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河北博物院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广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时间:2014年
河北博物院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成立,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另外,院内藏书5万余册,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截至2014年末)。
展览陈列
常设陈列
河北博物院共9个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百年掠影——近代河北》、《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
《石器时代的河北》
展现河北石器时代的历史,展示面积873平方米,展出文物300余件(套)。展览分为“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两部分,“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
围绕着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展开,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3个单元,重点展现马圈沟、小长梁、侯家窑和于家沟等著名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从河北上百处新石器遗址中选取了3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加以展示,分为南庄头文化遗址、北福地文化遗址和磁山文化遗址3个单元。展览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模型及复原景观,再现了史前时期河北先民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人类祖先由蒙昧落后走向文明开化的历程。
展览地点:南区三层东北展厅
《河北商代文明》
展示面积972平方米,展出文物203件(套)。展览分为铜铸文明、中国最早的铁器、木盘水井、先民用陶、厚葬习俗、最早的平纹绉丝织物、古老的医疗器具、原始瓷的出现、高超的漆器工艺、台西先民的房屋建筑和中国最早的实物酒曲11个单元,展示河北商代先民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明,展现了商代河北的社会风貌。
展览地点:南区三层东南展厅
《慷慨悲歌——燕赵故事》
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710余件(套)。展览分为两个展厅。《燕国故事》分为燕国故都——燕下都、礼乐之邦、金戈铁马、铁器时代、王者余辉5个单元,通过众多文物、图表、大型绘画等全面展示燕国概况。其中燕下都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大型陶礼器、成组铁范、金银饰品等。《赵国故事》除展出赵国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和陶器外,还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演示“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表现赵国的历史文化。
展览地点:南区三层西侧展厅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400件(套),占用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古国风貌”分为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王陵6个单元,展示了中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第二展厅“王室宝藏”分为青铜器、陶器、玉石器3个单元,展出了战国中山国带有鲜明游牧民族风格的礼器、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明器等众多文物精品。其中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银首人俑铜灯、错银双翼神兽等文物是展出中的精品。
展览地点:南区二层西侧展厅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
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605件(套),共21个单元,占用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分为惊天发现、陵山古墓、刘胜其人、棺具、金缕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车马、幄帐10 个单元;第二展厅分为灯具、炉具、日用杂器、文具文玩、医疗、钱币、兵器、铁工具、烹饪饮食、石磨和陶器11 个单元。其中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壁等都是举有代表性的精品。
展览地点:南区二层东侧展厅
《北朝壁画》
展示面积850平方米,展出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壁画原件6块、陶俑158件和按原件绘制的壁画摹本400余平方米。其中按原件绘制的长37米、最高点达8.2米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临摹壁画,表现了53人组成的仪仗队列护送引导墓主人升天成仙的出行场景。
展览地点:南区一层西南展厅
《曲阳石雕》
展示面积729平方米,按时代分为西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现代8个部分,展示了从汉代到元代的曲阳石雕精品132件,大部分为佛教造像,还有石像生、石雕艺术品等。其中北齐释迦牟尼说法像、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唐胁侍菩萨立像、五代彩绘散乐浮雕、奉侍浮雕等更是精品。
展览地点:南区一层东北展厅
《名窑名瓷》
展示面积873平方米,分为北朝瓷器、邢窑瓷器、定窑瓷器、磁州窑瓷器、井陉窑瓷器、元瓷遗珍、明清官窑精品7个部分,展出瓷器精品276件。
展览地点:南区一层西北展厅
临时展览
2015年9月1日,河北博物院推出“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和“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河北档案文献展”等红色主题展览。该展览以文物史料讲述抗战历史,以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再现当年的史实,展示了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期间河北军民的斗争史实,内容包括烽火狼烟、日军暴行、河北敌后抗战和伟大胜利等四个单元。陈列面积1300平方米,展出文物240余件,历史图片350余幅。
馆藏十大珍宝
长信宫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错金博山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错金博山炉是一种熏香用具,通高26厘米,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炉柄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战国时期
铁足大铜鼎是一种礼器,高51.5厘米,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铁足大铜鼎是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截止至2014年)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铭文字体修长秀丽,文句典雅优美。
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时期
刘胜金缕玉衣长1.88米,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刘胜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全套玉衣由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丝加以编缀,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玉眼盖、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门塞,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战国
燕国宫门构件。1966年易县燕下都遗址老姆台出土,长74.5厘米。作兽面衔环状。兽面为卷眉,凸目,卷云鼻,飞卷的胡须间露出獠牙,口衔八棱形环。兽额上站立花冠尖喙、展翅欲飞的凤鸟。两条长蛇缠绕凤鸟双翅,曲颈回首奋力挣扎。铺首两侧各有一条攀龙。龙头、凤首和蛇颈均为圆雕,通身雕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器形巨大,纹饰华丽,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系燕国代表性器物,已被用作新馆大厅环境装饰。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战国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战国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长51厘米。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官匠姓名。
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
北齐
1989年磁县湾漳村高洋墓出土,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在墓道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莲花和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制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
五代
墓葬墙面装饰品。1995年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长136、高82厘米。由15人组成,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右边第一人着男装,可能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皆为女子,身着窄袖襦衫,长裙曳地,分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乐队指挥下方有孝子2人。盛唐风格,国内仅见。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红蓝釉贴花盖罐
元(公元1271年—1368年)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窖藏出土。通高42.3厘米,口径15.3、底径18.7厘米。 胎坚硬致密,器表施白釉,釉色细腻润泽。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覆盆式盖,盖顶堆塑坐狮钮。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和回纹。颈部绘青花卷草纹和牡丹纹。肩部饰如意形垂云,上有青花绘制的水波纹,用留白手法托出白莲数朵。罐体使用彩绘、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共有 11层纹饰。腹部双勾菱花形串珠开光,内镂雕四季园景花卉山石,以青花渲染枝叶,釉里红涂绘山石和花朵,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颜色纯正,蓝红辉映,色泽浓艳夺目,工艺高超,为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这件大罐集绘画、镂雕、浮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代表了元瓷烧造的最高成就。
馆藏文物赏析
铜器
三角云纹“孟姬匜”
春秋(公元前770 年-前476年)
高15 厘米
1957年怀来县甘子堡墓出土
敛口,深腹,敞口流,兽形柄,蹄形矮足。器身阴刻三角纹,上饰卷云纹。内底刻有铭文“佳正月初吉丁亥,蔡叔季之孙,员媵孟姬有之妇盘。用祈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反映了春秋时期燕国与蔡国互通婚嫁的史实。
“作父丁”饕餮纹铜卣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通高40厘米
1964年束鹿县收集
子母口,圆腹,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形纽,盖和器身四面有扉棱,无地纹,盖的顶面及腹部饰饕餮纹,盖的下部、肩和圈足饰夔龙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和器身均有铭文“作父丁宝尊彝”7字。此为商代晚期铜器。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59.5、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颈部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蟠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铺首鎏金。盖面饰鎏金夔凤,盖缘饰鎏银卷云纹,卷云纽鎏银。纹饰金银相映,富丽堂皇。壶内壁髹朱漆一层。壶底刻铭文:“楚大官,槽,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
乳钉纹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45、圈足径17.9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壶口微敞,束颈,鼓腹,高圈足,腹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盖上有三云形纽。盖缘饰鎏金宽带纹,盖面上作方格纹、乳钉,镶嵌绿琉璃。颈和腹部的宽带纹间作鎏金斜方格纹,方格纹的交叉点上镶嵌鎏银乳钉。方格纹中填嵌绿琉璃,琉璃上划出小方格圆点纹。色彩缤纷,绚丽异常。壶盖、底及圈足内壁均刻有铭文,其中有“长乐飤(食)官”字样,推测此壶原为长乐宫中之物,后转至刘胜之手。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44.2、腹径28.5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子口盖,环纽。壶口略外侈,鼓腹,高圈足。双铺首衔环。器通体饰鸟篆文吉祥语和动物纹带,文字和图案均有纤细的金银丝双勾错出。壶盖错铭文“有言三,甫金,为荃盖,错书之”12个字。颈部有铭文“盖圜四缀,仪尊成壶”8字。上腹错铭文“盛兄盛味,於心佳都,于”10字。下腹部有铭文“口味,充润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14字。铭文连读是一章四言韵文。字体纤细流畅,做工精美。
四兽纽熊足铜鼎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18.1、口径17.2、腹径19.6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鼎身作子口微敛,圜底,三熊足,熊作蹲立状。腹两侧附长方形耳,耳上有可翻转的小兽纽。腹有一周凸弦纹。鼎盖似覆盘,其上有四小兽作等距离环立。鼎盖扣合后,将鼎耳兽纽翻转于盖上,向左转动鼎盖,盖上小兽头部恰好卡于鼎耳兽纽上,使鼎盖闭锁。
铜羊尊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18.6、长23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羊背和身躯分铸,颈后置活纽,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盘。灯盘为椭圆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腹中空,用以储油,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积物。
朱雀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30、盘径19厘米
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朱雀昂首翘尾,脚踏蟠龙,口衔灯盘,作展翅欲飞状。灯盘为环状凹槽,内分三格,各有烛扦一个。灯座为一蟠龙,龙首昂起。因制作时铅的比例较大,所以灯体异常稳重。
朱雀衔环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11.2、宽9.5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通体错金。朱雀展翅翘尾,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匍匐,四足分踏在两高足杯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色彩斑斓。出土时两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推测为化妆品。
陶瓷
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高54.4、口径15.1、底径18厘米
1948年景县封氏墓出土
胎灰白细密,施化妆土,釉色青中闪绿。喇叭口,长束颈,椭圆形腹,圈足,莲花状盖。颈部饰三道凸弦纹和六个贴花团龙,颈、肩处有六个双环形系,肩部堆塑两周双瓣覆莲,腹部饰垂叶纹及仰覆莲各一周,足部为两周覆莲。莲瓣均丰满肥硕,向外微卷。造型端庄,装饰富丽,是北朝青瓷中典型的器物。
邢窑白釉双鱼背瓶
唐(公元618年-907年)
高21、口径4.9、底径9.5厘米
胎洁白细腻而致密,通体施白釉,口缘及足部露胎,釉色白中闪青。造型成双鱼跃起状,鱼头为瓶的口、颈、肩部,身为瓶身,尾为瓶之圈足。瓶口外侈,腹部扁圆,圈足外撇。瓶身饰满鱼鳞纹,两侧堆塑双排鱼鳍纹,上下均有环形系,圈足置孔,便于穿系提携。
三彩鸭形杯
唐(公元618年-907年)
高7厘米
原藏天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胎呈白色。杯作卧鸭回首衔尾状,鸭长嘴,弯颈,尾作荷叶状杯口,姿态幽雅柔美。杯口内和鸭身施黄、白、绿、褐色釉,色调淡雅柔和。
磁州窑白地黑花孩儿垂钓纹枕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高11.84、长29.4、宽22.1厘米
1954年邢台市曹演庄出土
枕呈椭圆形,枕面出檐,中间微内凹,平底露胎。枕面周边绘外粗内细的两道墨线,内画童子垂钓图。童子头梳刘海,身着紧袖长衣,手持鱼竿垂钓河中游鱼。
磁州窑白釉黑花牡丹纹梅瓶
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高54、口径4.5、底径11.7厘米
1972年献县出土
胎质粗松,呈浅灰色,上敷白色化妆土,乳白色釉。小口,折沿,短颈,溜肩。上腹微鼓,下腹渐收至底,底内凹成圈足。口沿下绘一周覆莲纹。上腹布于两周弦纹间绘有六朵缠枝牡丹。下腹绘芦雁图,三只大雁信步芦苇丛中,几只残荷点缀其间。近底部草绘莲瓣纹一周。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
元(公元1271年—1368年)
高51.5、口径6.6、底径14.5厘米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出土
胎坚硬厚重,釉色白中闪青。瓶身呈八棱形,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八棱云纽盖。盖的莲瓣内绘灵芝纹。身绘青花海水及火焰纹,海水中用留白手法饰游龙四条,肩及颈部饰如意形云纹,内绘青花花卉、凤鸟和怪兽。器形高大,纹饰丰富,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
青花折枝三果梅瓶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高28.8、口径5、底径11.8厘米
原藏故宫博物院
胎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晶莹润泽。唇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底微内凹。肩部绘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折枝三果,近底处绘蕉叶纹一周。三组纹饰间以弦纹隔开。这是一件典型的宣德青花梅瓶。
釉里红折枝菊纹菱花形盘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高8.6、口径45.9、底径27.7厘米
原藏故宫博物院
胎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闪青。菱花形口,花瓣形浅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均饰海水纹,内外壁绘成两两对称的莲花图案,底为折枝菊。釉里红因烧制时还原气氛不足而红中泛灰黑色。
素三彩寿星捧桃像
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
通高28厘米
1965年束鹿县信托公司收购
胎质坚硬。寿星面部、手部及寿桃均施白釉,外衣、靴施褐色釉,内衣用绿色,飘带为黄色。塑像光头垂耳,两颊深陷,长髯,喜笑颜开。身躯斜立,双手捧桃。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清康熙年间瓷塑艺术珍品。
玉器
窦绾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全长1.72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玉片为岫岩玉,多数呈纯绿色,夹有灰白、黄褐色。玉衣分为六部分。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玉衣形式与刘胜墓的相似,头下有鎏金镶玉铜枕。
白玉双龙纹高纽谷纹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纽高25.9厘米、外径13.4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玉质晶莹洁白,璧的两面雕琢细密的谷纹,周边起棱。璧的上端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高纽,纹样优美,造型生动,雕琢精致,为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青玉纹枕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高13、长34.7、宽11.8厘米,重13.5公斤
1959年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
用整块青玉雕制而成。枕中部内凹,枕面及前、后两面元气以细而浅的双勾阴线刻出宛转流畅、相互勾连的变形云纹。玉质晶莹,形体硕大,极为罕见。
白玉蝉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通长6.4、宽3.3厘米
1959年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
玉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蝉双目外凸,用斜磨阴刻线条勾出头、胸、双翼等细部轮廓,蝉尾和翼端呈尖锋状。造型生动。
玛瑙花式碗
宋(公元960年-1279年)
通高5、口径11.3、底径5.7厘米
1966年天津市进出口公司收购
质地致密,晶莹剔透。六瓣海棠花形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均有紫红色的斑纹。造型典雅秀丽。
青玉童子葫芦瓶
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通高7.3、底宽10厘米
1967年唐山市文物商店收购
青玉。带盖葫芦形瓶,中空,瓶外壁雕刻有两只爬伏在枝叶上相向的蝙蝠。瓶下部的两侧各有一个梳双髻的童子,作双手抱瓶状。造型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碧玉九老图笔筒
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通高16.1、直径16.9厘米
1966年河北省进出口公司收购
筒直口,平底,筒身浅浮雕九位老人漫步于苍松翠柏之中。构图精美,人物神态生动。
书画
杨继盛自书年谱
明(公元1555年)
纵19、横1200厘米
原湖北省同乡会藏
纸本。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嘉靖丁末(1547年)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以劾严嵩下狱被害,年仅四十岁。此墨稿即是杨继盛在狱中所书的年谱。始写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止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年谱叙述了生前四十年的险阻艰难行状。墨稿首页自画瓶插莲花一枝,寓意出污泥而不染。引首有清熊枚“一生坎壈”题额,拖尾有潘应椿、张之洞等十四人题跋。
蓝瑛秋山行旅图轴
清(公元1656年)
纵186.5、横69厘米
原天津艺林阁藏
绢本,设色。蓝瑛(1585年~1664年)字田叔。钱塘人(今杭州)。善画山水,有“浙派殿军”之称。此画远山耸峙,树木苍劲,红叶明丽,野桥曲径,桥上一老者骑驴款款而过,其后有荷物及策仗者相随。构图气势雄伟,笔势雅健清逸,为蓝氏刻意之作。图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时年七十二岁。
戴明说竹石图轴
清(公元1678年)
纵163.5、横52厘米
原河北省同乡会藏
绫本,墨笔。戴明说,字道默。河北沧州人。工书善画,尤精山水。此图顽石突兀,修竹三竿,清雅宜人。构图简洁明晰,用墨浓淡适宜,自题“戊午秋日画为瑞翁老公祖正之,戴明说”。
朱耷芦雁图轴
清(公元1644年-1705年)
纵187、横90.5厘米
原冀中行署藏
纸本。朱耷(1626年~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出身明朝宗室,明亡后,出家为僧。绘画、书法无不擅长。此图墨笔写意,饰以浅绛,湖水岸边一双鸿雁,一展翅飞翔,一栖于陂石上,几棵芦草点缀其间。笔墨不多,却形神毕具,富有天趣。自识“八大山人”,并连写成“哭之”或“笑之”,以表达故国亡沦,哭笑不得之情。钤“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园”朱文印。从绘画风格及署款、钤印看,此图应是朱耷晚年之作。
王原祁南山图轴
清(公元1704年)
纵113.5、横58厘米
原天津艺林阁藏
纸本,设色。王原祁(1642年-1717年)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潜心画理,精于笔墨,肆力山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清初“四王”。此图绘崇山峻岭,树石苍古,一派幽静高旷的南山景色。题款“癸末嘉平为南老道兄五褒初度,余作南山图奉祝。偶为公事所阻,今岁往来直庐,时作时辍,日来以残腊公余亟成之,恰值生申令辰,犹可以南补视之也。时康熙甲申腊月望后,娄东王原祁”。钤“王原祁”白文印、“麓台”朱文印。
唐岱夏日山居图轴
清(公元1734年)
纵104、横61厘米
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藏
绢本,设色。唐岱(1673年-1752年)字毓东,号静岩,又号默庄。满洲正蓝旗人。王原祁弟子,以画供奉内延,康熙赐“画状元”。此图描绘夏日山水风光景色,画面峰峦叠嶂,长松杂树,丰茂多姿;茅舍草亭,错落有致;凉棚内二叟对从纳凉,小桥上一僮仆携琴而来。设色清新典雅,章法有序,技法纸熟精当。署款“夏日山居,臣唐岱恭画”。钤“臣唐岱”白文印、“恭绘”朱文印。经考证,此图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作者时年六十二岁。画面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等鉴藏章十方,系原清宫内府所藏。
郑燮竹石图轴
清(公元1693年-1765年)
纵102、横59厘米
原张家口专署藏
纸本,水墨。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工诗文,善书画,擅长画梅、兰、竹、石,尤精墨竹,书亦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该画在构图上打破前人陈规,采用柱石居中,左竹右诗的章法。用笔简练,墨色浓淡枯润,极具性情。题款“一块石,两竿竹,小窗前,清趣足,伴读书,寒玉,夜灯红,窗纸绿。板桥郑燮”。“克柔”、“爽鸩氏之官”二朱文印。
虚谷紫绶金章图轴
清(公元1880年)
纵129、横48厘米
原天津艺林阁藏
纸本,设色。虚谷(1824年~1896年)姓朱,名虚白,出家为僧后用虚谷名。安徽歙县人。擅画山水花卉蔬果禽虫。此图紫藤叶茂花艳,两尾红色金鱼嬉戏追逐,给人以清新典雅、妙趣横生之感。署款“紫绶金章,鳌峰”。钤虚谷白文印、“三七峰草堂”朱文印。系虚谷五十七岁作品。
吴昌硕贵寿图轴
近代(公元1925年)
纵105、横53.7厘米
原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纸本,着色。吴昌硕(1844年-1927年)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七十岁字行,号缶庐。浙江安吉人。能诗,善书画,长于写意花卉,绘画设色、构思、布局独具风格。
石刻
盘龙纽石砚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通高15.5、直径16厘米
1955年沧县四庄村汉墓出土
青石雕成。圆形,带盖,盖面上为两条盘旋的龙。龙昂首,吻部连接。砚面光滑,三足较粗,前面刻有纹饰。
石交脚菩萨像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
残高44厘米
1954年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
沙石质。双手及背光残缺。面相方圆,头戴宝冠,披巾,袒上身,戴项圈璎珞。下着长裙。双手合十,交脚坐双狮座上,背光两侧各一胁待站立合十。下有四足方床,前面刻香炉,两侧跪坐12养人,床两侧亦各有5供养人。这件藏品也是河北省现存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
按盾武士俑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
通高67厘米
1968年平山县上三汲村崖昂墓出土
胎质粗松,呈浅红色。武士深目,高鼻,胡须上翘。头带盔,身穿甲,腰束带,足蹬靴,肩有披膊,胸前左右各有一椭圆形护镜,脚踏于方座之上。右臂弯曲,似手中原持有兵器。左手按虎头盾,盾上部有两个练拳人,下部有两个身材矮小的兽首人身像。
白石唐代菩萨立像
唐(公元618年-907年)
残高158厘米
1954年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
汉白玉。头、左臂及右手残缺。菩萨宽肩,丰乳,细腰,腹微鼓,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上身略左倾,体态略呈“S”形。颈戴项圈三层。披帛,至左胸挽成结。下身着长裙,裙上挂满精美华丽的璎珞。婀娜多姿,衣纹华丽,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御题棉花图刻石(局部)
清(公元1644年-1911年)
长98、宽41.5、高13.5厘米
1954年保定市半亩园街两江会馆捐献
端石。完整画面是由十二件刻石组成,共十六幅画面,阴刻图案及文字。为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承编撰。描绘了从种棉到织染成布的全过程,每图均有乾隆、方观承七言题诗说明。
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进馆),周一闭馆。
交通信息:
河北博物院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交通便利。
1、5、10、12、28、30、36、41、42、45、60、68、116、130、518、519、快1、旅游11、夜观光1、夜观光3路等多条公交线路设有“省博物馆”站。
古美征稿启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