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远播的徐水“袁氏三礼”

袁氏三礼祖籍直隶安肃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孤庄营村。安肃袁氏,始迁祖大公,原籍山东莱州。明初随成祖靖难,后屯于安肃北五里永清卫白塔屯孤庄营,遂世为安肃人。

清季,袁家祖上均曾出仕,后举家徙居北京。因此,袁氏三礼均生于北京祖宅,获得了自幼亲近城市文明的有利条件。

袁氏三礼以复礼最长,他与同礼为同胞兄弟,敦礼是二人的堂弟。

1“袁氏三礼”

袁氏三礼专指袁复礼、袁同礼和袁敦礼兄弟,这一说法较早见于1930 年代初。1933 年考入北京大学的郭文魁,入学后不久便对宋氏有三龄,袁氏有三礼说法有所耳闻。19652月,袁同礼去世后,台北举办的纪念活动也使用过类似袁氏三礼的说法。郭文魁初闻袁氏三礼大名时,正逢袁氏兄弟声名鹊起。

1933年,袁复礼已结束轰动学术界的西北科学考察之行返回北平,袁同礼则在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袁敦礼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

1930 年代声光初现的袁氏三兄弟,原是仕宦旧家子弟,后来分别在近代中国的地质学、图书馆和体育事业中成为先驱人物。从旧家子弟到近代新职业的先驱人物,不仅是袁氏兄弟的人生巨变,也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2袁复礼

袁复礼(1893—1987),字希渊,地质学家和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奠基人。1893 12 31 日生于北京南横街祖宅,在袁家排行第二。

袁复礼是袁家的第一个留学生, 19158月,成为清华学校第6批庚款留美学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地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

留美期间,因母亲病重,他于192111月提前回国,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师。翌年,与翁文灏等创立中国地质学会,任《中国地质学会志》编辑。1927—1932 年,参加中国和瑞典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任中方代理团长3年,在新疆发现恐龙化石,推翻天山东路无动物化石的假说,轰动学术界,获得瑞典颁发的北星勋章

袁复礼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担任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地质学院 (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前后从事地质教育60年,培养了几代优秀地质学家。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袁同礼

3袁同礼

袁同礼(1895—1965),字守和,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被学界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的祭酒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袁同礼在袁家排行第三, 1895 3 23 日生于北京南横街祖宅。

1904 年,与四弟敦礼就读于祖宅附近的畿辅小学。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 年入职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0 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士、阿尔班拿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New YorkState Library School in Albany)图书馆学士学位(B. L. S. degree)

1924 年秋回国,任教北京大学。1929—1948 年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推动了该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赴美定居后,撰有《西文汉学书目》(China in Western Literature)等目录学巨著。

袁同礼1949 年赴美定居后,长期成为内地学界的失踪者袁氏三礼说也变为讳莫如深的话题。

1993 年,郭文魁重提袁氏三礼,距他听闻此说的1933 年,已过去一个甲子。当时,适逢袁复礼百年诞辰,国内逐渐开放的袁同礼研究,也为袁氏三礼的重现提供了学术大环境。

4袁敦礼

袁敦礼(1895—1968),字志仁(子仁),我国体育教育的奠基人。

袁敦礼在袁家排行第四, 1895 10月生于北京南横街祖宅。敦礼与三哥同礼年龄相仿,幼时共读于祖宅附近的畿辅小学堂。

1913 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17 年,留校任体育科秘书兼翻译。同年,在高师率先创办体育专修科,体育与文化科并重,培养了王耀东等优秀体育人才。1921 年,当选为全国业余运动会(后改名全国体育协进会)会计,并长期担任该会理事。

1923 年,当选全国体育研究会会长。同年,赴美留学,先后获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理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硕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硕士等学位,被聘为美国体育学会特别通讯员,有中国未来体育史的创造者之誉。

1927年回国后,参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创建,并长期在该校任教,先后任系主任,校教务长,使该系声闻鹊起,享誉国内外。抗战内迁时,任西北联合大学体育系主任。复员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1948年,与董守义首次提出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设想。

新中国成立后, 袁敦礼筹建兰州体育学院,任副院长,该院撤销后,任甘肃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体育系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常委。

1965 年应邀到中南海,获周总理单独接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