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海内外商界精英瞩目“滨湖新区”檀力

原标题:海内外商界精英瞩目“滨湖新区”檀力

2015年4月7日至30日,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太平绅士陈玉书先生一行,应福建籍同乡朋友之邀,来到合肥,下榻在世纪金源大饭店,这是他20年来,第10次来合肥了。我和他在滨湖新区度过了美好的四天。

思索着、追忆着:回望合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历史,从“环城”到“滨湖”,再从“滨湖” 到“环湖”,直至“临江”,年轻而富有生机的合肥,一直走向“大城”追梦和奋进。

当不受任何主观约束的时间之履,落到1952这个历史节点时,合肥演化成了一个特殊的城市——安徽省会。自此,合肥理所当然的更加受到关注。

“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合肥之名,首现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在历史上,合肥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和“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成为安徽省会后,合肥一直被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来建设和发展。于是,在合肥的建设发展史上,便有了引以为豪的长江路、四牌楼……但即使经历着由“农村开始包围城市”、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早期城市化,上个世纪的合肥仍未能走出“环城”时代——合肥的环城马路和环城河,恰似一道“绿带”和“围城”,既滋养着合肥,也束缚着合肥。

作为省会,合肥也许还太年轻,所以有太多的理由和激情要“长大”和“成熟”。

“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年轻的合肥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在今天看来,此举实乃高瞻远瞩。因为,这为合肥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滨湖”时代。

2006年11月15日,万众瞩目,新区稳稳落下建设的第一桩。至此,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告诉我们,运动是永恒的,发展是永恒的。这也决定了合肥的“成长”,同样要受这一发展规律的约束和支配。

自2006年起,随着合肥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跑道上疾驰,无论是合肥自身的综合实力,还是在全省的龙头带动力,均在不断跨越和赶超。因为,永恒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合肥的进步,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为了能让合肥这辆疾驰的快车能有新的跑道和舞台,2011年8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原地级巢湖市被重新整合。于是,以居巢区为主的县级巢湖市、巢湖经济开发区和庐江县归入合肥市的“怀抱”。

在直观层面,行政区划的一大硕果便是巢湖成了合肥的“内湖”。此时,在静态上,就地理层面而言,合肥已实现了从“滨湖”到“环湖”的跨越。

因为,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所以,拥有“内湖”后的合肥必须要再次由量变到质变——绝不是简单地理层面的跨越。于是,当巢湖进入合肥“怀抱”,省第九次党代会及时对正在崛起的合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合肥要立足“十一五”以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跨越发展的基础,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更好的发挥在全省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这也预示着合肥即将在内涵上从“滨湖”开始向“环湖”跨越。

“要将环巢湖变成新时期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打造成中国大湖治理的典范,成为‘三个强省’的重要支撑。”在2012年5月22日的合肥政协工作会议上,面对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合肥再次向人们展示了迈向“大城”的决心和信心。

在某种意义上,跨越到“环湖”,也意味着合肥向“临江”时代的挺进。因为,在这一时刻,“怀抱”巢湖后的合肥,实现“手捧”滔滔长江之水的梦想,无疑进一步走向了现实——新时期合肥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再跃上一个大的台阶。

陈玉书感叹点评道:“背靠大别山,怀抱巢湖,俯瞰长江,左手拉着皖北,右手托着皖南。”他将新时期合肥的地位作如此形象的比喻。咋一听,用这种拟人的手法来比喻合肥新时期的“大城”时代,也许会让人隐隐觉得合肥有点“狂妄”,但这何尝又不是江淮儿女的期待呢?!因为,按照现代区域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中流砥柱般的全域的“核心”和“龙头”——“龙头”不强,“龙身”不动,安徽不强。这,也是时代赋予合肥的机遇和使命。所以,合肥唯有义无反顾的向“大城”奋进,尽管也充满诸多挑战。

有了滨湖新区的诞生,才有了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合肥正式从“环城”迈向“环湖”时代。因为,滨湖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141”组团的重要一“核”。在新的起点上,当合肥从“滨湖”向“环湖”跨越时,滨湖新区理所当然成了合肥“大城”的重要一“核”,成了中国“大湖”治理的重要一“核”。这,就是滨湖当下的使命——光荣而艰巨。

2006年,是合肥迈向“大城”的一个重要历程——这一年,为落实安徽省委精神,合肥决定按照1个老城区、4个城市副中心、1个滨湖新区的“141”战略规划,向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奋进。

无疑,没有滨湖新区的诞生,就没有“141”战略的实施。没有滨湖新区的建设,就没有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发展。

因为,当历史跨到“十一五”之后,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要求合肥务必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以更加科学而全新的理念规划和实施城市化。否则,在旨在解决“发展不足”最大矛盾的进程中,后发城市很难谈得上跨越赶超“对手”。

所以,滨湖新区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其承载的使命,不仅在于战略规划层面上的“141”组团中的一个重要之“核”,更为重要的是其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滨湖的发展目标、路径、模式和形态,均是合肥正在开始迈向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风向标”。

“要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要求,将滨湖打造成为现代新城区和合肥城市的新名片。”安徽省委的要求及合肥市委的定位与决策,已经直观地告诉世人,滨湖新区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事实上,滨湖新区建设以来,一直严格秉承着这一使命在稳健前行。

如果说当以滨湖新区启动建设为标志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横空出世,为合肥追求“大城”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由“滨湖”到“环湖”时代的跨越,标志合肥真正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准的“大城”阶段。因为,此时的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真正成了合肥的“内湖”,新时期的合肥有了新的更加独特优势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而此时,已经成功发展九年之久,目前常住人口超过40多万,且具独特魅力的滨湖新区,理所当然成了“大城”时代合肥重要之“核”。在某意义上,这一“核”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时代之“核”更加让人充满期待和信心。因为,此时的滨湖真正成了新时期合肥迈向“大城”的“中心位置”和“最有成长潜力”的区域。

之所以说是“中心位置”,是因为滨湖新区在合肥“大城”中地理空间位置的无比优越性,具有“强辐射源”的先天基础和格局。之所以说是“最有成长潜力”的区域,是因为如今的滨湖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建设,滨湖已逐渐彰显了以“生态优先”为发展理念的城市化发展路径——这不仅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时代的合肥,更为环巢湖时代的合肥“大城”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的城市化,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蓝本”。所以,发展到今天的滨湖,正在积聚更为强大的“龙头带动力”。

所以,说滨湖是合肥“大城”的重要之“核”,是一种基于显在事实和客观发展格局与现状的判断。

“要将环巢湖变成新时期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打造成中国大湖治理的典范,成为‘三个强省’的重要支撑。”面对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七百多万合肥人民,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迈向“大城”和治理“大湖”的决心和信心。

毫无疑问,在某种意义上,环巢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不仅是新时期合肥“大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探索中国“大湖”综合治理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当巢湖成为合肥“内湖”后的综合治理,无疑成了中国“大湖”综合治理史上的又一“首创”。

“抓好巢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2年5月17日,合肥市主要领导在深入调研环巢湖综合治理与开发时强调,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按照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要求,在善于“策划”中,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造福于人民。

而如今巢湖迎来综合治理的新契机,已经积累了丰富建设生态文明经验的滨湖新区,不管是其所拥有的巢湖岸边独特自然资源和区域位置,还是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力与经验的供给,滨湖新区无疑成了新时期巢湖治理的又一重要之“核”。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有了“生态滨湖”建设与发展的初步成功和积淀,合肥对环巢湖的“大湖”治理才更加胸有成竹。

事实证明,没有美丽滨湖新区的起跳与跨越,就没有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没有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合肥就没有以此为基础的由“滨湖”向“环湖”时代的“大城”跨越,甚至是向“临江”时代的“涅槃”。而在这一人类推动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壮举中,滨湖新区无疑充当着一个特殊而又无人能替代的“角色”——“141”城市组团重要之“核”,新时期合肥“大城”建设重要之“核”,新时期“大湖”治理重要之“核”。这,也许是对昨天、今天和未来滨湖新区所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的一个朴素的诠释。

陈玉书集商人与文化人于一身,他是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评价“文字功力在香港专栏作家中已属第一线”。 他在经营着一家出版社的同时,以自己个人奋斗史写出了《商旅生涯不是梦》一书,迄今在香港已再版50次,名列三联书店10大畅销书之榜首,一直激励着无数有志于投身商旅生涯的年轻人。他还准备出版《富贵于我非浮云》和《过瘾集》等书。他的文集《历史的回声》,是澎湃的改革大潮冲击心灵的回声,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思远先生曾评价说,“陈玉书先生的这部文集,使人们从历史的回声中,又可以寻找出我们未来的走向。”

无数人称赞陈玉书是“白手起家的成功儒商”,此话不假。但我们觉得还应补充一句:他的成功,不能说其中没有幸运的成分,但不屈不挠的理想和百折不回的拼搏奋斗始终是他成功的第一要素。美国林肯总统有言“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理想。回顾他走过的道路,虽非步步血汗,亦是崎岖艰难,甚至险象环生,不过终生不弃不馁,不断求索而已。他也坦言:“我超前一步,决非我有何超人之处,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凑合,不折艰难不舍成功,机遇加勤奋罢了!”

我和陈玉书漫步在滨湖新区时,不时有操着福建乡音的投资兴业者,我们参观了塘西河公园内的福建土楼,这个市民游玩休闲的去处,以“福州路”命名的闽商开办的家乡风味餐馆,倍感亲切。据说,滨湖居住有闽籍乡亲有10万人。

能否引领发展,关键在于其发展定位的前瞻性、路径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鉴性。滨湖九年来的阶段性发展成就,已足以表明滨湖的现在是让人激动的,滨湖的未来的确是更加值得期待的。也正是这种积淀,逐渐成就了滨湖“引领者”的角色。人们有理由坚信,在合肥正在立足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向“环湖”时代的“大城”进发中,日益闪亮而厚重的滨湖的“引力”和“推力”,必将更加强劲。

随后,我和陈玉书驱车来到宣家鑫的故乡长临河镇,青阳山脚下,紧邻巢湖。这里有元末名臣余阙青阳山房遗址。水陆交通便捷,长久以来就是周边农村的商贸中心。长临河的文风历来很盛,虽然镇里人多数务农,但是对学问却甚是推崇,被称为“鱼米之乡,文化之乡”。沿着镇里一条叫“东巷”的石板路,有一座具有徽派风貌的建筑宣家大院。

自2011年8月22日区划调整以来,急速发展、奋力崛起的趋势日益清晰。主城区引领城市的风尚、中心突出;各县域争相进发;一大批乡镇各具特色、星罗棋布。

肥东县的古镇长临河。这座源于三国时期的古镇又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长临河境内有座青阳山,山上有座长宁寺,山泉经长宁寺源源不断流入巢湖,久而久之,形成了河流,人们以长宁命名,在镇成形时,又因濒临巢湖,将镇取名为“长临河”。在地理位置上,长临河与合肥市滨湖新区仅一河之隔,驾车也不过20分钟。

长临河最出名的景色应属“庐州八景”之一“四顶朝霞”。每当旭日东升,霞光四射,四顶山满山璀璨。

长临古镇有一条600米长的古老“丁字街”,见证了古镇昔日的繁华,有“小上海”之称。2012年,借助美好乡村建设契机,长临河镇对古街展开了全面整治,建成后的古街,不仅旧貌换新颜,而且古色古香,处处充满历史文化气息。

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小桥流水环村绕,百米长街古色香……步入长临古街,仿佛走进了诗人们想象的美丽意境,你可以尽情寻找古街尚未消逝的文化。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百年的老邮局、70多年的老照相馆,而且可以到有着50多年历史的理发店里,感受剃头刮脸的老手艺,还可以走进40多年的老油坊中一睹传统榨油工艺。

老邮局位于东街37号,据说这里曾是一位淮军将领的老宅子。透过门缝,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子里有一棵超大广玉兰。“听老人们说,这棵广玉兰有着百年历史,当年慈禧太后赐给李鸿章108棵广玉兰,李鸿章将其运回合肥老家,分赠给手下的将领们,这棵百年广玉兰便是其中之一。”长临河镇新闻中心负责人陈振介绍说。

长临河镇古街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因紧邻巢湖,有长临河老码头,水路交通便捷,在近代鼎盛时期,临街房屋370多间,有店、馆、庄、堂、铺、房、坊等各类商号近百家,以米行、布庄、药店、酱园、酒馆、五洋百货为主体。

“长临古街是现今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典型皖中特色古街之一。”长临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长临河镇古街主要由东街、老街两条街道组成,全长600米,呈“丁”字形结构,商业氛围浓郁,人文底蕴丰厚。

“口天”吴,“宝亘”宣,“文刀”刘,“四夕”罗,自晚清以后,镇周边乡村的大户人家纷纷在此置业建房,形成了有徽州风格大院,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等等,作为徽州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融风水学术、工程力学、审美理念及徽州四雕为一体,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光彩照人的一朵奇葩。

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的对联再配上青砖黛瓦,一位海外摄影爱好者将这一美景用照片保留下来,让我们感受到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典美。看过了高楼大厦,欣赏过了钢铁混凝土,现代人愈发向往闲适的生活。在这里,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是古镇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它们像老年人一样爱唠叨,跟每一位过来的游客诉说着古镇往事,让人沉下心去品味悠久的历史文化之美。

依山傍水拥巢湖,长临河镇独特的区位和自然人文资源让当地在谋划未来发展规划时如鱼得水,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是环巢湖其他众多城镇中难以望其项背的。

长临河镇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将围绕生态、旅游和文化三条核心线索进行定位。其中的生态,就是以生态为纲,最大限度保留山湖自然本底,构建规模适宜的生态小镇;旅游为擎即围绕核心资源和市场需求,搭建多元化的旅游产业体系;文化为魂即以长临河丰富的文脉为内核,塑造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

长临河镇域规划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带五区五廊,一带:1个滨湖发展带,沿滨湖路形成的滨湖发展带,串联起滨湖五大组团;五区:5个功能片区,由南淝河生态功能片区、长临河城镇发展片区、六家畈特色乡村片区、四顶山休闲观光片区、四顶山精品旅游片区,带动腹地山区建设发展,形成五大主题各异的功能片区;五廊:5条生态廊道,由南淝河、长临河、玉带河等河流水系和生态农田、林地构成的生态廊道,实现巢湖一镇域一腹地联动。长临河的六家畈古民居是江淮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这里的古民居豪宅共有六大片,还有一座振湖塔与巢湖中姥山尖上的宝塔相映。目前,六家畈古民居的相关规划研究正在进行中。长临河还是有名的侨乡,有3000多人分布在全球各地。

按照规划预测,到2030年,长临河旅游年接待总量将达375万人。除了生态旅游,长临河还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多种产业。目前的规划里,已经留出了专门的土地做高端养老基地,已经有多家公司在接洽招商中。另外,这里还将有高科技产业的设计研发中心和国际帆船俱乐部,长临河建设的前期工作已经在进行中。该镇实施的13公里绿道示范段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对于长临河的未来发展,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这就是长临河镇的目标。

未来,市民们还可以在临湖沙滩看夕阳,在有山有水的小镇亲近自然。规划中,长600余米、宽15-20米的休闲沙滩,沙质类似青岛,是绝佳的观景地。另外,这里还有17.5公里的环湖岸线,可尽览湖景。长临河镇很多的村庄规划布局为“九龙攒珠”,有高有低,各村均有水系,最终汇聚巢湖。未来,将依据地势修建慢行道,依水而走。四顶山、红石嘴、黑石嘴等景点也将加强规划,267米高的白马山是区域内制高点。山、水、田、园、湖、圩、村,这里将成为保留本真的生态小镇。

宣家鑫祖辈上世纪30年代初,从古镇的宣家大院,经巢湖、长江,来到上海谋生。1961年,他出生在上海,目前,罩在他身上的头衔将近20个,但在宣家鑫内心里更认同是: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书画鉴定委员、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静安书画院院长。这些称号如同一块块坚实的基石,展示着宣家鑫不断登上事业高峰的艰辛耕耘和丰硕成果。

上海的西康路709号,有一家融书画、创作、切磋、鉴定、拍卖多种功能的艺术品徽派风格商铺。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上海静安书画院。书画院的主人,就是从肥东宣家大院走出的小后生,时常也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或安神读书,或接洽业务,或潜心挥毫泼墨,书下又一幅新作。

宣家鑫告诉我:2012年9月1日,“海上风韵—上海海派书画精品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开幕。与此同时,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揭牌成立,他担任馆长。

清末民初,“海上画派”的崛起对于近代中国美术史来说意味深长,它所倡导的市民化、通俗化、职业化的倾向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内涵,营造着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社会宽容度。时至今日,海派书画更成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见证,它所形成的“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善于借鉴”的艺术特点和独立视觉审美特征,大大丰富了海派文化内涵。

这里常年展出“海上风韵—上海海派书画精品展”,云集了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任伯年、虚谷、蒲华、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黄宾虹、吴湖帆、冯超然、朱屺瞻、丰子恺、关良、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80余位名家的精品佳作。宣家鑫为海派书画艺术的传承和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宜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我读了宣家鑫的书法,觉得正合于项穆所言,他的书法是其心之所发,是其经历、气质、人格和修养的综合体现。

我知道宣家鑫的名字很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书法即参加了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论文入选了全国第三届书学讨论会,这在书法艺术的方兴未艾之际是极不容易的,对我印象极深;我听到他在鉴定上声誉鹊起,是在1995年,那年上海城隍庙拍卖会上,他对一幅公认是“老假”的黄道周小楷卷,用他的睿识真知证明是真迹的举动而让文博界震动很深。我读到他的作品集,则是在2001年,是上海书协选编的上海书家丛书之一,对他的书法纂刻有了较全面地了解。他是一位真、草、隶、篆刻兼擅的全能型书家,让我仰慕尤深。

结识宣家鑫,是2007年5月18日,在合肥召开的国际徽商大会上。他年长我一岁,是一个刻苦好学的书法家。年少时营养不良,故而亦养成了他少动好静颇为内向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初识文字的童年时代,便与笔墨结下了缘分。在全球徽商精英论坛会上,他儒雅的风度、渊博的谈吐,尤其是在鉴赏上独特的见解,使我大受裨益,敬佩更深。他的精彩讲演,受到顾秀莲、周铁农和周道炯等人的赞扬。

说起学习书法,宣家鑫说,“我那时还没读小学,还是一个懵懂顽童,知道什么呀。父亲叫我打乒乓、学武术增强体质、拉二胡、京胡提高修养,叫我学书法。父亲的朴实想法就是老古话说的‘字如其人’,写好了字走出去给人第一印象会好些。谁知道,父亲的这个想法就此奠定了我的一生走向,并让我精彩地生活至今。”

一个人从娘胎里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彻底的一张白纸,家人是他的第一启蒙老师。而宣家鑫因为从小父母上班,很多时候是由他奶奶带大的。他奶奶从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会调解委员的岗位上退休后,在居委会工作期间,经常带着他走街穿巷。开会时宣家鑫就坐在奶奶的身上,听着那些多数听不太懂的大人话。不过,大致意思总是知道和记得的,就是做人要厚道,要乐于帮助别人。奶奶的这些无意或者说是善举在宣家鑫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当然,早已过逝的奶奶不会知道她的这些举动,会影响宣家鑫的一生,宣家鑫自然也不会知道这些话,会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奶奶是这样的人,奶奶的儿子、媳妇,即宣家鑫的爸爸妈妈自然也是这样的品行,他们从小就教育宣家鑫不要人家的东西,但要乐于帮助别人。那时候上海人家都有端着饭碗,到家门口吃饭的习惯,尽管宣家鑫家里要两个多星期,才能吃上一顿肉,可比他家条件还差的邻家小孩,总会在这时跑到他的身边,吃他碗里的肉,宣家鑫总是很慷慨地“拱碗相让”,他父母看到孩子没吃到肉,并不责怪他傻。家里吃水果,他的父母并不因为他是家里的老幺就特别迁就他,而是规定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家里来客人了,规定要等客人走了才能吃饭,更不能客人还未走就吃客人带来的礼物。严格的家教,还使宣家鑫有时会做出似乎不近情理的行为。一次别人送给他一包饼干,他不接受,别人硬塞在他的手里,他就把饼干放在地上,然后转身回家,让邻居颇为尴尬。

在良好的家教下,宣家鑫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小学时他的大楷簿上,几乎每一页上都是9个红红的圈,后来老师干脆就画一个大大的红圈,再后来老师就不要他交毛笔作业了,老师说你写得比我好。看着宣家鑫沾沾自喜的样子,他父亲给了他激将法:在班上得第一没什么了不起,要得全校的第一。得了全校的第一要得全区、全市、全国的第一。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宣家鑫学习书法的旺盛时期,为了能学到古人的书法精髓,他父亲通过单位的工宣队,开了证明到古籍书店,买来一批书法拓本,让宣家鑫原汁原味地学习。多年后宣家鑫报名到当时上海有名的沪东工人文化宫进一步学习书法技艺,接触了任政、胡问遂、赵冷月等书法大家,听他们讲书法的起源、历史、演变,看他们亲笔书法,宣家鑫感觉自己就象是老鼠掉进了米缸,有学不完、看不够的书法技艺,书法的天地真是太诱人、太辽阔了。自那时起,宣家鑫进入了学习书法的新阶段,他决心此生以书法为毕生追求。几十个春夏秋冬,他坚持笔耕墨耘不辍,几乎每天都要临池到午夜才罢手,有时半夜醒来,也会染毫济墨挥洒一阵子。19岁时,在画家舅舅的引荐下,宣家鑫欲拜张大千的学生、女书画家厉国香为师,但厉国香推托年事已高,婉拒了。宣家鑫就曲线拜师,每个星期给厉国香寄上自己的习作。没料到因他书法技艺日新月异的进步,每次都给厉国香带去惊喜,三个月后厉国香认定他是可造之才,竟主动收他为徒。

在宣家鑫自身的努力下,在名师的指点下,宣家鑫的书法水平和他的天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几十个寒来暑往中,他成百上千遍地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兰亭序》,钟繇的《季直表》,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陆机的《平复帖》,怀素的《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等。他摹秦篆汉隶探其源头,学唐楷壮其筋骨,临魏碑养其气韵,追“二王”取其真谛。他认为各人的书风不同,采百花酿佳蜜,目的是融会贯通。笔墨是一种情趣,书法是一种艺术,特别要讲究个性和情感,临摹碑帖,是学习的手段,并非目的,故不以形似为能事,须取其精神,然后溶化在自己的心血中,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这一个”。而是否具有“这一个”很重要,因为这是区别书家与书匠,书艺与写字的根本。

承袭古人的神韵,宣家鑫的书法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的有机契合。既保留古代章草字字独立,字势内敛的特点,又在用笔上参用了今草的使转和北魏方折的笔意,横、擦、点、划,一改古代多做波磔的特点。他的书法随意赋形,章法上采用疏郎有致的格式,透出一种拙而巧、古而今、动而静的韵味。著名书画大师谢稚柳评其书法“古拙奇茂”,著名书法家赵冷月称其书法“鎔古铄今”,书坛耆宿任政誉之为“神游三代,意追两汉”,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小晴盛赞其书法“点画苍劲,姿媚横出”、“奇异洒脱,风神驰万”。

欣赏宣家鑫的书法,无疑是极大的艺术享受;那笔触似楷非楷,似隶非隶,在朴拙中流露典雅,于奇峻中呈现酣畅,错落有致,不同凡响,一点一捺都显现功力,大有魏晋风度;那线条摇曳生动,别有情趣,看似随意平淡,却给你不尽的遐想与回味,不仅耐看,还耐读,更是耐品,但走了进去,就很难再一时从他的艺术境界里走出。

袁枚在《续诗品》中指出:“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汲新,其庶几乎!”这里是谈诗,但艺术界是触类旁通的,用在书法上也该如此,反对模仿,贵在创新。宣家鑫对此早就有所感悟,用他的话法来说:“书家须自立门户。”所以,在上海目前帖学依然占据书法主流的今天,他始终坚信碑学所具有的气魄宏伟之优势,毅然决然采取以碑为主,兼及帖学的书写表现艺术,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创造出一种具有自己强烈个性的抒情状态的语境。这还不够,他的书法从不墨守成规,时时寻找突破,敢于变化,富于变化,在自己的笔墨里汇融进了篆书的圆通、隶书的方峻、草书的气势,疏朗中有严谨之态、婉约中寓金石之意,把颜书的端庄、王书的清丽、北碑的峻拔熔于一炉。

难得的就是在这样的博学约取中,悟性过人,有着自己艺术思想与艺术主张的宣家鑫十分敏锐地认识到中国的书法离不开内涵,书法家的笔下要做到有所为而发,有所感而作,才能让写出的字气韵生动、气场博大,表现出浓浓的中国味道。纵贯他的笔下,一直注重的是内涵,这个内涵来自书家的自身修养。他曾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自古以来,历代的大书法家无不是大学问家,书家自己肚皮里没有学问,笔下自然是徒有其表,言之无物了。在书法界,像宣家鑫这样的一生钻研学问的书家不多。

众多耕耘终于换来了众多的收获,几十年来宣家鑫的作品曾在全国书画“峨嵋杯”、“青泉杯”、“三峡杯”、“双羽杯”、全国第二届“神龙”书画篆刻、上海首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等大奖赛中荣获金奖,在加拿大国际书画大赛中获最高奖“枫叶奖”,并被神墨、黄河、翰园、常德、万竹园等碑林勒石刻碑,入选日本第52、53届国际文化交流展,美国、法国、加拿大、澳门、台湾当代著名中国书画家作品展,全国第三、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中日、中韩、中新书法艺术联展,上海市第六届书法篆刻大展,“庆世博”上海书法篆刻作品展,2010年上海市文联60周年美术书法精品展。论文入选全国第三届书学研讨会,书法篆刻与上海首次学术报告会,上海海派国际书法理论研讨会,上海2010世界收藏家大会论文集。

累计在海内外获奖达100余次,早在1990年,他的作品“镂金长寿字,刊石通德辞”被邓小平以国礼赠李政道博士60寿辰。1991年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2000年作为上海书法家协会代表团成员访问新加坡、 2001年出版《宣家鑫作品集》、2008年出版《宣家鑫书法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同年人民画报社出版《人民艺术家──宣家鑫书法集》、2008年举办“墨的呼唤——宣家鑫书法展”(上海图书馆)。全国“许慎杯”篆书大赛评委,2009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民间十大藏品评选”大型鉴定会评委、“上海书画收藏精品展”评委会主任、2010年上海青少年艺术奖评委。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光环也罩在了他的身上。

读宣家鑫的书法,觉得他的书法更是他坚毅品格的体现,更显示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

书法是最好的名片,所谓“字如其人”,可以从书法中体会书家对时代的感应,可以看出书家体悟社会人生的状态。书法是注重“本心”的,不仅是一种形象的感觉、一种风格独特的形式,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志、一种情操的精神作品。1999年至今,宣家鑫一直担任着上海静安书画院院长一职,已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书法大家启功等都为这家书画院题写了院名。在画院经营方面,他本着为社会服务、为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决心,画院办得红红火火,饮誉沪上。2002年,他又担任中天拍卖行董事长,在文物界有着很高的声誉。他与别人不同,不是单纯地追求收藏的保值、增值,而是从前人与名人的字画中观摩、领略艺术的真谛。他又是我国书画典当业的开拓者,他兴办的上海家鑫典当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经营书画典当的企业。所以,我认为能事业与艺术两相兼顾的是复合型人才,必定是强者。从目前书画界看,一些书画家一旦成为“大腕”或成为事业上的强人之后,往往疏淡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或是无时间再去钻研艺术。而宣家鑫在干事业的同时,从未放松对书法艺术的探求,一直保持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对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来说,愈是被事业吸引,愈会有灵感,就愈能从思想、生活、自然营养的源泉里汲取养分,不论是哪一种养分,都会变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动力。孔子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游”贯串于艺,是一种怡悦的内心体验。正因为如此,宣家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在灯火阑珊处默默耕耘,从古代的优秀作品中得到高雅、斯文、超然、安宁的文人气,他把经商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不仅是金钱的积累。“据于德,依于仁”,他在2003年即捐赠30万元,助于战胜当时的“非典”。他曾多次举行慈善义拍,为社区孤寡老人、希望工程捐款,他曾向安徽省肥东县出资30万元捐款一所希望小学,“汶川大地震”他又捐款25万元,向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捐赠75万元建立希望艺术学校。为善为乐,这样的人生境界,无疑提高了他的书法品位。他又在“游于艺”的书法创作中得到闲适感、愉悦感,充分享受书法对于人生的陶冶、抚慰,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力量,将传统文化积淀和个人的学养、气度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因此,他的书法是他心境胸怀的写照,更是他对艺术执著探求的硕果。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经营的灵魂。”在宣家鑫看来,诚信,一定要自始至终、毫无保留地贯彻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典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而作为业内专家,宣家鑫对诚信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对典当行业而言,‘诚信’更是树立兴业形象的首要原则。作为典当行,面对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业内实力及技术水平差距普遍较小的现实。想要树立公司形象,扩大业务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诚信’就显得至关重要。”

几十年的书法底蕴,丰富的鉴定经验。宣家鑫有着成功企业家的身份,同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鉴定家。对于这些名和利,他却并不在意。

“平时最大的爱好还是书法和艺术品收藏,每当自己出了一幅好的作品或者淘到一件喜欢的珍藏,那种成就感,是一种极大满足。”

提及平时的收藏,宣家鑫总是相信自己的眼光,有很多真迹都是当时力排众议买回来的,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一次拍卖预展,全场有四五百件艺术品,但其中绝大部分都被认为是“赝品”。宣家鑫在浏览时瞥见了一幅落款为“文嘉”的作品,凭借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他立刻看出了这幅字画清晰、装裱完好的作品绝对不是赝品,而是不折不扣的文嘉真迹!

第二天的拍卖会上,这幅以100元起拍的作品最终以46万元的高价被宣家鑫收入囊中。半年后举行的另一场拍卖会上,这幅《松溪祝寿图》受到来自多方买家的追捧,并最终以220万元的高价成交,足足翻了4倍。

华新罗的《花鸟》、谢稚柳的《青绿山水》等等著名的实例,都显示出了宣家鑫深厚的字画鉴定功力。而这鉴定上的功夫,也为他的典当行取得了事业上的先机。

关于宣家鑫力排众议、慧眼识宝的传说故事,夹杂着巨款的数额,被人们传得活灵活现,甚而神乎其神。有一次,一位收藏书画的客户急需筹款80万元,带了数幅字画找到宣家鑫。 宣家鑫在鉴定他带来的所有作品后道,只要他的一幅张大千《峨眉山居图》,就可满足他的要求。客户大为惊讶,张大千的这幅作品,是他在2003年花25万元购得的。宣家鑫则如实相告,近几年书画市场行情看涨,目前,这幅画的市场价值要高于80万元,故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另一则故事也和张大千画作有关,这回的作品系张大千中年时代的《嘉陵江图》。2004年,好友是听了宣家鑫的话,花56万元购下的。隔开一年,中央电视台组织赛宝会上,上海的一位权威鉴定家却语出惊人,以五点质疑,认定《嘉陵江图》为赝品,没有资格参赛。两个月以后,上海中天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秋拍活动中,宣家鑫推荐的《嘉陵江图》受到与会专家、收藏家的称道和追捧,以187万元的高价成交。

那一年,日本政府外事局邀请宣家鑫和另二位同事前去鉴定书画,其鉴定的主要作品为唐朝大诗人王维的《江山雪霁图》。抵达日本以后,三个人受到日方的盛情款待,参观美术馆,欣赏富士山的雪景,去旅游胜地箱根池泡温泉,游迪士尼。直到第二天,才前往北海道鉴定王维的作品。在他们之前,已有日本著名鉴定权威山中兰圣,鉴定家宫原柳仙认定此幅清新幽远、古韵幽深、笔法老到的画作为真品。可宣家鑫给出的却是否定意见。他从此画题签的墨色、印鉴印泥、绢的年代和王维画作一贯的风格诸方面,雄辩地指出这幅仿作的弱点,从而否定了王维画作惊现日本之说。

“常回家看看,这五年来,合肥变化很大”,2015年12月18日,宣家鑫在上海,接待了合肥市政协主席董昭礼,商讨筹备“合肥之友”上海书画院工作。

在博采百家之长中锤炼书艺,在领略古往今来的大师气韵中练就一双慧眼。时值盛世,宣家鑫又正当盛年,既是创作的黄金时代,又是施展鉴赏才华的美好时节。作为一个朋友,我愿宣家鑫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来年,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举办巡回书法展,为实现“中国梦”早日实现而奋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