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桥记】走一座老桥,读一段历史

坐落在安州区秀水镇桥楼村的安兴桥原本叫三兴桥,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新建后,更名安兴桥并沿用至今。近年快速发展的小场镇建设,让昔日的桥楼村成了“城中村”,但已经历267年历史的安兴桥,仍静静地守候在穿镇而过的秀水河上。

古桥至今仍是交通要道

据县志记载,安兴桥原名三兴桥,横卧于秀水河上,坐落在安州区秀水镇场外古道上。乾隆十五年重建后改名为安兴桥,又名安秀桥,当地人叫桥楼子。

当地人喜欢在桥上做买卖,歇脚聊天,所以又称桥楼子

安兴桥是一座石质三连拱桥。说是石拱桥,其实桥面上的桥拱部分早在1976年就填平,改建成了与桥两头街道相连的公路桥了,但上桥下桥仍有一定的缓坡。虽然桥面成了公路平桥,但桥面以下的桥拱、桥墩、以及矗立在桥墩基础上的两条龙头、龙尾石雕,依然还是原滋原味的建筑。受文革破四旧、汶川大地震和岁月风化的影响,两条石质龙头、龙尾有些缺损。

桥墩上翘首挺立的龙头

祖辈居住在秀水场镇,今年已经87岁,但仍然每天开门营业,给人理发的赖柏林大爷说起桥楼子桥墩底部这两条龙,十分惋惜的说:“1964年以前,威风凛凛的龙头还完好如初,以后的50余年,桥楼子经历了破四旧、文革,一些小青年人为的从桥上往龙头上扔石头,部分雕刻因此被砸掉…….还好,老祖宗修建的桥楼子总算是保存了下来。”

如今桥楼子上的龙头、龙尾造型虽然已经没有老人描述的那么生动,不过至今不偏不倚的龙头雕像依然为古桥添彩不少。

沧桑斑驳的龙头印记着安兴桥的兴衰

兴建三兴桥,当地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是秀水河的上游白水河里有两只水妖,一到汛期就在秀水河里兴风作浪,两岸因此洪水泛滥,百姓生命财产受损。这一年,两条巡视江河的东海龙路过秀水河时,恰好看见两只水妖正在为非作歹,于是作法制服了水妖。寄希望东海龙永保秀水河两岸平安、风调雨顺的百姓,就在桥墩基础上,雕刻了石龙。

破四旧中被砸坏的一个龙头

安兴桥桥墩下的这两条石龙与其他古桥上的龙头有些不同,看似不威武,但造型特别高大,因为桥太高,无法近距离接触桥墩底部的龙头,粗略目测,石龙头高约1.5米,龙尾0.8米。

安兴桥桥面宽8.2米,长38.7米,高8.3米,远看似画的安兴桥因为连接两条街道,因而桥上自然成了流动商贩摆摊设点的好地方。一到赶场天,在桥上做买卖的、赶场看热闹的、纳凉聊天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比街上还要热闹,完全就是一幅太平盛世的画卷。

站在安兴桥上眺望,可见河岸两边新建的民居商铺中,仍有少量残存的老屋高矮不齐,残破不堪,有的已经人去楼空,有的依然炊烟袅袅。桥下,似乎在追溯过去辉煌的秀水河河水,静静地从石龙边流向远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