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人文柏乡】之《远古鄗地二三事》

远古鄗地二三事

——鄗地古代历史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柏乡县的固城店历史上曾经叫“鄗”、“鄗地”、“鄗城”,历史非常悠久。最早见之于正史者,为《史记·封禅书》关于管仲劝齐桓公说“古之封禅必用鄗黍”的记载。此时为公元前651年。再往前查已很难见到“鄗”的踪影了。2010年柏乡小里岗仰韶遗址考古发掘后,柏乡县文保所在古文化遗址调查中,在固城店(古鄗城)发现龙山文化碎陶片。这使我对鄗地春秋以前的历史产生了极大兴趣。诚然,就全国来说有关夏、商的史料都非常之少,西周的史料亦不多见,遑论一个小小的固城店(古鄗城)。要寻找古鄗的往事的难度可想而知。笔者试图从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考古的新发现、有关专家论断等,探讨鄗地古代几个有关历史问题,以便激发柏乡人对本地历史的关注。由于史料的缺乏,一己之见难免有笔者的推断,或者主观臆想,欢迎关心柏乡历史的学者“拍砖”,欢迎对柏乡历史有见解的智者批评、指导。

鄗,地处古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西依太行,东临大陆泽;泜水(今槐河)、泲水横贯全境;重要古道纵穿南北。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人类居住的客观条件,造就了这里古老的历史。下面,就以与古鄗地有关的几个历史人物、事件为线索,对古鄗地的古代历史做一初步探讨。

(一)軧国都鄗

軧国一名与史无征,系由元氏县西张村铜器铭文的出土而得知。

1978年3月,在元氏县南西张村村东一土岗上,发现西周遗址和墓葬,出土铜器34件,有铭文。铭文中出现“軧”、“軧侯”字样,表明西周时期,至迟自成王时期(前1104-----1068年)起,邢国北部就存在着一个軧国,据李学勤、唐云明考订,西张村周墓的墓主下葬年代应在昭王时期(前1041-----1024),则軧国起码一直存续到昭王时期以致以后。从铭文所揭示的内容看,軧国与邢国的关系甚深,似乎是受邢侯所保护的小国。

軧国的得名或许与地处泜水流域有关。《汉书·地理志上》常山郡元氏县条:“泜水(原文误作“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说文解字》:“泜水在常山。”《大清一统志》云:“槐河源出赞皇县西,东北流入顺德府境,迳元氏县南,又东流入高邑县界,即古泜水,讹为“沮水”(ju)者也,此为北泜水。”今日槐河就是古代的泜水,軧国正处于泜水之滨。軧国之都当在今西张村附近一带。

推测軧国有可能为传说中的黄帝后裔所建。当周王朝建立之后,軧国与其他许多夏商旧国转而臣服于周。由于周实行怀柔政策,故軧国在西周的一个时期尚能生存。

軧国灭于谁手,史无记载,但从公元前659年邢国迁都夷仪以避北戎来看,軧国大约亡于北戎。軧国的地理位置南邻邢国,处在戎狄经常出没的要冲上。戎狄活动在冀晋中部的太行山两侧,(有赤狄、白狄)。成王封邢的主要目的是屏障中原,邢侯任务是抵御戎狄。铭文说明,軧国曾与戎狄战。

以上是《河北通史》关于軧国的观点。关于軧国灭于谁手,笔者关于卫国“武公助周平戎之后”领鄗地的观点,与之并不矛盾。

軧国之都在哪里?以上可知《河北通史》认为:“当在今西张村附近一带”。这是依据考古结果为据,是非常严谨的。既然青铜铭文中没有軧国之都的记载,就只能使用“附近一带”的措词了。笔者认为这“一带”当为“鄗”。一是鄗城(今柏乡之固城店)距离元氏县西张村铜器出土地不足20公里。二是春秋以前“鄗地”面积广大,《柏乡县志》有清大学士魏裔介《春秋战国古鄗城境图》可证。魏裔介根据《山海经》绘制的该图非常清楚的标明了“鄗”的边境:南抵晋柏人,今唐山;北抵晋栾氏,今栾城;东抵晋杨氏,今宁晋;西南抵晋临邑,今临城。“軧侯国”与“鄗境图”相对照好似正好重叠。当然,有关軧侯国的确切情况,只能等待后人进一步研究了。

民间传说,距离鄗城(今固城店)仅2公里之遥的西马村,七十年代在村西的“土疙瘩”中发现“青铜器”,因村民不知其珍贵,当废铜卖掉。其准确详情现今虽然已不可知,但青铜器本身即可清楚说明,这是商周遗物,这“疙瘩”里必然留有商周故事。这也可佐证鄗地的古老。

西汉景帝中在鄗县曾别封了一个袛候国,位置大约在今固城店东北的北马、小京一带。袛候国名字的来历,就发音来说,或许与泜水的名字有关。

“軧国”名字是怎么来的?《说文·车部》:“軧,大车后也。” 注:大车以载任器,------其后必崇,故曰軧。軧之言底也(《辞海》1516页)。单就“軧”的字义来说,因地处商都北边之泜水流域的高地,故借大车之后必崇取名軧国。从上所说此侯国所处位置可看出,在商代軧国就是中央政权的一道摒障。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軧国”正建在“泜水”(今槐河)流域,古代的軧、泜、砥是通假字,軧国有泜水之国的意思。周灭商之后,軧国归顺了周朝。周朝对小的方国实行了怀柔政策,故軧国才能长期存在并且横跨商、周两朝,直到卫武公助周平戎时领有軧国。

(二)昭明居“砥石”即“鄗”

说昭明迁居砥石之前,不能不说他的先人契和他所居住的“蕃”。

商氏族具有父子相承的世系关系从契开始。契曾助禹治水,因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之事,收“百姓亲和”之效。舜封契于商,其地在“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契作为商氏族的始祖曾辅佐舜治理天下。契在禹还没有出任天下之长时,则与禹为同事,共同辅佐舜,相互之间当有相当密切之关系。《诗·商颂长发》为此吟咏:“睿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song故氏族名)方将,帝立子生商。”

“契居蕃”,“蕃”今在何处?

丁山先生考证在平山县。 “蒲吾,战国时谓之番吾…番、蕃古今字,则番吾即契所居之蕃无疑也。《平山县志》:‘嘉阳城距今治十八里,即春秋之蒲邑也。汉于此置蒲吾县。’”(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册,1935年版)。

但有学者认为,其考证蒲吾即番吾亦即蕃在今平山县境不妥。其论据即《战国策·赵策二》张仪所说:“今寡君微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同书“苏秦从燕之赵始合纵”亦说过:“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所以该学者认同《辞海》番吾条说:“番或作播、鄱。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磁县境。为秦赵争胜之地,公元前232年,秦兴师征赵取番吾,即此。”且据此认为契居之蕃即番吾,在距今邢台不远的磁县境内。(注:乔登云、张沅:《邯郸境内的先商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三代文明研(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另有学者认为博、蒲、薄、番以声类韵部求之均通“亳”,而商代之亳在冀者又有冀中之亳和漳水之亳的区别。因于考证番吾在今磁县境内的同时,考证出今宁晋县境内之薄洛津、薄洛亭遗址“当是商族人留遗在漳水流域的亳社之名”(注:朱彦民:《商族的迁徙与冀中南之亳》,《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邹衡先生也说:“薄、亳古通,落亦同韵。此薄洛津应即亳洛津。”(注:邹衡:《内黄商都考略》,《中原文物》1992年第三期。)磁县、邯郸、邢台一带先商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证明这些论断是有充分依据的。换言之,商氏族的第一代先公契的首迁地蕃,很可能就在今邢台之南的磁县境内。

笔者认同“今宁晋县境内之薄洛津、薄洛亭遗址”的观点。理由是“契居蕃”应与助禹治水有关。自冀州开始的“大禹治水”采取“疏”的方法,是引水入海。引那里的的水?应当是引“大陆泽”之水。故不可能在平山,也不可能在“鲧堤”之西的磁县。

昭明是商氏族的第二位先公。据《世本·居篇》和《荀子·成相》,昭明自蕃迁居砥石。关于砥石之地望,丁山先生考证“砥”为“泜”字传写之误,说砥石即泜水与石济水的混名。由于“互摄通称”,泜水自然可名为泜石水。由于泜石互摄,泜水即石水,所以今本《荀子》与《世本》佚文误记为砥石。邹衡先生据以推论:“古泜水、石济水所流经之地,约当今河北省石家庄以南,邢台以北一带。”“契之子昭明迁居于此,是可以得以解释的。”(注: 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笔者认同以上邹衡先生的推论。但以上丁山先生考证“砥石即泜水与石济水的混名”中的“泜水”指的应是“北泜水”(今槐河);“石济水”当指“泲水”。笔者认为:由于古泜水、石济水所流经之地正是古时的鄗地(今柏乡北部),故邹衡先生“昭明居砥石”,在“石家庄以南、邢台以北一带”具体地点应在“鄗”(今固城店)。

《邢台通史》引用有关史书关于“泜水”、“槐水”、“济水”、“石济水”的记载后,得出“砥石”在内邱、临城交界的结论并不恰当。原因在于将“軧国”所在的“泜水流域”认为是“南泜水”(今汦水)了。因为内邱、临城交界不在軧国范围内,而在“邢国”范围内。

(三)青阳降“泜水”即降“鄗”

固城店的历史比“昭明居砥石”更早的还有“青阳”的影子。史书《大戴礼记·帝系》记载:“青阳降泜水”。

大意是:青阳,黄帝25子中排行老二的儿子,特别降服于“泜水”的地理环境,迁徙到“泜水”居住。

青阳降泜水,那是4700年以前的事了。涿鹿大战,黄帝统一了中华各部落,生产力大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加。青阳脱离了父亲的呵护,来到“泜水”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我们知道,流经固城店的这条河,现在叫槐河,古时候叫泜水,它与柏乡息息相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说这个泜河,也真可称得上是柏乡县的母亲河。据柏乡县志记载,固城店、南马一带,地下2000米的地层和小里岗地表的地层是同一地质年代。也就是说,柏乡县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黄河和泜河水冲积而成。千百年来一直哺育柏乡人民休养生息,代代相传。

5000年前的气温比现在平均高出2℃(据五千年气候变迁研究),雨水丰盛,植物茂盛,冬不结冰,夏不炎热,胜似当今江南。然当时人口数量有限,这里还没有人类居住。青阳选择在这里居住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说“泜水”就是“鄗”今天的固城店呢?

其一,从字面说“泜水”是指“泜水流域”,青阳时期除“泜河”之外尚无具体的地名可言。人类居住,必然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人们习惯称之“高”。随着人口的増加,“高”右边加上“阝”就成了“鄗”了。

其二,从泜水流域的地形说,泜水从太行山流出进入平原后,高、鄗、今固城店的地势最高。据现代手段测量,除高邑方栅的海拔46米外,今固城店西“金殿岗”的海拔高度44.6米为最高。

其三,方圆数十里内鄗城建城史最早。

其四,根据柏乡县文保所野外调查,在固城店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碎陶片。可印证史书记载“青阳降泜水”的“泜水”都“鄗”的可能。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金殿岗”或许就是青阳最初的居住地。期盼着固城店的考古工作将来给出答案。

《柏乡轶事》简介

千秋亭高浮帝气,槐阳岁久鄗黍香。《柏乡轶事》一书是带有故土乡野原始风味的文化大餐,是了解柏乡历史,宣传柏乡很好的乡土教材。

《柏乡轶事》编委会由马玉川、王朴生、王运国、吴丙志、刘玉栓、张宝聚、赵新贞、耿秀锦、魏国静等组成;王运国、马玉川、魏国静为主编。该书分为九章一百二十二篇,三十余万字。内容多为史志不载,觅故记今之作。第一章山水灵境,讲述柏乡的地理环境。第二章史事探究,从不同角度探究史志未记、错记的历史人文事件。第三章史海钩沉,通过实地考察、思辨,探索柏乡历史。第四章千年古村,考证记录了89个行政村的千年变迁。第五章家谱选粹,收录了柏乡几家历史较久且连续的部分家谱。特别是对历史望族柏乡魏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第六章碑石佐证,为史料,便于读者对照思考。第七章史外补遗,记现代之事。第八章教育散记,主要是本县古今教育的史料。第九章艺文集萃,主要辑录文学作品及书目。

摘自《柏乡轶事》

编辑:闫苗苗

审核:张党英 赵小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