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城阳村落】| 前桃林村(前桃林社区)

原标题:【城阳村落】| 前桃林村(前桃林社区)

前桃林村东邻夏庄街道张家庄,西隔靖城路(原青威路)靠南疃,南连烟青一级公路和夏庄街道寺后村,北接后桃林村。全村土地1713.62亩,其中山陵地468亩,可耕地1245.62亩。

村东北小丘陵名曰“烟台”。据传明洪武21年(1388年),浮山所驻军为防倭寇入侵,在此设烟墩(烽火台),一有敌情,烟墩烟火便可示警,官民便可做好御敌准备。1954年,流亭飞机场在此打桩钻孔按航标时,还钻出当年木柴燃烧后残留的木炭。

据《邵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邵氏由河南开封迁此立村。因村建在一片桃林之前,故名前桃林村。邵氏建村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宋氏由云南迁来,后又有蓝氏、张氏、王氏、纪氏、孙氏先后迁来。1949年,全村293户,1297人。2004年,全村有776户,2153人。

主要姓氏

主要姓氏为邵、纪、王、宋等。其中,邵姓人口最多。

建置沿革

前桃林村明清时期属即墨县里仁乡北曲社。民国初年,属即墨县里仁区北曲乡。1929年属即墨县第五区温良乡。抗日战争时期,沿用战前规划。1945年抗战胜利后属即墨县仲村区温良乡。1950年11月,改属即墨县第七区。1951年4月,属即墨县第七区桃林乡。1955年10月,第七区改设仲村区后属仲村区桃林乡。1956年3月,城阳镇与仲村区合并为城阳区,同年11月仲村区所属的南疃、北曲、桃林、古庙4乡合组桃林乡后,属即墨县城阳区桃林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属即墨县城阳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属崂山郊区城阳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崂山县城阳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公社设镇后属崂山县城阳镇。1988年11月,属崂山区城阳镇。1994年6月,新城阳区设立后,属城阳区城阳镇。2001年6月,城阳区撤镇设街道,改属城阳街道。2004年8月,前桃林村村委会改为前桃林社区居委会。

迁徙史话

在众姓迁徙中,孙姓迁入前桃林村有一段史话流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纪氏祖上有一男童在私塾求学,一次在回答塾师提问《诗经》时释义有错,被塾师用戒尺打手两下,因惧于家法再遭严惩,便离家出走,家长与塾师请来多人,四处寻找无果。正在家人心急之际,有一外乡人把该男童送上门来,经询问才知送孩子上门之人为平度县瓦庙口乡董地村孙氏。男童家长设专宴感谢孙氏百里送子回归之情,并恳请孙氏认其子为义子,孙氏愉快地认可,后两家走动不断。多年后,孙氏居村遭自然灾害,便举家投亲迁至前桃林村。从此,该村又增加了一个姓氏,且纪孙两姓亲如一家、情同手足,世代相传至今。

传统手工业

建国前(1940—1949年),前桃林村民世代以种植粮菜为生。因维持生计,部分村民办起了木工作坊,专门给棘洪滩、南万一带盐民割制推子板、木锨头,以养家糊口;少数木工心灵手巧,大锛劈的准,木刨推刮有分寸,卯榫周正尺寸不差厘毫,做出的木轮手推车坚固、耐用、顺手,闻名于即墨南乡。

清末至建国前,该村涌现出银匠作坊30余家,从事金、银饰品制作业者近百人。他们精工制作的订婚手镯、戒指、耳环,婚嫁用的龙凤冠、簪花、云肩、披肩、连心锁、生男育女用的麒麟送子锁、长命百岁锁、手镯、脚镯、手耍、项圈、老人庆寿用的“八仙庆寿”、金银屏等无不匠心独具,很受人们喜爱,生意自然兴隆。据传即墨灵山老母重塑金身时就缺一顶凤冠,该村一名银匠用了12斤金银为其制成,精细度和式样几近历代皇后所戴凤冠水平。

文化教育

1992年,该村建立了图书室和阅览室、党团员活动室,成立了老年健身队和舞蹈队,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1996年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把主街道进行了硬化改造和绿化、美化,使村民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1997年着手居民楼建设,到2003年底,已投资530万元建6层居民楼3幢,建筑面积达9600平方米,有100户村民入住。该村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前桃林村小学1991年就达市级规范化标准。自1998年起,该村连续6年被评为城阳区文明村庄。

END

转自城阳档案史志,来源《城阳村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