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奉贤这5处“活着的”革命文物,你看过吗?

(来源:奉贤海塘)

3月11日下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共计1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20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

其中,奉贤共有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入选,在建党百年之际,为奉贤人在“家门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活教材”。

📍 曙光中学旧址

地址:奉贤区奉城镇奉粮路70号

曙光中学旧址,始建于光绪末年(1908),前身是潘公祠,它的旧址是真武庙。潘公何名已无从查考,据《奉贤乡土地理》记载,1860年潘公因率奉城城民抵抗太平军入城有功(可能战死),故人们在真武庙原址上建潘公祠以致纪念。辛亥革命后,全国纷纷把祠堂改为学堂。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驻上海,蒋介石叛变革命,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疏散到乡间。如解放后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和驻苏大使的刘晓同志等,先后来到奉城,和李主一烈士等在潘公祠创设曙光中学,并在这里首立了中共奉贤县委。刘晓任书记,李主一任组织部长,后来李主一在沪被捕遇害。为此,曙光中学旧址设立了“中共奉贤县委旧址纪念馆”,作为奉贤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之一。厅堂面阔3间,歇山式屋顶,铺设小青瓦,仪门为砖雕门头,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文物价值。1983年公布为奉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 李主一烈士纪念碑

地址:奉贤区奉城镇川博路100号

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57年5月。李主一(1892-1928),奉城镇洪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与刘晓等同志在奉城潘公祠创办曙光初级中学。1928年春为国民党反动派所捕,同年6月21日被国民党枪杀于龙华狱中,时年37岁。解放后,恢复了曙光中学,在曙光中学内立纪念碑, 文革期间被毁,1980年1月重建,占地面积176.7平方米,高8.5米,周围石栏,吴仲超题词。2011年,曙光中学搬至新校址,李主一烈士纪念碑也一并迁至新校区。1983年公布为奉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 赵天鹏烈士墓

地址:奉贤区四团镇文鹏路169号(四团中学内)

赵天鹏烈士墓,始建于1953年。1926年,李主一、唐一新在四团秘密组织农会,和赵天鹏烈士一起参加革命有周大耕、唐兰生等烈士,都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生命;抗日战争期间,四团青年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至解放战争,先后13名革命志士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1953年,上海市人民纪念委员会委托金学成交付13万元给四团乡人民政府建立简易纪念碑,碑高140厘米,宽60厘米。1959年奉贤县人民政府在四团中学建立赵天鹏烈士纪念碑,高约4米,碑正面雕刻“赵天鹏烈士永垂不朽”。2001年,奉贤县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四团镇人民政府联合投资30多万元,在原址建立赵天鹏烈士雕像,雕像高2.7米,宽1米,汉白玉材质,总重量1.8吨,雕像前右侧刻有“赵天鹏烈士”与“1903-1928”字样,雕像后7棵松树一字排列,一派庄严肃立,现为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占地面积428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奉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 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

地址:奉贤区中学路14号附近

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建于1967年。1929年1月21日晚,陈云、严朴、刘晓、唐一新等领导庄行地区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取得了胜利,暴动时,张四弟、黄多生等暴动队员牺牲,暴动后,唐一新、冯银楼、吴大龙被捕遇害。1967年为纪念暴动死难烈士,故立此碑以纪念之。1986年碑翻新,庄行暴动领导人,原外交部副部长刘晓为其题写碑名。2008年碑又重新设计扩建整修并加以修建,坐北朝南,碑身高15.7米,座12.2米见方,并加设无障碍坡道,中间刻“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字样,两边浅灰色花岗岩台阶共15级。1983年公布为奉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 北宋村抗日烈士纪念碑

地址:奉贤区大叶公路8662号

北宋村战斗抗日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64年。民国三十年(1941)3月28日,新四军浦东支队在今北宋村五组境内,进行了一场抗击数倍于我兵力日寇的突围战,取得了突围战斗的胜利,战斗中浦东支队战士牺牲了二十多人。解放后,1964年4月5日建碑纪念革命烈士。该纪念碑坐南朝北,四方塔形,砖石结构,碑高15.6米,碑名“北宋村战斗抗日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时节,有关部门组织各单位、学校等广大群众来缅怀革命先烈。1993年重建,2008年10月重修,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文物价值。1983年公布为奉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上海奉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