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个许由寨,许由寨里有座许由墓。有人说,此墓是上古高士许由的墓,此寨是许氏后人的姓氏发源地。还有人说,许由墓在登封的箕山上,箕山之上有石头垒砌而成的许由寨,更有许由碑刻为证。
究竟哪个许由寨和许由墓是真的?许言君不知道,那是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事情。
许言君年少时曾经随父亲在许由寨附近的双堂学校求学,学习之余也曾多次跟随同学到许由寨玩耍。额,对了,那时候的许由寨叫做常村。
当时,在村子的西头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土冢,土冢上长满了蒿草。土冢的后面和东面是一堵高高的寨墙,寨墙上长着这样或那样的树木、杂草、野果。我和同学们一起爬寨墙,摘野果,还把镶嵌在寨墙上的破旧瓦片扣出来,在村里的坑塘前打水漂玩。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冢就是上古先贤的墓冢,我们打水漂玩的瓦片有可能就是历史文物,绝对会被吓得不敢越雷池半步的。
“许由牧耕于许”的古老故事,在许昌民间世代相传,许言君自然也或多或少地听说过。传说中的许由,是许昌这块富饶沃土的开拓者,是许昌冠“许”之称的本源,被后人尊称为“许地之祖”。
许由,《汉书·古今人表》称“许繇”,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而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第一》上载:“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后司马迁又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由此看来,许由确有其人。
晋朝时,皇甫谧写了一本叫《高士传》的书,其中人物就有许由,书中根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把许由的故事写得更为完整和动人:许由字武仲。尧欲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怕尧再派人来纠缠,于是率领他的部落沿颖水东下,另觅住地。当他们来到今许昌县东南时,看到这一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林木茂盛,獐兔成群,就停顿下来,架木结草为庐,遂成了这一地域的主人,从而点燃起许昌文明之火。
许由氏族在颖水之滨披荆斩棘,艰难地创建家园。他们捕鱼、打猎、采摘果菜、喂养畜禽、打绳结网、磨制工具,分工合作,各施其能。他们用粗笨的石铲、石斧,一块一块的开拓荒地,撒种谷类,发展起早期的农业经济。经过全氏族人几个春秋艰苦的劳动,这块原始荒地在刀耕火种中逐渐变成了生长庄稼的良田和适宜放牧牲畜的草场,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许由氏族在这里扎住了根,人丁也日渐繁衍增殖,过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宁静太平生活。后来,人们就把许由氏族开拓的土地叫作“许田”;把许由氏族活动的地域称为 “许地”,这就是许国、许县、许都、许昌、许州等名称冠以“许”字的渊源,早在唐代许州就有奉祀许由的庙宇。1923年的《许昌县志》上存录了《许由先生庙碣》一文,称颂许由为“生人以来,避让之大未有如先生者也”、“先生所谓禀天之德,合地之式”、“箕颍之上,惟余清风”。
民间相传,当时许由居住的地方在今鄢陵县西南25华里的陈化店常庄村,后人筑有寨垣,故人称此处为“许由寨”。
《鄢陵县地名志》记载,明代时期,常村的村名确实叫做许由村,因为村内原有许由寺,传说许由曾隐居于此并葬于此而得名。后来,因只乐乡常寨村常姓的迁入,随户增多而更名为常村。
据说,许由死后,葬于寨内北端,名“许由冢”。这里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证明,许地是人类氏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明代有位叫曹于汴的文人到这里凭吊后,写下了《鄢陵怀古》一诗,诗中叹道:“宿草尚凝如晦墓,秋风谁掩许由扉。”今冢高约5 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约8米。《鄢陵县志》载,金代大定三年(1163)在冢前建有许由寺、许由祠和许由塔。寺分上寺、下寺;塔在上寺前,高20余米;祠堂位于冢东南侧。因年深日久,寺、祠、塔已荡然无存,惟冢犹在,并留有清顺治十四年(1657)《重修许由寺功德碑》一通。
许言君记得,那时的常村,居中有常、马、王、史、许等姓氏的居民,众多姓氏中,常姓居多,许姓仅有数户。1993年,为了便于世界各地许氏宗亲寻根祭祖,常村再次更名为许由寨。
无论许由寨的许由墓真假与否,且说当下,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的高风亮节,塑造了许由的隐士形象,成为海内外许氏宗亲联谊和谐的文化纽带,使许由传说具有姓氏文化的特有功能。随着海内外亿万华人寻根祭祖活动的如火如荼,许由寨也已成为海内外许氏宗亲祭祖的圣地。
1994年以来,许由寨先后接待了菲律宾、泰国、香港、台湾等地数十个许氏宗亲祭祖团。而许由墓也被列入了鄢陵县重点人文景观,并纳入了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
归去来兮,让传统的历史文化重现光芒,在发扬和传承中反哺地方经济,岂不是我们共同的乐事嘛!
(图片由魏众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