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故里访奇才陈义光

(来源:文明来宾)

广西东乡镇有一个红军故里,这是武宣县唯一的红军战士陈义光祖籍地,也是参加举世闻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志士的起源地之一。它孕育一方奇人,造就一段永载史册的辉煌。

陈义光烈士照片(陈联军提供)

其一:奇居怪人

陈义光烈士祖籍在背靠广西大瑶山南麓双髻山脚的禄良村,禄良村古称卖竹寮村。因清朝和民国时期是沟通柳州到梧州的重要商道,过客在搭有众多草棚买粥填肚歇脚而名。时光穿梭,人来人往中在这一带就形成以陈氏为主、兼以林、黄、江、邓、叶姓的自然村落。

陈义光故居为典型的岭南建筑,主厅坐东朝西,二横两纵,占地面积5.57亩(3721平方米)。整座建筑两横六纵,中间平列三个天井相隔。主房外围各为两排砖瓦厢房,每排10间,共40间。庭院呈四边正方型,四角分别建有两层高的炮楼,居高临下雄视方圆十多公里的山水岭沟。从构筑的防御功能来看,足见主人经历的深厚,也从中窥视到那个年代盗匪对民众的威胁程度。整座建筑后有中型山包倚靠,屋场掩映在绿意幽然的丛林中,与大瑶山南麓的双髻山遥相呼应。前有万顷良田和沟壑环绕,纵横交错一目了然。自然风景与家居胜地和谐相安,形成妙不可言语难尽述的风水宝地。

陈义光祖厅俯视(陈德仁摄)

祖厅(陈德仁摄)

祖厅侧门(陈德仁摄)

陈义光故居简朴而庄重,屋檐没有富丽堂皇的花雕,墙角仅以严丝合缝的青砖包边,既牢固又不奢华。平行的主房和棱角分明的厢房主客分明、四通八达、进退自如、防风遮雨、通风隔热。只有主厅外墙上方那一排排60多平方米美轮美奂的壁画,唯一能够证明房屋修建者的文化水平。其中一副诗作经过仔细辨认,还可大体认出相关内容:“门庭高耸尽轩昂,天象横来福异常;绿水湾环偏秀丽,定贻须几炽而昌。——积堂氏题”。这首诗形象地概括出陈氏故居山水一色的天作之合,折射出对枝繁叶茂的美好企盼。可惜的是,大部分精美绝伦的壁画已经被那个特定的年代狂热的人们用石灰浆泼盖,但还是掩饰不住龙飞凤舞的字迹和呼之欲出秀丽可人的梅花鹿等生灵。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华绘画艺术被锈泥黄垢粘的严严实实,斑驳不清,难以透现它那倾倒世人的娇好颜容了。

精美绝伦的壁画在文革时期被破坏(陈德仁摄)

屋檐壁画(陈德仁摄)

远远望去,故居平淡无奇。既没有使用高端精致的建材,整座建筑也没有雄傲于世可圈可点的艺术造型。只有平整而朴实的庭院草坪,托举着并不显眼的泥砖青瓦片石之躯。令人暖暖温馨的触摸到,那是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坚毅不屈的质朴风貌。

碉楼(陈德仁摄)

放着这样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不守,却毅然舍弃富裕生活,走上不惜浴血奋战的革命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环境造就的奇异钢铁男儿。

其二:军事奇才

陈义光18岁就读中央军校广西分校步科,成为风云武宣的李芳西(后任国民党军46军188师少将师长)、廖凤伸、刘月鉴(后任国民党军第七军172师少将师长)、张其烈、马拔翠(后任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军军长,兼任柳州警备司令中将)等俊才的领军人物。他21岁任营长,从河池出发,转战黔、桂、湘、粤、赣五省边境。经100多次大小战斗,虽然历尽风险,但却走完了长征路,于1931年7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在1935年的陕北长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多次身先士卒指挥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作战于前线。6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7岁。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假如不是英年早逝,肯定是当今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当之无愧的肩扛将星的一代军事奇才了。

1952年毛泽东给陈义光签发的光荣纪念证(陈联军提供)

2015年民政部给陈义光颁发的烈士证明书(陈联军提供)

烈士证附页(陈联军提供)

其三:文学天赋

1927年,东乡区卖粥寮村(后改称禄良村)陈义光考入中央军校广西分校步科后,4月1日,他和武宣进步学生潘新朝(后任国民党团级军官)、李芳西、刘月鉴、翁百金、刘业祥、梁延俊、梁延湘、廖凤伸等人创办武宣革命青年社,首创《武宣革命青年》月刊。他亲任主编,撰写“武宣县革命青年社发刊词”等文章。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引导民众走翻身求解放道路。他秉言直书“要解除农民痛苦,唯有组织农民协会,联合工、商、学、兵、妇,打倒军阀,打倒土劣绅”“革命青年,工农群众觉悟起来,为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土豪劣绅和一切反动派而斗争。”出版的刊物大部分发回武宣县各乡村,发动大字不识的“穷棒子”广读进步刊物,接受新思想起来闹革命,推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地向前发展。东乡区在成立桂中第一支部基础上,随即建立农民协会和农军,与“广西武(宣)平(南)桂(平)三县农民协会军事委员会”一起领导三县农军暴动。

陈义光(别名陈怪石,右四)与父母等家人合影(陈联军提供)

陈义光(右四)烈士与战友照片(陈联军提供)

陈义光1929年在武宣县东乡小学工作合影(陈联军提供)

其四:革命先烈

陈义光10多岁报考军校,成为武宣历史上最早报效国家的正式军人之一。他自立名号“怪石”,21岁与志同道合的挚友潘新潮你来我往,通过过招应联互考志向:“双髻山中出怪石,三江坝上涌新潮”。这句少儒皆知、广为流传的诗作既有武宣古八景双髻山,东乡三里分水岭的三江坝,又暗嵌各自的书名雅号,情景交融抒发出一代年轻有志青年的远大抱负,信心满满地预见中国工农革命曙光初照,定会出现伟大的开端——出怪石和涌新潮即燎原之火和高潮会在两个代表人身上发生。

笔者陈德仁与韦启龙等来宾市文史专家在东乡镇禄良村陈义光故居考察

笔者与文史爱好者在陈义光故居航拍(陈德仁摄)

历史证明这一先见之明:陈义光成为武宣历史上唯一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营长;潘新潮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广西以弱胜强典型战例红石滩之战的重要指挥员,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来源:武宣关注

编辑:黄丽科

二审:卢丽雯

终审:罗梅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