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济世之功 古代名人家训

GU REN JIA XUN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当我们的能力有限的时候

我们可以修身、齐家

如果才能还有富余便可治国、平天下

但无论是治国还是平天下

都是以修身和齐家为基础

不论是否选择兼善天下

都要有独善其身的能力

无论我们在社会上承担何种角色

在自己的家里始终都是一份子

因此从端童蒙、重家教开始

家训家风的养成就显得很重要了

影响我们的家训或许只是一句简单的话

或许是长辈们常年叮嘱不断的书信

历史上很多人之所以有济世之功

都离不开融于心血和根骨的家训

清朝名臣纪晓岚

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无论是风流还是风趣,在家教上纪晓岚也是颇有心得。看这家书中的“四戒”、“四宜”,既有关注学习,也注重道德修养,更强调了身体健康。相对于其他家训专注一点来说,是显得更为全面的,由此也能看出纪晓岚的博学多才,涉猎之广了。

纪晓岚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这是诸葛亮在给儿子的家书《诫子书》中写到的部分内容,从始至终都是围绕这一个“静”字,静得下心才能专注的学习,心浮气躁只能使学习成为流于表面的形式。

我们在电视上常看诸葛亮无论遇到多危机的情况都能手摇羽扇,眼中透出睿智的光芒,我想这不仅是自信、也是静的力量,使他有着乐观面对未知的能力。

诸葛亮

晚清重臣曾国藩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对于子女,曾国藩有两个重要的要求:“俭”和“勤”。为了远离奢靡的生活,他曾阻止家人来京城居住,家中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衣、食、粗(工)、细(工)缺一不可”。府邸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勤奋、俭朴、求学、务实就是他们的家风。

曾国藩

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谈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作为史官,撰写史书是最大的使命,这也是他们心中对先祖和国家最大的“孝”。自孔子逝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心有不安。因此他将这个使命递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迁。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这句家训,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我想是有道理的。

司马谈

北宋官员包拯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这是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以此可见他对名节的看重,君子可以失去钱财、可以失去性命,但自己的名节却是要至死守护的,哪怕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子孙也是一样的。

包拯

北宋文化家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无论是精铁还是美玉,都需要锻造和打磨,但无论如何,人都应该像玉一样,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有自己坚守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品性。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做人要有原则,无论是善还是忠,或者是信,都要有所坚守。而这穷其一生的坚守也绝不是为了伤害或者损害他人,像玉一样“无害”,正所谓君子如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欧阳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