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黄帝一统(二)2:少典即帝俊与少典奉伏羲为祖先

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第二篇黄帝

少典即帝俊与少典奉伏羲为祖先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少典奉伏羲为祖先

少典氏是女娲后裔有蟜氏的夫婿之族

少典氏的起源——黄帝之典礼官

少典氏族是某一代炎帝和某一代黄帝的父族

二、少典即帝俊

(一)《山海经》不会记载一个与黄帝无关的谱系,帝君俊谱系即少典谱系

(二)少典即帝俊

(三)帝俊原本是上古东方与两昊一样强大的谱系,天鼋黄帝征伐东方,把帝俊体系纳入少典体系。帝喾在登帝位前也担任过帝俊

主题词 少典氏 帝俊

正文如下

一、少典奉伏羲为祖

少典氏是女娲后裔有蟜氏的夫婿之族

大洪水期间女娲伏羲氏族活动区域

少典祭祀伏羲之地:凫山(颛臾)“东迁少典,居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

少典氏是黄人的一个氏族。是黄帝有熊氏的父族。

黄人本来生活于黄水流域(拉木伦河),距今5600年到5300年,由东北南迁至河北。距今4800年的时候,黄人经河北东迁到山东昊人地区,又从昊人地区西迁到河南东部和山东西部交界处,黄人中的少典氏与女娲氏建立了婚姻关系。

在山东邹城郭里发现的伏羲庙残碑说:“东迁少典,居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东迁少典氏族的,当然是女娲氏(有蟜氏),目的就是奉伏羲之祀,少典成为了伏羲的后裔,而且是男权后裔。可能少典进入中原时,成为了女娲氏族的丈夫,并世代保持了这种“女婚男嫁”关系,被女娲氏族视作夫婿——伏羲。对于少典氏族来说,通过“认祖归宗”,奉伏羲为祖先,从而建立和保持了与女娲氏族的婚姻关系,成为了中原核心氏族,为黄帝成为中原共主奠定了血脉基础。

王献唐依据《伏羲庙残碑》考证:“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却没有搞清其中原委。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少典氏族是伏羲族裔当是肯定的,那么,黄帝是伏羲族裔也就是可以肯定的了,王献唐的结论也没有错。

但是,人类的历史太悠久了,其习俗可以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变,但不一定永久不变,所以古俗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古俗,任何风俗,都有一个起源、发展、固守、消亡的规律,而且不同的族群也可以有相同的习俗,所以以古俗判断族群之间的血缘种族关系,是不可靠的。“民不祀非族”的古俗,其关键是“族群”血统关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可能两个族群是不同的两个族群,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族群融合后,他们也可以融合成同一个族群,先前不祭祀的先祖,现在就可以作为自己的先祖来祭祀,所以在考虑“民不祀非族”的古俗时,一定要考虑到族群融合的历史。

在考虑到族群融合的历史后,还要看族群融合的历史阶段。姓族社会时期,异族群之间的融合,是在自由状态下的血缘和基因交换的长期的过程中使不同的姓族人群之间产生人种认同从而形成一个较大的共同体;在氏族社会,由于氏族之间的恶性竞争的存在,同姓氏族之间可以以相同的血缘起源获得人种的认同而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体共同对付外来的威胁。但为解决通婚的需要,异姓氏族之间可以结成通婚联盟而获得人种的认同,有相同的崇拜的氏族,也可以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氏族时代,氏族之间的竞争和联合,是长期存在的,正是这种竞争和联合,才促进了原始国家——氏族国家和氏族国家联邦的诞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己的直系先人的祭祀是用“司(守)祀”的(后人说的守孝),而“奉祀”则是“敬奉祭祀”的意思,当然,能够获得“奉祀”的人,也是本族群需要“奉祀”的人,对本族群肯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结合氏族融合的历史,少典氏族和伏羲族群的关系,就是少典氏族以敬奉伏羲为本族群的先祖的方式,加入到伏羲族裔群中成为伏羲族裔群中的一员。这种氏族融合方式,就是“认祖归宗”,即认别族的先祖为自己的先祖、加入到人家的氏族集团中去,成为人家氏族的子氏族。“认祖归宗”方式,一种是两族群之间建立了婚姻关系,和平加入到强大族群中去,可以取得平等的氏族待遇;另一种是在势力不如人家的情况下,被兼并进入,成为被统治氏族或子氏族,是一种被奴役的次级氏族。

少典氏族是通过“奉伏羲为祖先”而成为了女娲氏族的夫族,从而使少典氏族在中原取得了立足之地,为轩辕氏出现于历史创造了机会。

《帝王世纪》说,“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 .一号黄熊氏”,而黄帝号“有熊”,也是蛇族,有熊也是黄熊,这可能是伏羲族裔和少典氏族能够建立关系的文化基础。

我不能肯定伏羲是黄人,因为历史传说也不支持。那么,无论如何,只要奉伏羲为祖,说少典氏族是伏羲族裔,在文化上,也是说得通的。

从血统起源上讲,少典氏族有自己的起源——源自东北的黄人(黄水流域是其祖居地)。从血统上讲,伏羲是夏人。

少典氏的起源——黄帝之典礼官

“典”字的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盛大的庆祝或纪念活动都称为“典”,如开国大典,国庆 60周年庆典,祭祀轩辕黄帝大典,所以“典”不是一般的词汇。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说:“从典字看,它与册字形象相似。典似乎是以竹册、木椟串在一起的简片,置于祭台上,供祭司、酋长们查看本氏族人员情况和记载祭神过程”。“少典氏可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仓颉发明文字,是刻于陶器上或岩壁上,而少典氏则可能是刻于竹木片上,用藤葛串连起来保存,比苍颉更早。疑仓颉是在少典氏创造文字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和象形化。所以典字被后来衍化为典册、典籍、典常、典型、典范等名词。”。

彭曦也认为少典与典册、文字有关系。他在《试说少典和有蟜》内说:“氏族以少典称谓,当必有其所因之内涵。其中关键是‘典’。”,又云:“有文字才有典有册”。“我以为少典氏族应与创造发明最早文字有关,若无文字的文化内涵,少典之名就成了无源之水,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我认为,历史上对于“典”,最有名的是周人对殷商人的评价:“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所以典和册并不是一个东西。典是指在远古时期在祭祀活动中放置记录本氏族成员名字和记载继嗣程序的册子的条台(后世之文案),这个条台就是古代的祭台,这个祭台才是典,一般的条台不能称作典。在祭祀活动中,典是最关键的工具,所以“典”后来代指盛大的典礼活动。

我要指出的是,何光岳所说的“典”实际上就是“册”,我一直认为,仓颉的贡献不仅是造字,而是在黄帝建立氏族国家联邦后,对天下的“纹”和“字”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即统一了文字,当然,仓颉也造了不少字以弥补文字的欠缺。另外,仓颉的字也不仅仅是“刻于陶器上或岩壁上”,而是很可能写在竹木片上,早期“刻于陶器上或岩壁上”的是契刻符号和图画,它们是华夏文字,但还不是具备连读成篇的文字。

典是文字记载的结果,即是彭曦所说的“有文字才有典有册”,也就是说,先有文字,然后才有记载文字的典册,所以,掌握“典”的人,不一定是创造发明最早文字的人,但一定是掌握文字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所以彭曦“若无文字的文化内涵,少典之名就成了无源之水,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的认识,有充足的道理,少典就是掌握“典”的人,少典不一定发明了文字(其实一个人也发明不了文字,文字是集大成的历史发展的结果),但少典一定是掌握了文字的人,而且是掌握了文字并且具有制作祭祀大典上置于祭台上,供祭司、酋长们查看本氏族人员情况和记载祭神过程之“册”的权力的人。

能够掌握“典”的人,一定具有某种职务,这个职务在远古时期可能就称作“典”,即典礼官。也可能在远古时期,“典”这个职务分为“太典”和“少典”,“少典”的职责可能是负责“写册”和“制订程序”(秘书的角色),“太典”的职责可能是负责典礼时候的诵读(主持人),最后可能是写和诵合一,少典取代了太典,所以太典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可见,轩辕黄帝后,少典也是以一个独立的氏族存在。

我认为,少典作为黄帝管辖下的一个官职职务,总有第一个担任的人,在氏族国家时代,职务家族化是其主要特征,即一个职务长期由一个家族来担任,由于少典的职务一直由某一家族担任,长久后,这个家族就会形成一个新氏族,即以“少典”这个官职为氏族称号的新氏族,这就是历史上的“少典氏”。由于少典氏族杰出的贡献,少典氏族也出了一位黄帝。少典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氏族国家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少典首先是一个官职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了黄人氏族国家的王族。

所以,有少典氏族存在,则表明少典所在的集团,不是氏族联邦,而是氏族国家或氏族国家联邦,已经进入到原始国家状态。

学者所谓古国,我称之氏族国家,简称“氏国”。氏族进化成氏族国家,在婚姻上的表现,就是氏族的婚姻主要在氏族内部解决,即氏族内部不再是单一血缘,而是多姓复合血缘(即“氏同而姓不同”,由不同的姓族组成一个新的氏族,这样的新氏族,就是氏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姓一直起到“以别婚姻的作用”,氏族国家消失后,不少氏族国家的后裔采取以国为姓,形成了中国新的姓氏文化,即姓氏合一,氏也成为了“以别婚姻”的标志)。在职务上的表现就是职务家庭或家族化。

这样看来,有少典氏存在,就一定有领导少典氏的国家集团存在,那么黄帝的称号,肯定也是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存在,不一定要等到轩辕成为天下共主的时候突然出现。所以我有“黄帝乃黄人之帝”的论断。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的说法,是正确的,在轩辕为黄帝前,有熊国就已经存在了。有熊国是由黄人建立的氏族国家,其最高领导人被称为“黄帝”。在轩辕当黄帝的时候,继承了前代有熊黄帝的氏号,后来打出了自己的氏号——轩辕。“有熊”可以理解成黄人建立的国家联合体的对外称号,“黄帝”是“有熊”国家联邦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黄帝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黄帝”也就是“天子”的称号。

黄帝,实为黄人之帝。黄帝可能有多位和多个世系,如黄帝天鼋氏、黄帝有熊氏、黄帝轩辕氏。

天鼋黄帝以登封为基地,带领黄人族群,展开了对昊人的战争,天鼋黄帝发明了用鼋甲做盾牌作战的战法,对昊人之战所向披靡。在曲阜登帝位的可能就是天鼋黄帝。

有熊黄帝向西部发展,在新郑建立有熊国。

轩辕黄帝可能是最后的黄帝,建立了黄帝王朝,轩辕东征两昊及蚩尤,抗击炎姜,取代神农为天下共主。黄帝王朝最后一位黄帝是大禹。

周人自称“我姬氏源自天鼋”,郭沫若认为天鼋就是轩辕,是错误的。周人最讲究的是宗法,怎么会明明知道自己是轩辕之后,却要说是天鼋之后?只能说明,周人是天鼋黄帝的后裔,天鼋是黄帝的一个世系。

少典氏族是某一代炎帝和某一代黄帝的父族

一是《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历史上确定少典和黄帝的关系、黄帝和炎帝的关系的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明确少典氏族是炎帝和黄帝的父族,但少典什么时间与有蟜氏建立婚姻关系没有明确说明,所以不能断定炎帝和黄帝是否为兄弟关系。

二是根据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三》注引《春秋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有蟜氏之女),游于华阳,有神童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少典妃安登生的是炎帝 炎帝为神农是后人的附会。少典氏是炎帝父族。我是把神农和炎帝视作两个历史人物的,这里的神农我理解为炎帝。

三是根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少典氏是黄帝有熊氏父族 我是把黄帝三分的,即黄帝天鼋氏、黄帝有熊氏、黄帝轩辕氏。

这里说明,附宝本人还不是有蟜氏之女,而是附宝的先祖是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可见,与安登有婚姻关系的少典和与附宝有婚姻关系的少典,并不是同一人,二者相差了若干代,只是他们同为少典氏族的男人。炎帝的母亲安登是有蟜氏之女,而黄帝的母亲附宝是有蟜氏之后裔。所以少典和有蟜氏之间的的关系要理解成氏族和氏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我要指出的是,以上引述中的炎帝就是炎帝。在我的认识中,神农氏和炎帝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族系或种族,神农氏以牛、皇(灯)、华(日)、夏(祖先)、虎为崇拜的族群,此族群的母系是女娲,其首领一直就称作“女娲”(娲的古音可能是 wo)。神农族群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进入父系时代,其首领称为“神农氏”。而炎帝是姜姓列山氏,以羊(姜)、炎(火上烤)为崇拜物,是西北到祁连山至晋北一带的牧羊和种植的山地族群,其首领称为“炎”。

黄人之首领称黄帝,在轩辕氏取代神农氏为天子后天下共主就称做“黄帝”, 炎帝、黄帝不是人名,也不是部族名称,而是首领的称号。神农氏首领称神农,也对外称“皇”,为天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皇”。还有太昊少昊族群,其首领称“昊”,昊就是“飞鸟负日”。

在历史中对于炎帝和神农的记述,主要是神农氏的事迹,炎帝进入中国历史,是在“神农氏世衰”之时,在跟黄帝的几次战争之后,就融合在黄帝的部族中,时间是短暂的,炎帝后裔,以姜姓而存在,最后迁移到东海,成为东海大族,影响中国很久。在神农 -黄帝时期,除炎黄之战外,可以不考虑炎帝的影响。即炎黄之战中的炎是炎帝的事迹外,其他历史记载中的炎帝,都实际是神农,一切对农业的贡献,来自神农。神农的文化符号,就是牛,老实巴交的农夫,不事征战。神农氏的后裔,迁移到南方两湖地区。两湖地区也是神农氏祖族的发源地。神农祖族与伏羲女娲族建立婚姻关系,从而成为伏羲女娲族的后代。神农氏承袭伏羲的权力,建立了男性氏族。

神农氏与少典氏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通过与女娲氏及女娲后裔有蟜氏建立关系。神农氏祖族从南方两湖地区而来,在豫西与女娲族群相遇,建立了婚姻关系。根据女娲族群的婚姻习惯,神农祖族也承袭了伏羲之称号,成为了某一段时期的女娲夫婿之族。

炎帝是少典和女娲后裔有蟜氏结合之后代,炎帝成为姜姓族的首领,可能与“女婚男嫁”的婚姻制度有关。进入中原的炎帝祖族也与女娲氏后裔有蟜氏建立了婚姻关系,所以女娲氏族后裔有蟜氏的男性嫁入到姜族成为姜族首领炎帝是可能的,正好这个生活于女娲氏族后裔有蟜氏的男性是少典氏与有蟜氏的后代,他嫁入姜姓族成为了姜姓族的某一代炎帝。 这个炎帝与某一代黄帝正好是兄弟关系,因为这个黄帝也是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后代。这个炎帝就是烈山氏,这个黄帝就是有熊氏。

黄饮冰201372日。2017320日星期一修改。本文是《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的第三部分。2018123日星期一再次编辑修改。2018123日星期一再修改。

二、少典即帝俊

(一)《山海经》不会记载一个与黄帝无关的谱系,帝俊谱系即少典谱系

有些人说在《山海经》到处看到伏羲,但是我的确没有看到伏羲,只看到了太昊,而《山海经》中的太昊没有记载世系,只是简单的一句记录。《山海经》记录的世系,主要是黄帝系统的,所以《山海经》可以说是黄帝家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黄帝的父族不见《山海经》的记载,而《山海经》记载了另外一个强大的世系,就是帝俊世系。

对于这个现象,有人解释成“帝俊就是伏羲”。这个结论我不能接受,因为我把伏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知道了第一代伏羲的确是女娲的哥哥,以后有几代伏羲来自太昊氏,就是太昊伏羲氏。以后女娲伏羲族群西迁,又与神农氏建立婚姻关系,神农氏成为了女娲氏的夫婿之族,这就是神农伏羲氏。所以伏羲因为女娲而存在,没有一脉相承的伏羲氏族。所以伏羲没有世系是历史的真实。男权时代的伏羲氏,是为纪念伏羲设立的,承担祭祀伏羲的职责。

所以我不认为帝俊就是伏羲,也不认为帝俊是太昊。我也认为古帝都是单称号的,重名或重称号是后来的历史学者搞不清来历把许多称号合并于一人所至。

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既然《山海经》主要记载的是黄帝谱系,《山海经》就不会记录一个与黄帝无关的其他谱系。

(二)少典即帝俊

少典即帝俊的破解点,就是黄帝有熊氏又称帝鸿氏,而帝鸿又是帝俊的儿子、帝江是帝鸿的儿子。这个世系也没有延续,因为帝鸿担任黄帝,帝鸿的后代会继任黄帝,最后一代帝鸿黄帝的儿子氏帝江,帝江没有继任黄帝,所以帝鸿这一代黄帝记到帝江为止,帝江的世系与黄帝无关,所以不计,族谱至今也保留这种处理办法。根据《三家注史记》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这些混在一起的名称,实际上是有熊氏黄帝的担任者和继任者组成的有熊黄帝谱系,有熊是国号,被混成了氏号。黄帝有熊氏来自有熊古国国君,有熊又是少典国君的次子。那么把关系理顺,综合多处史料,我的理解就是:有熊氏原本是有熊国的国君,而有熊氏又是少典国君的次子,他被选拨担任了黄帝,史称有熊黄帝。帝鸿氏与有熊氏实际是同一个人,因为职务多种所以获得的氏号就多了一些;缙云氏、帝轩氏是继任的有熊黄帝。根据《世本》“黄帝又曰帝鸿氏”,《左传·文公十八年》杜注“帝鸿,黄帝” 帝鸿就是有熊黄帝

再进一步分析,帝鸿是以有熊国君身份继承黄帝称号,帝鸿又是少典国君的次子,帝鸿还是帝俊的儿子,那么,少典与帝俊,就很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少典即帝俊。

1、根据《山海经》记载,帝俊集团有一个统一的标志,就是“使四鸟”,四鸟实际是四兽,即豹、虎、熊、罴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黄帝训练的军队就是“熊罴貔貅貙虎”,就是“使六鸟”。轩辕黄帝是有熊黄帝的继承者,所以轩辕黄帝的军队特色也就是有熊黄帝军队的特色,有熊黄帝军队的特色继承自少典军队的特色,少典即帝俊。所以“使鸟”使共同的特色,不同在于“使?鸟”,轩辕黄帝有进步,把“使四鸟”发展成“使六鸟”,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少典与帝俊的第一个共同点,故少典即帝俊。

2、有熊黄帝与烈山氏炎帝是兄弟,都是少典之子。《山海经》也记载了帝俊的两个后裔,一个是炎帝,一个是有熊。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鸟。

“帝俊生帝鸿”,这是直接的。“帝俊生黑齿”,这个“黑齿”令人费解,但是“黑齿”是“姜”姓,就明白了,只有炎帝才是姜姓。再结合《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明确指出了有一代炎帝黄帝是兄弟关系。根据前节的分析,这对有兄弟关系的炎帝黄帝就是有熊黄帝和烈山炎帝。本质也是一样的。这是少典和帝俊的第二个共同点,故少典即帝俊。

3、少典与帝俊各自有很长的独立发展史,在古黄人天鼋黄帝时期少典兼并了帝俊。我说少典即帝俊,是一个结论性的话,但并没有说各自的起源。少典氏是古黄人的一支,这个氏族的特殊性,就是这个氏族与女娲氏族的后裔有蟜氏建立了婚姻关系,并以女娲夫婿的身份继承了对伏羲的祭祀权,所以少典氏在颛臾(凫山)行使伏羲祭祀权。帝俊与两昊一样,是东方大族,帝俊在东部神祇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天鼋黄帝时期,古黄人开展了对东方的征伐,自此之后东部两昊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少典吞并了帝俊,帝俊的称号就被少典承袭了。这就是族群的兼并,这个兼并在帝喾、帝尧和帝舜时期接力进行,所以帝喾也是帝俊,帝舜也是帝俊,帝尧灭了元尊帝俊的后裔“十日”中的“九日”。

4、《山海经》谱系是黄帝家谱和炎帝家谱。在搞清楚少典即帝俊之后,《山海经》中的黄帝家谱就非常清晰了。对于《山海经》的炎帝家谱,这里也分析一下。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鸟。

山海经.大荒西经》:“炎帝之妻 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以上组成完整的炎帝烈山氏谱系。

那么神农谱系呢?《帝王世系》:“神农氏在 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三)帝俊原本是上古东方与两昊一样强大的谱系,天鼋黄帝征伐东方,把帝俊体系纳入少典体系。帝喾在登帝位前也担任过帝俊

我也单独研究过帝俊谱系,为帝俊单独立传,并认为帝俊体系被黄帝体系兼并了,比如帝喾、帝舜,都有帝俊的影子。说帝喾、帝舜是帝俊分离出来的也解释不通。但是从一个称号使用多代则可以很好解释帝喾、帝舜都有帝俊的影子,因为帝俊是一个使用多代的称号,帝喾、帝舜在登帝位之前,都担任过“帝俊”。帝喾、帝舜都可以归纳入黄帝体系。

帝俊演变成少典氏,与黄帝天鼋氏对东部的征伐有关。黄帝天鼋氏灭了帝俊,把帝俊的称号给予了少典氏。

原始的帝俊。在《山海经》的记载是: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喾担任过帝俊。在《山海经》的记载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喾之后,帝俊就完全不见踪影了,也就是帝俊的称号再也没有人承袭了。也就是说,在帝喾的时代,黄帝系统才比较彻底地吸纳了帝俊文化和帝俊谱系。

黄饮冰20211027日星期三补记。理解以上的补记,就要理解和明白我把太昊与伏羲分离、神农和炎帝分离、黄帝三分、凤少昊与青阳少昊分离的以求真古史的努力。

黄饮冰20211030日星期六补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