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名联鉴赏辞典——挽个人(一)

挽个人(一)

挽郑成功

爱新觉罗·玄烨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抗清名将,1661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病逝于台湾。清圣祖康熙以政治家统一祖国的胸怀谋略,撰写此联赞颂郑的功业。上联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苦心经营东南的历史。清兵入关后,南明福王布防在江北的吴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致使福王的弘光小朝廷顷刻覆亡。郑屯兵于金门、厦门两岛,先后发兵攻泉州,陷漳浦,袭潮州,取澄海,打广州,并于1659年率水师十万北伐,破温州,下镇江进围南京,兵败后,退守厦门、屯师习武,这就是“敢向东南争半壁”的史实。下联对郑收复台湾的功绩作了评价。南明诸王,即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韩王等相继覆灭,郑1661年率部击溃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始终不向清廷称臣,堪称“孤忠”。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慕之情,这是一位有眼光有作为的封建皇帝高人一筹之处.  (沈树华)

挽刘统勋

纪昀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刘统勋,雍正进士,山东诸城人。于乾隆时官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甚为朝廷所重。乾隆38年11月,卒于上朝之舆中。帝闻讯,失声痛哭,亲往吊唁.上联赞其高位。刘是群臣之首,故将他比做五岳之首的泰山。岱,泰山的别称。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众山小,亦出《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处比喻包括作者在内的群臣。下联写其哀荣。这样一颗大星陨落了,连上天也为之黯然含悲,天容惨淡,喻指乾隆帝闻耗失色、痛哭流涕的情景。“大星沉”喻刘之死。联语善用比喻,把崇敬之意、缅怀之情表达无遗。  (沈树华、施晴东)

挽张师诚

林则徐

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

尽忠补过久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

张师诚,字心友,号兰渚,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乾隆进士,历任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等省巡抚。为官清正廉明,著有《省缘室合集》、《拜飏存稿》。早年林则徐曾入张师诚闽抚幕,相从数载,深得张师诚的知遇,在幕中接触到历史掌故及兵、刑、礼、乐等方面的广泛知识,为日后担当重任奠定了基础,故林对张一直以师礼相待。道光十年(183O),张师诚去世,当时在河南布政使任上的林则徐撰此联哀挽。上联首句“感恩知己两兼之”,可见林对张非同一般的关系和铭心不忘的知遇之感。重谒门庭,指林前曾进京朝觐,未能便道探访,本拟今春再登门拜候,不料这年张即逝世,悔恨交集,捧读张的绝笔,悲痛不能自巳。“谁知”“竟”等词表达了林对张深沉的怀念之情。下联“尽忠补过”,指张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江苏巡抚时,因父病危擅离职守被革职两月,他尽心尽职,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回忆他平生本是儒家,又喜研佛学,暂且不管这些,只算他三十年来做官的政绩,也该上升天界了。天界,佛家认为修十善者死后转生天界。这样恰恰符合死者生前信佛的愿望,联语语言朴素,感情真摯动人。  (沈树华、施晴东)

挽李鼎元

吴鼒

百金囊尽扬州死

万里魂归蜀道难

李鼎元,字墨庄,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官兵部主事,著有《师竹斋诗集》。他一生为人正直,久居冷宫,两袖清风,客死扬州时,家人无资扶柩回乡安葬,吴鼒撰此挽联以记其实。上联述其囊中空空,客死扬州;下联哀其死后之魂,难回四川故乡。联语用极省简文字,写出李的清贫与身后的凄凉,形象而富于感染力。  (沈树华)

挽朱筠

纪昀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朱筠,字竹石,号笥河,曾任清乾隆间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笥河集》,与纪昀交谊深厚,在文苑堪称齐名。其人博闻宏览,好金石文字,精书法,纪昀擅长诗文,故联文说学术各有门庭,平生没有诗词唱和。子,旧时对别人的尊称。朱筠的去世,使纪昀非常悲痛。俥,使。予,我.联中“独”字用得尤为贴切,朱筠去世了,独留下我承担这份悲伤,与前文情同骨肉互为呼应,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沈树华)

挽钱大昕

粱同书

名在千秋,服郑说经刘杜史

神归一夕,仙人骨相宰官身

钱大昕是清著名史学家、考据学家。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等。本联不作悲泣语,而从学术成就的评价与风度仪表的赞美中写悼念。上联说他的经学业绩可和东汉学者服虔、郑玄相比;史学成就可与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杜佑相比.将流传千古。下联赞美他仪表有仙人风骨,宰相器度。“神归”,指去世。  (沈树华)

挽何绍基

俞樾

史馆建佳谟,惜创议未行,三品下庶僚,至今无列传

讲堂刊定本,奈校雠方半,九经中大义,从此付何人

何绍基,清学者,道光进士,工书法,曾任编修、四川学政等职。

上联“史馆建佳谟”,指何任编修时,曾创议编纂三品以下官员列传,但此议被权贵否定。佳谟,美好的计划、设想。下联“讲堂刊定本”,指何晚年为维扬书局校定大字本《十三经注疏》,只完成了《毛诗》,在着手校定《三礼》时,于同治十三年溘然长逝。九经,指《论语》、《左传》、《诗经》、《周礼》、《孝经》、《仪礼》、《孟子》、《礼记》、《春秋》等,其说不一。此联立意新颖,对被挽者不从成功业绩方面落笔,而从功业未竟之两事着墨,一“惜”一“奈”,以反衬手法颂扬何之高尚品格和精深学问,表达了对何去世的惋惜与哀痛之情。  (沈树华)

挽陶澍

卓秉恬

天下大事公可属

江南遗爱民不忘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清代历任要职,在两江总督任上近二十年,以劳瘁逝世于金陵。他在经济上曾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主持治理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水利等一系列实事,在当时颇得民心。上联称他能担当天下大任,赞扬他的才能非凡。属,委托。

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下联颂扬他治理江南的政绩,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遗爱:仁爱遗留于后世。《左传.昭公二十年》:“古之遗爱也。”联语文字质朴,感情真挚,评价得当,概括力强。  (沈树华)

挽莫友芝

曾国藩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定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尊和泪,来吊诗人

莫友芝,字子偲,号邵亭,贵州独山人。清道光举人,学者,精版本目录学,能诗。本联追怀往事,叙说友情和悲恸哀悼的心情。

莫早年游北京时,在琉璃厂书肆同曾国藩相遇,二人一见倾心,遂定交。宿学,指积学之士。莫曾长期佐曾国藩湘军戎幕,这就是下联所指“江表十年”。江表,古地区名,指长江以南。追思往日友情后,紧接着以“酒尊和泪,来吊诗人”,表达了作者悲恸的心情。酒尊,酒杯。本联行文流畅,追溯往事,如涓涓细流,感情真挚而深厚。  (沈树华)

挽乳母

曾国藩

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本联用韩信“一饭千金”典故作铺垫,寄托对乳母的怀念和哀思。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未达时,漂母见他饥饿,曾给他饭吃,后韩信封为楚王,赐千金报答漂母。乳母的恩情,远远超过漂母,一饭之恩尚不忘,何况曾保护我、带我长大的乳母?她比生母只少十月怀胎,远非千金所能报答。从人情上说,也应伤心地哭泣啊。三年,指三年之丧。作者身为朝廷大员,对乳母感情如此真挚,可谓难能可贵。  (沈树华)

挽关天培

林则徐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关天培,清末将领,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禁烟政策。林则徐被诬害撤职后,他继续训练水师,修筑炮台,曾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1841年2月25日英军进攻虎门,琦善拒发援兵,关孤军奋战,壮烈牺牲。林则徐在流放途中撰写此联。上联发问,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的坚固防线是谁毁坏了,以致他孤军作战,鞠躬尽瘁,为国捐躯?长城,古代军事建筑,后用以比喻国家屏障。下联记述评论关天培和参将寿廷章在无援的困境中双双为国尽忠,他们伟大的民族气节,连英军都很钦佩,送回他的遗体时,面部还带着英气。异类,此处指侵略军。坎凛,困顿。归魂,此处代指遗体。联语先用设问法,“问何人忽坏长城”句,锋芒直指琦善以至清王朝,对投降派予以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谴责;后用反衬法,“闻异类亦钦伟节”句,显示了关天培形象的高大和殉国的壮烈。全联抒发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战友的怀念,短短38字,抵得上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沈树华、曹云岐)

挽魏源

何绍基

烟雨漫湖山,佳壤初封,千古儒林凭吊奠

姓名留宇宙,遗篇在案,几行涕泪点斑斓

魏源,字默深。清道光进士,思想家。鸦片战争以后,深感闭关自守之落后,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圣武记》、《海国图志》等行世。去世后葬于杭州南屏山。上联“烟雨漫湖山”,是借细雨濛濛有如烟雾笼罩的西湖风光,来烘托悲哀的吊奠气氛。“佳壤初封”,谓坟墓初筑。张华《博物志.异闻》:“汉滕公(夏侯嬰)薨,求葬东都门外……得石有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遂葬焉”。后因称墓地为佳城。“千古儒林”赞颂了魏源为千秋万代之儒林表率。下联首句化用杜甫《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句意,赞叹魏源英名永存。二、三句进一步表达了悼念之情。“遗篇在案”,意思是其作品仍为人们常留案头。每一触及,不禁潸然泪下。上下联在意思上由远而近,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全联笔力深沉,而在感情表达上又凄婉有致.  (俞纪东)

挽钟文■(丞灬)

俞樾

廿四卷补注,为毂梁子功臣,频年手校青编,镂版告成犹及见

六十年耆儒,是乾嘉间宗派,此后我来黄浦,谈经同调更无人

钟文■(丞灬),清道光举人,精于《穀梁》之学,曾主讲上海敬业书院十余年,俞每至上海,必与钟讨论经义。当其六十岁去世时.俞撰此联挽之。上联称颂钟对《穀梁传》的研究,“廿四卷补注”指钟所著《穀梁补注》,此书共廿四卷,阐发《穀梁传》精义,故称其为穀梁子的功臣。他对此书长年手校,付出艰辛的劳动,可慰的是作者亲自看到了此书告成。“青编”,简册,这里指其所著《穀梁补注》。下联首两句称他为学者,指出他的治学属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考据的经学学派。后两句为失去这位学术上的摯友而感到悲戚。

本联着重写钟的学术成就和文友间的友谊,哀而不伤,感情真实。  (沈树华)

挽翠琴

生在百花先,万紫千红齐俯首

春归三月暮,人间天上总消魂

翠琴为清咸丰年间的京师名伶。上联写她的生辰。旧俗以夏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翠琴生于二月十一日,故云“生在百花先”。当此之时,放眼自然界,只见百花竞放,群芳斗艳,万紫干红,垂首枝头,上联的描写,也隐指翠琴容颜美丽,技艺高超,直令群芳俯首。俯首,折服;屈服。下联写她的死日。翠琴死于三月晦日,即三月暮。此时自然界是一片春归花落的残败景象,故云“春归三月暮”,而一代名伶溘然长逝,遂使天上人间不胜其悲。消魂,极度悲伤。联语出句赞其色艺,对句悼其逝世,切题切景,含蓄双关,读之极有韵味。  (沈树华)

挽张之洞

王■(门岂)运

老臣白发,痛矣骑箕,整顿乾坤事粗了

满眼苍生,凄然流涕,徘徊门馆我如何

张之洞,清末大臣,字香涛,河北南皮人。作者曾入张幕,甚受器重。骑箕,《庄子·大宗师》:“乘东维,骑箕尾。”旧传殷王贤相傅说死后升天,化为一星,在箕星、尾星间。后称大臣去世为“骑箕”或“骑箕尾”,整顿乾坤,张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故云。粗了,粗略了结。苍生,指百姓。门馆,门客所居之馆舍。王曾为张幕宾,故云“徘徊门馆我如何”。联语颂死者之政绩,而重在叙知遇之感,言极沉痛,而力避泛泛之词,是其写作成功之处。  (沈树华)

挽陈化成

昔时未读五车书,雅量清心,温如玉,冷如冰,是大将实是大儒,使天下讲道论文人愧死

此日竟成千秋业,忠肝义胆,重于山,坚于石,忘吾身不忘吾主,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

陈化成是清末著名爱国将领,鸦片战争中在上海吴淞抵抗英军入侵,最后英勇战死。上联以虚写实,写出他在大将行动中显出大儒的品格。“五车书”,典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学富五车”形容博学。将军虽为行伍出身,未读过多少书,但他气度不凡,性情平和、人格高洁,其品行是可以令“讲道论文”而不明大义的人惭愧得无地自容的。温如玉,指柔和如玉,出自《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冷如冰,是说冷峻坚定如冰。出《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卫蚧别传》“姜父有冰洁之姿”。下联以实写实,把他忠肝义胆以身殉国的伟业表现出来。陈化成曾表示:“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清史稿》本传)当英军入侵上海时,他率部坚守吴淞,击伤英舰多艘,最后以身殉职。

而两江总督牛鉴战前就曾“虑敌锋不可当”,战争爆发,首先从宝山溃逃,陷陈化成部于孤军作战的困难境地,最终导致上海失守。作者在歌颂陈化成的同时,无情地鞭挞了偷生怕死、“寡廉鲜耻之辈”。重于山,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联语采用对照手法,长短参差的句式,活泼流动,用典精当而又不失对仗工整。  (俞纪东)

挽金纤纤

汪宜秋

入梦想从君,鹤背恐嫌凡骨重

遗真添画我,飞仙可要侍儿扶

金纤纤,清代才女,著有《瘦吟楼稿》,早卒。她的好友汪宜秋女士撰写此联挽之。上联意谓我在梦中也想随从你,但又恐怕你乘坐的鹤背负载不起我这个凡人。“鹤背”,出《搜神后记》丁令威驾鹤升天故事,后常用此典讳指死。下联意谓在你的遗像上应将我也画上去,你成了飞仙.可要我做诗儿来扶侍你?本联构思独特,感情真摯。下联末句设问,表达了作者对金深厚而细膩的感情。  (沈树华)

挽(沈葆桢)夫人

沈葆桢

念此身何以酬君,幸死而有知,奉泉下翁姑,依然称意

论全福自应先我,顾事犹未了,看床前儿女,怎不伤心

沈葆桢,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其夫人为林则徐之女,沈任江苏巡抚时夫人去世。本联慰死者,诉悲痛,语语沉痛,感情凄惻。上联称夫人之贤,在九泉之下侍奉翁姑,依然称意。翁姑,丈夫之父母。下联先慰死者(福建旧俗,夫妇以先死者为福),随即泣语连珠,凄然之情,溢于言表。  (沈树华)

挽顾受笙

粱绍壬

矮屋痛长眠,文战呕心,竟尔修文归地下

良宵惊恶耗,月圆撒手,从今赏月怕秋中

顾受笙为作者表兄,九次考举人不中,道光十一年中秋节突然死于考棚中。上联说,低矮的考棚下,考生呕心沥血进行着命运的决战,突然阎王召你作修文郎,就此长眠地下。修文,旧指文人早死。传说晋苏轺死后显形,对其兄说,颜渊、卜商在地下任修文郎。见《太平御览》卷八八三.下联说,美好的夜晚传来心碎的消息,亲人团聚的时辰你却撒手而去,从今以后,叫人怕过中秋节了。恶耗,极不幸的消息。秋中,即中秋,因与上联“地下”相对而倒置。

作者是八股考试的亲历者,感受非常深刻。上联“矮屋”形容考场外貌。“文战呕心”描绘考生奋力拼搏的情景,十分生动。文战,指科举考试。考试结果,多数落马,其表兄不仅九次未中,而因紧张过度,当场“长眠”“地下”,实为惨痛之例。下联“秋中”旧时考试时间在秋天,意谓对科场从此谈虎色变,心怀余悸。“痛”、“惊”、“怕”三字是对死者的哀悼,也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沈树华)

挽曾朴

吴梅

平生事业鲁男子

半世风流孽海花

曾朴,近代小说家,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一生曾多次从政、兴办实业,但主要成就在小说创作上。本联即从这方面着笔,对曾朴表示悼念。.上联说他毕生事业都反映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鲁男子》之中。下联肯定他的小说《孽海花》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孽海花》以影射赛金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艺术上亦具特色,鲁迅称之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联语以死者作品名嵌入,与前文自然连贯,竟如天成。  (沈树华)

挽桑调元

沈德潜

文星酒星书星,在天不灭

金管银管斑管,其人可传

桑调元,字伊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雍正进士,官工部主事,为人清正绝俗,晚主泺源书院,有《弢甫集》传世。本联一反挽联端庄悲肃的笔法。上联“文星、酒星、书星”,指明了死者能文嗜酒善书的特长,人虽死了,但文章书法永垂不朽。“星”,用以形容文、酒、书均出类拔萃。下联“金管、银管、斑管”,指用金银装饰笔管的华贵毛笔和用斑竹作管的普通毛笔,这里指笔所抒写的文章书法可以传其人于后世。此联用重言手法,“星”和“管”凡三出,活泼而不轻佻。  (沈树华)

挽张德彝

环游遍东亚西欧,作宇宙大观,如此壮行曾有几

著述奇连篇累牍,阐古今奥秘,斯真名士不虚生

张德彝,汉军镶黄旗人,清末翻译和外交官。他先后游历英、法、比、俄等西方国家。曾任光绪皇帝英文教师,出使英、意、比等国。1870年赴法国时亲睹巴黎公社起义,记入其著作《航海述奇》之中。本联评价他的外交活动和记述海外见闻著作的业绩。上联末句以设问出之,突出了他身历各国的丰富阅历。张除《航海述奇》外,尚有著作多部。故下联以“连篇累牍,阐古今奥秘”,称颂他为一代名士。  (沈树华)

挽邓世昌

爱新觉罗·载湉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戚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清末爱国海军将领,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87(光绪十三)年赴英国为北洋舰队接收致远号巡洋舰,回国后升副将兼致远舰管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将士英勇作战,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舰速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舰上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当时在位的光绪帝写了这副挽联。上联表达了举国上下对邓世昌牺牲的沉痛哀悼,一个“漫”字,写出了人们的悲伤、惋惜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下联高度评价邓世昌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一个“足”字,极有分量,是对他为国捐躯精神的热烈赞颂。  (沈树华)

挽孙玉声

朱奇

同甫文,放翁诗,耐庵稗史,六十年驰骋坛场,硕果天留惟此老

秦淮雨,隋堤月,西子烟波,廿余载追陪杖履,少微星陨更何人

孙玉声,名家振,别署警梦痴仙,海上漱石生,主编《新闻报》,编辑《申报》、《舆论时报》等,小说《海上繁华梦》为其代表作。上联赞誉孙一生的学术业绩。文风近于南宋文学家陈亮(字同甫),诗歌数量之多比得上南宋大诗人陆游(号放翁),小说之成就如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孙的这些成就,驰骋文坛六十年,无人能及。稗史,通常指闾巷遗闻旧事的记录,这里借指小说。下联倾诉对孙的不尽怀念之情。作者追怀与孙畅游的足迹:雨中(南京)秦淮,月下(扬州)隋堤,以及西子湖边烟水间情景,如今斯人去世,又有何人能这样和我亲近呢?少微,星宫名,属太微垣,共四星。陨,落,这里指去世。联语以历代著名文人与之比拟,又寓情于景,写得意绪缠绵,一往情深。  (沈树华)

挽徐建寅

张之洞

中华化学更有凡人?从此广陵成绝调

今日军资为第一事,痛哉欧冶堕洪炉

徐建寅,江苏无锡人,曾先后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任职,并赴英法德考察造船工业,购置军舰。后调湖北,创办保安火药局,1901年因试制无烟火药爆炸,以身殉职。上联首句以设问出之,接着为徐的去世深表痛惜之情。广陵,广陵散的简称,原为古琴曲名,晋代嵇康善弹此曲,誓不传人,后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刑时弹此曲,并云“广陵散于今绝矣!”后借称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下联反映了张重视军事科学技术和当时急需加强国防力量的思想和观点,对徐因火药爆炸去世表达了悲恸之情。欧冶,春秋时欧冶子,善铸剑,这里代指徐建寅。  (沈树华)

挽谭嗣同(一)

康有为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谭嗣同,字复生,与康有为、梁启超同为晚清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依靠光绪皇帝的权力,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后遭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幽禁瀛台,新法被废除。康、梁逃亡海外,谭嗣同毅然留在京城,决心以身殉“法”。不久,被捕遇害于北京菜市口。事隔十几年后,康有为在谭嗣同的家乡湖南浏阳县城西门外的烈士祠,题下了这副对联。上联说谭复生,竟然牺牲了,再也不能复生了,“不复生矣”,表达对死者哀痛欲绝的心情。下联说,康有为,倒还活着,但还有什么“作为”呢。抒发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安”这里是疑问副词,含有自责之意。正因失去了这位亲密战友,才使我无所作为,这就是两联间的因果关系。而嵌两人之名,如此浑成更属难得。  (延 培)

挽谭嗣同(二)

谭继洵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这是一副父亲挽子联。父为谭继洵,子即谭嗣同。戊戌维新失败,康、梁亡命国外,而谭嗣同则慷慨就义。其父因有此作。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嗣同牺牲后,谭继洵遭革职。

联语不只是抒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之情,而更主要是从国家和历史的角度来悼念烈士。上联写“万国九州”谣言四起,谩骂不断,维新派几无立足之地。从正面描写维新派处境艰难,而从反面却突出了戊戌维新的巨大影响。“百日维新”,时间虽短,而影响却遍及“万国九州”,震撼人心。搞维新,必然有阻力,保守、反动势力是不会拱手退出历史舞台的,岂止是谩骂、诬陷、逮捕,甚至杀头,都会降临身上。作者只提“骂”字。显然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与自己的身份。“无非是骂”,大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这既是代子立言,也是表明自己的心迹,儿子因维新而死,但死得其所,日后责难虽多,我将泰然处之。下联也是正面说烈士昭雪杳杳无期,而反面则传达出作者这样的信念:尽管戊戌维新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其是非曲直有待历史来加以评判,总有一天,烈士们会获得平反昭雪!“不得而知”是实话,何时昭雪,确难预料。“不得而知”又是反话,因为前面已经明言“昭雪在千秋百世”,这样说实际上是表示不容置疑的意思,加强了语气。此联用语朴实自然,而寓意含蓄深刻,在表达上对仗工巧也是一大特色。上联用“谣风”而不用“谣言”或“谣诼”,一方面形象地说明谣传成风,以见保守反动势力之盛;另一方面则借“风”字与下联“昭雪”之“雪”构成工对。“无非是骂”与“不得而知”,对得也十分自然、工整,前一句显得愤慨激昂,后一句以低沉哀痛之情收束,正切合挽联格式。  (俞纪东)

挽秋瑾

孙中山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秋瑾,浙江绍兴人,近代女革命家。1907年在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会党和新军,组织光复军,事泄,清政府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同年7月15日就义。辛亥革命后,绍兴建风雨亭(原名“轩亭”)纪念她,孙中山专程前往祭奠,并撰此联悼念。上联“江户”,日本东京之旧称。矢丹忱,指矢志革命事业。矢,通“誓”。“首赞同盟会”,秋瑾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下联“轩亭”,指绍兴轩亭口,为秋瑾就义处。侠女,秋瑾自号为鉴湖女侠。一个“招”字,写出了缅怀的激情,读来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愧”字,写自愧心情,亦有抱恨革命尚未成功之意。  (沈树华)

挽(彭玉麟)子

彭玉麟

怎能够踏破天门,直到三千界请南斗星、北斗星,益寿延年将簿改

恨不得踢翻地狱,闯入十八重问东岳庙、西岳庙,舍生拼死要儿回

本联表达了彭极其悲恸的尖子心情。上联谓:试想如何才能冲进天宫之门,到上天三千大千世界中请南北二位星神将生死簿中儿子的寿限改做长命百岁。三千界,佛教名词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指释迦牟尼所教化的范围。下联表示要亲自打翻地狱,直闯入十八层中责问东西二岳庙中之神,拼死夺回爱子。作者表示要上天入地,充满浪漫神奇色彩,将失子之痛的慈父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沈树华)

挽徐锡麟

黄兴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扌不)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徐锡麟,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3年游历日本,次年回国加入光复会,1907年与秋瑾约定7月19日在皖浙同时起义,事泄,提前于7月6口在安庆领导巡警学堂学生率先发难,枪杀巡抚恩铭,攻占军械局,与清军激战,弹尽被捕,当晚就义。上联表达了人民对徐锡麟的怀念。登上纪念徐锡麟的百尺楼,环视祖国大好河山,上天如有和人一样的感情,也应理解人们对这位为推翻清统治而捐躯的猛士表示思念。天若有情,语出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句。

思猛士,化用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下联赞颂徐锡麟英名永留青史。埋葬烈士的一■(扌不)黄土,与日月一样在人们心中闪着光芒,人都有一死,徐锡麟虽然死去了,但他将名留千古,永垂不朽。“争光日月”,屈原《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人谁不死,化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诗句。本联气势豪迈,热情赞颂了这位赤胆忠心、义无反顾的革命先烈。一个“独”字,也用得贴切而有气势。  (沈树华)

挽黄遵宪

蒋智由

如此乾坤,待卧龙而不起

正当风雨,失鸡鸣其奈何

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梅县)人。近代诗人。曾任驻日、美、英等国外交官,因参加戊戌维新运动,遭弹劾罢官,被遣送回乡。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逝世,当时正处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辛亥革命爆发前夜,清政府极其腐朽,社会动荡不安。

上联意谓现实如此混乱,像你这样杰出的人才竟不得其用而去世了。卧龙,即三国蜀汉诸葛亮,时称卧龙。这里借指黄遵宪。下联意谓在这黑暗社会中缺乏有识之士,真让人感到无可奈何。风雨、鸡鸣,出《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比喻黑暗社会不乏有识之士。联语取譬用典自然贴切,既忧国之危殆,又惜人才之不遇,有史料价值。  (沈树华)

挽冯如

何淡如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甚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

冯如,号鼎三,广东恩平人。清光绪时开始研制飞机.他曾在国际飞行竞赛中获第一名,毅然拒绝美国高金聘任,于1911年3月带自制飞机回国。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市郊飞行表演时,失事身亡。本联高度颂扬冯如对飞行科技的贡献和献身精神,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如为飞机工艺殉身,比一般为社会献身更难,不管事业成败,冯的献身精神都是可嘉、可喜的。反问句“青冢那堪埋伟士”,谓冷酷无情的青坟亦不忍埋葬烈士,感情的悲痛写得十分深沉.冯葬于广州先烈东路黄花岗,联文以“黄花又见泣秋风”结句,将冯如为事业殉身与七十二烈士为国殉难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冯如的崇高评价。成固可嘉、败亦可喜,化用苏轼《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句意。  (沈树华)

挽刀安仁

章炳麟

三字奇冤生竞雪

一腔热血死难消

刀安仁,傣族,云南盈江人,为腾越府干崖(今盈江县弄璋等一带)宣抚司土司,青年时留学印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领导腾越起义,任滇西国民军都督府第二都督。后被云南军阀诬以“叛国心”逮捕,解至北京,被袁世凯囚禁,经孙中山、黄兴营救出狱。1913年病逝于北京。上联“三字奇冤”即指此。下联对刀安仁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反遭诬害,身陷牢狱,虽得昭雪,而身心遭受折磨,不久便去世,表示极大的义愤。本联笔力劲健,言词慷慨.控诉和鞭挞了军阀和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罪行。  (沈树华)

挽杨守敬

严复

博古四十年,名满寰区,为旧学诸贤后劲

弃尘六阅月,邦犹杌陧,问先生何地埋忧

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词治举人。光绪年间曾作为随员出使日本。后选为黄冈教谕,受张之洞之聘,任两湖书院及勤成、存古学堂讲习。袁世凯也聘为顾问,任参政院参政,旋卒。精地理考证、金石、目录学,工书法。著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疏》及《晦明轩稿》等书。联语首先对被挽者四十年如一日,潜心博学考古,硕果累累,并为后来的学者奠定基础,给予充分的肯定。下联“先生何地埋忧”一句,不仅赞颂被挽者忧时忧民的爱国精神,而且寄托了作者“六阅月”以来“邦犹杌陧”的不安和忧虑。

阅,经历。“六阅月”,即经过了六个月。“邦犹杌陧”,邦,指国家;杌陧,不安。联语抒发了对一个有学识、有贡献、忧时忧民的学者逝去的沉痛思念之情。语言精炼,评价恰当。  (施绍文、盛国生)

挽葛谦

罗树沧

赤手拯乾坤,壮士西归名不朽

丹心贯日月,珠江东去血横流

葛谦,字诞麟,湖南湘乡人。早年组织湘省光复会,密谋革命。

后留学日本,组织光华会。1904年回国谋刺广西巡抚未遂。1908年与朱执信等人密谋乘光绪、慈禧相继死去之机,在广州发动起义,因失密被捕,子1908年11月20日在珠江天字码头从容就义。

曾参加广州起义的罗树沧撰此联挽之。本联以悲壮豪放的纪实之语,反映了葛谦气贯长虹的革命一生。上联一个“拯”字,下联一个“贯”字,集中概括了葛谦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精神。“壮士西归”和“珠江东去”,大有荆轲“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势。全联慷慨悲歌,气贯长虹,对仗亦颇工整。  (沈树华)

挽林述庆

黄兴

风雨无情,落花满地惊春梦

江山如故,何日重生此霸才

林述庆,字颂亭,福建闽县人,1909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历任镇江都督、临时江宁都督、北伐军临淮司令、总统府军事顾问等职。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遭袁党之忌,在参加袁党的一次宴会时,被毒杀身亡。上联写痛失将才。恨政治风雨无情,摧残得花落满地,竟至惊破春梦,悲而且愤,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下联抒忧国之情。感叹国事维艰,霸才难觅。“何日重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林之器重,同时也抒发了革命受挫,忧心如焚的爱国感情。  (盛国生)

挽宋教仁(一)

张謇

何人忍贼来君叔

举世谁为鲁仲连

宋教仁,民国时杰出政治家,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1913年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取得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以制约袁世凯,袁派人将宋刺死于上海。上联痛斥是谁如此忍心虐杀了宋教仁。贼,虐害。来君叔,东汉来歙,字君叔,为人有信义,忧国忘家,在率军入蜀时,被敌方派人刺死。这里借指宋教仁。下联痛惜国家失去了无人能够代替的宋教仁,对宋的死充满惋惜之情。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这里也代指宋教仁。本联运典贴切,上下联均以设问句出之,更增强了谴责凶手和痛失英才的激愤和力量。  (沈树华、殷有娣)

挽宋教仁(二)

孙中山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

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扌不)土,卧龙跃马今何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上联概括宋教仁一生事业和卓越才华。三尺剑,语本《汉书.高帝纪》“吾以三尺取天下”,洪秀全《剑诗》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句。这里指宋教仁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等组织华兴会,筹划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万言书,指宋教仁1907年所著《间岛问题》一书,该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延吉地区的图谋。美雨欧风,指宋主张仿效欧美政体成立责任内阁。“天地有正气”,见文天祥《正气歌》。牢笼,指包罗。《淮南子·本经》:“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季子舌锋,战国时苏秦,字季子,他曾游说六国同盟拒秦。这里借指宋善于言辞的外交才能。庄生,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子。

索笔,指大笔。这里借指宋的精彩文笔。下联对宋的遇害表示沉痛哀悼,并对刺宋主谋者加以谴责。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之地。卧龙,诸葛亮的称号。将宋比做诸葛亮,用以说明他的死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见杜甫《梦李白》诗第二首,借指当时京城里达官显要很多,惟独宋遭嫉而死。接着作者用苌弘和屈子两典,写出对宋教仁的赞颂和哀悼。苌弘血泪,指春秋时苌弘大夫无辜被杀,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屈子,战国时受诬而死的楚国诗人屈原。

招魂,古丧礼。本联文意深沉,感情真挚,选用成句和典故均贴切称题,堪称情文并茂之作。  (沈树华)

挽宋教仁(三)

桃源何处寻渔父

博浪翻教刺子房

上联,桃源。指陶渊明笔下由一位渔夫发现的理想社会,即桃花源,可是渔夫不见了,再到哪儿去寻找呢?下联,博浪,指张良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耒成的事。张良,字子房,后为汉大臣。本联用典巧极。宋教仁是湖南桃源人,号“渔父”,上联既切地名,又切人名,并用“桃源”表示人们盼望的理想社会。下联将袁世凯比秦始皇,将宋教仁比张良,秦始皇翻过来刺杀张良,直指袁世凯刺宋的罪责,表达了作者的极大的愤懑之情。  (沈树华)

挽黄兴(一)

孙中山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黄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著名民主革命家。早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居协理地位。1907年起,在国內参与或指挥多次起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6年病逝于上海。年仅42岁。上联赞黄兴之全才。汉高祖的谋臣随何、陆贾,不娴武略,武将绛侯周勃、灌婴都缺少文才,而像黄兴这样文章既好,枪法亦精的人物,即使在古人中也难遇到。“随陆无武”两句,见《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九等:《汉书·古今人表》将人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下联悼黄兴之早逝。历史上伯夷、柳下惠哪个贤,彭祖、殇子哪个长寿?实在说不清楚。

然而仅仅十年的同盟战斗,就奠定了今天这个永久的基业,我,作为后死者的悲伤,怎能忍受?夷,伯夷,商代贤人,传说他曾阻止武王伐纣,后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惠,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名展禽,任士师时三次被黜。对于伯夷等人的贤德,前人曾表示怀疑。彭,彭祖,传说中古代长寿者,活了八百岁。殇,殇子,古代短命者。庄子曾提出异议“(天下)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见《齐物论》)。作者善于用典,援引古事,对比陪衬,几乎毫不费力。上联以汉高祖的人才与黄兴比,是以偏比全,强调黄兴人才之难得;下联从伯夷、彭、殇之事说到今天革命事业,是以虚衬实,突出作为革命者黄兴的建树不凡,联语充分表达了哀挽的主旨。  (蒋竹荪)

挽黄兴(二)

蔡锷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本联为蔡锷病中所作。上联对黄一生作评价。黄加入同盟会后,曾多次参加武装起义,武昌革命后,先后任革命军总司令、副元帅、讨袁军总司令,故联中说他“以勇健开国”,并能贯彻革命一生。

宁静,安定清静。《文子·上行》:“非宁静无以致远。”下联叙交谊。在讨袁中,蔡锷转战数月,因喉疾从上海赴日就医,此即“送我海上”之本事。1916年黄去世,題耗传至日本,蔡极其悲痛,故联语云“哭君天涯”。九州,为日本第三大岛,这里指日本。联语感情真挚,十分动人。  (沈树华)

挽黄兴(三)

吴恭亨

革满清之命,为成功英雄,续革袁氏之命,

为失败英雄,失败旋成功,算我公造因,众人食果

与专制同生,痛过去中国,不与共和同生,

怅未来中国,未来将过去,付铜像表德,石柱铭勋

联语以巧妙的构思颂扬了黄兴不凡的一生。上联首先赞扬他在推翻清王朝革命斗争中的卓越贡献,称他为“成功英雄”。接着以他领导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这一史实,称他为“失败英雄”。但这一失败却孕育了后来的成功,一个“旋”字,肯定了二次革命的重大意义。后来革命的成功,是许多革命先驱领导革命的结果,虽然这样的成功,他已享受不到,但活着的人却已享受到了。

下联称颂他忧国忧民的崇高品格。生在专制时代,“痛”恨过去之中国,没能见到共和体制,又“怅”望未来之中国,这一“痛”一“怅”,特别是对未来,反映了他心系天下,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的炽热感情。末以“未来将过去”,指出时代不断前进,人们将铸铜像表彰他崇高的品德,用石柱铭刻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伟大功勋。本联讲了事物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辩证法,颇有启发性。又以重言手法,反复运用“革”“命”、“成功”、“失败”、“英雄”、“同生”、“中国”、“过去”、“未来”联词造句,前后呼应,自然生动。  (沈树华)

挽蔡锷(一)

孙中山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蔡锷,字松坡,近代军事家。本联以东汉名将班超、马援比拟蔡锷。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领导昆明新军起义,宣布云南独立。故上联说他一生意气激昂,如同汉代任西域都护平定莎车、龟兹等地贵族变乱的班超。袁世凯称帝时,蔡历尽艰险潜回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蔡遂任四川督军。因战事积劳成疾,旋赴日就医,逝于福冈。故下联将他比做汉代任伏波将军、后出征时病死于军中的马援。全联寄托了作者对蔡的赞颂和缅怀。

本联运典衬托兼用,以班超、马援两典衬托蔡锷,甚为贴切。  (沈树华、殷有娣)

挽蔡锷(二)

易顺鼎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是作者代小凤仙拟的一副挽蔡锷的对联。蔡锷被袁世凯软禁时认识了北京名妓小凤仙,彼此相爱。小凤仙不仅色艺超群,而且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敢作敢为。后袁世凯公然称帝,蔡锷在小凤仙帮助下逃回云南,立即向全国发出了《讨袁檄文》,组成护国军,起兵讨袁,赢得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护国战争的胜利。蔡锷则积劳成疾,客死日本。上联歌颂蔡乃生长在南国的英雄,如同大鹏展翅,正扶摇直上,前程万里,但出于忧国忧民,心力交瘁,不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和他萍水相逢、结下的姻缘,可终成一场空梦。“万里南天鹏翼”两句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下联直承上联而来,我从北地南来,堕入风尘,沦为官妓,正悲身世沦落,却赢得了英雄的赏识,结为知己;我这样一个妓女,也将附骥尾而千秋留芳了。“燕支”,即胭脂,代指妓女。“桃花颜色”,喻指小凤仙。联语文笔典雅精美,感情真挚,评价蔡锷及申述两人关系完全切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且能将一己之悲哀与时代之忧患结合起来,使联意得到深化,因此传诵一时,被誉为名联.一说,掩护其潜出北京者是孙中山顾问、澳大利亚驻北京记者端纳。  (延培 张迈)

挽蔡锷(三)

杨度

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上联对蔡的去世表示悲泣。异乡,指蔡病逝于日本福冈。杨度曾拥护袁世凯称帝,袁死后杨思想转变,加入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中称蔡为豪杰,反映了他对蔡一生的肯定。“万里江山空雨泣”,极写对死者哀痛之深切,江山本无情,现在亦为死者致哀哭泣,何况人乎!下联一方面反映了杨对国家前途、民众疾苦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杨当时对讨袁战争的保留看法,表现了杨度思想上的局限。疮痍,指创伤,比喻战争带来的民生凋敝。“当时成败”,指蔡领导的讨袁战争。沧桑,沧海变良田,这里指已成往事。

(沈树华)

挽蔡锷(四)

方尔谦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阴谋窃国,把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实力派人物蔡锷召至北京加以软禁,蔡洞察到袁企图复辟帝制,只得佯装沉湎于酒色烟花,而袁暗中派来监视蔡锷行动的乐妓小凤仙,深明大义,毅然掩护蔡潜出北京,至云南成立护国军,声讨袁世凯。

蔡死后,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表示哀悼。上联将蔡比做三国时周瑜,既哭其未能长寿,又隐用“周郎顾曲”之典,表明蔡是她的知音。

下联将蔡比做唐代将军李靖,赞他为英雄。隐用传奇中名妓红拂女离开宰相杨素私奔于李靖的故事,尤为合乎小凤仙身份。本联采用借喻手法,以周瑜、李靖比喻蔡锷,但联中既未出现“犹如”、“好似”之类比喻词,也没有出现蔡锷这个要表达的“本体”,而只说出喻体,更是别有一番意味在其中。  (沈树华)

挽马简香

严笠溪

有官在身,有兄在家,有子在庠,有孙在抱,

最怜一束诗笺,一支画笔,一曲歌声,一病入膏盲,一瞬红尘如一梦

我母尔姑,我姐尔配,我女尔媳,我儿尔婿,

回忆同塾从师,同坛礼佛,同舟避寇,同心逾手足,同盟白首不同归

上联以四个“有”、“在”,六个“一”组成排比句,详叙死者身份、才华以及美满家庭情景,无奈好景不常,“一瞬红尘如一梦”。庠,古代学校名。膏盲,古代医学称心脏下部为膏,隔膜为盲,后称病极严重,难以治疗为“病入膏盲”。红尘,佛家称人世为红尘。陆游《鹧鸪天》词:“插脚红尘已是颠”.下联以四个“我”、“尔”,六个“同”组成排比句,缕述作者与死者亲密关系,是中表、姐夫、亲家,又是同学、教友、难友,如此至爱亲朋,竟然聚难散易,“同盟白首不同归”。塾,旧时一个家族或私人办的学校。联语虽言一个家庭的真人真事,却反映了旧时人生旅程中普遍存在的“好景不常”、“聚难散易”的缺憾,情词凄侧沉痛,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张 一)

挽王闿运

杨度

旷古圣人稀,能以逍遥传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王闿运,字子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清末学者和教育家,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等。杨度为王闿运弟子。上联颂扬老师的道德和行迹。意谓老师是古来少有的圣人,能够用庄子忘怀名利不为物累的逍遥态度待人处世。言下之意是由于这一情况他一生未能建大功立大业。下联责己愧对师教。意谓老师专治帝王之学,可我却没有学习得好,弄到今天这样狼狈的地步,愧对老师的教导。帝王学,清代庄存导等人以《公羊传》微言大义说经,维护封建统治,后来康有为利用它来“托古改制”,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所以称“公羊”学为“帝王学”。颠沛,困苦窘迫。当时作者拥护袁世凯称帝,被明令通缉,逃亡上海,故云颠沛。上联对老师评价过高,并有为老师强为辩解之嫌,但下联则真实反映了作者拥护帝制所尝到的苦果,对错误有所认识,客观上也是对帝王学(公羊学)的一次深刻批判。用语典雅为本联特色。  (沈树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