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72年了,二战的关键战役,如“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诺曼底登陆战”等都已拍成电影,搬上银幕。“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不是一场战役,但其意义、其惊险、其戏剧性,一直被军事专家和西欧人特别是英国人铭记。
好莱坞电影大师诺兰,出生在英国,从小就听到关于“敦刻尔克”的故事,2017年,他终于将《敦刻尔克》拍成电影。
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9月1日全国上映,它“可能”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战争片。这一次诺兰没有像往常一样用力地折磨观众的脑子,也没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的三重线性结构,还原了这场二战重要撤退的原貌。
70多年前,1940年5月,这里曾是二战时欧洲主战场,希特勒指挥纳粹德国的军队实施“镰刀闪击战”,迅速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军以强大的坦克部队为先锋,绕开法国人自诩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穿越法国北部丛林密布的阿登山区,直插法国心脏腹地,一举击溃英法联军,德军闪电般推进到英吉利海峡,将40万英法联军包围在法国北部港口小镇敦刻尔克。
前面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背后是德军的枪炮,40万英法联军因此生死未卜,命悬一线。
在几天时间里,荷兰、比利时先后向德国投降,因此这40万英法联军成为整个西欧抵抗德军最后的最主要的力量。
英国政府制订了“发电机行动”,也就是“敦刻尔克撤退”计划。
行动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演了举世闻名的演讲: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英国,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敌人的登陆点战斗,在田野和街头,在山区与敌人战斗!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投降!
法国小城敦刻尔克,这个欧洲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已经成了繁华的港口城市,也因为那场军事事件,成了人们反思战争,呼唤和平的历史名地。
如今的敦刻尔克
>>>>
战争的残骸依然留存
敦刻尔克市内的主要建筑,如新哥特式的市政厅、钟楼,成为城市的标志,远航船只接近港口时最先看到的就是市政厅的高塔与钟楼。这些建筑在二战期间曾经挨过炸弹。看着满街熙熙攘攘的人流,真正感到战争已经远离,和平给昔日战场带来繁荣与发展。
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大撤退沙滩,如今只是一个平静普通的法国北部海滩,在退潮时,敦刻尔克海滩、海岸外还可以看到一些当年被击沉的船只残骸,提醒人们,敦刻尔克战役有许多船只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大撤退的船只残骸
电影《敦刻尔克》摄制组当时在现场搭了不少仿古的布景,也让围观的法国居民们感受了70多年前的腥风血雨。
二战期间该城被德军与盟军先后两次大规模轰炸过,但战后的重建却抹去了战争的许多痕迹,只有城内的战争死难者纪念碑依旧让人铭记二战时期这一重要的战役。在当年遭轰炸最厉害的港口与海滩,还有一个当年英法联合指挥部的遗址供人参观。人们可以在这个遗址里看到当年指挥部里面的场景,还可以参观各种当时的武器、装备、服装。该博物馆里收藏着各种重要的照片与地图、文件,让人一睹当时的场景。
敦刻尔克纪念碑
>>>>
独特的小城文化
“敦刻尔克”为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这座教堂钟楼在城市的中央,非常古旧,是敦刻尔克城市旅游局的办公地。人们可以走上钟楼高处的观景台,俯瞰敦刻尔克全城,了解这座城市的特色。
敦刻尔克不仅有战争的印记,这里每年春季的狂欢节是法国诺曼底地区最大的狂欢活动,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为什么会有狂欢节呢?据说,古时的敦刻尔克渔民,每年到了二三月份,就会出海到远洋打捞鳕鱼。临行之前,大家会痛饮一番,载歌载舞。一些渔民还会穿一身传统服装,头顶花帽,脸涂油彩,肩披羽巾,手执花伞。全城人在乐队带领下,从一个城镇连唱带跳地转到另一个城镇。在市政府前,会有咸鱼落下,人们争而食之,以求好运。
敦刻尔克狂欢节
这些体现敦刻尔克历史文化的表演,每年都能在敦刻尔克狂欢节气氛到达高潮时看得到。当地人调侃说,其实这样的狂欢节,也在一定程度上纪念大撤退,因为同样挤得人山人海,而每一个人心中怀揣的是迎接美好明天的希望。
>>>>
因二战遗址被铭记
敦刻尔克和诺曼底同样都是法国著名的“二战遗址旅游地”。因为气候偏冷,风大,景色也不如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来敦刻尔克度假的大多数是荷兰、比利时和英国的游客。每年许多法国人来敦刻尔克参观二战遗址,是要牢记战争的教训,不忘历史。
敦刻尔克的黄昏
敦刻尔克也围绕着大撤退开发了不少旅游路线,譬如坐巴士沿途听导游讲解当年的战事,坐飞机从空中领略大撤退的沙滩,坐游艇感受水手们几百年的生活等,串起了这个古老城市的时空。或许电影上映时间短,宣传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今年的游客数并没有明显增多。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