于,宋慈青少年时期接受了优质的教育,也像他的父祖一样,朝着考科举、做官的方向努力,而且在31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39岁正式步入官场之后,宋慈的仕途比他的父亲和先祖更加顺畅。在39岁至64岁之间,他辗转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任职,最高做到正二品的广东经略安抚使。从53岁之后,他主要担任“提点刑狱”的职务,负责司法、侦辑、审判、监察一类的工作,成为一名有鲜明专业背景、能够独挡一面的技术型官员。

但宋慈对法医技术的兴趣以及他写作的《洗冤集录》,与这个家族的学术传统完全跑偏。根据目前能够看到的材料,宋慈的家族至少在10代以内,没有一个人从事和技术有关的工作。而且在宋慈之后,他的儿子宋秉孙又走回了考进士、当普通官员的家族传统道路。打个比方来说,作为法医的宋慈,就好像《哈利·波特》中出身于麻瓜家庭却一心当巫师的赫敏。然而宋慈还是去做了,而且真的做到了,这实在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宋慈的家乡福建建阳,是整个南宋书籍刻印、出版和销售的中心。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术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形成了汴京、临安、成都、建阳四大中心。南宋的建阳,刻书作坊鳞次栉比。建阳刻印的书籍称为“建本”,与其他地方的刻本相比,“建本”没有那么精美,但胜在数量大、价格低、品类丰富、内容亲民。此外,南宋建国后,一直面临着北方金人、蒙古人的武力压迫,还时不时的有地方民众叛乱、流民武装的袭扰,淮南、两湖、江浙、江西各地都战火不息。而福建则位于更加靠南的地方,其境内群山绵延,非常不利于行军打仗,所以居然成了一个“兵家不争之地”。整个南宋时期,很多人移民到福建避乱。

在这些移民之中,就有南宋理学大宗师朱熹。朱熹本是江西人,但一生中有15年都在建阳度过。他在建阳创办了两所书院,其中的“竹林精舍”后来成为延续800多年的“考亭书院”,南宋的“考亭学派”也是从这里发源。所以南宋时期的建阳,简直就是读书人的圣地。朱熹迁居建阳的1191年,宋慈刚刚5岁。9年后,朱熹在建阳去世,宋慈14岁。也就是说,宋慈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朱熹的亲身熏陶下,在考亭书院的浓厚学术氛围中度过的。他的启蒙老师是朱熹的弟子吴稚,他从小接触过许多朱门的青年才俊,比如杨方、黄干、李方子等。19岁那一年,宋慈又被遴选入南宋最高学府——临安太学,他的老师真德秀不仅是朱熹的再传弟子,还是南宋的大学问家。

看这顶级学区的成长经历和闪闪发光的教育背景,宋慈应该毫不费力就拥有南宋读书人最豪华的朋友圈吧?可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目前能看到的南宋文人、学者的文章、诗词、书信、笔记中,几乎没有人提到过宋慈。而更反常的是,宋慈去世了十年,都没有人给他写墓志铭。后来宋慈的儿子找诗人刘克庄为他写墓志铭,刘克庄倒是欣然同意了,但是这篇墓志铭通篇读下来,感觉就是他们其实不太熟。刘克庄能追忆的与宋慈的唯一一次交往,居然是在30多年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