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办法‘疏导"如何实施
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大禹治水须要将河之上游、下游统统考察一遍,这是必然的道理。这种“疏导”的办法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呢?
《国语·周语》有如下一段记载:
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澳,合通四海。
释义
所谓“高高下下”,是指顺着地势之自然,高的地方培修使其更高,低的地方疏浚使其更低。“疏川导滞”是将河道加深加宽,将河中障碍物排除,使水流更畅。
“钟水丰物”,“钟”有聚的意思,将水聚蓄起来,进行养殖,为民利用,因而“丰物”。“封崇九山”,韦昭注:“封,大;崇,高也。除其壅塞之害,通其水泉,使不堕坏,是谓封崇。”
此处解释得十分正确。“决汩九川”,韦昭注:“汩,通也。”总之,大禹的办法就是疏导,使河水顺着自然地势,顺利地流向大海。《孟子·离娄下》也说:“禹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这是说,禹把河之主流加宽加深,使“水由地中行”,水有所归,自然不再为患。再就是将其他散漫微弱之流水决通,让其归入主流。这些地方的积水可渐干,久则可耕。这既根治了水患,也为部落居民生产、生活创造了条件。
本文节选自《大禹治水与禹城》。
作者曹定云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载中国先秦史学会、禹城市人民政府编:《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
编辑:杨淑涵
审核:李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