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读书 | 近现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原标题:读书 | 近现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沈 弘 编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这套书堪称近现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是被忽视的中国百年的风俗画卷。尽管写作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已经有很多教科书或名著经典,但本书的作用不可替代,它“填补了历史观察视角上的一个空白,甚至是中国史观察视角中的一个盲点,即在宏大历史背景之下的微观叙事”。而《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成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不负众望的第一辑。

我们都知道,晚清中国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当时中国社会落后、愚昧、挨打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历史人物模糊、抽象、脸谱化等等,成为几代中国人的认知。但我们很少捕获当时中国社会具体的状态,很少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这套书填补的就是这样的空白,既体现了普遍的人情人性,又有中国人自己的气象。尽管有在上者的愚蠢荒唐、在下者的艰难挣扎,有历史的风云变幻,但中国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仍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1842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告终。这一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50卷的撰写。可以说,《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伊始,就参与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历史。

中国开始看世界,世界也开始看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一二十年间,《伦敦新闻画报》关于中国的报道还是零星的,显然,这一阶段的报道多少透露出几分猎奇的色彩。英国人对遥远帝国的认知,是通过漂洋过海来展览的物品、远道而来的清朝人、停靠在英国港口的中国船只等等来认知的。从举止优雅的钦差大臣到裹着小脚行动不便的妇人,一切都令他们感到新奇。从1857年起,《伦敦新闻画报》至少向中国派遣了至少六位记者,他们既是画家,又是作家。他们走遍了中国大地,给《伦敦新闻画报》提供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这些现代驴友“描出了一幅19世纪中晚期的中国全景式纪实长卷”。

当然,更多的画面让我们似曾相识,似乎中国人千百年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一位中国苦力坐在树下理发;人们将小鱼干晾晒在斗笠上,边走边晒;采茶女站在茶株间,手捻细枝的神情;春节时人们送红包的样子……至今让我们看了都会心一笑。那些山野村夫、街头艺人、珠江上的疍家女人、市井中的脚夫苦力、采茶女、洗衣女、纺纱女……如同《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一样,他们才是千百年来的生活主角。他们不仅属于历史人物,在记者兼艺术家的笔下,他们穿越百年历史,已经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作者:余 玲

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