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石嘴山系列小故事(九)—— 宁马兵败如山倒 雄鸡一鸣始见天

(来源:石嘴山档案)

1949 9 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 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率部从兰州出发,挥师宁夏。按照“一是充分准备以军事力量消灭一切敢于顽抗之敌;二是在军事压力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宁夏”的方针,人民解放军通过多种途径,对国民党马鸿逵、马鸿宾部做工作,劝其认清形势,接受中共《国内和平协定》,和平解决宁夏问题,走上光明之路。经过多方努力,马鸿宾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张,率部起义;马鸿逵及其次子马敦静,关闭和谈之门,令其主力第一二八军顽抗到底。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 兵大部,迫使国民党宁夏兵团派出代表与人民解放军签订了《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是年9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 兵团前锋部队进驻宁夏省会银川市,标志银川和平解放。

1949 9 月,彭德怀指挥第一野战军各兵团向宁夏、青海、新疆进军

银川和平解放的消息,迅速传遍宁北大地,石嘴山各族人民奔走相告,期盼解放军乘胜进军,早日解放石嘴山。平罗县民主人士冒良辰受本县进步人士之托,前往银川,向解放军报告平罗县城情况,迎接解放军进城;一些群众为欢迎解放军的到来,自发组织成立了和平委员会,张贴安民告示,公告“共产党救穷人”,“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队伍”,要求大家维持秩序,保持安定,迎接解放军到来。这一切,为顺利解放石嘴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1949 9 28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 兵团分别接管国民党宁夏惠农、平罗、陶乐县党部和县政府等机构以及地方武装,今石嘴山地区宣告解放。

解放军农建一师支援石嘴山地方建设

石嘴山解放后,在中共宁夏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的支持下,市境各地按照《共同纲领》规定,分别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积极进行建设工作,仅用1 个多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对国民党旧政权的接管工作,并于当年10 月底前成立中共平罗、惠农、陶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各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紧紧围绕恢复经济、生产自救,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搞好接管、建立各级人民政权三大中心工作,迅速开展工作。

解放石嘴山

当时的石嘴山地区由惠农、平罗、陶乐3 县构成。惠农县是宁夏的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国民党政府对惠农县十分重视,在这个不足4 万人口的小县,设有平、惠、陶军统站(站长橄忠建),黄渠桥绥宁师范设中统站(站长系该校校长王志毅),原拉萨庙小学派有中统特务薛功武担任该校校长(宁夏解放时潜逃青海省西宁市)。中统特务杨天伟在黄渠桥第一完全小学任教。这4 个特务站、组均直属中央特务杨天伟特务机关领导。

昔日的商品票证

马鸿逵部外围特务组织在这一地区更是星罗棋布。在石嘴山镇(今惠农区)设有稽查处(处长牟坤同)和特务便衣马队(队长杨生荣)。黄渠桥驻国民兵总队(1 个团的建制),总队长左明道,人称左团长,总队内设以王健为组长的12 人组成的谍报组。通常以小商小贩的身份作掩护,活动于河东和内蒙古一带。此外,还驻有以郭拴子(郭永胜)为司令的贺兰山保安队,县城设有警察局,黄渠桥设分局,内有情报组织。县除行政机构外,设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总部(内设干事会),各中、小学还设有三青团区队部和分队部。县党部还设有防奸小组,各乡和中学设区党部,内亦设防奸小组。防奸小组的中心工作是防止异党混入,专门调查共产党的活动。各小学和各保都设有以国民党区分部成员为骨干的联保组织,一人出事株连全保。在这样一个多层特务密布的惠农县,中共地下活动很难展开。中共派到黄渠桥第一小学和石嘴山回民小学的杨一木、李振声等同志,均先后被迫离开县境。

1949 9 25 7 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 兵团65 194 师以581 团主力为快速支队,在团长杨万华、政委孙筱川、参谋长张振川率领下,率部北上,向惠农县重镇石嘴山(今惠农区)进军。当时的石嘴山是惠农县的一个乡镇。部队出动50 辆汽车为先锋,骡马行李组成后梯队随军跟进,浩浩荡荡向石嘴山进发,当日进占石嘴山。

面对人民解放军大兵压境的强大攻势,石嘴山地区的国民党马鸿逵部队闻风丧胆,一部分投诚,大部分溃散回乡。唯独驻扎在黄渠桥的保安大队在郭拴子的控制下尚未溃散。郭拴子本名郭永胜,原为土匪,后被马鸿逵部队收编,并被委任为国民党平罗、贺兰、惠农3 县保安司令。解放军进驻石嘴山后,立即向郭拴子发出通牒,劝其弃暗投明,缴械投降。9 27 ,郭拴子慑于解放军的政治攻势,加之石嘴山进步人士叶松龄、李冲和、刘堂琛等人的劝降工作,遂带领随从百余人在平罗东校场向解放军投诚(郭永胜投诚后暗中仍与国民党联系,后叛乱上山为匪),被改编为贺兰山保安大队,驻黄渠桥,郭任大队长。保安大队向解放军报告了石嘴山镇国民党军散兵、枪支、军粮、汽车、马匹、子弹、汽油等情况,并协助解放军清缴国民党残敌长短枪300 余支,迫击炮2 门,弹药200 多吨,汽车380 桶,保全仓库米麦4000 多石。

农民耕种土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19 兵团65 194 师抽调48 人,其中排以上干部38 人,组成接管工作队,负责接收民国惠农县政权,为了明确接管思想与接管政策,194 师副政委国林之在召开的接管会议上作了具体指示,顺利接管了县级旧政权。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马赞洪交出了旧政权人员名册档案。文教、企业、机关、团体基本上原封未动,旧职人员照常供职。接管工作队对国民党各类地方团队人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共登记1219 名,遣散869 人;收缴长枪40 余支,短枪15 支,冲锋枪2 支,子弹2000 余发。

在人民解放军进驻惠农县的同时,第19 兵团64 569 团团长罗保顺派刘文带领12 名战士,由贺兰县立岗堡过黄河,经流动洲头(今溜山子),进驻民国陶乐县政府所在地高仁镇。人民解放军进驻陶乐县之前,民国陶乐县政府大部分官员和办事人员主动向人民解放军报到投诚,县长徐梦麟与少数官员回家隐匿。陶乐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白凤隆向人民解放军投降后,组织地方自卫队协助解放军维持地方社会治安。马鸿逵部一二八军256 师、骑兵十一师二十团部分散兵溃逃陶乐县境后,也慑于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纷纷向解放军报到投诚。在接管陶乐县旧政权过程中,宁夏省委派张文厚、阎广仁一行20 人组成工作队到陶乐,宣布了《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第二号布告》,布告命令原国民党陶乐县党、政、军人员向人民政府报到,听候人民政府接管。接管工作队收缴小炮2 门、机枪32 挺、冲锋枪365 支、步枪39 支、79 步枪1 支、手枪6 支、65 步枪子弹630 发、79 步枪子弹753 发、电话机1 部、战马67 匹,以及粮食等大量物资等。民国陶乐县县长徐梦麟、县党部代理书记长马风岐、司法处主任审判官阮绪华,分别将物资、房屋、武器、文件、档案造具清册,提交给接管工作队。共移交国民党陶乐县党部民国三十年至三十八年(1941 1949 年)案卷41 卷,县政府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38 1949 年)案卷344 卷,交回公用房66 间。据《1950 年县委组织部向宁夏省委上报干部情况》载,民国陶乐县政府机构被接管人员共46 名,有23 人被新生的人民政府留用,另外23 名征得本人同意后返回原籍。

加固河堤 (未完待续)

审核:李群

责编:张艳

编辑:马丽红

来源:石嘴山市档案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