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双钟镇老地名,湖口人你还记得几个?

原标题:双钟镇老地名,湖口人你还记得几个?

双钟镇因境内有上下两座石钟山而得名。位于湖口县西北部,鄱阳湖、长江交汇处南岸,距九江市区30公里。辖区面积80.1平方公里。九景衢铁路、铜九铁路、景湖公路、九景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

明置湖口镇巡检司。清中后期,镇区设朝阳、中团、义井、明伦、孝感五坊规制。民国初,坊改镇,后改保。1958年成立双钟镇人民公社,1980年改为双钟镇人民政府。2001年,三里乡建制撤销,并入双钟镇。2002年,五桥村改为鄱湖社区,群胜村并入月亮村。近年来,因城区扩大,部分自然村已消失,村民已搬迁安置成为市民。包括大岭社区周家湾、前邹家湾、后邹家湾、刘家湾、三里街上埠,三里社区夏家湾、赵家湾、三里街中埠,柏树村汤家岭、王胡湾等。

柘矶镇(柘矶村)

——黄砂之地崛起一座工业城

柘矶镇位于今双钟镇以北的5里处。柘矶原名赭矶,一说矶山多长柘刺树,另说江边矶石突出江中,水势湍急,矶石赭色,谐音柘矶,遂称柘矶。

相传在唐代中后期,便有渔民在此沿江港汊搭茅屋而居,形成渔村。元朝初,取江洲,定租赋,设站递。江西行省设水站69处,柘矶是其一。相传明初朱元璋、刘伯温在湖口一战定江山,打算设“柘矶府”附廓柳林县。洪武年间,九江府在此设递运所,为朝廷和民间在长江与鄱阳湖物流的重要口岸,因矶水湍急,递运所廨受到各府县协济。至明嘉靖年间,柘矶管理范围增大,东至黄茅堤,南到凰村向阳。旧时有柘矶渡、郭家口渡等,连接湖北、安徽和景德镇等地的商货往来,异常繁忙。沿江屠铺酒肆林立,从陆路不乐意翻大岭进城的群众,经过七里冲,来此购缺卖余,由湖入江的船只,装卸货物,遂成一个大集镇——柘矶镇。自明初至万历200多年间,柘矶镇兴盛至极,成为湖口经济贸易中心之一。柘矶曾是通江连湖的水上交通枢纽,至20世纪70年代仍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渡口。

据《湖口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柘矶镇,旧有中团街、矶上街、杨林街。编户四保十六甲。民务商贾,士勤诵读,故俗富而文。”可见柘矶镇当时的繁华情景。到了清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军事要地,屡遭兵火。民国时期,长江南移改道加剧,水灾频发,居民又大批迁出,有迁往凰村、流泗、马影等乡镇。至解放初,才逐渐恢复元气。1950年,柘矶划归三里乡管辖,后划归县国营水产养殖场,1970年并入南北港,设立南北港水产场分场,1975年划归双钟镇,改为行政村。2003年,县政府批准在柘矶设立“金砂湾工业园”,取柘矶多黄砂,“吹尽黄砂始到金”之意。近年来,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柘矶村及钢铁厂区、杨垅葛家居民商贸经济发展。2015年,柘矶村160多户、500多人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支持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妥善迁置叶家舍安置小区。现在的柘矶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旧时的柘矶镇是无法比拟的。

鄡阳镇(南门路)

——一个尘封千年的江南古镇

鄡阳镇,汉文帝十五年设置的古镇,隶属鄡阳县,又说在建武二年(公元26年),改隶属彭泽县。这就是说,湖口最早属鄡阳县,鄡阳镇是鄡阳县的一个重镇。它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北临鄱阳湖口,南至小岭涧,东傍月亮山,西依嵩寿山,鄱阳湖汊深入其间,是从长江进出鄱阳湖的门户。现今位于县城西门至南门的南门路一带,西起西门渡口,东接大岭路,道路全长1.5公里,宽7米,水泥路面,可通汽车。沿路有省办五七机械厂、县五金厂铸造间等,现有县一中初中部,江阀厂和部分居民区。

1984年,在小岭发现鄡阳镇古道遗址,从而掀开尘封一千多年的斑斑历史。1985年,在此出土了一批西汉文物,包括26枚刻有篆体字“五铢”的五铢钱、青铜宝剑、镞和匕首等物品。从这些出土的文物看出,古鄡阳镇在汉代时起就是一个军事要地和商贾辐辏之所。古志有云:“春堤涨,雨夜泊,然灯殊可眺玩。”可见鄡阳古镇当时的繁华情景。以后逐渐拓展,几番更名。南朝·宋时曾于此置湖口戍,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明代置湖口镇巡检司,清代又置长江水师湖口镇,至1935年,才正式命名为双钟镇。

凤鸣凹(凤鸣园)

——市民休闲娱乐的繁华地

凤鸣凹,坐落于县城大岭左侧(供电局及工具厂宿舍),其旁的凤鸣园以此命名。据说凤鸣凹原称陆家凹,曾有陆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又一说,凹里有位姓刘名凤鸣的人在此居住,其亲朋经常去凹里探望他,有时遇见熟人相问,总说这样,凤鸣凹的名称取代了陆家凹。凤鸣凹虽说紧靠县城,但是凹里山陡沟深,荆棘丛生,还很荒凉,偶有人在此处短暂居住。据说,抗日时期,日本鬼子在这里枪杀中国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里枪毙过恶霸和反革命分子。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原县供电所推土填凹,建立县供电局。尔后,将凹的剩余部分填平辟为居民区,才陆续有人建房居住。改革开放后,凤鸣凹面貌焕然一新,楼房林立,车水马龙。2004年,改原大岭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成凤鸣园公园,如今,此地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乐园。

湖口人所称的“凤鸣凹”,也含有凤鸣歧山,愿望圣人迭出,世间太平。

文昌府(文昌洑)——承载文化历史变迁的地方

文昌府位于鄱阳湖东岸陪湖山下,为北港村白浒塘稍下,现今铜九铁路鄱阳湖大桥东桥头堡的北边所在地,与鞋山遥相呼应。

文昌府最早称名为射蛟浦。《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行南巡狩,至于盛唐(庐江郡属县名),望祀虞舜于九嶷,登天柱山(安徽潜山),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后人传说,汉武帝射蛟的具体河段在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处稍上一点的某水滨,人们就称此为射蛟浦。明清《一统志》湖口射蛟浦条下载:“射蛟浦在白虎(浒)塘稍下” 。《神仙通鉴》载:“晋永嘉中,许逊发现蛟变黄牛,卧于射蛟浦砂碛,用斩妖剑将蛟精左股斩下,终被制伏”。因这一神话流传,此地称作黄牛洑。明万历中,宦官李道来湖口担任税监,设关征税,在上石钟山小岭处。将黄牛洑改名文昌洑,杨港改为武曲港(文昌、武曲相对应)等;并在此设湖口镇巡检司,后建文昌洑公馆。洑、府谐音,后人称之为文昌府。

宋代以前,湖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多在上石钟山。特别是南唐之时,文昌府渔民众多,在“鹰嘴山”往山脚边平敞宽阔,村庄屋舍俨然。宋代,状元马适的爷爷原在文昌府居住,后因人烟稠密,遂迁移至马家塆(海军部队旁)。1987年,县文物部门在文昌府发现新石器晚期窖址,陶片和残墙遗迹散露在湖滩上的遗物俯首可拾。改革开放前,文昌府原有县养猪场和渔品收购加工点,该地历来为(银)鱼泛之地。现在,在文昌府开发建起集渔业养殖、绿色蔬菜、果木种植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产业园,吸引游客观光旅游。

小岭

——旧时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

小岭历来是古驿道,上至鄱阳、景德镇、舜德、江桥等商旅百姓经泊洋湖、罗家渡,经过小岭,可通县城南门,再走西门塘子,通往鄱阳湖。这在大岭未降坡前,是城乡居民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之一。明万历税监李道在小岭连上石钟山,建造“税监园”,植奇花异草,并在景德镇烧制“枢府瓷”享用(据说,近年有人挖到出土文物),明清时铺设石板路,多为麻石条和青石板。可见旧时的小岭来往的商旅络绎不绝,交通繁忙。小岭,属长江洋港水系,是一条小溪流,它北接虹桥港,通鄱阳湖入长江,南连洋港,直入长江。1973年,我县在位于小岭的莲湾村,建成一座以防洪为主的小(1)型水库,名为小岭涧水库。它集雨水面积1.14平方公里,总库容102万立方米。2006年至2012年,分两期实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加固大坝、重建泄洪涵管、泄洪灌溉涵管尾水渠等工程建设。

马家塆(状元湾)

——因出个状元马适而命名

马家塆,此湾原址为北宋建隆三年(962)壬戌科状元马适所居(今上石钟山西南鄱阳湖边,靠近鄱阳湖大桥)。相传,古湖口县治以南(上石钟山西南)有钟子矶,港湾土地平坦,湖水纡回。马适的祖父良俊,择地而居,人称马家塆。当时,曾有讖语曰:“沙州圆,出状元”。到了建隆三年,沙州圆了,而此时马适也恰巧中得状元,果应其讖语。马家塆也因出个状元,又名状元湾。据古县志记载:“马适,字志达,生卒年不详。少年时,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后,未及授官,得知母亲病逝,遂赶回家治丧。母亲入殓,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

马家塆也是几经变迁,现新址在湖口中学高中部西面。马家塆马适后裔(具体年代未知)从上石钟山西南湖边移居老台山南麓,仍称马家塆。据史料记载,钟子矶地处鄡阳平原,因鄱阳湖水位上升,淹没于湖水中。这是不是马适后裔迁居的原因,也未可知。后来,马家塆马氏衰落,后裔迁居不明。明弘治年间,周瑛由酒坊岭老官垅分居到老台山南麓山坞,名周家凹。清道光年间,徐孟恒由花尖山徐家迁此,仍沿用马家塆。1950年,因扩社并队,台山石蒲塘沈姓独户并入马家塆。1970年,修建周家坞水库,周家凹村整体搬迁至马家塆。2007年,因城区扩建东移,将马家塆、酒坊岭村民整体搬迁至湖口中学高中部西面,统称马家塆,成安置小区。现有周、徐、沈、曹姓人家共103家、335人。

来源:中国湖口网

微信编辑一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