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刑侦 | 一个“开膛手杰克”倒下了,到底还会站起来几个“杰克”?

“开膛手杰克”是一桩经典悬案

每每谈及都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不得不承认

这位大名鼎鼎的杀手也有着不少粉丝

他们模仿着偶像杀害了更多人

难道犯罪也有“跟风狗”?

这就是犯罪学中常说的“模仿犯”

起因就是心理学中的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Kounit)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

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形象点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内容解析

在实际情况方面,这一效应还体现在小的事件演化成为大的危机,一种危机同时引发多种危机。举个最小的例子,如果有人为了省事偷懒,把垃圾随处堆放,而不是扔进小区垃圾箱,那么渐渐地,垃圾箱就会形同虚设,而小区里乱扔垃圾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公民社会发育健康、制度运行顺畅的社会里,这种“涟漪效应”随着危机应急机制的启动和民众的有效参与得到控制和柔化。涟漪效应会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此外,它还特指在社会上有某些现象引起的社会波动,如不受舆论的制止,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例如:超女效应,郭德纲效应,911效应等。

犯罪心理

说起涟漪效应,就不得不提一下大名鼎鼎的“开膛手杰克”。“开膛手杰克”在人类杀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影视方面。哪怕光阴逝去,也能在世人的心中划下一撇痕迹。

随着开膛手杰克案件的发生,在刑侦案件中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犯罪——“模仿犯罪”。顾名思义,是杀人者模仿以往的连环杀人狂魔,利用别人已有的犯案方式进行犯罪活动。而这一犯罪模式的兴起,一时间令“涟漪效应”名声鹊起。大量心怀歹意的人以此为由实施犯罪。以此类型进行犯罪活动的人,便被称为“模仿犯”

模仿犯因涟漪效应作祟而产生,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身怀有杀人动机和冲动,借由某些电影情节或者历史事件来实施犯罪。二是三观歪曲,盲目崇拜杀人魔,信奉杀人魔的理念,并且妄想成为杀人魔的接班人,将其意志通过杀人传承下去。无论是哪一种,他们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场血与泪交织的悲剧,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心理已然扭曲变质,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变得疯狂冷漠,极度自我和自私。

除了开膛手杰克,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模仿犯,新闻故事、电影小说,都被认为是推动了模仿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模仿犯们是对某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杀人魔有着像是粉丝追星一样的病态崇拜心理,视其为上帝般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为了延续那些杀人魔们的精神而犯罪,这类人的三观通常与社会大众背道而驰,多数是有心理层面上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这不仅仅局限于肢体行为上,更多的是渗透在心理层面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引起模仿的刺激必须是一种非控制的刺激,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相似。

同时,模仿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地位和类似特性等,一般来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者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从心理层面分析,也就不难理解模仿犯的衍生,以及模仿犯们疯狂嗜血的犯罪杀人行为。如果说连环杀人案是最令警方头疼的案件类型之一,那么相较之下,模仿犯罪的逻辑就清晰多了。

典型案例

电影《天生杀人狂》改编自1999年美国科伦拜校园暴力枪杀案,两名凶手共枪杀了13人,造成24人受伤,并在犯罪后自杀身亡,美国警方通过调查两名凶手的日记,上面写着:我们已经变成了NBK(天生杀人狂),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

此外,英国就出现过一个高仿版“开膛手”。47岁的德里克·布朗(Derek Brown)是7个孩子的父亲,相信他一定是“开膛手杰克”的疯狂粉丝,因为他选择了和“开膛手杰克”同样的作案地点、同样的目标和同样的手法。布朗在东伦敦白教堂地区,也就是是120年前“开膛手杰克”制造恐怖案件的地区选择年轻女性作为目标,并且成功杀害了两名女性,其中一名女性的职业是妓女。随后他在公寓里的浴缸内将两名被害人肢解。之后他被警察抓获,捉拿归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