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许言】真相是这样!鄢陵人的先祖大多来自这个地方!

原标题:【许言】真相是这样!鄢陵人的先祖大多来自这个地方!

在鄢陵的家谱中,随处可见一些这样的文字,就是洪洞迁居。例如,王介的《鄢陵冈底张村张氏续修家谱碑记》俗称该县官寨村张氏与冈底张村张氏,“考其谱载,始祖二公于明处由晋洪洞迁居”。张绳祖的《曹守润传》载:“其先世居山西洪洞县,明初其始祖奉诏迁鄢,卜居城南张桥里。”王士祯《梁皙次侍御传》记:“其先山西洪洞人,始祖……明初徒河南,鄢遂家焉。”说明了鄢陵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鄢陵县官寨村、冈底张村、张桥里村。

《郑氏族谱》记载,我鄢陵郑氏自五世祖郑鉴(字钦堂)于明洪武元年(1368)迁来鄢陵,郑氏家族从此在鄢陵这块土地上躬耕桑田,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后裔如星罗棋布,遍布于全县十二个乡(镇)六十多个自然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元末二十多年的残酷战争和各种自然灾害,导致鄢陵乃至许昌地区大量流徒,人口锐减。为了恢复残破不堪的中原经济,明初在晋中南洪洞县设立移民点,专门负责办理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的移民事务。这次移民属于朝廷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带有很大的强制性。比如,当今社会上普遍以“解手”代言大小便和如厕的说法,就是从移民迁徒过程中产生和沿袭下来的。因为当时为防移民中途逃跑,每个人都是共同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谁要大小便,必招呼押解的人让予以“解手”,故“解手”一词一直流传至今。由于这次移民规模大,波及面广,时间延续长,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仅在鄢陵就有大量的关于这次移民的故事和传说。这一传说的内容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集散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部北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鹳窝—— 一个大槐树上的老窝。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家谱中。大槐树和老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指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歌谣和传说标识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明初所迁的山西民众,主要是无地、少地的农民,从山西迁民的分布来看,遍及当时河南的大部分州县。其具体数字,史无明确,难以详明。这些在山西是无地、少地的农民,迁入河南各地后,成为拥有土地的小生产者或者民屯中的生产者,其作用及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就鄢陵而言,第一,补充了鄢陵的劳动力,明朝初年,鄢陵县居民鲜少,通过迁民使得鄢陵人口迅速增长。不仅增加了鄢陵的劳动力,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山西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而出现的地狭民稠、无法安置的困难。

第二,有利于解决山西无地、少地农民生计的困难。明朝初年,在山西地区出现的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以及这些人家衣食不足、生计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第三,加快了明初鄢陵社会经济恢复的进程。明初的鄢陵多是无人之地,劳动力不足,使其恢复速度迟缓。山西移民的迁入立即投入生产,开荒种地,为恢复发展所在地区的家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明初山西移民在河南垦荒的成效,《明实录》里载有片段。记录了山西迁民在河南各地垦荒的成绩,也具体论证了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队恢复发展河南农业、改变残破面貌的促进作用。

第四,对河南鄢陵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有着种种影响。明朝初年,在政府的号召与强制下,各地迁民尤其是山西民大批迁入河南,他们带来各种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各种生活习俗,并以种种方式影响着当地居民。一是反映在风俗习惯方面,使河南的风俗习惯呈现复杂的状况。明万历年间在河南做官的王士祯在述及河南的风俗习惯时这样说:“郡邑无二百年耆旧之家,除缙绅巨室处,民间俱不立祠堂,不置宗谱,争嗣续者,止以殓葬时,作佛超度,所烧瘗纸姓名为质。庶民服制外,同宗不相敦睦,惟以同户当差者为亲。同性为婚,多部避忌。同宗子姓,有力者蓄之为奴。此皆国初徙民实中州时,各带其五方土俗而来故也。”这里说其原因在于“此皆国初徙民实中州时,各带其五方土俗而来”,无疑是包括山西移民在内的。二是以迁民姓氏来命名村落。也因明初自洪洞迁此而命名。此种情形,所在甚多,有些村民沿用到现在。

明初山西洪洞移民事件,深远影响着鄢陵乃至河南在那个时期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