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档案中的石嘴山系列小故事(四)——市境先后设五县 沿革至今平罗县

(来源:石嘴山档案)

原标题:档案中的石嘴山系列小故事(四)——市境先后设五县 沿革至今平罗县

历史上,今石嘴山地区曾先后设立过平罗、新渠、宝丰、惠农、陶乐5个县级建制。其中平罗县是唯一一个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县级建制,距今已有288年历史;新渠、宝丰两县因清乾隆三年(1739年)平罗发生8级强烈地震县城损毁,被朝廷裁撤,不复存在;惠农、陶乐两县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更名或划入其他县域。

平罗县

明永乐初,平罗被称为“平虏”。当时汉族一般称“敌”为“虏”,故名“平虏”,意为“镇虏”。嘉靖三十年(1551年)设“平虏守御千户所”,驻军抵御河套地区的蒙古部族。清代,因明王朝亦称满族为“东虏”,故将有“虏”之地名全部更改,所以清顺治元年(1644年),“平虏所”便以其谐音改称“平罗所”,“平虏城”遂为“平罗城”。这是“平罗”地名的最早出现。

清乾隆三年(1739年)平罗发生8级强烈地震,平罗城被震毁,城墙下陷2米多。乾隆四年重修,墙高8米、址厚8米、顶宽5米左右,垛堞510个。南门更名为“永安门”,北门更名为“镇远门”,并建两层楼的城门楼2座,瓮城门楼2座,角楼4座,敌楼8座。南门里东侧,北门里西侧,各筑上城马路一道。城内建南北碓房2座,城周建宽16米、深2.5米的护城河。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二日川陕总督年羹尧向雍正皇帝奏请:“甘肃之河西各厅,自古皆为郡县,至明代始为卫所。今生齿繁庶,不减内地,宜改卫所为州县。改宁夏卫为宁夏府,其所属左卫改为宁夏县,右卫改为宁朔县。中卫改为中宁县,平罗所改为平罗县,灵寿所改为灵州,宁夏中路厅改为宁夏水利同知,西路厅应仍旧驻扎中卫以资弹压,俱隶宁夏府管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雍正皇帝当即准奏,即日起平罗建县。民国承袭旧制,仍设平罗县。1949年9月平罗县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的平罗县人民政府至今。

新渠、宝丰两县

清雍正年间,平罗县曾析置新渠、宝丰两县。其先后存在了10余年,后因乾隆三年平罗8级大地震所毁。震后,朝廷裁撤了新渠、宝丰两县,将新渠县原辖的通宁、通朔、通贵、通昶及通吉5堡划归宁夏县(今银川市贺兰县),其余清水、通义、通福、通城、五香、六中等堡及宝丰县属各堡屯全部并入平罗县。

据《大清一统志》和《清实录》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原平罗所改为平罗县,隶属甘肃省宁夏府管辖。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皇帝之舅父隆科多与甘肃巡抚石文焯奏称,宁夏北部现石嘴山地区适于开垦。于是,朝廷将隆科多、石文焯奏折并地方图一并交与大理寺卿通智带往,同岳钟琪进行实地勘察。经通智、岳钟琪实地察看后认为,自查汗托辉至石嘴子筑堤开渠,有地万顷,可以招民耕种。当年七月开工修建惠农渠,历时近4年,至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完工。由于惠农渠东南隅滩地广阔,水难泽及,通智又改六羊河为渠50余公里,以佐大渠(惠农渠)所不及。这条改河而成之渠名为昌润渠。惠、昌两渠开工后,通智从宁夏、宁朔等处招民垦荒,并奏请朝廷批准,在惠、昌两渠灌区内,增设新渠和宝丰两县。雍正五年(1727年)设置新渠县(在今平罗县姚伏镇惠农渠西,田州塔南);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宝丰县(在今平罗县宝丰镇)。县下设堡屯,与平罗县分治。南段以西河沟为界,北段自沙湖边墙起至王记口沟为界,东属新渠、宝丰两县,西为平罗县。

(待续)

审核:李群

责编:张艳

编辑:马丽红

来源:石嘴山市档案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