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点卯”一词的由来

“点卯”来源于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

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分别用12地支来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早晨5点至7点称为卯时,旧时官署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时叫“点卯”,吏役按时到官署、衙门听候点名叫“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水浒传》里说“武松径去县里画了卯”,就是指这种考勤。

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会要》卷二四)。到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再到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这倒是和现在扣工资类似。唐律还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还要罪加一等”。

明朝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想来刚才那位官员是怕被打屁股而丢了性命了。

清朝初年,国家官吏开始实行坐班制,每天办公都要求在衙署,到了乾隆年间这种制度开始淡化。为此,清政府特别要求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也就是打卡机,专门用于考勤。“画到簿”是官吏考勤的重要依据之一,与红本一起存到内阁大库,用来检查官员们考勤情况。但是难免有人会对“画到簿”做手脚。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官员作弊,提高办事效率,要求官员要“核其勤惰”,分别予以“请奖”或者“参劾”。

这个图片是清朝官老爷去皇宫上朝点卯。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较勤奋,更是严格执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皇帝好歹住在上班地点旁边,可是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

有的人为应付差事,点卯后即走开,故后来用“点卯”来比喻敷衍了事、应付差事。

考勤方式也是与时俱进,现在考勤制度发展从人工手动签到到打卡机、磁卡打卡、指纹打卡、刷脸打卡,到如今移动考勤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