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京房山石楼镇与山西吕梁石楼县

原标题:北京房山石楼镇与山西吕梁石楼县

房山石楼是个古老的村庄,石楼镇因村而得名。域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名人轶事,有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胞妹窦建娥二次回马的二站;有唐代诗人贾岛墓和规模壮观的贾公祠;有明代驸马杨梅庄田和襄姓驸马庄田,由此形成杨驸马庄和襄驸马庄;有清康熙年间县令请匾立坊旌表的双孝村等等,说不尽的风土人情和名人轶事,不仅给人们留下了追思的情怀,更传承了石楼镇的悠久历史与人文。

1999年,我在石楼任党委书记期间,听当地老人们传说,房山石楼的先民祖籍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省石楼县移民房山,为怀念故土,把当地称为石楼。房山石楼和山西石楼的名字相同,那么二者和移民有无关联?带着这个疑问,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与山西石楼县政府取得了联系,了解了一些有关移民的史料。之后,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此事便搁置下来。

2017年,我和政协委员到山西吕梁进行古村落考察,和吕梁市政协主席刘云晨同志偶然提及此事,刘主席说他就在石楼县任过县委书记。根据他介绍得知,石楼县虽然贫困落后,但历史非常悠久。随后,吕梁市政协闫副主席、张主任又给我提供了很多历史资料,使我对石楼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山西省石楼县隶属吕梁市,位于晋西南吕梁山西麓,靠近黄河东岸。石楼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因为生态环境恶劣,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生活十分贫困,属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但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遗址却向人们展示着石楼这个地方悠久的历史。

石楼县曾是殷商时期沚国的中心地区。春秋时为屈邑,晋献公曾封其子夷吾于屈。古时出产名马,荀息为春秋时晋国大夫,曾以屈产之马向虞君行贿,从而假道伐虢,最后灭掉了虢国,后又灭虞,“唇亡齿寒”典故即出于此。石楼县也是关外到内地的通道之一,除了走西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封代共王子郢客为土军侯,后始置土军县,县治设团域(原址在团圆山东侧左家塌村山顶)。东汉时县废。晋代,胡夏主赫连勃勃置吐京护军,北魏时置岭西县,后改名吐京县。至隋开皇十八年(598)因隋文帝杨坚赞叹此地通天山:“石叠如楼”,始改名石楼县(治今县城)。唐武德元年(618),石楼县属隰州。五代逮宋、金、元、明,俱属隰州。明万历四十年(1612),改属汾州府。清代因之。1958年并入吕梁县,1959年复置县至今。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山西洪洞县可谓家喻户晓。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在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令,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或沿袭原籍的名称以为纪念。

是什么造成中国史上最为庞大的迁徙事件呢?元末明初,除了天灾,中原和长江流域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战争,人口剧减,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靖难之役”(民间称燕王扫北)河北地区战乱严重,拉锯战在河北北部、山东西部战乱连续达三年之久,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燕兵屡屡受挫。燕王对“我的属地臣民反而反对我”极其愤恨。每攻一处,便屠其城,赤其地,实行报复性的杀戮。“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青燐白骨,怵惊心目”。民众的大量逃亡,北方人口剧减,“长淮以北鞠为草莽”。真定、顺德、广平、大名、隆平、尧山“民幸存无几”。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同时又出现了罕见的天灾。(永乐元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当时,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以山西南部迁民居多。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洪武三年三月,郑州知府苏琦上奏说:“莫若计复兴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之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明太祖实录》中载:“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可以看出,这是由官府出面组织的移民安置活动,政府设置相应的机构,一方面招诱流民,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民间自发进行移民活动。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洪洞大槐树迁民其实从宋、金时期就开始了,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有政府组织的迁徙活动,并且主要集中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此在移民谱牒(手续)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如明朝早期迁民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

那么,山西移民与房山移民有何联系呢?据史料记载,汾州府石楼县(隶属山西省吕梁市)和涿州房山县相关联的大规模移民事件有如下几次:一是洪武三十年九月;二是永乐二年九月,三是永乐三年九月;四是永乐四年正月;五是永乐元年八月。如:《明太宗实寻》卷十二载:“(洪武)三十年九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 、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迁出地“……汾州府领州一,县七。汾阳、教义、平遥、介休、石楼、临、永甯州领县一:甯乡……”。迁入地“北平府领州五,县二十二: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漷县、宝坻;霸州领县三:文安、大成、保定;涿州领县一:房山;昌平州领县三:顺义、怀柔、密云:蓟州领县四:玉田、丰润、遵化、平谷”。根据当地百姓相传的洪武年间移民至此,史书上洪武年间有两次由石楼县移民至房山县,而历史上朱元璋已于洪武三十一年病逝,实则朱棣夺取皇位之后,在史书上把建文帝的年号(建文四年)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因此可以看出石楼村移民可能为洪武三十年九月。

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仅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就分布在129个县(市)。历史上,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山西移民到迁徙地后,河北一带移民以姓氏和籍贯为村名者甚多,如:正定县的罗家庄、赵村、吴家营等都是以洪洞迁民姓氏为名的。以姓氏为村名的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占田及移民数量多有很大关系。以籍贯命名的,则是对故土的眷恋。如北京地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北京地区明代山西移民有据可查的很多,《北京地名典》记载,石景山区古城村“据村谱记载:村民多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当与明初永乐帝八次向北京迁徙各州移民有关。”顺义区龙湾乡大北坞“此村建于明代初年,当时山西洪洞张姓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而房山区周口店《董氏家谱》、岳各庄《沈氏族谱》、良乡《范氏族谱》、石楼《渠氏家谱》、窦店《铁氏家谱》等等,均明确记载其先祖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此定居,其后裔繁衍成村。

房山区的石楼村,史料记载唐代就已成村,另据《房山县志》记载,石楼村确和山西石楼县移民有关:“初民为山西石楼县移民,因怀念故土,遂以石楼为村名”。而隔壁的支楼村,一说最初村民是从山西石楼县迁来的一支,故名支楼;另一说最初的村民是从山西支芦里迁来的,后演变为支楼。这些传说今天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与上述史料比较吻合,一定程度上证明房山区是当年山西大量移民迁入地之一,石楼和支楼两村村名的由来也和明代移民有着紧密的联系。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更加安定。

房山区石楼镇位于房山区中部,地处平原。东与窦店镇相连,南与琉璃河镇、韩村河镇接壤,西连周口店镇,北与燕房卫星城毗邻。1916年为房山县二区。1954年为房山县石楼乡。1958年属周口店区。1960年属房山县。1961年设石楼人民公社。1983年撤人民公社设石楼乡。1986年属房山区,1989年撤乡设石楼镇。

石楼镇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曾经是北京市的第一个吨粮镇,被誉为“房山的乌克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次深刻转型,石楼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经由传统农业强镇逐步转型为绿色生态经济大镇。这里公共基础设施完备,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发展快速平稳,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石楼镇为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建设“一区一城”(生态宜居示范区、中关村南部创新城)新房山战略定位,确定了京南“绿宝石”的绿色生态发展思路。通过京昆高速这条大通道,逐步实现小城镇产业与大城市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大力实施平原造林工程,积极探索实践“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努力在建设房山现代生态休闲新城上下功夫,以发挥其生态资源特色及生态休闲功能,来服务于城市,为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提供了新的支撑。未来的石楼镇 “一廊·一带·四区”(一廊:京昆高速生态景观廊;一带:周口店河生态景观带;四区:休闲家园生态度假区;多彩田园生态养生区;亲水荷塘生态渔乐区;林下精品生态展示区)的发展蓝图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畅想,使人们充满信心和奋进的动力。

石楼镇,这块不寻常的土地,曾经历尽苍桑,饱受忧患,人们世代耕耘、共建家园,中原文化与黄土文化汇集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风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她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人文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石楼、了解石楼,并共同建设石楼,使之成为“京保石发展轴”上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

来源:房山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