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游记】清东陵感怀

原标题:【游记】清东陵感怀

清东陵感怀

在88年的隆冬,我与同事小李去河北的宽城出差。宽城离承德不远,都是山区,雪下得很大,汽车在山路上打滑,心中忐忑,回天津途中便去看看清东陵。晚上就在慈禧陵前左方的四合院住宿。

清东陵,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兴建的第一处皇家陵园,位于河北遵化境内昌瑞山下,始建于1661年,历经247年后建成,建有15座陵寝,埋葬帝、后、妃及皇子、公主等161人,占地78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也是清朝268年基业由兴到衰的历史见证。

伫立在石牌坊前,我发现陵区四周的鹰飞倒仰山、黄花山、金星山、昌瑞山以及东西环绕夹流的马兰河、西大河对整个陵区自然构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辽阔坦荡,雍容不迫,景物天成,可谓“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风水宝地,难怪当年顺治皇帝到此打猎时被这里的灵山秀水所,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穿过石牌坊,过大红门,便是通往陵区的孝陵神道,这是清东陵的中轴线,全长6公里,神道两旁依次分布着神功圣德牌亭、石象生、龙凤门、七孔拱桥、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气势宏伟,层次分明,极为壮观。一直向北,长长的神道仿佛一幅长长的画卷,整个清王朝的种种盛衰突然跃入眼前,不由让人慨叹数百年前叱咤风云、号令神州的帝王们,如今只能在这片天水之间冥冥绝唱。

乾隆皇帝的陵寝——裕陵

过龙凤门后,我们拐向西北神道直奔了乾隆皇帝的陵寝——裕陵,这是清东陵中建筑最华美、最精致的。走过裕陵圣德神功碑亭、五孔神道桥、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等层层屏障后,可见隆恩殿后、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的玉带桥,单孔拱券,三桥并排,桥型优美,雕刻精细,使沉闷肃穆的气氛加进了一丝灵气,让人耳目一新。据说这种规制的石桥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穿过陵寝门后,还有一道二柱门,这道门隔绝着“天国与尘世”,使尘世的纷扰与喧嚣远离仙逝的帝后们所居住的“天堂”——地宫。走进高大神秘的裕陵地宫,地宫九券四门的所有平水墙、月光石、券顶都布满了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五方佛、五欲供、二十四佛、狮驮宝瓶、八宝、法轮、宝珠、佛塔、盆花、执壶等佛雕以及30111字的藏文、梵文经咒,图案复杂,内容繁多,手法细腻,工精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虽然不信佛,但我还是很虔诚地观瞻着这里负载着更多佛教信仰的石雕,尤其喜欢那精美的“五欲供”:明镜、琵琶、涂香、水果、天衣五种器物,栩栩如生,构思机智,暗喻人类对“色、声、嗅、味、触”的五种欲望,告诫人们破除五欲,才能斩断尘根进入极乐世界而修成正果。然而,自诩为菩萨转世的乾隆大帝,生前曾多次下江南尽揽风月,并未破除五欲,尤其这旷世绝伦的“地下佛堂”,无不让人为他笃信佛教的意志而感动和震撼,可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的入驻,又无法淡化地宫的凡尘之情,令人匪夷所思。在慨叹佛教石雕的美伦美奂中,我走出裕陵地宫,站在石五供处回望裕陵,方城明楼的威严一览无余,令人“景行景止,高山仰止”,无不彰显着“乾隆盛世”的繁华,可是谁又看得见威严与繁华背后的沧桑呢?

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170多万两。如果说,清东陵得集明、清皇陵之大成,那么,乾隆皇帝的裕陵堪称清东陵之冠。

乾隆,是清代入关后的第四帝,25岁即位,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零4个月,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裕陵自乾隆8开始兴建,历时9年,当时正值大清鼎励时期,国库充盈,财力雄厚,所以裕陵的修建极期奢华,尤以地宫为最。建陵时遍选天下美料,广招四海精工。陵寝木料选自川、广、云贵高原的楠木、杉木、石料采自北京房山大石,城砖烧自山东,金砖制于江苏,就连修陵时使用的土,也是选用纯质细腻,颜色纯正的“客土”。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慈禧的陵寝——定东陵

脚踩斑驳的青砖地面,我们走出裕陵,向西去了慈禧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定东陵是咸丰皇帝的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两陵并排,表面看来规模、形制完全相同。与帝陵相比较,后陵没有大碑楼和石像生,建筑布局相仿,规模也较小。

两座定东陵于1873年同时开工兴建,1879年同时完工,用时6年,耗银各超过200万两。两座陵寝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属上乘,但慈禧还不满足。东太后慈安驾崩后,西太后大权独揽。她于1895年下令拆除三大殿重建,并严令原材料不得有丝毫迁就。重修工程持续了13年。

慈禧,十七岁入选秀女进宫,先后被册封为兰贵人、懿嫔、懿贵妃、慈禧皇太后,后被不断加衔,尊号为“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死后又被冠以“孝钦”二字,因入宫后与皇帝的第一夫人慈安皇后分居东西两宫,还被人称为西太后。两位皇后死后却变了位置——慈禧在东,慈安在西,两陵合称定东陵,之间仅隔一条马槽沟,初建规制和修建年代完全相同,但建好后的慈安陵比慈禧陵多用了30多万两白银,且距咸丰的定陵要近,慈禧一直耿耿于怀,待慈安突然暴亡,恭亲王的权力逐渐失去,慈禧终揽大权,便以年久失修为借口,毅然颁旨重修,历时14年,直到慈禧崩亡前4天,始得完竣,其整体工艺水平、豪华程度,为明、清两朝24代帝后陵寝之最。

走近三大殿时,我发现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雕刻也堪称一绝,隆恩殿围以汉白玉石栏,在所有栏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前“飞”,龙在后“追”的图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龙一凤相间排列的传统格局,而是在柱头上全部雕刻翔凤,而龙则雕在柱身上,里、外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图案,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殿前的龙凤丹陛石更是石雕中之珍品,丹陛石的图案布局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在雕刻手法上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凤足、凤冠、龙须、龙爪等10处透雕,增强了立体感。总之,丹陛石图案新颖,风格独具,凤舞龙飞,栩栩如生,可谓石雕中的珍品。按清宫规制,丹陛石上的“龙凤戏珠”石雕图案,本应是龙在上,凤在下,象征皇帝为天,皇后为地,天地结合,也就是阴阳结合。但正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却反其道而行之,并镶于隆恩大殿前最显要之处,把慈禧的权利欲表现到了极至。

步入三大殿(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我真正领略了什么是“富丽堂皇”和“金碧辉煌”。三大殿梁枋全是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这是木料中之上品,木质坚硬,纹理细密。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镀金铜龙,龙头全部向下称之为“降龙”。据说,明清两代紫禁城的金銮宝殿内才使用了6根镏金的柱子,当时按规定帝后的陵寝祭祀大殿最多只能用4根金柱,而慈禧却使用了64根。柱上都缠绕一条斗立体铜鎏金的盘龙,龙首向下,龙尾向上,在龙须上设弹簧,随着空气流动,龙须自行摆动,美妙无比!三殿墙壁也不同于其它后陵,内壁雕刻成五蝠捧寿,四角盘肠,万字不到头,这些砖雕全部采用筛金手法,与直接用金箔贴绘的天花板彩画交相辉映,整座殿堂金壁辉煌,其精美,豪华令人膛目,据档案记载,三殿用叶子金就达4592两。透过这扫金的墙壁、贴金的彩画,镀金的盘龙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杰作,不难看出慈禧生活的荣华富贵和骄奢淫逸,而谁也无法预料,大清王朝像飘摇在狂风中的一盏残烛,即将灯枯油尽。重修后的慈禧陵是清代皇陵中最豪华的一座陵寝。

慈禧陵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金券正中汉白玉棺床上安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棺椁分两层,里为棺,外称椁,均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面对那破败的棺椁,里面装的就是那个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女人,无法想象慈禧会经历东陵大盗的洗劫。感觉地宫很是阴冷,于是,匆匆拾阶而出。

慈禧把自己的陵寝建得富丽堂皇,她的葬礼竭尽奢华,她企盼到了阴间能继续过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她死后仅仅20年的1928年,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案”。慈禧陵还有乾隆的裕陵,被军阀孙殿英的士兵掘开。在地宫中,棺椁内和慈禧身上的世所罕见、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她的遗体被扔出棺外,惨遭不忍睹。现在棺椁内保存的是慈禧太后的一具干尸。

慈禧陵的地上、地下建筑,尤其是那众多的石雕,把慈禧太后实际统治中国48年,控制两个皇帝(同治、光绪)的一生政治经历和飞扬跋扈的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

住宿在慈禧陵前的四合院

由于没有找到交通车,就住宿在慈禧陵前左方的四合院,据说是慈禧生前来东陵考察自己的陵墓工程时居住的地方。院内中央是一个用于防火的大铜缸,建筑为黄瓦红墙。晚上漫步在东陵的松柏树林里,寂静无人,如同回到清朝时代。夜里睡觉很冷,我想在,慈禧会不会在梦中出现与现代的我对话,了解一下今人对她的评说呢。

香妃墓之谜

位于裕陵西旁的裕陵妃园寝是乾隆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计三十六人。其中较著名的人有:乌喇那拉皇后、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等。经过考证容妃就是遍体芳香的香妃。

关于乾隆皇帝的宠妃——香妃的传说很多,其间谜团重重,如:身份之谜、体香之谜、葬身地之谜等。香妃冢原本有3个,一个是在新疆喀什,一个在河北清东陵,还有一个则在北京陶然亭。

清东陵香妃墓出土的头颅骨,证实葬身地这枚头颅骨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它无可争辩地证实香妃就葬在清东陵,而非喀什。通过对头颅骨的鉴定,可以进一步证实她的民族、年龄。但发现香妃头骨的地方是清东陵。

清东陵的香妃墓才是真正的香妃墓。首先,香妃是皇妃,必须安葬在这里;其次,清朝的原档案有两部书,是历代清朝守陵官员的记录,上面清楚地记载了在这里将香妃入土的情况。

还发现了一条长85厘米的发辫,头发已经花白。同时发现一些残存的遗物,比如死者戴的一个吉祥帽,就是一个帽衬。棺里还发现了猫眼石,证明死者的身份起码是妃子。另外,在遗物当中也发现了一些文字,如‘江宁制造臣成善’等字样。经查史料,这些人就是乾隆时候的官员,说明这位妃子死的年份,应该在乾隆六十年左右。出土实物证实少数民族身份,历史上的香妃到底是回族还是维吾尔族,这也是众多史学家一直的争论。但1979年的出土遗物可以证实一点,她是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女子。

在椁的四周还发现了用金水手写的阿拉伯文字,这种文字我们都不懂,当时临摹下了一段,后经北京有关专家学者鉴定,认为此文字就是古兰经的第一句话“以真主的名义”,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死者信奉伊斯兰教,是少数民族。

通过出土的这些实物考证,死者是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年代与历史记载的香妃年代基本符合。证实了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来的乾隆皇帝的容妃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在1979年的勘察中,还有一个奇怪的发现——这里的棺木只有外椁,而无内棺。当时遍查地宫,没有发现内棺残片或其他可疑痕迹。椁帮上虽然被砍出了一个长方形大洞,但从这个洞中是绝对取不出内棺的。除此之外,香妃的椁既没有被拆散,也不曾开启椁盖。这些迹象表明,香妃入殓时就没使用内棺。

按照清朝皇家制度,无论皇帝、皇后还是妃嫔,其棺木皆为标准的“葫芦材”,一棺一椁制,为什么香妃只用椁,不用棺?对于这一疑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解释说,这可能与香妃信奉伊斯兰教有关。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死了都不用棺,而是将遗体裹上白布后,直接放置到墓穴内。乾隆帝为了民族的团结,一向尊重香妃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由此可以推想,在香妃入葬典礼上,乾隆也一定会尽量尊重其民族传统。

在历史上,香妃确有其人,她是新疆贵族之女,姓氏霍卓,也作和卓氏。生于1734年,比乾隆小23岁,于公元1760年入宫,受宠于乾隆皇帝,她在历史上的正式封号为“容妃”。1788年,香妃去世,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在民间传说中,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出嫁前在家乡一带有“香姑娘”之称,后来被乾隆封为皇妃后又被称为“香妃”。喀什的香妃墓,其实是香妃的家族墓地,实际上那里的香妃墓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衣冠冢。按照伊斯兰教习俗,在家族中的辈分地位越高,墓也越高,装饰也越华丽。香妃虽然贵为王妃,但在家族中的辈分并不高,因此她的墓在后排右边第二座,比前排的几座要小些。

香妃进入清朝后宫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当时满族跟边疆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这在清史上也是破天荒、开创性的大事。对于拥有后宫三千的乾隆皇帝来说,娶个边疆少数民族妻子本不算什么大事,但是从努尔哈赤开始,清朝皇室一贯只有娶满族和蒙古族贵族女子的传统。而乾隆迎娶霍卓氏,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实际上,它对于增进中原与边疆的交流、沟通,对于边疆的安定与民族团结都有着积极意义。

香妃(容妃)档案:

姓氏:和卓(霍卓),出生时间:雍正十三年(公元1734年),出生地:新疆喀什,父亲:阿里和卓,入宫时间: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封和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封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封容妃,卒年: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享年55岁,入葬裕陵妃园寝,遗憾未生子女。

正如余秋雨以避暑山庄为背景写下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如果说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背影,那么清东陵就是清王朝日渐远去的绝唱,而且成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终结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图片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