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莱芜:跟着孔子去旅游

原标题:在莱芜:跟着孔子去旅游

昨天,9月28日,是孔子的生日。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的孔老夫子,活到现在,已经2568岁了。在曲阜,昨天又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以前到过许多文庙,总忘不了施礼参拜。把今年春天去莱芜寻踪的一篇文字发上来,做个纪念。献给有缘的朋友。

莱芜遇见孔子

孔夫子两次到过莱芜,我是到了垂杨书院后才知道的。

去年春天,应朋友之邀,去参加另一位朋友的新书发布会。从济南舜耕路向南,再向南,上到一座楼的第十层,推门进去,正对门口嵌一块紫色的牌匾,“垂杨书院”四个金色的大字深陷其中,落款:张炜。

关于“垂杨”二字,最早驶进我脑海的,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老残的名句,写旧日济南府城的。济南府,古代有闵子书院、白鹤书院、历山书院、泺源书院等九大书院。泺源,指的是泉水,这样说来,还真缺一座名叫“垂杨”的书院。朋友大概看出了我的胡思乱想,走上前拍拍我的肩,说,这座书院“俺莱芜有”,已经四百多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与你们家有一点关系呢?越听越糊涂,眼神就不免疑惑起来。

你姓啥?

姓吴!

对啊,你忘了孔子在赢博之间观礼的故事了?

嗯,是有那么回事。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出使齐国。回去的路上,他的大儿子突然暴病身亡,时值盛夏,运回江南出殡实在来不及了,只好就地安葬。周游列国离此不远的孔子得到此消息,忙率领弟子们前去“观礼”。他知道季札智慧而又仁义,当年寿梦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认为这样就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会引起内乱,坚辞不就,并逃到了很远的地方。后被做了皇帝的大哥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因此季札又号延陵季子。季札通晓周礼,曾到过鲁国考察,并对鲁国在继承周礼方面的硕果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在当时礼崩乐坏突飞猛进的时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可是孔夫子他老人家念念不忘的理想。看了季札葬子,他的结论是“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这段记载于《礼记》的故事,多年前是曾看到过,也叹息过。“子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对吴姓始祖泰伯的赞美之词,写在了《史记》中。史记还载,寿梦是泰伯的十九世孙。现在,吴姓人口据说在全国排第十,第一多为李姓。

孔子观礼的地方,据说原来叫吴家小庄。孔子到来,见垂杨柳绕村,蔽日遮天,赞日:“乃一垂杨村也!遂改成了垂杨村。到明朝隆庆年间,莱芜知县傅国璧在此建垂杨书院,并立了两块石碑。朋友说的有板有眼,让我不容置疑。

“原来,你这里算是‘异地重建’啊!有点意思。”我也拍拍他的肩膀。

是的!给历史找一个进出口,让现代人身临其境般感受文化的魅力,不好吗?朋友的话让我哑口无言。

临别时,他送给我一本《啊,莱芜……》。回来的路上,我翻遍全书,没有看到有关孔子观礼和垂杨书院的只言片语,倒是记住了《话说吴伯萧》和《孔子版的“鸿门宴”》。因此,好生去莱芜走走看看的想法,油然而生。

机会终于来了。

今年暮春,随朋友到莱芜采风。第一天到垂杨村,第二天到绿矾崖村,两地都与孔子有关。朦胧中,总觉得有一个着古装的老头儿,如影随形,让我既兴奋又胆颤。

在垂杨村,“孔子观礼处”的石碑立在路旁,足有3米高,字体流畅洒脱。旁边,新立的一块石碑上,阳面刻着《孔子观礼碑》文,阴面刻着《重立孔子观礼碑记》。碑文记载,原“孔子观礼碑”早已荡然无存,是“根据吴汇谭先生早年抄录之碑文几经核对后重新勒石刻碑”的,心中不免窃喜,怎么又是一个姓吴的所为?从整整十年前立起的这块石碑上看,当时捐款的二十八人中,有吴峰源、吴长柏,还包括刻字的石匠王祥玉。只可惜,书院的遗址也已荡然无存,包括季札长子的墓地。有些村民围上来,诉说着见闻和传说。我的耳边则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敬业的记者在采访有关孔子到莱芜的传说:以前的书院可大了,周围村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

在一晃而过的汽车里,我看到了一晃而过的“垂杨”二字,铁路已经架起来了,村子还能保留多久?

这天傍晚,采风团还到了一个叫下水河的村庄。作为“山东省香肠加工第一村”和“莱芜市移风易俗第一村”,新修的《莱芜于氏族谱》和清朝的《嬴博郑氏家谱》并排摆在村史馆里。墙上的介绍说,这里的于氏家族为明代浙江钱塘兵部尚书、少保于谦的后裔。明天顺年间,于谦之子因避谦公被害之祸,携家迁居河北井陉南峪村。嗣后,其子孙来到莱芜小冶村隐姓埋名。于谦昭雪后,即“复姓更名闻庆”,迁徙下水河村,并繁衍族众。于谦的半身塑像后,悬挂着他那首著名的《石灰吟》。

在下水河村聆听移风易俗

据村支书眉飞色舞的介绍,这里推行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崇尚节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譬如,葬礼不穿孝服、不烧纸马,一开始,卖白布和扎花圈的人不同意;婚礼不大操大办,有钱的人感觉丢了面子,也不乐意。通过逐步引导,现在实行起来已无障碍。目前,经常有人前来参观学习。听着听着,我又想起了孔子观礼垂杨村的故事,要是他能活到现在,说不定也会跑来看一眼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说过:“礼者,敬人也。”参观学习,其实就是“观礼、敬人”。

第二天,来到“孔子版的‘鸿门宴’”发生地,齐鲁夹谷会盟处——绿矾崖村。村子不大,新立的孔子雕像和古老的“关帝庙”遥遥相对。孔子像前的牌坊上,横刻“齐鲁夹谷会盟遗址”,竖刻“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楹联。有农妇在不远处劳作,身后的影壁墙上,彤红彤红的福字,足有一人多高。

绿凡崖村,孔子到过的地方。村里的农妇,在孔子身边劳作,大红的福字在身后耀眼夺目

据记载,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任鲁国司寇,在他的辅佐和治理下,鲁国迅速安定强大起来,这引起了近邻齐国的不安。齐国发出邀请,要在齐鲁边界的夹谷搞一场聚会,想趁机用武力使鲁国屈服。鲁定公答应并带上孔子前往。行前,孔子按照“有文事必有武备”的方针做了精心安排,调集了军队。聚会时,齐国借歌舞表演百般戏弄,被孔子以礼制止并当面呵斥。本来想借此挟持和羞辱鲁定公的齐景公,因为失礼而丢尽了颜面。自知理亏的齐国,事后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和“龟阴之田”,以示谢过。其实,真正“鸿门宴”的故事,晚于夹谷会盟近三百年,记载了范增设计刺杀刘邦,而刘邦最终逃脱的故事。他们都被记载于《史记》。

据介绍,绿矾崖村前,过去曾立有一块千年古碑,上刻“夹谷村”三个大字,可惜,此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妨碍种地而被村民砸毁了。至于为何改称为绿矾崖,我没有兴趣打听。当大家纷纷围在当地一位教书先生的身旁,听他讲历史和发现,甚至跑到他的家里看他收集的石碑残片,而我想的更多的还是孔子。

民间研究孔子的先生,讲起来头头是道

一块残存的古碑,上面有鲜为人知的历史

大学者也敬畏小神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观礼到垂杨,应该是不断学习;在夹谷,当面指出齐人不合礼的地方,也算是一种“教诲”。在莱芜地界,一位圣人在两个地方留有“胜迹”,这是一笔伟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关心民族从关心自己家族开始,热爱国家从热爱自己家乡做起。从这一点说起,朋友为了留住被开发商盯上、很快将夷为平地的“吴家花园”,大胆上书分管的市级领导,就此暂时保住了文学家“吴伯萧故居”,就不难理解了。据说,九岁的吴伯萧当年考高小,命题作文就是《孔子四教,以文为先》,所谓“四教”即:文、行、忠、信。毫无疑问,这里的文,指的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是以“文”化人的文,通过学“文”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提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是“文”的具体表现。据记载,青年吴伯萧当年曾到过曲阜,在孔府家馆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英文,并且是边教书边备考,第二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朱子类语》里的一句话。仲尼,是孔子的字。朱子,是朱熹,那个写“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观书,观礼,观天下事。感谢朋友们组织了这么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特别感谢主持济南“垂杨书院”的这位朋友,他姓张,名期鹏,老家在莱芜垂杨村南边的张家洼,被称为当代“文化学者”。

此为济南垂杨书院的一些文学活动。书院,就该当以讲学交流为己任,有一些所谓的书院,弄成吃喝玩乐的场所,简直是斯文扫地也

此张《国土资源导报》上有介绍张炜主席的文字,送给书院作为永久收藏。这里是张炜文学资料收藏和研究权威之地

得到张炜先生的题字,看把他笑的

在莱芜绿凡崖村驻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