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百家姓——羊舌姓起源

原标题:百家姓——羊舌姓起源

羊舌姓(yáng shé 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羊舌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武公的后代姬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时期,晋国第六代君主叫晋靖候姬宜臼(公元前858~前841年在位)。

晋靖候有个后代叫姬称,即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曲沃武伯,即后来的晋国君主晋武公(公元前678~前67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公子伯侨,姬伯侨生姬文,姬文生姬突。

到了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晋献公将姬突敕封在羊舌邑(今山西洪洞中西部),后遂以其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羊舌氏,史称羊舌突。

在典籍《国语·晋语四》中记载:在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公元前636~前621年在位),“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實掌近官”,说明这十一个贵族世家都是晋国旧姓,羊舌家族显然为晋国重臣之一,也是晋文公政权的核心权力支柱之一。

当时,姬突的后代形成了羊舌氏一族,著名的有多人,如羊舌职(公元前?~前570年)、羊舌赤(伯华)、羊舌肸(叔向)、羊舌鲋(叔鱼,公元前580~前531年)、羊舌虎(公元前?~前552年)等,皆先后为晋国的高门大户、晋国卿大夫,时称羊舌大夫,其世家显赫一时,也因此引起其他晋卿的不满与嫉妒。

到了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范宣子(士丐、士訇)在剪除栾氏党羽的过程中,羊舌氏一族被大力削减势力,其封邑被改封给祁氏家族,其间有后裔子孙以及族人逃到其他诸侯国者,之后改单姓为羊氏、杨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羊舌肸当时是晋国的太傅,食采于杨氏邑(平阳,今山西临汾)。他有个儿子叫羊舌伯石,字食我,他后来继承了父亲的封地和爵位后,正式以邑名为姓氏,称杨氏,即历史上著名的杨食我。

杨食我后来出于情义杀了晋国大夫祁盈的两个淫乱家臣祁胜和邬藏,激起其他晋国世家的不满,其中以韩氏、赵氏、魏氏为首的晋国“六卿”一直视祁氏、羊舌氏这样的晋国公族为夺取政权路上的绊脚石,借机挑拨,不仅以乱臣贼子的之名杀了杨食我和祁盈,还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尽分两族所有的封地。

此灾难发生后,杨食我的后裔子孙以及其他族人逃到仙谷(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后有称羊舌氏、有称羊氏、杨氏者,隐居下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羊舌氏一族所居之地被划定为弘农郡华阴县。其后世子孙开基各地,名人辈出。如今,杨氏一族大半源出弘农郡,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杨氏家族第一郡望,亦是羊舌氏、羊氏的著名郡望。

该支羊舌氏、羊氏、杨氏同宗同源,皆尊奉羊舌突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盈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祁盈,也受封于羊舌邑(今山西洪洞东南部),时称羊舌大夫。

祁盈,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大夫祁黄羊之孙,祁午之子,亦是晋国上大夫。他为人正直不苟,并与羊舌肸的儿子杨食我是好朋友。

祁黄羊与姬突一样,也是靖候晋姬宜臼(公元前858~前841年在位)的后代,因此祁氏家族与羊舌氏家族为血缘亲戚,由于受封地在祁邑(今河北栾城),因此指地为姓氏,称祁氏,但与伊祁氏、陶唐氏之后裔的祁氏并非同宗。

祁盈有两个家臣叫祁胜、邬臧,这二人闲极无聊,搞易妻淫乱,即相互交换妻子,逾月后再互换。祁盈知道此淫乱之事后,认为有伤公族门风,关系国家颜面,就把两人抓了起来,欲严惩之。

不料,祁胜已先早一步贿赂了晋国大夫、智氏家族的首领荀跞(知跞、智跞、知文子),在晋顷公姬弃疾耳边吹风点火,使晋顷公以为祁盈有谋反之心,便把他囚禁了起来。

重情重义的杨食我为祁盈不平,忿而斩杀了祁胜和邬藏这两个恶臣。荀跞本来就一直不满羊舌氏、祁氏家族的势大,老想取而代之,加之韩氏、赵氏、魏氏等其他家族势力为首的晋国“六卿”也要乘机消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因此共同挑唆晋顷公杀了祁盈和杨食我二人,祁氏、羊舌氏家族就此覆灭,子孙后代迁逃四方。

在祁盈的后裔子孙以及祁氏族人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羊舌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羊氏、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季姓,出自古代一个叫季果的人,属于以事件纪念为氏。

在典籍《左传释例》中记载,该支羊舌氏是由于一桩盗羊案形成的:

当年有人偷了一只羊,还强行留下个羊头给一个叫季果的人。季果当时无法拒绝,就将那羊头收下,却埋在了地下。

后来盗羊的人被告发遭到官府抓捕,还连累到季果。季果就坦然地说他并没参与盗羊之事,那盗羊人给他的羊头也根本未动,而是埋地下的,他没吃。当即官府就派人到其所述的地方掘地一看,果然发现了羊头,而且那羊舌还在,于是就宣判季果无罪,当堂释放。

此事件之后,季果便以“羊舌”为姓氏,以警后世,其后裔子孙皆称羊舌氏,世代相传至今。

羊舌突、祁盈、季果。

羊舌氏复姓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七十三位门阀。

羊舌氏族人早期居住在山西省的洪洞、平阳等地,侯避难隐居于弘农郡华阴县一带。自汉朝以后,羊舌氏族人逐渐向河南、陕西地区扩展,族人大多以京兆、河东为郡望,大多改为单姓羊氏、杨氏。

如今,在辽宁、山西两省及周边地区还有很少量的羊舌氏族人分布。

郡望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种璧堂:汉朝羊公,名伯雍,施舍茶汤三年。有一人喝了以后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可以得到美 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邻居徐氏有一女儿很漂亮,没有订婚,因为她要讨一双白璧做的彩礼才许亲。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种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双白璧,欢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见就许了婚。结婚后,生了十个儿子都很有才。羊公后来做了宰相。

羊舌姓历史名人

羊舌突:(生卒年待考),字职;春秋时期晋国人,羊舌氏的得姓始祖。

晋武公子姬伯侨生姬文,姬文生姬突。晋献公时期封姬突为羊舌大夫,采食于羊舌邑,其子孙因以邑为姓,称羊舌氏。

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儿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晋国贤臣。三儿子羊舌叔鱼、四儿子羊舌虎,也是晋国大夫。

春秋后期,羊舌氏一族被其他晋卿攻灭,有子孙逃在国外,改姓羊,称羊氏。

羊舌赤:(生卒年待考),字伯华,羊舌突长子。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中军尉。

时称他为“铜鞮伯华”。铜鞮,是羊舌赤的封地名称,即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

孔子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盖铜鞮伯华之所行。”羊舌赤逝世时,孔子叹曰:“铜鞮伯华无死,天下有定矣。”

晋悼公有一个臣子叫司马魏绛,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好官。有一次,晋悼公之弟杨干的座车扰乱了军阵,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斩首示众。

杨干跑去向晋悼公哭诉:“哥,魏绛实在太目中无人了,连王室都敢侮辱。”

晋悼公听了很生气:“这个魏绛太无礼了,居然让我的弟弟受到侮辱,我一定要杀了魏绛,替我弟弟出这口气,来人呀!去把魏绛抓来。”

羊舌赤听到了,马上阻止晋悼公道:“大王,魏绛是个忠臣,如果是他做错了,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

魏绛就到了宫外,他呈给晋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卫兵看到了,立即劝魏绛:“您先不要自杀呀!等大王看了奏书再说。”

晋悼公看完了魏绛的奏书:“原来是我弟弟杨干不对,错怪魏绛了。”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急忙跑出宫外,把正准备自杀的魏绛扶起来:“都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以后,晋悼公对魏绛更加地信任,并叫他去训练新军呢。

有一天,北方的戎族来向晋国献礼,请求晋国能和戎族和睦相处。晋悼公说:“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把它攻下来吧!”

魏绛马上劝晋悼公说:“戎狄既然来求和,就是我们晋国之福,何必去攻打它呢?”

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和戎族合平相处,从此断了北方的外患,专心的治理国事。

过了几年,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愈来愈强大。有一次郑国出兵去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悼公马上招集了鲁、卫、齐、曹等十一个国家的军队,由魏绛率领,把郑国的都城团团的围住,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合约。

楚国看到郑国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了和约,非常地不高兴,便出兵去攻打郑国。郑国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兵,只好又和楚国签订合约。北方十二国知道了,就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没有办法,郑国派使臣来向晋国求和。

晋国答应平息战争,郑国为了要感谢晋国,就送了大批的珍宝、歌女等。晋悼公把一半歌女要赐给魏绛,魏绛不但不要,还劝晋悼公说:“大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晋悼公一听:“嗯!你说的很对!”就把歌女送还给了郑国。之后,晋悼公在魏绛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晋国的霸业。

后来的人用“有备无患”来形容做事情有了万全的准备,就不怕任何突发的状况,可以避免失败了。

羊舌肸:(生卒年待考),字叔向,又称叔肸,羊舌突二子。著名春秋时期晋国贤者。

羊舌肸,又称羊舌肹、杨肹。他博议多闻,品德高尚,能以礼让国,是当时晋国的贤臣。孔子称之为“遗直”。他因戴晋有功,曾被分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范村古城),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为杨氏,成为杨氏始祖。

羊舌肸主要活动在晋平公、晋昭公时期(公元前557~前526年)。食邑在杨(今山西洪洞),故又称杨肹。

羊舌氏是晋国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突即为上大夫。到羊舌肸这一代,羊舌氏极盛,兄弟四人(铜鞮伯华、叔向、叔鱼、叔虎),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即使是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晋悼公时,羊舌肸以熟悉历史掌故,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为晋平公,羊舌肸以上大夫为太傅。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达三十年之久。

羊舌肸向从政期间,韩、赵、魏、智、中行、范氏六家新贵族,不断扩大私家势力,形成“政在家门”的局面。这种蕴含着深层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革的政治变革,在当时只是引起少数有识之士的注意,而“政在家门”这一判断,正是羊舌肸做出的。

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39年),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求婚,羊舌肸与晏婴在宴会上交谈,各自陈述了对本国政治形势的看法。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即公室衰微,私家兴起,前途堪虑。羊舌肸说,晋国的庶民百姓已经疲惫不堪,但国君还要征发他们修建豪华的宫殿,路有饿殍,国君所宠爱的女人家里却富得流油。所以“民闻公命,如逃寇雠”,国君没有威信,“政在家门,民无所依”,私门将有取代公室的趋势。

羊舌肸清醒地看出,公室很快就会走上末路,私家势力即将取而代之。在这种形势下,他没有依附新兴的私家贵族,而是与日渐衰微的公室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家族是“公族”。他说:“晋之公族尽矣。肹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肹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但只能随着腐败的公室一起灭亡,别无他法。这就是叔向的政治立场,在新旧贵族两种势力的较量中,虽然他认识到公室将是失败的一方,但由于家族的历史渊源,他毫无选择地站在公室一边。

公室的政治利益是由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礼制传统所维护的,所以,羊舌肸积极地维护这种传统,反对变革,成为旧势力的代表性人物。他反对子产铸刑书,就是春秋时期旧势力反对新势力进行政治变革的著名事外。

晋平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36年),郑国制定刑律,铸之于鼎,公布于众。羊舌肸认为此事不合旧制,就给郑国执政子产写去一信,极力反对这样的政治措施。他从多方面阐述了铸刑书的不妥,首先,“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古昔先王的传统是不制定成文法。只有到了政治衰败的时候,才会制定成文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但并不公布于众。祷刑书这样的做法是从来没有过的。其次,铸刑书以后,“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西周的礼制传统将会遭到破坏。破坏了礼制,也就破坏了旧贵族的特权地位,动摇了旧贵族的政治基础。第三,铸了刑书,“民知有辟,则不总于上”,法制与人治发生冲突,法制将取代人治,而旧时代的“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都不起作用了。第四,铸了刑书,老百姓“并有争心,以征于书”,大家都援引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条文,钻字里行间的空子,互不相让,难以平息,这样就难免“乱狱滋丰,贿赂并行”,整个社会将会混乱不堪。所以,羊舌肸的结论是,“终子之世,郑其败乎!”郑国就要败乱在子产手中了。

羊舌肸写的这封信并未能阻止郑国政治变革的步伐。而且在二十三年以后,晋因也铸了刑鼎。无独有偶,也有一个人反对此事,这个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很大影响的孔子。孔子认为,铸了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断定“晋其亡乎!”

孔子与羊舌肸一样,认为铸刑鼎是破坏贵族的特权地位,必然要导致亡国。由此可以看出,羊舌肸反对子产铸刑书,不但代表着旧贵族的利益,而且同孔子一样,是站在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立场上,为已往的社会秩序辩护。

羊舌肸的政治立场与旧贵族一致,又秉承西周的文化传统,因而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以礼让为主,以诚信为先。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午)时,诸侯国在宋国举行“弭兵”会盟。即将在宋国都城西门外会盟,晋国得知楚国人去赴会时在衣服里面藏着铠甲,似乎要有军事行动。晋国的主宾是赵武,羊舌肸做他的副手。赵武担心楚国人不怀好意,询问羊舌肸的意见。羊舌肸认为不必担心,个人之间的交往都要讲信义,何况是诸侯会盟这样的重大事件?假如楚国搞阴谋,背信弃义,一定不会有好结果。楚国若“以信召人,而以僭济之”,别国都不会赞成,那么它势孤力单,就不会向晋国发难。

后来,会盟终于举行,晋、楚两个大国又都要争先歃盟,抢占盟主的位置,因而相持不下。羊舌肸对赵武说:“子务德,无争先。”即让楚国人首先歃盟。羊舌肸的这种风范,赢得人们的敬重。后来孔子修《春秋》,记载这次会盟,却列晋国于诸侯之首,据说是因为晋国能守信义,当然也包含着赞扬这种能够礼让的大国风度。

羊舌肸不光是以他的言行维护西周礼制传统和社会秩序,受到在西周传统熏陶下的人们的尊敬,而且以鲠直名闻于诸侯间。当时吴国的贤公子季札游历各国,到晋国,特别叮咛羊舌肸:“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

有一次晋平公射鸟,中箭的鸟并没有死去,晋平公让仆从竖襄去捉,却没有捉住,让鸟儿跑掉了。晋平公大怒,把竖襄抓起来要杀他。羊舌肸知道这件事后,见了晋平公,就说,“君必杀之。”昔日晋国始封君唐叔虞曾在徒林射死一头猛兽“兕”,用兕皮做了铠甲,当今的晋君没射死一只小鸟,还没捉住,这事绝不能传闻出去,不然就太丢人了。所以非得把当时在场的竖襄杀掉不可。羊舌肸这番半讥讽、半规劝的反话,说得晋平公十分尴尬,马上下令放了竖襄。他这样率直的谈吐,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吴季札告诫他要好自为之,谨防在私家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中直言贾祸。

羊舌肸性格鲠直,为人也很正直。晋昭公四年(公元前528年),邢侯和雍子两个人争夺一块土地,很长时间无法解决。羊舌肸的弟弟羊舌叔鱼处理这起纠纷,本来是雍子理屈,但羊舌叔鱼接受了雍子的贿赂,反而断邢侯有罪。结果邢侯一怒之下,把羊舌叔鱼和雍子都杀了。当时主持朝玫的韩宣子问叔向这件事的是非曲直,羊舌肸丝毫不偏袒他的弟弟,而是认为三人都有罪。并特别指出自己的弟弟羊舌叔鱼鬻狱,是贪以败官,如果活着,也应该处死刑。

孔子对羊舌肸这种正直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

在羊舌肸的政治生涯中,固然以他维护西周礼乐文化传统和正直品格为人注目,而有几件小事,却也能窥他性格的其他方面:

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范宣子把他的政敌栾盈的党羽全部杀死,其中就有羊舌肸的弟弟羊舌虎。羊舌肸也受到牵连,被囚禁了起来。有人对羊舌肸说:“子罹于罪,其为不智乎?”羊舌肸的回答是:“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智也。”豁达自信的神态溢于言表。

然而,羊舌肸又不是任何时候都似这般温文尔雅,也有怒目金刚的时候。

晋平公十一年(公元前547年),秦国派使者来晋国讲和,羊舌肸对此事非常重视,特意指定行人子员接待。当时值班的行人是子朱,他几次自告奋勇要去接待,羊舌肸都不答应,一定要等子员。子朱大怒,说,“班爵同,何以黜朱于朝?”手持利剑就要与羊舌肸拼命。而羊舌肸说:“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子员道二国之言无私,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随即上前和子朱格斗,幸亏旁边的人赶忙拽住,劝解开了。

羊舌肸虽然是晋国史上一位煊赫的人物,可是由于他以及他的家族始终站在代表旧势力的公室一边,所以在他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以后不久,在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羊舌氏一族就被灭掉了,封地被划分为三个县,全部落入私家手中,成为新贵族的辖地。

羊舌虎:(生卒年待考),羊舌肸之弟。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羊舌虎和栾逞感情很好。栾逞在晋国犯了罪,逃奔齐国。齐庄公微遣栾逞于曲沃,以兵随之。齐兵上太行,栾逞从曲沃中反,袭入绛。绛不戒,晋平公欲自杀,范献子止公,以其徒击逞,逞败走曲沃。曲沃攻逞,逞死,遂灭栾氏宗。晋国因此也连带杀了羊舌虎,羊舌肸也为了此事做了奴仆。

不久,祁奚说:“我听说小人得了权位,不争权夺利是不可能的;君子操心别人的灾难,不去挽救是不吉祥的。”于是就去拜见范桓子,劝告他道:“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会过分,刑罚不会滥用。赏赐若过分恐怕那些缺德小人也能受惠;刑罚若滥用恐怕那些才德君子也受牵累。我们宁可过分赏赐到缺德之人,不可因滥用刑罚而使君子受刑。所以尧用刑罚处死鲧于羽山,却重用他的儿子禹。周朝用刑罚杀死管叔、蔡叔,而用周公为相,这就是不滥用刑罚。”

范桓子听了祁奚的话,赶紧就命令吏卒放出了羊舌肸。

羊舌姓近现代名人

(待补充)

郑重声明:以上文字转自(www.zwbk.org),非原创,仅供参考。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