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火红年代——攀钢第一代建设者韦庆平

1966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他从千里之外的东北林业局来到了攀枝花,在这不毛之地与数万拓荒者一起展开了一场大会战。随着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这座西南最大的钢铁厂开始出铁、出钢。伴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钒钛、重轨……开始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昔日的不毛之地崛起一座钢铁钒钛之都。而今,第一代建设者都过了古稀之年,他们有的留在了这里,有的回到了家乡,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他们虽然离开了那个火红年代,但他们的根依然深深地扎在这片火热的土地。

韦庆平

山东人。七八岁时父亲去世,只读了三天私塾的他,因战乱不得不随家人东奔西走。17岁那年,为了减轻家中生活负担,他毅然选择了参军,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驻守中国北大门的炮兵战士。20岁那年,经过部队的精挑细选,他有幸参加了1957年天安门国庆阅兵式,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喜报送至家乡,他成为了全村人的骄傲。

1957年退役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跟随老乡走上了老一辈“闯关东”的老路,在吉林通化当了一名林业工人。在工作中,虽没多少文化,但年轻好学的他起早贪黑地钻研技术,在木材加工、工器具修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后来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打下了基础。

1965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建设大三线的号召。身为团员的他满腔热血成为了第一批赶赴西南的林业人。1966年2月,全国正处于特殊时期,他们一家人乘坐火车从东北出发,经北京、郑州、武汉、长沙、贵州、昆明,一路上走走停停,当到达渡口(今攀枝花市)林业指挥部报到时,已经是两个月后了。

随着全国数万建设大军的到来,沉寂了千万年的大山深处开始沸腾起来。他们修公路、安管道、接电线,用茅草盖房、石头架锅;他们吃咸菜、喝江水,天当被、地当床,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在滔滔金沙江畔,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弄弄坪的山坡上建起攀西裂谷第一座钢铁厂。

那时,国家进行三线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备战,因此很多建设地点都要保密。在攀西大裂谷中,上万名建设者都以营、连等部队编制进行管理,通信都以代号为地址。韦庆平所在的单位称为12号信箱,主要是林业工作人员。他所在的单位在攀枝花主要负责木材加工和基础建设。那时候生活很苦,新鲜蔬菜基本没有,肉、蛋类就靠罐头替代,生活用水要用明矾澄清才能使用,住的是席棚子、干打垒……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创业者们不怕苦、不叫累,喊出了“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豪言壮志。

1971年,身为骨干的韦庆平从林业单位借调到攀钢。不久,经上级多方协调,他和另外32人离开原单位正式调到了攀钢烧结厂,成为了一名攀钢工人。

1973年,因建设需要,攀钢供销处在马家田成立了木材加工厂,由于缺乏技术人员,他又从烧结厂调到了木材加工厂。随后他们一家搬到了马家田,后来供销处分成了供应处和销售处两个单位,他被分到了销售处。1976年,他们一家离开了马家田,搬进了渡口火车站旁销售处新建的红砖楼房,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1979年,攀钢附属企业公司成立。企业公司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攀钢待业人员安置、培训、调配及集体企事业生产服务工作的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来自23个“五·七”连和22个返城知青队及没有正式工作的攀钢职工子女。在那个年代,待业青年普遍文化底子薄、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把这些人管理好,需要一名合适的管理者,这时有人推荐韦庆平。在组织的协调下,他被调往攀钢附属企业公司,负责管理待业青年。身为党员的他毫无怨言服从组织安排调遣,这一年他42岁。

成为这批小年轻的“头”后,他一方面要负责工作上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为这帮年轻人解决工作以外的事情。如年轻人在外面惹了事、打了架,他要出面调停;谁家里闹矛盾,他要出面做工作调解;谁找不到对象,他还要当红娘牵线搭桥……工夫不负有心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待业青年都把他当做了知心朋友。但也有例外情况发生,曾经有3名青工因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对他怀恨在心,预谋后在一偏僻地点对他进行报复。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双拳难敌六手,最终造成身上多处受伤,被送往医院治疗。打人的青工被抓后,家长赶忙跑来赔礼道歉。出于爱护年轻人的想法,“刀子嘴豆腐心”的他没有追究肇事者的责任,只是在单位做了批评教育。经过这件事以后,亲戚朋友都劝他少管闲事,免得再受伤害,可是他并没有退缩,依然照章办事、以理服人,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多次受到上级表扬。1984年,第一批合同制用工制度出台,在这一年的大招工中,他所管理的青工都被招进了攀钢成为工人,通过几年锻炼,这批青工成了攀钢二期工程建设的顶梁柱。

多年以后,他已两鬓斑白,退休在家。想当年,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他和他的那些战友们在攀枝花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现代化的钢铁厂,建成了闻名世界的钒钛之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把青春挥洒在了这片热土,把子孙留在了这里,把根永远留在了攀枝花。

2008年10月,重病的他面带微笑离开了为之奋斗的攀枝花。遵照遗嘱,子女把他的骨灰埋在那高高的山冈上,他要和昔日的战友们一起守护着他们为之战斗过的地方。

文图 | 韦民

阅精彩

1. 掐指一算,2022,你是上上签!

2.2021,说Bye bye!2022,说Hi hi!

3. 元旦节,来自小编的祝福+倡议书

4. 三方联手大会战,这个「重磅」项目正式投运

5. 虎牵新岁月,新闻“开门”,攀钢“红”了!

编辑:王训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