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M1甲: 25玉鱼
长7.4、宽2、厚0.2厘米
青绿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有朱砂附着物。穿孔为具双向对钻而成。此作品是以长形玉料制作而成,造形简单,纹饰粗简,砣具旋琢的痕迹相当明显。本玉鱼出土于墓主人颈部左侧。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刘庆柱,《考古》2000年第7期第60~69页
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大城与小城,即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郭”与“城”问题。作者认为单一性都城是古代都城的最初形式。所谓单一性都城是指属于宫庙类的建筑围以城垣,形成大小不一的“宫城”,其外的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则未围筑城垣,因此还未出现“守民”之“城”。二里头遗址所见的考古材料就反映了上述都城的形制特点。都城的进一步发展是宫城与郭城同时并存的“双城制”,偃师商城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双城制”都城。北魏洛阳城则是最早出现宫城、内城、郭城“三城制”的古代都城。从单一性都城到“双城制”,再到“三城制”,这一古代都城的历史变化,恰好反映出国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作为国家政权物化载体的都城发展变化的历史。二、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城门与道路。作者认为都城城门是都城的标识性建筑,从都城布局而言它起着“坐标”作用,从城门形制而言又反映出其不同的政治意义。最早的都城城门是宫城城门。“一门三道”是中国古代都城中非常重要的制度,宫城正门的“一门三道”可上溯至夏代都城,都城的郭城城门“一门三道”之制至迟在东周已经出现,至汉代已制度化,都城之内城(即皇城)城 门的“一门三道”则不晚于中古时代。唐代又出现“一门五道的”城门。三、关于百代都城的礼制建筑。主要有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灵台和各种祭化大地的坛守,其中以宗庙出现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地位也最为重要。上述诸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同一种礼制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古代都城中的地位也不一样,这些从礼制建筑在都城的位置变化、形制区别等可以得到反映。四、关于百代都城遗址田野考古的几点想法。作者提出,第一,都城的兴废与国家政权的建立、灭亡同步,不能同时有两座都城作为王朝兴建或灭亡时间的同一界标;第二,目前在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中,尤其是先秦都城考古学研究,存在对文献重视不够的现象。都城考古学不能仅仅停留于考古学的“地层学”和“类型学”,而必须与文献相结合,才能获得更突出的重要成果;第三,在古代都城考古中,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十分重要。“面”是从宏观上解决都城位置、环境、布局形制等。"点”是指对具体发掘对象的“微观”研究;第四,都城考古应以宫城考古为重心,宫城考古应以宫、庙等主要殿堂遗址的考古为重心。
《半坡聚落与黄河流域夯筑城址的发生》
钱耀鹏《文博》2000年第2期第3~8页
本文认为半坡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内容。如在居住区东北部原外壕外侧,曾发现一条较宽的沟,且极有可能建于半坡聚落前期之末或后期之初。特别是半坡聚落后期之初,沿北部大围沟(原外壕)的外侧口沿,还发现一条呈带状分布的灰褐色硬土堆积。这一硬土带状堆积与长江流域夯土城垣建筑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视为聚落防御方面新出现的特殊设施和因素。夯筑城垣的逻辑发展过程是从单一夯打的地面堆筑向夯土版筑城垣发展。半坡聚落后期的硬土带状堆积除具有一些早期形态特征如地面堆筑外,城垣内外两侧皆设壕沟的现象可能也是黄河流域史前城址发生期的特点之一。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自图书《国玉器》,北京大学震旦文明研究中心等编著,2010年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