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城遗址与尧王城类型再探讨

原标题:尧王城遗址与尧王城类型再探讨

〔内容提要〕通过近些年新发现的资料对鲁东南地区龙山文化的特征、范围及内涵进行了新的梳理,同时提出了鲁东南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特征及与其他类型存在的差异,特别是对其与其他类型的不同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厘清了尧王城类型的全貌。

山东龙山文化发现和研究的历史比较早。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吴金鼎在进行田野调查时首次发现了位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1930年11月,李济主持了对城子崖遗址的首次发掘。1931年10月,梁思永主持了第二次发掘,通过发掘确认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1934年,由李济、梁思永等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田野报告集《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正式出版。这是由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独立完成的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和报告的出版是中国史前考古研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山东龙山文化的研究经历了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继仰韶文化发现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龙山文化处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期,全面深入研究这一文化,对于探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从20世纪30年代龙山文化发现以来,经过80多年的不断积累,已经发现各类龙山文化遗址1000多处,经过系统科学发掘的遗址达70多处,具备了对其进行分区和分类型研究的条件。同时各地区文化上的差异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70年代末,有学者对龙山文化提出了两个类型的命名。其后又有学者对龙山文化进一步进行了类型的划分。有学者将龙山文化细划为六个地方类型,即城子崖、姚王城、尹家城、尧王城、杨家圈和王油坊。这些学者在类型划分的区域和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将鲁东南地区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将其划分为龙山文化早、中期的一个类型没有异议,因发现遗迹、遗物最丰富的为尧王城遗址而将其命名为尧王城类型。

一、尧王城遗址的发现

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高兴镇南辛庄村和安家尧王村,遗址东北距日照市17公里,坐落在一高出地表的坡地上。1954年发现,1978—1979年临沂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遗址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1992—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两次发掘该遗址,发掘面积400平方米。遗址堆积主要以龙山文化早期阶段为主,发现龙山文化房址20多间,各类墓葬50余座。房址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均为地面式,面积一般在10~15平方米。其建筑技术中最突出的成就是采用了土坯错缝垒砌。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一般无葬具,葬式皆为仰身直肢,头向东南。随葬品多寡不一。特别是在房址中所体现的一些新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在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启动了尧王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课题,同年开始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试掘,通过5年的工作对尧王城城址的性质、年代、规模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从2012年秋季开始至2016年秋季,累计连续进行了8次发掘,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掘的主要遗迹有城墙、环壕、道路、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器物坑、灰坑、墓葬等。清理器物坑、灰坑542个、墓葬51座、房址48座、祭祀台基3座。遗址中出土大量丰富的遗物,各类遗物近万件,其中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重要遗迹简介如下。

1.城墙

根据勘探的结果,首先发现了内城城墙,内城的北城墙呈西北—东南走向,外侧有环壕,通过发掘可知内城北城墙墙主体宽度约26~28米,东西长度约300米。城墙位于南辛庄村最高的区域,北城墙中段留有一宽约10米的通道。另外,在北城墙的北侧发现有宽30多米的环壕,环壕的上层为灰色淤土,下层接近底部堆积为黑灰色淤土,走向与北城墙大致平行。西城墙沿南辛庄河东岸三级阶地边缘,走向正北略偏东,墙体宽度与北城墙约略相当,南部被南辛庄村建筑覆盖。东城墙与西城墙走向大致平行,墙体宽度不明,南部延伸至南辛庄村。内城城垣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包含城墙的城址面积接近15万平方米,如果加上外侧环壕的面积整个内城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内城北墙体保留最高处距当时地面接近2米,城墙堆积质地紧密,似夯筑而成。夯土堆积较为纯净,靠近底部含砂量增大。在墙底部生土上与墙基间发现有人工铺垫石块现象,为两条与城墙走向平行的石条。由白色石英石构成,北侧铺石宽2.3米、南侧铺石宽3.1米,石块堆积密集,中心凸起,分选状况较好,石块一般长20~25厘米、宽10~15厘米。据此分析它的功能可能是为防止墙体位移而设置的,相当于地锚。

内城北城墙的墙体下部发现有少量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片。环壕内最下层出土的陶片时代同样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推断北城墙始建年代最早应为大汶口文化晚期。

2.建筑基址

出土一批形状不同的房址,主要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三种。城内西北部为主要的生活居住区,集中分布有房址、祭祀台基等。其中长方形房址的长一般为3.5~4米、宽2.5~3米,面积一般为12~15平方米。门基本开在南偏东部。建筑模式是选择适当的位置先堆出一个相对高的土台,在台上挖出基槽,基槽内填土并夯实,墙体用同样的方法建成。墙的厚度一般20~25厘米。另外,墙体用土坯垒砌而成,土坯采用错缝的方法,其间的缝隙用灰黄色黏土填充。房址的外侧用含沙量较大的黏土铺垫出护坡。部分房址室内偏北部发现灶址。

3.祭祀遗迹

主要分布在内城的北部,这类遗迹的周围有房址环绕。发现祭祀台基有方形和圆形二种。方形的边长在8米×8米,用黄色黏土夯筑而成,台目前残存高度0.6米,呈四面坡型,台面平整,局部有火烧的痕迹,在台基的一侧设有斜坡通道。圆形的台基直径在9~9.5米,除形状外其他结构基本与方形台基相同。根据其大小和结构我们判断这类遗迹应为祭祀遗迹。目前发现的数量还有限,对布局情况还没有全面了解。

4.墓葬

发现的墓葬以成人墓为主,部分成人墓发现有木质葬具,基本都有随葬品,随葬品在3~10件居多,相对高等级的墓葬均出有蛋壳黑陶杯。2012年度发掘区范围内发现了零星分布的龙山文化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未见明显葬具。其中M1位于北城墙南侧,墓主骨架保存较差,头向东偏南,打破北城墙直至生土。随葬品共4件,高柄杯置于墓主左手位置,陶壶和盆各1件放在左下肢,陶罐底发现于右下肢位置。2015年度在内城东城墙上清理各类墓葬26座,为土坑竖穴,头向东南,随葬品3~13件不等,主要为磨光黑陶器,其中较高等级的墓葬随葬有蛋壳黑陶高柄杯,其中M26是等级最高的,葬具为独木棺,随葬品除陶器外还发现有方形玉璧、玉斧和骨梳,这是目前尧王城遗址发现的最高等级的墓葬。

5.器物坑和灰坑

一般分布在生活区周围,器物坑与灰坑的最大区别是坑内出土有大量几乎完整的器物。这类器物坑分布广泛,多分布在祭祀台基周围,我们判断祭祀台基与器物坑之间关系密切。常见器形有鼎、罐、器盖,纺轮、单把杯、平底盆、豆、鬶、壶、盒、尊和甗等,其中以鼎的形制和样式最为丰富。

二、尧王城类型

1.分布范围

尧王城类型范围主要位于沂蒙山以东,其东临黄海、西接蒙山,南达陇海铁路、北与山东龙山文化姚官庄类型接壤。其中重要的遗址除尧王城外,还有日照的两城镇、东海峪遗址,五莲的丹土遗址,临沂大范庄和莒南的化家村遗址等。该类型中发掘的遗址相对较多,而且多大型遗址和城址。主要遗迹有城垣、环壕、房址、墓葬、灰坑、器物坑、祭祀台基等。近年来随着尧王城和两城镇遗址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尧王城类型的面貌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2.重要遗址

两城镇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南距市区约20公里。遗址的一部分压在现代村镇下面,面积近260万平方米。1934年发现该遗址,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此后还经过多次调查。1995年山东大学考古系与美国合作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发掘,获得了大量资料。遗址堆积一般在2~3米,最深处可达5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另有少量周代、汉代堆积。龙山文化遗迹主要有墓葬、灰坑和城垣等。墓葬发现50多座,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多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俯身葬。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个别墓葬随葬品丰富。两城镇遗址以其遗址面积大,出土遗物丰富,等级较高,并有城墙环绕而为学术界广泛关注。

丹土遗址:位于山东省五莲县潮河镇丹土村,总面积约208万平方米。1934年发现,1989年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试掘,1995—2000年度又先后进行了五次勘探、发掘。发现了房址、墓葬、灰坑、城墙、壕沟、门道、出水口等遗迹。出土文物2000余件,有陶、石、玉器等,以玉器最为著名。

东海峪遗址:位于日照市东海峪村,西北距市区约8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米。1973—1975年山东省博物馆等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遗址中主要以龙山文化堆积为主,清理的遗迹有房址、墓葬和灰坑。房址共发现12座,均为方形土台式建筑,其建筑方式非常独特,特别是台基式建筑和夯筑技术的出现,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先河。墓葬发现16座,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和石椁墓为主,仰身直肢,随葬品较少。遗址内的龙山文化堆积以龙山文化早期阶段为主。该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和龙山文化早期的“三叠层”。为认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地层依据。

大范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相公镇大范庄西0.5公里处,岚济公路侧。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73年临沂市文物部门清理墓葬11座。1977年山东省博物馆进行再次发掘,清理墓葬15座。遗址堆积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另有少量岳石文化遗物。其中大汶口文化墓葬和龙山文化遗物是遗址最重要的发现,大范庄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对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文化面貌、内涵和性质具有重要价值。

化家村遗址:位于莒南县城西北,岭泉乡化家村北的土丘上,距县城11公里。遗址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房址、墓葬、窖穴、灰坑等遗迹。遗址堆积以龙山文化早、中期为主。该遗址的发掘丰富了该地区龙山文化的分布与内涵。

3.主要文化特征

由于发现和发掘的尧王城类型遗址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该类型,同时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缘故,所以我们在其遗物中还发现一些来自其他不同文化和区域的因素。可以这样认为,尧王城类型是目前山东龙山文化中文化面貌最清楚、各类遗迹最丰富、分布范围最清晰、发展水平最高的一个类型。尧王城类型在建筑上的成就非常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批规模较大的城址的发现,经过发掘的城址有两城镇、丹土、尧王城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技术方面,出现了先筑高台然后挖基槽再起建的现象,这为中国古代大型建筑采用台基的建筑形式奠定了基础。

(1)城址。在尧王城类型的一些大型遗址中发现城垣遗迹,其中比较重要的尧王城、丹土、两城镇城址。城墙基本以内、外城为主,墙的外侧有壕沟环绕。城墙宽25~26米左右,一般为平地起建,在尧王城遗址中还发现使用铺石作“地锚”的现象。墙体现存高度1.5~2.5米,城墙的始建可能早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后经多次修补、增筑和扩建。壕沟位于城墙外侧,与城墙相连。沟宽30米左右,最深处距当时地面约3米。目前由于大部分城址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的有限,所以对城内的布局、结构、功能等还缺乏更深的了解。

目前山东龙山文化发现的城址中以尧王城类型发现的城址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对于山东龙山文化出现的城址,由于一些资料公布不全面,所以对城址的布局和结构了解的有限,一般将该时期的城址归纳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为环壕城,它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环壕聚落发展演变而来的;另一类为台城,尧王城城址就属于第二种。其中以第一类的居多。这些城址的墙体宽一般在10~15米之间,墙体分挖槽填筑和平地起建两种,夯筑技术很不成熟,夯层一般不明显,采用单棍夯筑的技术,没有发现板筑现象。这批城址的面积相差悬殊,大的可达30多万平方米,小的仅有3万~5万平方米,同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龙山文化的所有类型,这一方面表明城址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说明在发展速度上各地还存在着不平衡。龙山文化城址的普遍出现,并且在一定程度是出现了两极分化,应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2)建筑技术。主要建筑形式台基式,发现于尧王城、东海峪和两城镇遗址,尧王城遗址发现各类房址50多座,一般以圆形和长方形为主,面积在10~16平方米。房屋的建筑程序一般为先夯出台基,然后在其上挖基槽和筑墙,最后进行室内外的铺垫,这是夯筑房址的建筑模式;而用土坯砌墙建房的则不挖基槽,采用错缝垒砌的方法建墙。室内地面有些也用土坯铺垫。总体上发现的房址是由台基、墙基、墙体和护坡等几部分构成。以土坯为材料采用错缝垒砌的建筑技术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发明和创举。

(3)陶器。颜色以灰黑和黑陶为主,占2/3,灰陶次之,另有少量的红褐陶。陶质以泥质为主,夹砂陶为辅,常见器形主要有罐形鼎、盆形鼎、鬶、小口罐、中口罐、甗、大平底盆、豆、高柄杯、高领罐、三足盆、圈足盘、环足盘、单耳杯、器盖等。

大部分陶器的器表为素面磨光黑陶或灰陶,常见的纹饰有附加堆纹、刻划纹、按压纹、镂孔和泥饼等、随着轮制技术的普遍应用,伴随而来的是在各类轮制陶器上留下的凹、凸弦纹,这成为尧王城类型纹饰中最突出和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特征。附加堆纹主要装饰于鼎足和鬶的腹部。镂孔形状较多,有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等,主要饰于高柄杯、豆的圈足和鼎足上。

鼎类器物以罐形鼎为主,盆形鼎次之,多为平底器。鬶一般为高颈、长流、细实足。豆的盘沿较浅,个体较大。由于采用了快轮拉坯技术,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规范,并能拉出胎非常薄的器物,蛋壳黑陶高柄杯的出现是与快轮技术密不可分的,当然在选择陶土方面和烧窑技术的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代表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蛋壳黑陶器在这个时期登上历史舞台。该类型自身特征明显,文化面貌单纯,是龙山文化各类型中具有较多特性的一个类型。

(4)墓葬与习俗。尧王城、东海峪等遗址有发现。墓葬形制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部分墓葬设熟土二层台并使用木质葬具,葬式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头向一般朝东南。墓里的随葬品实用器很少,绝大多数为冥器。随葬品摆放的位置以头部和脚下居多。

龙山文化积累的墓葬资料相当丰富,这批墓葬为我们了解龙山文化的埋葬习俗和埋葬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龙山文化的埋葬制度是以严格的等级制度为主要特征,这种现象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初现端倪。这一时期的墓葬从墓葬形制、规模、随葬品的多寡和质量上都出现巨大反差,尤其是在同一墓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而龙山文化的墓葬大部分为中、小型墓,这批墓葬一般面积较小,没有葬具,随葬器物很少,有的仅能容身或空无一物,表现出悬殊的贫富分化的趋势。

龙山文化的墓葬制度特征明显,大汶口时期墓地整齐有规律的现象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家族为单位和多个家族组成的小型墓地,同一墓地间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大、中、小型墓葬在数量上呈反比,越是大型的墓葬数量越少。

(5)分期与年代。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大汶口文化而早于岳石文化,这已为西夏侯、东海峪和尹家城等多处遗址中所发现的地层关系所印证。由于山东龙山文化积累的资料比较丰富,在年代和分期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在分期上目前虽然有不同观点,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分为早、中、晚三期。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其细分为四、八和十段。考虑到龙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前后不到600年的时间,将文化分割得过细不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特征,所以笔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尧王城类型的年代跨度主要是龙山文化早、中期阶段。早期以尧王城、丹土遗址为代表,中期以两城镇和尧王城等遗址为代表,年代在距今4800—4300年左右。

(6)经济生活。根据目前的资料判断,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畜牧业为辅,渔猎和采集则是必要的补充。其经济门类主要有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采集业、手工业等。

农作物栽培方面,除以往出现的粟、黍之外,还发现水稻的种植,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龙山文化手工业的成就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制陶、制玉方面。龙山文化达到史前制陶业的巅峰,尧王城类型的制陶工艺是代表了这个时代最高水平的技术,有些制陶工艺和技术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那些器形规整、线条流畅、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的陶器,每一件都不失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制玉技术的繁荣和提高是尧王城类型的又一突出成就,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通过对玉料的切割、磨制、雕刻和钻孔等技术来加工出工艺复杂的玉器制品,其制玉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和成熟。尧王城类型目前虽然出土的玉器数量不多,但从中反映出的工艺水平却相当之高,但与其他类型相比是比较丰富的,代表了山东龙山文化制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三、相关问题探讨

文化面貌体现的独特性和先进性问题。伴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山东龙山文化更以其在经济、社会、人口、聚落和城址方面的领先地位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探索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城市、文字、青铜冶铸、礼仪性建筑、大型墓葬等要素是需要重点加以考虑和研究的方面。尧王城类型不论遗址的数量和规模在山东地区都首屈一指,其城址的数量和范围非常庞大,特别是有多圈城墙和环壕的存在,可以认为已经具有城市的雏形。

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龙山文化主要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南北基本以沂蒙山、鲁山、弥河为其分水岭。综合各地区的文化特征、历史传统和自然地理位置诸方面的差异、特点,笔者将地处西部的类型主要分为城子崖类型、尹家城类型和教场铺类型,而将东部的龙山文化分为姚官庄类型、尧王城类型和杨家圈类型。

从龙山文化东西两个区域的各类型存在和延续的时间观察,西部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大部分以龙山文化中、晚期为主,而能早到龙山文化早期并一直延续下来的遗址很少,大部分遗址则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而位于东部的遗址多属于龙山文化早、中期遗存。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看法,我们认为这是文化西进的结果,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对资源的不断需要,东部地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向内陆地区拓展成为一种可能,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则还需做大量深入细致的田野考古工作。

关于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国家产生和文明社会的形成始于夏代,而将夏代之前的龙山文化看作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前夜,即原始社会末期。近年来随着各地区一系列考古新资料的发现和公布,许多学者认为龙山文化阶段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社会的前进和变革的动力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它是决定一切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龙山文化经过大汶口文化较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各类文化因素已经完成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这样一个过程。城址的普遍出现、文字的成熟、铜器的出现、大量礼器的运用等,预示着一个新时期来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龙山文化已经进入初级文明阶段,有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或类型可能已经建立起强大的方国。

综观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批大型遗址和城址的发现,同时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等级的墓葬也被发现,在文化面貌上还表现出许多独特性和先进性,其使得我们对龙山文化的性质产生了诸多联想,从城址、祭祀遗迹、高等级遗物、墓葬等方面观察,很多方面具备了文明的基本要素。从考古的实物遗存中,上文已列举了反映当时物质生产、精神文化和社会分化对立等等情况,还有些考古物化现象当可探讨与国家政权统治相联系的社会公共强制权力问题。

关于中心城址的出现,建造大型中心城址远非单个聚落可以胜任,应动员组织更大范围人力、物力才得以完成,也表明王权已能在较大地域范围内行使权力。许多城址除作为防卫设施外,已演变为所在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宗教祭祀礼仪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成为确立社会成员等级关系、维护统治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祭祀与战争成为王权的两大基石。山东龙山时期的宗教祭祀已升华为初期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以神授王权思想和王的神化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在祭祀活动中广泛使用赋有特殊功能、包含浓厚宗教意识的礼器和法器,表明已产生专门从事祭祀礼仪活动的宗教职业者。综合考察在距今5000—4300年间,山东龙山文化汇集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区域中心地位。一些较发达地区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

从目前发现的多重城墙的大型遗址到高等级建筑,再到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及随葬高等级礼器等现象,可以认为尧王城类型在龙山时代,特别是早、中期阶段,具有非常发达的文明并在整个山东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梁中合 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7年第3期,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