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

自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浩荡数千年的封建统治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封建王朝有一大特点就是血缘至上,如皇子分封土地管辖治理,公主与重臣和外族联姻绑定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交情网,好比《红楼梦》中紧密缠绕,荣损相伴的四大家族。

随着血缘最亲的理念根深蒂固,为了拉拢和安抚关系,“赐姓”就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方式,相当于又一次的别亲疏,分里外。

公侯宅院里的心腹仆人,主家就会给赐予自己的姓氏,再繁衍子息的话就是家生子,地位要比普通仆人高出几个头。

帝王家也是如此行事,李唐王朝把赐姓拉拢做得很极致,不仅给一众依附于他的隋朝将领赐了李姓,以示安抚,给少数民族首领也同样赐予“李”姓,表明没把对方当作外人。

如最早拿到大唐国姓的东突厥可汗颉利归。

至武周时期,女皇将赐姓的精髓也玩明白了,想拉拢的,就给赐予自己的“武”姓,如影视作品中刻画二人有一段旷世奇恋的男主角李君羡,若要表面厌恶的态度,则给赐予恶姓,如武皇将高宗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更姓为“蟒”和“枭”。

正因如此,才导致唐末的五代十国乱世闪亮登场,因许多外族以“李”姓生活了数年,看待大唐的心情就是自己的新家族,那家族动乱了,想分一杯羹也是很有资本的。

并且赐姓源来已久,早在周朝时期的分封诸侯国时,会按照亲疏关系赐予“姬”或“姜”姓,颇有点虽不结拜,但姓氏一样咱们也都是兄弟的意思。

而明成祖朱棣和郑和之间的赐姓,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首先郑和本名马三保,是云南昆阳的回族人,大约十来岁左右,于洪武十四年入宫做了太监,跟朱棣一起长大,感情十分深厚。

朱棣给马三保赐姓以示亲近也算合情合理,但为何不给“朱”姓反倒赐予了“郑”姓呢?毕竟朱元璋一家并没有郑氏的亲贵,追溯原因得从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说起。

朱元璋将继承权给了嫡长孙朱允炆以后,建文元年朱棣就起兵造反,此时还叫马三保得太监为朱棣立下了不菲的功劳。

当朱棣事成论功行赏,就以马三保威名大振的“郑村坝之功”为由头,赐予了马三保郑姓,马三保随即将名字彻底改为郑和,同年所著的《佛说摩制支天经》中,题名就已是郑和。

揣测不赐予“朱”姓反给了“郑”姓的原因,估计跟郑和已净身成为太监有关,不管是给功臣还是外族首领赐姓,核心都是延揽其变为自家人。

那么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划到自己家,朱棣估计担心会惹来非议吧。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朱棣给郑和的这次赐姓,不算是赐予国姓,仅是皇帝赐姓,同样拥有殊荣,毕竟太监身份是拿到天子赐姓的,也是十分稀有了。

而更名改姓为郑和的马三保,也确实没在干太监常做的服侍主子工作,解锁成就为知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官,一生书写了无数佛家著作,扎扎实实地改变了本有的命运轨迹。

晚明的郑成功,则拿到了赐予国姓“朱”的不二荣誉,是由原唐王的朱聿建隆武帝所赐,此时的大明早已只剩一副空架子,旭日初升的大清不仅占据了京师,就连国祚都更替到了顺治一朝。

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却不甘心灭国,用尽全部心力想要“反清复明”。

他将儿子郑森引荐给朱聿建,隆武帝一看就十分喜欢,念叨着可惜没有公主能许配,但当不成亲家也想攀一层关系再紧密一些,就赐予了郑森“朱”姓,郑森因此改名为朱成功,是理所应当的国姓爷。

可结合隆武时期朝不保夕的时代背景来看,不见得朱聿建真对郑森有多么欣赏,一眼就看出他是绝无仅有的人中龙凤,拉拢的成分会更多一些。

毕竟他能从福州的唐王成为隆武帝,郑芝龙立下了不二功劳,其手握重兵和兄弟郑鸿逵一力拥戴朱聿建称帝,并帮助朱聿建跟打着监国为名分庭抗礼的朱以海展开较量。

朱聿建这个皇帝当地内外都得仰仗郑家,所以赐予郑芝龙儿子郑森国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假若隆武一朝真的能打退大清,还将破碎的大明重新收复的话,那朱聿建和郑家会产生怎样的走向,也是一个谜团。

“升米恩,斗米仇”的老话总是一语成箴,同富贵比起共患难来说,对人心的考验总是更深刻的。但时局并未给朱聿建机会,所以郑森就是拿到了被赐予国姓的殊荣,一生都在抗击清廷。

以上就是郑和和郑成功被赐姓的始末,郑和被朱棣赐予的是“郑”姓,所以不算赐国姓,只是皇帝赐姓,郑成功则被隆武帝朱聿建赐予了“朱”姓。

而要说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得到了赐予国姓的待遇,其实人数有许多。

比较著名的除了李唐王朝给重臣和外族都赐予“李”姓以外,汉朝太祖皇帝刘邦,曾给项伯和娄敬二人赐予了“刘”姓。

项伯之所以会被赐姓,源来自鸿门宴,当时项庄在席上舞剑打算刺杀刘邦,项伯看出局面的危机,决然起舞掩护刘邦,从而化解了这次杀机四伏的危险,当刘邦事成,就赐予项伯“刘”姓,并封其为射阳侯。

娄敬则是因一则建都的意见被采纳,刘邦心生感激给赐予了“刘”姓,娄敬本不是一个十分出名的人物,虞将军引荐之前一直在陇西戍边。

可此人非常有眼界,在刘邦打算定都洛阳时,给出建议洛阳不好应该定都关中,与张良的看法如出一辙,刘邦对其大智慧钦佩,就赐予了国姓“刘”。

综上所述,赐姓自世袭制以来,一直是各大王朝安定与招揽人心的一种策略,若郑和不是太监,那朱棣应该也会赐予其“朱”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