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沂源乡”成为沂源县的前身

原标题:“沂源乡”成为沂源县的前身

在明清时期,县以下的区划实行“乡社”制度,也就是说:县下设乡,乡下有社,以社领村。当时的县一般比较大,而乡的数量又比较少,因此,乡的面积要比现在的乡镇大很多,有些乡也就成为现在一些县的前身。以沂蒙地区的沂水县为例,在清代,老沂水县西北部有个乡,名字就叫做“沂源”。这个“沂源乡”,也就成为沂源县的前身。

根据沂水史志资料记载,1910年 ,全县设14个乡116个社。这个数据是清末的统计,而在清代中前期,乡的数量要更少一些。

(清代沂州府地图上并无沂源县,黑字是当时的县名)

在清康熙版《沂水县志》中,只记载了5个乡,分别是通顺乡(县城周边)、会川乡(正南方向)、沂源乡(西北方向)、乐城乡(西南方向)、遵化乡(正北方向)。

根据记载,当时的沂源乡共管辖28个社,分别是李家、北马、林前、佛良、常汪、佛安、马泉、西安、张良、石旧、儒林、沂河、毫山、偏良、南麻、长安、保安、暗罗、中庄、崇安、西里、青平、位家、韩汪、永安、清宁、新宁、泰宁。

因为古今地名的变化,大家对上面这些称呼不一定都熟悉,但南麻、儒林、西里、毫山这几个比较有名的地方都在其中,尤其是沂源建县之后,县城迁到南麻。而上面的韩汪,就是现在的韩旺。

(沂源县位置示意)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战时的背景下设立的沂源县,虽然还管辖一部分原来属于临朐县和蒙阴县的区划,但主体还是老沂水县的沂源乡。对此,《沂源县志》也记载说:“元朝,沂源大部地域属莒州沂水县,北部属青州临朐县,西南部初属新泰县, 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改属蒙阴县。”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沂源县内部设立公社时,名字分别叫做卫星(鲁村) 、毫山(石桥)、红星(东里)、胜利(中庄)、跃进(悦庄)、鲁山(九会)、前进(埠村)、万祥(大泉)、五星(三岔)、黄庄(黄庄) 、红旗(南麻)、上游(徐家庄)、群星(张家坡)、超英(马庄)、唐山(西里)、和平(草埠) 、群英(燕崖)、红建(张庄)、金星(金星)公社。其中毫山、西里、南麻等,都是“沂源乡”时期就有的老社名。

与沂源县相同,老沂水县时期的“沂源乡”这个名字,也从地理特点而来,就是沂河源头、上游的意思。

(沂河上游水系示意)

确切来说,“沂源”作为一个区划名称,出现得比较晚,但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却在史料中很早就提及。《水经注疏》《齐乘》等典籍当中都有“沂源”这个概念,文中说:“按今蒙阴县东北,地名南河川,小阜之下,有曰狗泉,此沂源也。”

实际上,关于沂河的源头,历史上一直存在众多说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组织专业人士调查论证,得出结论:沂河有四源,主源是徐家庄河(流域面积和水量最大) 。四源是:1、发源于徐家庄乡龙子峪村西南小黑山北麓的徐家庄河。2、发源于大张庄乡老松山北麓的大张庄河。3、发源于大张庄乡张家旁峪南山的南岩河(又称仁里庄河)。4、发源于大张庄乡狼窝山北麓的高村河(又称田庄河)。四源相汇田庄水库(即《清史稿》 载"经龙洞山而合。"),水库以下称沂河。但不管是哪个源,都是在沂源县境内。因此,“沂源”作为当地的区划名称,名副其实。

章转载于:沂蒙人文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