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的告别 伊玛目霍梅尼的国葬

霍梅尼葬礼上惊人的一幕:露出著名的“大白腿”,遗体险些“暴露”。

1989年6月3日22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因心脏衰竭在德黑兰去世,全国陷入悲痛之中。

6月5日,霍梅尼的遗体由白色裹尸布包裹,安置在一个装有空调的玻璃箱内,双脚朝向圣城麦加……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空前的葬礼,没有之一

它那混乱与歇斯底里的程度令人所有人惊叹!

约1100万人自发涌向街头

几乎占到了这个国家人口的六分之一人口

他们哭泣着、呐喊着、并不断用双手拍打头部表达悲伤......

对于他们来说,通过革命和战争改造了这个国家的神已经死了......

“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没有你,这个国家该怎么办?”

在眩目的热浪与窒息的尘沙中,他们从地面抓起泥土撒在头顶拍打,寓意将自己一同埋葬。一些人甚至就地宰杀起牛羊... ...更为极端的信徒开始用铁鞭抽打身体,此举是什叶派纪念公元680年,先知穆哈默德外孙侯赛因阵亡的传统手段。

现场长时间传出令人生畏的万人集体吟唱:“美国,去死吧”。这让身在其中的数十名美帝记者感到迷幻......因为这丝毫没有妨碍悼念者对他们的热情问候与礼遇。

最终,狂热的人群冲向灵柩,拖拽下遗体,将裹尸布撕碎。他们犹如暴徒般在困境的尖叫声中抢夺着... ...

旁观者似乎永远无法搞懂眼前的一切,它奇异、恐怖、难以理解。

1989年6月3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因心脏衰竭在德黑兰去世,走完了他89年的人生旅程。

在治疗期间坚持祷告的霍梅尼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那深邃而沉思的目光,引导了这个国家的方向。

无论是被其称为大撒旦与小撒旦的美、苏两强,还是死敌逊尼派,都令他嗤之以鼻。(后来,小撒旦的称号又被送给了以色列)

▾最右:霍梅尼

▾这三张照片中的眼神,清晰呈现出了霍梅尼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

▾两伊战争期间的伊朗宣传海报

▾右:阵亡的年轻士兵揣着领袖的照片

▾神圣的战争宣传

1989年6月5日,霍梅尼的遗体被转移到德黑兰北部穆萨拉的一片空地上。他由白色裹尸布包裹,安置在一个装有空调的玻璃箱内,双脚朝向圣城麦加。

霍梅尼的儿子,44岁的艾哈迈德·霍梅尼在德黑兰电台宣读了父亲留下的29页政治遗嘱。

其内容除了告诫人民要防范大撒旦美国的阴谋外、他还怒喷沙特国王阿齐兹为伊斯兰教的叛徒.... ...同时,苏联、约旦、埃及、摩洛哥、伊拉克这些国家的领导也无一幸免。

他们通通被扣上了“暴君”的称号,并“祈求真主诅咒他们”... ...

(几乎把半个地球都骂了一遍......也提到了中国)

▾霍梅尼的儿子:艾哈迈德·霍梅尼。他是父亲的得力干将,在神权派官员中颇受好评

▾艾哈迈德·霍梅尼乘直升机来到现场

根据遗嘱,他决定将自己埋葬在德黑兰南部的Behesht-e Zahra公墓,这里离举行追悼会的穆萨拉40公里,两伊战争期间的数万烈士也长眠于此。

▾左:霍梅尼的接班人,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

6月6日黎明,仪式正式开始。但令当局始料未及的是,人群在一夜之间暴增到250多万,而数字还在不断扩大,更多悼念者正从各地如潮水般涌来。

这完全超出了伊朗政府事先预估的100万人上限。

▾伊朗犹太人悼念霍梅尼

在大约1个小时的祈祷环节结束后,霍梅尼的遗体从玻璃箱内抬出,准备装车以游行方式穿过市区运往Behesht-e Zahra公墓。

德黑兰的交通已陷入瘫痪,人潮淹没了道路,根本无法前进。当局决定调动直升机空运遗体。

▾人们疯狂的抓住棺材,并喷洒玫瑰水

▾遗体换乘直升机

▾从葬礼地点至墓地的道路

这一天正值伊朗炎热的夏季,上午的气温就已达到摄氏40度。

这没有影响悼念者的激情。当局在各聚集点部署消防车,不停用水枪喷向人群防止中暑。

在眩目的热浪与窒息的尘沙中,他们从地面抓起泥土撒在头顶拍打,寓意将自己一同埋葬。一些人甚至就地宰杀起牛羊... ...

更为极端的信徒开始用铁鞭抽打身体,此举是什叶派纪念公元680年,先知穆哈默德外孙侯赛因阵亡的传统手段。

现场不时会传出令人生畏的万人集体吟唱-“美国,去死吧”。这让身在其中的数十名美帝记者感到迷幻... ...因为这丝毫没有妨碍悼念者对他们的热情问候与礼遇。

该口号仪式后期又衍生出“苏联,去死吧”、“英国,去死吧”、“以色列,去死吧”... ...

当直升机降落在Behesht-e Zahra,霍梅尼的遗体被抬出那一刻,人潮沸腾了!伴随着电台播音员那嘶哑的呐喊:

“父亲,不要离开你的孩子!哦,父亲不要离开你心爱的人!”

狂飙的信徒冲破了伊斯兰革命卫队设立的人墙与围挡,试图触摸尸体。

霍梅尼的儿子艾哈迈德被当场撞倒。

在失去理智的抢夺下,脆弱的木质棺材板终于被掀翻了... ...一双苍白而虚弱的腿暴露在外,裹尸布遭到众人强盗般的撕扯与洗劫。

“人们太爱伊玛目了,每个人都想要得到一块(裹尸布)”......

伊朗国家电台暂时中断了转播信号,当局被眼前的混乱景象吓傻了!

事后,伊朗政府没收了数万份关于这一幕的胶卷与视频资料。但最终有一张幸免于难,被偷运出国。鉴于之前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因小说《撒旦诗篇》遭霍老爷发布全球追杀令,此照片的拍摄者为保命,至今仍没有暴露真实身份。

悼念者们陷入了巨大而绝望的精神空虚中,数百人在现场昏迷。一些人为了登高观看到尸体,不慎踩踏了一辆巴士的车顶,造成多人伤亡。几名哀悼者甚至跳进墓穴要求陪葬... ...

这俩人跳进墓穴后是打死也特么不出来,非要让人把自己给活埋了。伊斯兰革命卫队费了好大劲才把他俩拖上来... ...

根据伊斯兰传统,棺椁只起到运输作用,它并不同遗体一起下葬。

在伊斯兰革命卫队不断鸣枪示警的情况下,局势依然无法得到控制。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意外,当局决定暂停下葬,将遗体运回德黑兰北部避风头。

此时,悼念者已经变得越来越危险!当直升机即将离地时,人群竟然抓住了起落架!这把飞行员吓尿了,一旦机身倾斜坠毁,直升机那巨大的螺旋桨会把墓地瞬间变成绞肉场... ...

可以看到由于撤离匆忙,棺材都没有被完全放进机舱内。

上午10点,伊朗政府宣布由于人群太庞大了,下葬仪式将推迟到后天6月8号进行。同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始不断呼吁悼念者立刻掉头!不要再前往德黑兰南部的Behesht-e Zahra。

这起到了一定作用,部分人群暂时散去,但很多悼念者决定安营扎寨在墓地外死守。

伊斯兰革命卫队抓紧时间清场,他们先将墓穴附近的人赶到了用集装箱和双层巴士搭建的围挡外,然后又抢救数十名因悲伤、酷暑陷入无意识状态的平民。

下午4点半,当局在经过安全评估后,决定在悼念者未做出反应前“突击”式下葬。直升机在离墓穴不到20米的地方降落,士兵迅速将棺材抬出,奔向墓穴。

现场一名不知道内情的广播员忽然尖叫道:“天呐,我看到的是什么!噢!烈士!”

外围的人群瞬间被唤醒了!但伊斯兰革命卫队没有给他们机会,整个下葬过程在15分钟内便火速完成!为了防止悼念者冲上来再将尸体刨出,他们用起重机将一个货运集装箱压在了墓穴顶上,从而结束了这疯狂一切... ...

当局把在上午的抢夺中被拆的稀碎的棺材,换成了坚固的金属材质。

革命卫队抬着棺材朝墓穴奔跑

当天有10800多人因晕倒、挤压、踩踏被送进医院,10人在葬礼中死亡

无法否认霍梅尼在政治上的崛起和死亡都创造了人类史上极度壮观的偶像崇拜记忆。它是如此的暴力、激进、绝望... ...但与之相互矛盾的是,在《古兰经》中包括人物、动物、图腾、标志的“偶像崇拜”是被明令禁止的!而这种矛盾也就像霍梅尼本人撰写的那些诗歌一样,令人困惑... ...

他推翻了20世纪50年代一个西方普遍的观念:这一时期,人们认为世俗主义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宗教已经不可能在全球政治中发挥任何重要作用。所有的革命都应该是世俗事件,例如:左革右的命、或右革左的命。但霍梅尼却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

伊斯兰革命的政治海报阿拉伯语写着:“除真主外,别无神灵”

霍梅尼悲惨的一生

9个月丧父

7岁丧母

一生穷困潦倒

强悍的伊斯兰革命领袖,伊朗第一任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一生悲惨,9个月丧父,7岁丧母,15岁丧婶,一生穷困潦倒。

二战后世界上产生了很多强悍的强权人物,如萨达姆,卡扎菲,穆巴拉克等等。但是要论最传奇,最强悍的,还当属,领导伊朗伊斯兰革命,成为伊朗第一个最高宗教领袖的霍梅尼。

而且霍梅尼看起来十分伟大,他一手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一手建立政教合一体制,一手跟美国闹翻,一手打败了伊拉克……

可谓是风云变幻,搅动世界的人物。但是其实霍梅尼的一生却是非常悲惨的,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下霍梅尼的生长。

第一,9个月丧父。

霍梅尼1902年出身在一个宗教教士家庭,父亲是一个大教士,如果是现在的伊朗,那是老有地位了,而且外祖父也是大教士。

但是,当时的伊朗,教士可没钱没地位,主要权力都在封建主和殖民者手中。所以霍梅尼从小就比较凄惨,而更加凄惨的是霍梅尼出生才9个月大的时候,他唯一的依靠,父亲赛义德印地却在一次外出传教布道的过程中,被当时的世俗地主给杀了,9个月大的霍梅尼就失去了父亲。

第二,7岁丧母。

失去父亲的霍梅尼,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本来作为大教士的外祖父能够给予庇护,但是外祖父也很快去世。而母亲在霍梅尼七岁的时候,也去世了,也就是说霍梅尼在7岁就无父无母,彻底成为一个孤儿了。

第三,15岁丧婶。

母亲去世后,霍梅尼就跟随婶婶生活,由婶婶抚养。但是婶婶抚养到15岁,不知道什么原因也去世了。亲人的接连去世,给了霍梅尼最强的打击。

第四,哥哥抚养成人。

失去婶婶后的霍梅尼,是由自己的哥哥穆尔特抚养长大。从这可以看到,霍梅尼的成长可谓都是血泪史,这使得霍梅尼在很早的时候,就悟透了人生,看破了世界,这对其此后的人生影响很大。

第五,一生穷困潦倒。

霍梅尼从20岁开始,基本上就完全进入伊斯兰教世界,此后一生都在研究伊斯兰教,进行伊斯兰教教学。虽然教阶一路上升,很快做到最高宗教领袖,而且在海外流放15年,却依旧掌控伊朗伊斯兰革命。最终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国家的主宰。

霍梅尼虽然是大权在握,非常强悍,但是其一生都节俭清贫,而且享受穷困,他认为物质那是可耻的。

这也是其在位期间,丝毫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而霍梅尼即使当了最高领袖,依旧住着简陋的茅草屋,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去世的时候,那是家无余财,可以说一生穷困潦倒。

伊朗每年石油收益就有几百亿美元,霍梅尼能够做到如此,这也是其伟大之处。

霍梅尼到底如何穷困潦倒呢?

很多人现在评价霍梅尼都不正面,因为其将伊朗带入倒退的政教合一政权,对此,属于“神棍”这个级别,用宗教愚昧百姓,达到自己利益的人。但是在伊朗人心中却不是这样,伊朗人对于这位国父霍梅尼那是无比的尊敬。

霍梅尼在伊斯兰革命后,当上最高领袖,而当时伊朗依旧是很有钱,可以说,成为国家主宰的霍梅尼要多少钱有多少钱,可以极度的奢侈。但是霍梅尼却厉行节俭,其当最高领袖后的家,只不过是三间普通的小房子,而且非常简陋,整个还没有农村贫困户住的好。

其起居室只有12平方米,每天霍梅尼就是在这里处理公务。而房间摆设更是简陋,有一个沙发,一本古兰经,一串珠串,还有一个收音机,这是全部家当了。而在这个简陋的房子里,霍梅尼呆了10年,而且每年在这里接待几千名社会最底层的百姓。而霍梅尼穷到什么程度?

除了此,再举一个例子,当年苏联外长到伊朗访问,霍梅尼在其家中接待这位外长。而接待的食品只有一杯茶和两小块方糖……

很多人说霍梅尼为何这么穷呢?其实霍梅尼恰恰相反,其出生于伊朗最显赫的宗教家庭,被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跟沙特、约旦等王室,属于一个家族,从这就可以看到他完全不缺钱。

而当最高领袖后,霍梅尼交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直接给了最高法院,并且带头肃清政府的贪腐。现在霍梅尼的故居,每年有几百万人前去瞻仰,。

我们再来看看霍梅尼的后代。

霍梅尼现在在伊朗的后代,主要包括自己的小女儿,以及15位孙子女,外孙子女。

这些后代中,没有一个人当官,也没有一个人显贵,富裕。

而霍梅尼的小女儿扎赫拉,是霍梅尼唯一健在女儿,而其只是一个大学教授,这还是混得不错的。

在霍梅尼的孙子女外孙子女中,大多数都是社会普通阶层,没有任何官职,没有任何权力,甚至日子都过得不好。

而其中最优秀的三个孙子辈,一个是埃什拉吉,这位最牛,牛倒不是因为其出生,而是其嫁得好。

因为其老公是伊朗前任总统哈塔米,哈塔米那可是显赫家族,所以埃什拉吉现在因为此,地位最高。

而其孙子里面,有两个还算突出的,一个是长孙哈桑霍梅尼,这位现在50多岁了。但是只是一个普通教士,没有半点官职和权力,唯一能管的就是霍梅尼爷爷的墓地,所以其实也是很差。

而还有一位突出的孙子是侯赛因霍梅尼,这位更差了,其连管爷爷坟墓的权力都没有,只是一名教士,而且还因为发表不当言论,被关了起来。

所以整个霍梅尼家族其实是非常普通的,后代混的都不行,没有任何的开国领袖后代的架势。

很多人就不理解了,霍梅尼死后,其后代为何沦落至此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哈梅内伊。

哈梅内伊在霍梅尼死后被定为接班人,但是无论其亲缘还是威望,都是很心虚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