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浙江施岙遗址是良渚王国的“国营农场”?

原标题:浙江施岙遗址是良渚王国的“国营农场”?

浙江施岙遗址是良渚王国的“国营农场”?

施岙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稻田。受访者供图

从施岙遗址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受访者供图

扫码看考古中国专题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民以食为天。水稻是中国土生土长、历史最悠远的粮食作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稻米给华夏先民带来赖以生存的食物,为维系生命和文明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在众多考古项目中,史前时代的古稻田考古或许不会像古代帝王墓葬群或祭祀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国之重器”,一出土就震惊天下,但它在中华文明探源方面的意义之重大,为考古界所公认。

2020年1月,浙江省余姚市施岙遗址发现了良渚时期的水稻田。有人猜测,这里可能是良渚王国的“国营农场”。“目前为止,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规模古稻田,也是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专家普遍认为是世界级的发现。”日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施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永磊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考古中国”报道组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施岙古稻田与良渚文化同期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四大中心性遗址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入选理由是:它展示了一个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形态。这标志着2004年正式启动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以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认。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为中华文明可追溯五千多年的一个实证。

2020年1月,在离良渚古城遗址直线距离大约140公里的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一个名叫施岙的地方,继2009年杭州余杭茅山发现良渚时期水稻田之后,这里再次发现良渚时期的水稻田,并且大面积、自带道路设施和灌溉设施,呈“井”字形,展现出相当高的稻作水平。这里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距河姆渡遗址约7.5公里。有人猜测,这里可能是良渚王国的“国营农场”。

“打洛阳铲时,我们在距地表1-3米的深度发现了两层没有人工遗物但包含很多腐殖物的淤泥层,根据经验判断,这两层应该是稻田层。”2022年3月28日,王永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随后,王永磊请本单位做植物考古的郑云飞对挖出来的土壤进行大植物遗存和植硅体分析,确认这两层堆积是稻田层。

勘探发现,这块史前古稻田堆积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发掘区周围古稻田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左右。为探索长江下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和农耕方式的演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

专家认为是世界级发现

经考古分析确认,这是一块具有明确叠压关系的三期大规模稻田,清晰展现出河姆渡文化早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800-4500年)、河姆渡文化晚期(绝 对 年 代 为 公 元 前3700-3300年)和良渚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300-2600年)的田块形态和稻田结构。发掘区完整剖面显示,三期古稻田之间和上下普遍有泥炭层和海相淤积层间隔。

古稻田堆积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说明距今7000年以来,这里出现了多次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事件,其中包括类似沧海桑田的变迁。

时间来到2021年,先民在这块地执着耕作稻田的故事得以被讲述。

“以往考古很少发现古稻田,就算有,要么面积不大,要么证据不充分,施岙遗址古稻田是大面积规整块状的,最早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65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早期稻田的确定,是本次发掘的最大突破。”王永磊说,“到目前为止,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规模古稻田,也是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专家普遍认为是世界级的发现。”

2022年2月底,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20大),并被列为“考古中国”重要成果。

有“井”字形路网和灌溉系统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块古稻田的更多细节被发现,面貌更加清晰。

施岙遗址古稻田还发现了史前3个时期的田埂:第1期(河姆渡文化早期)稻田发现了1条田埂,第2期(河姆渡文化晚期)稻田发现了12条田埂,第3期(良渚文化)稻田则明确发现了22条田埂。纵横交错的凸起田埂组成了宽大的路网,田埂不能相连的部分区域组成了灌溉系统。

2020年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在余姚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证会。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林留根所长表示,施岙遗址古稻田发掘现场非常震撼,刷新了大家对史前稻作农业的认知,“没有想到崧泽时期乃至河姆渡时期就有大面积的古稻田。稻田系统由‘井’字形路网和灌溉系统组成,一方面体现的是技术管理,另一方面体现的是行政管理。”

先民使用什么工具耕作?

耕作这块史前稻田,先民使用了什么工具?可以想象到的是石器。据王永磊介绍,在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现场,在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稻田边缘发现少量夹炭黑陶片,可辨有陶釜的口沿。在河姆渡文化晚期稻田边缘和古河道堆积中出土了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釜、鼎、豆、澄滤器、罐等。在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田边缘和古河道堆积中发现较多陶片、石器等,陶器有鼎、罐、盆等,鱼鳍形鼎足、红陶罐数量较多;石器有石刀、斧、锛、砺石等。12号路东端出土一条用作田埂中垫木的残独木舟,船头、船尾均残缺,残长5.6米、最宽0.8米、厚3厘米左右。

谈起这块可追溯到距今6700年以前的古稻田发现的重大意义,王永磊说:“首先它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时期到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是养活众多人口的主要食物增长点,这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高度发达的湿地稻作农业经济和生产技术,催生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并对这一地区独特的观念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施岙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据王永磊透露,施岙古稻田遗址公园正在规划中。

对话

良渚能率先迈入国家文明水平 跟支持它的发达农业分不开

3月28日,浙江余姚施岙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磊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

记者:目前施岙遗址考古挖掘和研究有哪些进展和新发现?

王永磊:2021年,我们主要在施岙遗址古稻田西区进行了较大面积发掘,揭露出一片河姆渡文化早期稻田与河姆渡文化晚期稻田,确认1条良渚文化时期河道,清理一批河姆渡文化到明清时期灰坑。最重要的发现是,确定了河姆渡文化早期稻田,这个时期的稻田已经有人工铺设的田埂;揭露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稻田结构已比较清晰,由河道、灌排水口、田埂、田块组成稻田系统;另外,在良渚文化时期稻田西侧靠山区域,确认1条南北向古河道,河道边缘发现1处木构排水设施。

记者:你曾参加过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在你看来,施岙古稻田与良渚古城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王永磊:施岙虽然在良渚时期有发达的稻田,但它不是良渚文明的核心区。良渚古城在杭州,是当时良渚古国的首都,施岙在偏远的农村。之前我们在良渚古城遗址宫殿区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谷,推测它是良渚的一个粮仓,可能藏有20万公斤稻谷,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失火被烧掉了。当时良渚,粮仓储存的这么多粮食从何而来?良渚古城里没有稻田,并且附近稻田也不太多。当然再远一点会有稻田,像茅山到良渚古城大概直线距离十几公里。关于茅山遗址的稻田,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说茅山稻田是良渚的“国营农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施岙虽然远离良渚古城,但已发展出很高水平的稻田,说明良渚时期这一地区的高度发达。也就是说,之所以良渚能率先在中国大地上迈入国家文明的水平,跟支持它的发达农业分不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