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史》选摘||唐代在宁夏设置的羁縻州

(来源:银川文化)

唐代在宁夏设置的羁縻州

作者:鲁人勇

羁縻州,中国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建置。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中国设羁縻州,始于唐朝。《资治通鉴》将此事记载在贞观四年四月东突厥灭亡后:“上卒用[温]彦博计,处突厥降众,东至幽州,西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新唐书》卷四十三[下]专门介绍羁縻州:“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全国]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羁縻州府按民族的部落设置,只要在政治、军事上效忠朝廷,内部由其自行管理,保留本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一大进步,所以一直沿用至明代,只不过称呼改了,叫土司制度。

在宁夏境内,从贞观四年(630)始设突厥羁縻州,可考者有4个,但时间都很短;贞观二十一年(647)至开元初年(713),灵州都督府辖羁縻州府9府18州,可考订在宁夏的仅10州。本文将对以上14州逐一做出考证。此外,《新唐书·地理下》所录灵州都督府辖区内有党项羁縻州、府66个,其驻地全部无从考证。咸亨三年(672)安置吐谷浑所设安乐州、元和三年(808)在盐州所置沙陀部阴山府也在宁夏境内。其经过复杂,亮点太多,囿于篇幅限制,只能另写专文论述。

一、突厥羁縻州

贞观四年(630),唐军击败东突厥,为如何安置突厥降众问题,朝廷开展了一场大辩论。有让其解体灭亡的,有建议分散到内地同化的。唐太宗最终采纳了温彦博择地集中安置的办法,“卒度朔方地,自幽州属灵州,建顺、祐、化、长四州为都督府”,安置突厥降众。这样,灵州便成为设羁縻州府的试行之地。但四州都督府的具体位置,史籍阙载。从《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看,唐贞观四年在灵州回乐县境置有回州、环州。贞观六年(632),在原州之北置缘州,寄治于他楼城(在今海原县李旺镇),以安置东突厥降户,后改名萧关县。这三个州都于贞观十三年撤废,即突厥降将阿史那结社率谋刺唐太宗之后。调露元年(679),又于灵州以东置六胡州,安置西突厥降众,实为中亚的昭武九姓。其中可能有二三个州在宁夏境内,但只有一个州可确定其位置。

回州唐贞观四年于回乐县境置,属灵州都督府,贞观十三年,被授中郎将、宿卫皇宫的突厥降将阿史那结社率谋刺唐太宗未果。唐太宗于是下令撤销突厥羁縻州,遣其众还故土,回州亦在其中。《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七灵州:“回乐,望。武德四年析置丰安县。贞观四年于回乐境置回州,以丰安隶回州。十三年州废,省丰安。”此处并未说回州是突厥羁縻州。回州置于贞观四年。是年,突厥突利可汗降唐。《旧唐书·突厥上》卷一九四上:[贞观]四年,授[突利]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食邑封七百户,以其下兵众置顺祐等州……突利弟结社率,贞观初入朝,历位中郎将。十三年,从幸九成宫,阴结部落得四十余人,并拥贺逻鹘,相与夜犯御营。”《新唐书·突厥上》卷二一五上:“于是群臣更言处突厥中国非是,帝亦患之……悉徙突厥还故地。”从置废的时间看,完全与上述记载吻合,回州显然就是为安置突厥降众而置,也是宁夏境内最早设置的羁縻州。其具体位置,就是唐初的丰安县及后来的丰安军城,各种史籍记载,在“灵州西黄河外百八十里”,约今中宁县境余丁乡。

环州唐贞观四年或六年在鸣沙县置,以大河环曲为名。数年后即废。《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在“灵州大都督府”下记载:“贞观四年,于回乐县置回、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回、环二州。”可是在下文的鸣沙县中又说:“贞观六年,废西会州,置环州。九年,废环州,县属灵州。”同一处记载,对环州的置、废时期自相矛盾。

缘州贞观六年置,十三年因突厥降将阿史那结社率入皇宫谋刺唐太宗而撤废。神龙元年(705)于此置萧关县,又置白草军,在蔚茹水(今清水河)之西,南至[原]州180里,即今海原县李旺镇。《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原州中都督府……萧关,贞观六年,置缘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他楼县,置萧关县。”《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七:“萧关。中。贞观六年,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平高之他楼城。高宗置他楼县,隶原州,神龙元年省,更置萧关县。白草军在蔚茹水之西。”《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原州……萧关县,中。南至州一百八十里。”今李旺镇在清水河之西,南至固原市原州区老城90公里,与史籍所记方位完全一致,应是缘州治所。

六胡州对六胡州的设置,以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的关内道新宥州之下记载最详。《新唐书·地理志》也有记载,其内容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因新宥州是李吉甫于元和八年(813)上奏并亲自主持,在六胡州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其记载应是准确无误:

宥州……本在盐州北三百里。初,调露元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隶之。开元十一年,康侍宾叛乱,克定后,迁其人于河南、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还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以宽宥为名也。

根据李吉甫的上述记载,结合其他史籍和遗址,可以弄清三个问题:

第一,六胡州的设置时间为调露元年。

第二,设置的地点,前面说在“灵州南界”,而后面说合并六州成立的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即今盐池县北的北大池盐湖之北,此处居灵州以东。李吉甫设置的宥州城遗址尚存,即今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也在灵州以东。笔者1976年曾到城川公社考察,实际从陕西省定边县城走最方便,乘车向北行约40公里即到,我当时还误以为属定边县管辖。1985年在盐池县苏步井乡(今属高沙窝镇)窨子梁出土的《何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墓主“终于鲁州私弟”。墓主是昭武九姓人,两道墓门各雕刻一跳胡旋舞的舞伎,现为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这里的“鲁州”,就列在六胡州之首,也在灵州“东界”。碑铭还有“如鲁县”地名,说明六胡州下还设有县。我的观点是:六胡州的鲁、丽、塞、含、依、契州,是自西而东排列,鲁州在最西,即今盐池县高沙窝镇附近;其东为丽州;再东为塞州,已到今盐池县北的北大池附近;再东为含、依、契州,跨内蒙古鄂托克旗及陕西定边县。

第三,六胡州的安置对象及人数。《元和郡县图志》记为“以处突厥降户”。学术界据此认为是安置东突厥降户。但查遍史籍,调露元年及前一年,并无东突厥与唐军大战的记载。只在《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二、《新唐书·高宗纪》卷二,查到调露元年六月吏部侍郎裴行俭伐西突厥取得大胜、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率众投降的记载。此处“十姓”,实际是居于中亚的“昭武九姓”,分别叫康国、何国、石国、安国、曹国、史国、米国……在新旧唐书的《西域传》均有记载。联系后来发生的六胡州康侍宾叛乱,其首领多姓康、何、安、何、石。调来唐军20万平叛,六胡州作战的叛军人数有7万之众,加上老幼妇女,迁来的昭武九姓当超过20万。叛乱平息后,迁到中原、江准的余部还有5万多人。由此可以肯定,六胡州安置的“突厥降众”,实际是中亚的“昭武九姓”。按6州平均,每州安置有3万多人。

二、铁勒九姓羁縻州

唐太宗灵州之行结束后,于贞观二十一年在关内道北部普遍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安置铁勒诸部,设燕然都护府统管九府十八州(一说为六府十三州),都由灵州都督府管理。对其始设时间、州名、具体位置,各种史籍有多种说法。新、旧唐书的记、传、志,亦互相矛盾。《新唐书·地理七下》的记载为回纥(即铁勒)九府、十八州,虽属灵州都督府管理,但实际在灵州界内的仅8个羁縻州名,即燕然、鸡鹿、鸡田、烛尤、东皋兰、西皋兰、祁连、燕山州。加上其他史籍列载的斛萨[薛]、高丽二州,共为10州。《旧唐书》的《北狄·铁勒》《地理志》有两处记载最为集中,资料翔实,不但有始置时间、地点,而且有户数、人口,共列载安置铁勒诸部的六府十三州,始置时间为贞观二十一年;十三州之中,始置时有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在灵州界内,其余在阴山南北;开元元年,又将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迁入灵州界。

燕然都护府隶属于灵州都督府,但灵州都督府还管属夏、宥、盐、丰等州,因此,这些羁縻府州,只有一部分在灵州界内。综合新、旧唐书及其他史料,这些铁勒部族的六个(或九个)羁縻府,初设时都在阴山一带,后来迁回漠北旧地。十三个(或十九个)羁縻州初设时,安置在灵州界内的有浑部、斛薛、多滥葛部等,另一部分安置在阴山以北。在后突厥默啜强盛时,安置在阴山以北的铁勒诸部被征服,羁縻州亦废。开元初默啜灭亡,又在灵州界内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前后安置在灵州界内的有以下十州:

皋兰州贞观二十一年正月置,安置铁勒的浑部数千帐,初在灵州回乐县界,即今吴忠市利通区境内,地近农耕区,常与农户发生纠葛,后采纳灵州司马崔知温建议,与斛薛之高阙州共万帐皆徙黄河以北。唐代游牧民族每帐平均4.1人,如按一半5000帐算,共20万余人。浑部在铁勒诸部中,地处最南端,临近河套。突厥颉利可汗部被唐军击败时,浑部副首领俟利发阿贪支首先款塞降唐。薛延陀灭亡后,大俟利发浑汪举部内向,以其地为皋兰都督府,后又分为东皋兰州(在鸣沙县界)、皋兰州。唐太宗以阿贪支虽不是大首领,但先于汪归附,理应居首位任大俟利发,故派翻译暗示汪,汪欣然让位。帝嘉其让,以阿贪支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皋兰州刺史,汪为云麾将军兼俟利发为之副。阿贪支死,子回贵嗣。回贵死,子大寿嗣。大寿死,子浑释之嗣立。浑释之鸷勇不凡,从哥舒翰拔石堡城,迁右武卫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唐肃宗灵武登基后,朔方军主力被调去平定安史之乱,任命浑释之为朔方节度使留后。仆固怀恩反叛,从太原返回灵州,假说归镇,见浑释之有疑,将其诛杀。其子浑瑊,后来成为著名战将、建中功臣,官至宰相。浑部迁入灵州置皋兰州后,至永徽元年(650年,一说为三年)一度撤废。1991年在青铜峡市玉泉营农场发现唐代铁勒人墓志,铭文标题为“大唐左屯卫将军皋兰州都督浑公夫人契苾氏墓志铭并序”。据此,皋兰州应在唐灵州所辖之灵武县北界,即今青铜峡市邵岗镇西北。开元初又置东皋兰州,寄治鸣沙界。

高阙州安置铁勒的斛薛部,即前文中所说“斛萨”部。参加灵州盛会中的回纥十一部,也有斛薛。原在阴山的高阙一带驻牧,《旧唐书·北狄·铁勒》记载,于贞观二十一年迁在灵州回乐县界,安置人口约2万。地近农耕区,常与农户发生纠葛,后采纳灵州司马崔知温建议,与浑部之皋兰州共万帐皆徙黄河以北。详址待考,疑在皋兰州以北,即今永宁县或西夏区的贺兰山东麓洪积平原。

东皋兰州安置铁勒浑部之羁縻州。贞观二十一年,设皋兰州都督府,在回乐县界内,后罢都督府为东西二州,永徽三年(652)废。开元初复置东皋兰州,侨治今鸣沙县界,即今中宁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永徽元年,废皋兰等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含、依、契等六州,总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东皋兰州,寄在鸣沙界,九姓所处,户一千三百四十二,口五千一百八十二。”据此,东皋兰州应在今中宁县鸣沙镇东。

烛龙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在灵州温池县(治今盐池县马儿庄老盐池村)界始置,详址待考。安置铁勒九姓掘罗勿部。《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烛龙州,在温池界,户一百一十七,口三百五十三。”

祁连州贞观二十一年在灵州界置,安置回纥阿史德俟斤部属,治地、户口皆不可考。

高丽州贞观二十一年在灵州界置,安置铁勒九姓部落,治地不详。

燕然州安置铁勒的多滥葛部,或作“多滥”,原处薛延陀之东,滨同罗水,有胜兵万人。薛延陀灭亡后,其酋俟斤多滥葛末入朝。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在灵州回乐县(今吴忠市利通区)界置燕然都督府(后改为燕然州),授多滥葛末右卫大将军、府都督。《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开元初置,户一百九十,口九百七十八。”

鸡田州安置铁勒的阿跌部。或作诃咥、蛱跌,贞观二十一年始置,治地不详。开元初在灵州回乐县界复置,详址待考。《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开元初置,户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其部曾依附后突厥可汗默啜,鸡田州随之撤销。开元初默啜死后,其俟斤夹跌思泰来降,置鸡田州,故户口锐减至百余户。其后裔李光进战功卓著,赐姓李,官至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充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元和八年任朔方灵盐节度使。胞弟李光颜以功高拜司徒、节度使。

鸡鹿州安置铁勒的奚结部,回纥十五个种姓之一,原驻牧于鸡鹿塞,即今内蒙古西部磴口县(巴彦高勒)西北,狼山西南段峡谷南口。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在灵州回乐县界置鸡鹿州安置其部,具体位置不详。其部曾依附后突厥可汗默啜,州废。《旧唐书·地理志》载:“开元初复置,户一百三十二,口五百五十六。”

燕山州贞观二十一年始置,治地不详。开元初在灵州温池县县界复置,详址待考,安置部族不详。《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燕山州,在温池县界,亦九姓所处,户四百三十,口二千一百七十六。”

(作者系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

来源:宁夏文史研究馆

编校:刘婧媛

初审:韩 非

终审:李海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