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无极县村庄之变迁

原标题:无极县村庄之变迁

据甄家庄、北侯坊等村出土文物考证,无极县境远在商代中、晚期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同时结伙进行生产等项活动的居民区(村庄)出现了。西汉初年置无极县,当时地广人稀,村庄极少。第一次组织向无极移民的是无极籍人刘琨。他曾任并州刺史,统领并、冀、幽三州军事。据无极县光绪县志载: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冬十月,刘琨徙楼烦(娄烦县)、马邑(朔州市)、阴馆(山西省西北部)、繁峙、崞(原平市)五县民于邢南”。邢邑之南便是无极,抽五县之众入无极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无极有史料记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移民。据民国县志载;唐贞元九年(793年)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袭掠无极等县民众万余口,徙往山东德州和阳信等地,致使人口锐减。宋地理志载:宋开宝二年(969年)八月省邢邑入无极,使无极的人口和村庄显著增多。明朝前无极县有多少村庄?史料没有记载,但在东丰、东丰庄一带流传至今的一句解说无极村庄的口头禅是:“三台、六固、一百单八庄”。三台为“黄台、户台(营)、廉台”,六固为“龙泉固、张段固、固汪、固现、古庄(音同)、马孤庄(音同)”,再加上一百单八庄总计村庄117个。因廉台明初归附定州,所以时间应在明朝前。

元朝末年发生10多年兵乱,民非杀即逃,死人无数。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元末战争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变”接踵而来,县域成为战场,战后“十室九空”。据明朝《畿辅通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无极县编户13里(110户为一里),计有1430户,8500人。明永乐年后数次移民,使无极人口不断增长。据1985年地名普查时统计,从山西移民无极者达70多个村庄。嘉靖年间无极人口增长到2118户,41563人。明朝初年无极割沙河南邢邑、廉台等11村附定州,此后几百年无极村庄无大的变化。县志载,康熙元年(1662年)全县有14133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仍为14133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六路184村。民国25年(1936年)为184村。1992年全县辖210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到现在,全县213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东城区、西城区、花园路、建设路居会)。

下面仅将村庄变化情况介绍如下:

01

消失的村庄

1.西丰村

无极县有北丰村、南丰村(东南丰、西南丰)、东丰村。唯独缺少西丰村。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有否西丰村?

2000年,在东丰村西挖出了一通石碑,碑文正面上刻“重建观音堂记”,刻写了重建观音堂的原因和经过。碑文落款是“大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碑的背面刻写着邻近村庄捐款人的名单,其中就有西丰村多名王姓和朱姓捐款人的名字。石碑的出土破解了西丰村的历史之谜。西丰村因何而亡?毁于何时?据《藁城县志》记载;“明弘治十四年,滹沱河泛滥,巨浪洪涛,周流城郭,通衢水深丈余,冲坏民舍不可胜计”。据查史料,这是明朝中晚期最大的一次洪灾。滹沱河大水历来与磁河并溢,而西丰村肯定位于东丰村之西,正好与磁河为邻,村庄被大水冲毁亦在情理之中。

东丰村出土明朝弘治十三年石碑,有“西丰村”的记载

2.南合庄

我县光绪县志和民国县志均有南合庄村的记载。据95岁的石家庄村民曹银双(娘家南合庄村)和87岁的北合庄村民孙四妮回忆说,小时候南合庄有20多户人家,以曹姓为主,因家族矛盾,时常聚众打斗,后发展到雇人入宅绑票,致使人心惶惶,无法正常生活,很多农户相继搬迁到北合庄、北家庄、石家庄、周家庄,有一户搬到了定州邢邑村。到文革前全村仅剩三户,其中一户因生产烟花炮竹失火后迁居他村。其余两户,一户是70多岁的曹小辫,孤独1人,一户是60多岁双目失明的老太太。随着两位老人的相继离世,这个有着1500年历史,南北朝时就有的南合庄村便销声匿迹了。

民国县志关于南合庄的记载

3.郝吕村

光绪县志和民国县志都有郝吕村的记载。从地图上看其座落在王吕村村西、吕吕村村东。据1992年县志载:1936年郝吕村归入王吕村,至今王吕村有很多郝姓村民。

光绪县志关于郝家吕村的记载

4.佛堂庄和张家庄。

1992年《无极县志》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佛堂营、佛堂庄、张家庄三村合一为佛堂营。后改名营里。至今营里民间还流传着“七户营,八户庄,十八户的大佛堂”。佛堂庄和张家庄的消失,实为并村所至。

光绪县志关于佛堂庄的记载

5.中东侯村

我县光绪十九年县志和民国二十五年县志,都有“中东侯村的记载,从当时无极县地图上可看到其位置在东东侯与西东侯之间。据1992年县志载:1936年中东侯村归入东东侯。

光绪县志关于中东堠村和南赵堠村、北赵堠村的记载

6.南赵堠村、北赵堠村

光绪县志和民国县志都有南赵堠和北赵堠的记载,民国县志已改堠为户,称南赵户、北赵户。据史料记载,1936年两村合一为赵户村。

7.西朱村

今有南朱村、北朱村、东朱村,唯独缺少西朱村。经与南朱村84岁的老人朱建民等人座谈,历史上确有西朱村。他们说:西朱村在南朱村西边2里许,烧砖窑附近,挖土时曾挖出许多砖瓦,旧井,烧火做饭旧址。但毁于何时,尚无据可考。老人们祖辈传说西朱村让臭虫吃了,什么样的臭虫能吃掉一个村庄?谁也说不清。在科学落后的过去,因瘟疫或其它传染病致使村毁人亡的事例并非个案。如民国县志载:光绪二十八年“大疫,死亡甚众,有全家俱尽者”。“道光元年七月八日,瘟疫盛行,比户相染,死者甚重”。东朱村68岁的范云鹏言道:听老人们传说确有西朱村,就在南朱村西边。因与磁河为邻,据说是毁于水患。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尚需今后考证。

8.大吕村

据东罗尚村70岁的老人马小娃介绍,历史上确有大吕村,老人们一代一代的言传下来。“大吕不大,小吕不小,蝗虫把大吕吃没了。”这是流传在附近几个村的口头禅,也不知流传了几百年。还说:大吕村坐落在东罗尚北边木刀沟的南河堤下,与小吕村隔河相望,附近有戈家老坟。老人们都记得,那一片地上,烂砖破瓦随处可见,拉土时曾挖出灶火台、水井及一些盆盆罐罐等物。从前人们盖房子很多人还到那儿拾烂砖填房跟脚用。老人们还说,大吕村以戈姓为主,因闹蝗虫而搬迁到小吕村定居。

据小吕村60多岁的村民戈分平介绍说,大吕村确实有,就在小吕村西南一里多,通往户村的道边上。过去有一片砖瓦岗子,据说是大吕村的遗址,这是老人们一代一代传说下来的故事。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不否认大吕村确实存在的历史事实。

9.朱村

我县康熙县志和乾隆县志都有马庄社朱村的记载。光绪县志已没有朱村的记载。说明朱村消失在1748年至1893年之间。其消失的原因有待考证。

乾隆县志关于朱村的记载

10.张家小庄

张家小庄与张家庄是同时并存的两个村庄。无极县光绪县志、民国县志均有张家小庄的记载,从民国无极县地图上可见,张家小庄位于甄家营西北一里许,与新乐县为邻。据新县志载:1937年,张家小庄一分为二,各自独立成村,张姓居多者为张家营,姚姓居多者为姚家营,从此张家小庄消失。

11.千家店

据东侯坊“法云寺”石碑记载:铁瓦寺(现名法云寺)始建于唐代武德六年(623年),重修于贞观年间(627649年)。碑文曰,铁瓦寺位于县城西侧13里千家店西南,面积倾余,东至罗庄,西至磁河,北至户台寺,南至河神庙。这里所说的“千家店”估计是一个位于法云寺东北的村名,距今1300多年,村庄何时消失,以及消失的原因至今无考。

12.毕家庄

无极县康熙县志和乾隆县志都有“毕家庄”的记载。毕家庄、高头、马村三个村组成“永兴社”。光绪县志后,不知何原因,此村庄消失了。

02

析入、析出的村庄

西两河村:根据西两河村卢先生保存清朝地契证明,在乾隆和嘉庆年间,两河村时归无极县管辖,时归藁城县管辖。清末民初属藁城县,为藁城县八大镇之一。据藁城县志载:“民国二十八年后,东部地区东两河、西两河、谈下划归无极县。”

东两河村:同上。

谈下村:光绪十九年和民国二十五年无极县志载,谈下和马圈村都有归属无极的记载。但是藁城光绪七年及民国二十二年县志中,两个村都有归属藁城的记载,可见管辖变化较多。据藁城县志记载,1939年后谈下归无极县管辖。

马圈村:以前分为东马圈和西马圈,东马圈属无极管辖,西马圈属藁城管辖。1954年将东马圈划归藁城县管辖,两村合并称马圈村。

辛庄村:原属晋县,据晋县志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3日晋县解放,辛庄划归无极”。

冯家庄:原属新乐县,1956年划归无极县管辖。

西庄:以前属龙泉固村。1956年大水冲毁村庄后,43户居民迁入东汉村西,独立成村。

龙泉固村:原属无极县,1945年10月取消晋深极县后划归深泽县,1952年划归无极县,1956年大水灾后划归晋县管辖。

小镇村:该村历史上一直属无极县管辖。1945年10月取消晋深极县后,划归深泽县。1951年左右划归无极县管辖。1940年8月—1945年10月,原无极县西部133个村庄划归藁无县,东部51个村庄划归深极县,后改为晋深极县。1945年10月取消晋深极县,恢复无极县原建制。

民国25年县志有关谈下、马圈村的记载

03

一村变多村的村庄

东丰村:原是大村镇,因与磁河为邻,明、清时期多次水灾,村中央“观音堂”庙宇及半个村庄被大水冲毁。部分李姓村民搬迁至曹家庄;部分李姓、石姓之人搬迁至村南与寇家庄为邻,称为东丰南庄。宼姓之人据说祖茔有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县碾子村迁来,乾隆无极县志记载尚未独立为行政村,只在地图中有寇家庄的标示,因寇家庄历史久远,所以附近村庄老人们都习惯称其为寇家庄或简称“庄儿上”,后来合为一村东丰庄,光绪无极县志始有东丰庄的记载。

丁验村:清乾隆县志和光绪县志均有丁验村的记载,民国县志称其为验村,当时还没有东验村。1942年分为东验村、西验村。

东侯村:康熙年和乾隆年无极县志均有东侯村、西侯村的记载,光绪年无极县志始称东东侯村和东西侯村。可见东侯分成两村当在乾隆与光绪年之间。另外光绪县志和民国县志均有“中东侯”村的记载,1936年并入东东后村。

西侯村:(同上)。

七汲村:1962年分为七汲西大队、七汲东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七汲、西七汲。

流村:1962年分为流村东大队、流村西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流村、西流村。

小镇村:1962年分为小镇东大队、小镇西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小镇村、西小镇村。

东合流;清初从东合流村迁出3户安姓人家到村北定居,取名安家庄,后演变成庄里。

辛庄:1962年分为辛庄一大队、辛庄二大队。1983年定名为东辛庄、西辛庄。1985年又从西辛庄村析出耿家庄为独立行政村。

高头:1985年分为三村,定名为高头一村、高头二村、高头三村

谈下:1962年分为谈下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1985年定名为北谈下村、中谈下村、南谈下村。

北虎村:北虎庄原为北虎村附属小庄,清道光年间北虎庄进士王琦身居高官,后独立成村,命名北虎庄。

郝庄:现在有五个郝庄村。乾隆县志只记有一个郝庄,光绪县志和民国县志记有东郝庄、西郝庄村。

据传明代之前郝庄西北有桃花村(有古代人类生活遗存),一夜之间被“臭虫”吃光。明代靖难之变后郝、张两姓在此定居,取名郝张村,后随字音演变成郝庄(最迟至明万历十六年)。清光绪年间定名西郝庄。1955年由西郝庄析出中郝庄,1962年分为中郝庄一大队和二大队,1974年中郝庄一大队有95户人家迁村北三里许聚居,1985年按方位定名北郝庄。是年,复将中郝庄析为两村,据方位定名西中郝庄,东中郝庄。

东郝庄(亦称庄里):在明万历年间称南园,与北远(园)相对。清光绪初年寿颐做无极知县,因其居郝庄之东,改名东郝庄。

陈村:1962年分为陈村一大队、陈村二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陈村、西陈村。

北远:北远历史上曾称“常丰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将北远村一分为二,东部称东北远村,西部称西北远村。

店尚:1962年分为店尚一大队、店尚二大队、店尚三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店尚,西店尚、北店尚

东阳:1962年分为东阳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1985年定名为北东阳村、东东阳村、西东阳村。

东马:1962年分为东东马和西东马。1966年定名东马村和西马村。

东丈:1962年分为东丈一大队、东丈二大队、东丈三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东丈、西东丈、南东丈。

大户村:1962年分为大户村一大队、大户村二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大户村、西大户村。

里尚村:1975年为种地方便,里尚村迁出30户于村南定居,后逐渐增多。1985年独立成村,据方位定名南里尚村。原里尚村名不变。

北牛村:1956年木刀沟发大水,北牛村部分农户被水冲毁,为种地方便,他们搬迁到木刀沟北岸建房,俗称小北牛,成为北牛村的一个生产队。后独立成村,按方位称东北牛村,归里成道乡管辖。

甄家营:原甄家营王姓居民从村中迁出独立成村,以姓氏命名王家营。光绪县志尚无此村记载,民国二十五年县志始有此村记载,王家营独立成村当在清末民初。

张家小庄:我县光绪县志和民国县志均有张家小庄的记载,1937年张家小庄一分为二,各自独立成村。张姓居多者为张家营,姚姓居多者为姚家营。从此张家小庄消失。

南流:1962年分为南流东大队、南流西大队。1985年定名为东南流村、西南流村。

04

新组建村庄

南侯村:据1992年无极县志载,1919年从西东侯、西西侯、北合庄迁来部分农户定居于此。民国二十五年县志未有此村。以后独立成村时称新安庄,后按其方位定名南侯村。

南沙窝村:民国初年,里成道村李姓等人和定州高蓬村曹姓及附近居民迁居于此。因人少村小,一直归属里成道村管辖,1958年独立为行政村。

北沙窝村:民国初年,东丈村严姓、定州息冢王姓等人迁居于此。因人少村小,一直归东丈村管辖。1958年独立为行政村。

民国二十五年县志地图中有沙窝村的标识。

民国25年县志关于张家小庄和王家营的记载

无极县民国25年县志关于张家小庄和沙窝村的标示

05

更名的村镇

无极镇:198811月城关镇更名为无极镇。

郝庄:据1992年县志载,明代郝、张两姓迁居于此,故命名为郝张村,后随字音演变为郝庄。

贾家庄:乾隆无极县志,有“贾家南丰”(与西南丰、东南丰为邻)的记载,光绪无极县志始称贾家庄。

辛庄村:原属晋州,称滹北庄。据晋州志载:“民国二十三年第五区滹北庄改为辛庄”。

袁流村:我县康熙县志和乾隆县志均称其为北流村,光绪县志称为小流村,1936年改名为袁流村。

店尚村:乾隆县志称濮头店,光绪年后改为店尚村。

小镇村:乾隆县志称小甄村,光绪县志、民国县志均称小正村,后改为小镇村。

南汪村;乾隆县志称南凹村,光绪县志称南旺村,后改为南汪村。

佛堂村;历史上曾更名为安集村,文化大革命中因有“四旧”之嫌改名为东风村,1982年恢复佛堂村原名。

东东侯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更名为东侯村。

东西侯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更名为金山村。

西东侯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更名为金谷村。

西西侯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更名为西侯村。

以上四村更名三、四年后,又改回原村名。注:现在村庄名称,以2013年无极县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之村名为准。

东西侯村更名金山村后的公章

文革中佛堂大队改为“东风”大队

作者简介:

耿兵海,北丰村人,农业局退休干部。历任公社和乡党委副书记、主任、书记,现任无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