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生动的青铜动物——象尊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遗址出土的象尊,通高23.6厘米,首至尾长37.8厘米。尊呈写实的大象形,躯体肥丰满,象鼻高挑,鼻头翻卷,中有圆孔,与体腔相通为流,象口闭合,象齿露出唇外,双目突出如乳钉,圆耳直立。背部有长方孔,上有方形盖。盖中部隆起为象脊,双环形握手,盖后部有圆环与象体扣连。四柱足粗而短,象尾自然下垂。象尊内部中空,象鼻是一个流管与内腔相通,象背椭圆形的口即为尊口,酒可从此处注,然后从鼻孔流出,整个器物既有象的形象,又具尊、壶的实用。这种设计,把动物形体特征与器物实用功能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美观与实用的和谐统一。尊盖饰四组卷体蛇纹。腹两侧各饰两组盘旋的龙纹,龙身又以粗线条勾勒出多只凤鸟,羽冠奇长,随势起伏,构图异常华丽秀美。龙纹之间对峙两组三角形几何纹,每组以四个三角形层层相连,极富动感。造型庄重敦厚,纹饰神采奕奕,确为青铜彝器中的珍品。

象尊是酒器的一种,属鸟兽尊类。《周礼·春官·司尊彝》曾提到“其再献用两象尊”,对此句历来有许多解释,或说画象以为饰,或说以象牙饰尊。根据考古发现的情况看,由于象形体高大,神态庄重,有庞然不可侵犯之势,所以古人对它非常重视,铸其形以为宗庙之器。

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山东大汶口遗址中还出土有透雕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等,工艺之精,令人不敢相信它们竟是出自原始社会工匠们之手。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象骨,甲骨文卜辞中也有“获象”记载。《吕氏春秋・古乐》还谈到“商人服象,为虐东夷”,说明商人曾出动象队去攻击居于黄河间的东夷族。这应是历史上用象打仗的最早记录了。其实,通过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一再证明,3000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曾是大象的乐园。河南古称豫,其字的原型即是一人牵象之形。这些材料中足以说明直至商代中原地区还有大象生存。

象尊目前全国共发现五件,其余四件的时代为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早期的以湖南醴陵仙霞镇狮形山出土的最为精美,茹家庄象尊的制作年代大致在西周中期。与早期象尊相比,这件象尊造型不够准确,身长而肥圆,尾短小,足为无趾的蹄形,要不是有翘起的长鼻,其形象与野猪更为接近。造型的退化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根据气候学家研究,历史时期的气候是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存在。商代处在第一个温暖期,到西周则开始进入寒冷期,适应暖湿气候的大象很可能在此时向南退却。所以,商代工匠以生活中的象为模特制造出比较写实的象尊。而西周中期的工匠也许很少能见到真象,只是根据前代器物或图形模拟为之,所以难免有照猫画虎之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