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行路难!遣唐使远渡重洋有多难?

原标题:行路难!遣唐使远渡重洋有多难?

如今人们提起“遣唐使”,必然联想到日本,联想到那群执着的东瀛人摇橹远航,对文明与知识的渴望,使他们面对无情的浪涛也不退缩,无所畏惧地前行,一心要将中华盛唐时期的宗教、医药、建筑、雕刻等瑰宝传入远离大陆的蛮荒之地,续接起远东的文明脉搏。

重要性

其实所谓“遣唐使”本来并不应专指日本遣唐使。西自丝绸之路沿途、南自印度尼西亚半岛的热带雨林、北自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亚森林,凡前往大唐的各国使节均可称为“遣唐使”。但如今“遣唐使”这一词却成了中日交流的代名词,这是为什么?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遣唐使对于日本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太过深远的影响了,而同时代唐朝周边各国因长年战火绵延,其使节的脚步多已无从寻迹。而日本遣唐使的航塔和路标却在很大程度上为日本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死离别

1200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不是容易的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很远的地方。日本遣唐使船队每一次出使中国,都极有可能成为生死离别。

▲《遣唐使年表》 日本通史 冯玮著

透过《遣唐使年表》上的数据可知,当年派往中国的遣唐使船队,一般为4 艘,但是,最终能够成功到达中国的,往往只有一艘。那么其他三艘如何了呢?要不就是沉没,要不就是中途折返。但是,即使中途折返的,能安全回到日本的,几率又有多少?

天灾人祸

东海海域危机四伏,况且是在千年前,机械技术匮乏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对于渡海往返中日之间有何等的恐惧?记录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日本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鉴真问子弟去不去。弟子们吓坏了,说了一句话:“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不过虽然大海形成日本与大陆的交流的天然屏障,但也在历史上多次将入侵者成功阻隔,最著名的是元朝忽必烈三次企图入侵日本,但都被海上骤然卷起的“神风”逼得打道回府。(后来在二战期间日本的神风特工队就得名于此)

大自然的力量是造就历史必然性的主要因素,但事在人为的奥妙也不可忽视。根据考察发现,海难多发生在日本往来中华的“南线”,而从时间上来看,风险在“白村江之战”后大大提升。

原来,至7世纪末,日本遣唐使均走“北路”航线,即从筑紫的大津浦(九州博多)经对马海峡、贴着朝鲜半岛的西侧航行。但是白村江之战以后,与日本敌对的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迫使日本遣唐使必须绕开朝鲜半岛、直接穿越大海走“南路”,因而大大增加了航行风险。

▲遣唐使航行线路图

晁衡与鉴真

留学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后又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工作。来学习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师求教。他们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时,唐朝政府也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

公元717年间,一位16岁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着一个五百人的遣唐使团来到了中国。经过五、六年高等学府“太学”中的苦学,他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的留学生,参加了考试。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官职。后来,他被提升为担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

▲晁衡画像

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五十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心东渡日本讲学,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是鉴真第六次出海。

不幸,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杳无消息。

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写出了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飘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

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以后,他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

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位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鉴真坐像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文化的缩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尾声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难波港(今日本大阪)内一派热闹的景象,日本天皇举行宴会,作歌送行。侍巨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行诗:

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日平安归航!

船队在人们的祝愿声中,离开了港口,驶向了茫茫的大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