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回顾盂县农业学大寨十六年始末

原标题:回顾盂县农业学大寨十六年始末

历时约十六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我国及各省、自治区农业战线,当然也是盂县开展的一场规模和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伟大运动。

学大寨运动最早应该追溯于1962年。盂县响应晋中地委号召,开始学大寨的生产经验,如果把它纳入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全过程的话,应该可以算作第一个阶段。

在这次学大寨开始的时候,农民群众普遍对大寨的情况不熟悉,对大寨经验肯定认识不足,就连不少农村干部都说:

“种地没甚,粪大就行”。

“大寨是大寨,盂县是盂县,根本不能比。”

等等。也有的人不主张学大寨,社员中有这样的人,大队干部中有,公社干部中,甚至县干部中也有。因此,在学大寨之初,大家只是肤浅地认为所谓大寨经验,无非就是如何治山治水的经验,学大寨,就是组织群众如何进行治山治水。

这个阶段,因为从上到下都是被动地、机械地生搬硬套学习大寨治山治水的具体经验,并没有深刻领会大寨经验的精神实质,学了一年工夫,结果进展不大。学大寨运动只是停留在几个点上,更没有形成什么群众性的运动。

二、

1963年开始到1965年,大体可以说是学大寨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学大寨攻坚克难的主要阶段,也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不断加深对学大寨根本经验的认识。

根据省委指示,县委作出了开展学大寨运动的决定。1963年5月,县委召开全县各公社和县科级以上干部会议,县委认为,要不要学大寨,实质是要不要发扬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问题;敢不敢学大寨,是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搞生产建设的问题;敢不敢破老框框,是敢不敢破故步自封思想,大踏步前进的问题。

经过反复、深入的学习和领会,加深了理解,开始认识到,要走大寨之路,必须先学大寨人的精神,而且县委一定要学在前,走在前,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彻底革命的大旗扛起来,站在学大寨的运动中领导学大寨。进一步明确了大寨经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藐视困难,改天换地。大寨也经历过曲折和失败,但是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迷失方向,而是不断从失败中找到教训,继续大踏步地前进。因为从总结两次治山治水历史经验教训入手,结合实际,强调了学大寨必须先学大寨精神,情况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11月,县委特意把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请来给全县的干部上课做报告,传大寨的革命精神,讲大寨的革命作风,大家听了陈永贵作的报告后,受到很大的启发、鼓舞和触动。

县委要求以大寨为榜样,启发大家摆思想、亮观点,队队找差距,人人照镜子,开展了比革命精神,比依靠贫下中农,比干部参加劳动,比自力更生,比对国家贡献的“五比”活动。

县长张国英说:“比起陈永贵来,他的觉悟比我高,革命干劲比我大。”上社公社白藏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海亮说:“这下子比得好,革了一场命(进行了一场思想革命),栽了一条根(依靠贫下中农),死了一条心(立了共同富裕之心),取了一本经(学到了大寨真经),戴了望远镜(有了国家观念,有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为了真正把大寨精神学到手,先后组织干部和群众8000多人分批到大寨参观学习,实地取经。亲眼所见,对干部和群众触动很大。

如店上大队经过统一思想,支部一班人带领社员马上投入“脱胎换骨改造王掌沟”的艰苦战斗。经过一冬一春大干,共改造了近20亩石头地,当年亩产平均达到450斤,比往年增产4倍多。这使群众看到了学大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希望。

学大寨干部必须实现两个革命化。

在各级干部学大寨的思想统一后,县委提出必须“干部彻底革命化”和“实现机关革命化”。 对干部彻底革命化作出具体要求: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倡学习毛泽东思想,反对违背党的方针政策。

树立明确的阶级观点,提倡用无产阶级方法对待和处理一切问题,反对敌我不分。

树立坚定的革命思想,提倡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精神,反对右倾保守。

树立积极参加劳动的观点,提倡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反对指手划脚。

树立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提倡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反对单纯依靠国家。

树立虚心学习先进经验的思想,提倡互相学习,共同前进,反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吃大苦耐大劳,反对华而不实。

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倡雷厉风行的作风,反对暮气沉沉的作风。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倡大公无私的风格,反对自私自利思想。

树立严格的组织观念,提倡严肃紧张的作风,反对自由散漫的坏习气。

那么怎样实现机关革命化呢?

就是要求县社领导走出办公室,带头下乡蹲点。县委领导敢说敢干,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勇于走在学大寨大军的最前面。

县长张国英到了熬子坡村,农民们正在大战黑龙沟。张国英不进村,一直去了工地。

县委代理书记梁和义到白藏村,正值冰封地冻的“三九”天,土方工程不能搞,有的生产队干部和村民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想上山了。梁和义说:

“天冷,上大山,咱们先上。”

第二天,他就拿了一把镰刀、一条绳子,领着干部们率先上了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见干部都上了山,还有什么畏难情绪?也都自觉拿了工具跟上来。这天,全村106个劳动力全出了工,没有落下一人!

三、

要学好大寨,必须结合实际采取具体办法。

学大寨不能光喊空口号,必须要来具体的。为把大寨的增产经验学好,县委决定采取以下四条具体的办法:

一是长计划短安排,段段抓关键。

二是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迎头赶上。

三是因地制宜学习推广大寨经验。

四是层层广树标兵。

同时,要求各村都要以大寨为榜样,照镜子,找差距,并且开展了五比( 即比革命精神、比依靠贫下中农、比干部参加劳动、比自力更生、比对国家贡献)活动。

这样,一场巨大的全民思想革命运动在全县展开了。

经过反复检查比较,有些基层干部说:

“这几年思想睡了觉,前进方向不明确了,农村要建成啥样子,眼里缺样板,心里没谱谱。有了大寨,心里有了灯,身上有了劲。”

这样,盂县学大寨运动出现了新高潮,而且一浪高过一浪,真正成了最广泛的群众性的行动。

由于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学大寨运动,学大寨很快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963年秋后统计,全县虽经过旱涝灾害的侵袭,但粮食产量竟达到5520万多公斤,创造了历史上粮食总产量的最高纪录。

对开展学大寨以来取得的好成绩,县委没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反而更感到肩上压力大,担子重,不断加深对照大寨找差距。县委书记、县长首先和大寨的干部比,比革命思想,比革命干劲,比领导作风,比工作方法,认识到,要走大寨之路,必须先学大寨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而且,县委一定要学在前头,走在前头,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彻底革命的大旗扛起来,站在学大寨的运动中领导学大寨。使全县的学大寨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全县通过各种形式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大寨革命精神的活动。在民校、在农村俱乐部、在大小群众会上,大家讲大寨的经验;演学大寨的戏,唱学大寨的歌,广播站一日三次向全县人民报告学大寨的消息;县剧团把学大寨样板队苌池公社熬子坡大队的事迹搬上了舞台,编演了晋剧《万紫千红》在全县上演。“做大寨人,立大寨志,走大寨路!”成为一时最响亮的口号,全县处处开展了学大寨的活动,学大寨运动形成相当壮观的场面。

四、

1964年初,层层制定了学赶大寨的长远规划,分别要在三到七年的时间内赶上大寨或者接近大寨的生产水平。对一年的农田基本建设任务,县、社有总的要求,各队有统一规划和分段安排。对当年受益的工程和增产措施,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近期内重点是抓农田基本建设和积肥工作。此外还抓了肥、种、管、水,以当年效益为主,抓住各段农事季节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从春节到5月底春耕大忙,全县共出动4万个劳动力,投工91万个。依靠人抬、人担、小车推,移动了3万立方米石头和30万方土。完成了总长1500多米的26条大坝,治理了总长60公里的101条山沟和122个小沟壑,把4200亩坡梁地变成了水平梯田,还整修了沟湾地和沟坝地7500多亩!

这一年冬天,全县有170多处坡梁的治理工程动了工,300多个沟壑的打坝垫土工程和成千上万亩造地、整地工程开始上马,几十条大坝也相继奠基。全面推广了大寨精耕细作的经验,普遍采用良种,14万亩玉米有10万亩进行了深刨,每亩粮田施肥量得到增加。

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全县加大力度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全县又修成了十万多亩大寨式农田,占两年来所修大寨式农田的一半以上。到1964年5月,全县完成26条大坝,治理101条山沟和122处小流域,把4200亩坡梁地改造成水平梯田,7500多亩河湾地进行了整修。全面推广了大寨精耕细作的经验,普遍采用良种,14万亩玉米有10万亩进行了深刨,增加了每亩粮田的施肥量。

1964年冬,全县投入闸沟、整修梯田、河滩垫地、打坝治河、建设旱平地、兴修水利等农田建设工程。当年直接投入劳动力5万个,高标准整修土地3.4万余亩,坡地改建梯田8105亩,整沟坝圪洞地13238亩,7975亩经深耕改壤加厚了耕作层,558亩旱地变成水浇地,总投工483万个,动石方90万立方米,动土方860万立方米,全县的学大寨运动收到了显著成效。

从1963年到1965年年底,在治山治水、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摸索、创造出不少新的经验,有些工程的质量和艰巨程度还超过了大寨。1964年全县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普遍获得丰产,比大丰收的1958年增长23.6%,全县粮食总产量6464万公斤,比大丰收的1958年净增1124万公斤,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棉花,油料都比上年增产,大牲畜,猪,羊等,也都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五、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创造出了好经验。

县委在领导开展学大寨运动中,用大寨精神武装各级干部,层层布点撒网,点面有机结合,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坚持自力更生方针,以当年效益为主,抓住各段农事季节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经过逐步摸索,总结出把开展学大寨运动和开展“‘一带二’比学赶帮超”运动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并从1963年开始,大规模开展了“学大寨,树标兵,一带二,一片红”的运动,并且步步深入,由“一点红”迅速发展成“一片红”以至“连片红”。

为了搞好这次运动,县委在全县采取了梅花式的撒网布点的办法,分批分期培养学大寨的标兵,叫做给后进队“搭梯子”,先后建立了149个“一带二”先进经验推广网,149个学大寨标兵大队。帮领了周围382个一般队和后进队,全县531个大队,全部卷入这个运动。县委在五类不同地区选择了12个生产大队,由县级领导干部亲自蹲点。

领导蹲点,取得经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学大寨运动能够在全县蓬勃开展的关键。县委搞的12个点都很成功,粮食增产都在30%以上,成为盂县自己的“大寨大队”。这些大队的特点鲜明,学大寨成绩很大,人变了、地变了,产量也变了。这些先进大队不是靠"吃偏饭"长起来的,而是诞生于群众之中,自力更生地成长起来的。它们的成长被群众看得一清二楚,人们信服这些先进大队的经验。

在学大寨运动中,他们成了学大寨、赶大寨的活样板。在县委的引领下,各公社党委也搞了自己的点,全县共搞了77个点。这些点大多数也是成功的,从而使县、社领导干部取得了学大寨的第一手经验。第二年,作为标兵的生产大队就扩大到了109个,第三年又扩大到149个。每个标兵一般带动周围的三至五个生产队,形成了一个先进经验推广网,把全县的531个大队都纳入了“网络”。县、社派出200多名干部,经常分头到所有的先进经验推广网,采取既蹲点又跑面的方法,具体组织“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

同时,县委还专门抽调了一批干部,组成流动检查组,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传播好的经验。从实际效果看,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二年时间,全县2/5的耕地建成了“大寨式”农田,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9.5%,1964年又比1963年增长29.5%, 超过大丰收的1958年23%。1963年、1964年两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了45%。白藏、店上、梁家寨、熬子坡、张家垴、小岩沟、西梁、南头、薛狸沟、小独头、郑沟和北关等生产大队在学大寨运动中尤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县委培养的12个先进典型,被树为盂县农业学大寨红旗。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介绍大寨事迹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并配发了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了大寨的经验,肯定大寨“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进行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还把大寨的经验概括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年底,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4月5日,中共盂县县委下发了《关于学习大寨的专题报告》,对一年多来的学大寨运动作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学大寨运动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开始了冲刺。

同年冬到1965年春,盂县在继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学习大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验,大搞了整修“大寨式”的农田,狠抓了种子革命,增施肥料,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种满种足,精耕细作,深耕普耕等增产措施,特别是坚持了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被省委称为“大范围学大寨的样板”。

六、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唱响抗天歌。

从5月初到8月底,学大寨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是盂县学大寨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期间,全县遭受了连续4个月的无雨大旱。全县受旱面积达45万亩秋田,除去17000亩水浇地和下湿地,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的秋田受到严重威胁。境内21条活水河就有15条干涸断流。有260多个村庄连吃的水都没有了。

由农业专家和教授组成的中央旱情考察团,专程来盂县经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旱,确实旱,旱的确实重!7月16日,县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号召全县人民群众立即行动起来,投入抗旱斗争,确保今年农业好收成。电话会议一结束,继第一批县级机关干部组成的145名抗旱工作队到村不久,县委又派出第二批166名抗旱工作队奔赴抗旱第一线。全县开始了统一行动进行的三次全民总动员、五个回合大搏战。

第一次全民总动员抗旱保秋,打了五个回合的大搏战。

第一个回合,组织全县4万多劳力,把45万亩秋田普锄3次,普追肥至少一次。

第二个回合,组织7万多人,用人粪尿兑水,浇玉米10几万亩。

第三个回合,组织7万多人,浇玉米55000亩。

第四个回合,组织4万多人,担水浇苗43000亩。

第五个回合,组织3万多人,喷浇谷子2万亩。

这五大回合的搏战,从7月初一直进行到8月底。这是一场人民与旱魔的大教量,大比拼,这是一场学大寨成果的保卫战。

县委认识到,这场搏战的关键是水,有了水,就能赢得一切,就能消灭旱魔。于是,一方面,挑选有经验的老农开始到处找水。公社干部韩承宪爬遍50多条山沟,终于找到130处水源。中社村老党员刘兆成找到7处水源,修建了“葡萄闸”,使4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上文村打了50多口沙井,保浇了120亩玉米。大湾村老农周先锁把家里水窖里存储的100多担吃水都交给集体,浇了3亩地……经过短短几十天时间,全县就找到水源2300多处。于是,人们开始担水浇庄稼。面对天旱无雨,全县人民以大寨为榜样,掀起多锄、多浇、多追肥为主的抗旱热潮。全县共担水1480多万担。加上引水灌溉的面积总共在1.3万亩,分别浇了2至5次,全县45万亩秋田,除了特别严重的5万亩庄稼全部旱死、10万亩严重减产外,其余30万亩都保产保收,10万亩还超过了1964年的产量。

另一方面,在全年的抗旱斗争中,新增高灌站13处,扩修新修大小水渠454条,建小水闸1162处,修筑人工提水高灌工程332处,挖泉眼165处,扩大水浇地1万亩。经过全民总动员后与旱魔的大搏战,全县不少渴水村,变成了有水村,几十万亩亡命田,变成了胜天田。

7月,抗旱种麦的第二次全民总动员后,全县小麦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同历史上产量最高、种麦最多的1960年相比,面积减少三分之一,总产超过15.9%,亩产超过82%,社社队队普遍增产丰收。主要经验是学习大寨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农业“8字”宪法,大搞技术革命,狠抓了伏耕、深耕、多耕、麦田整修、调换优种、增施肥料和播种质量等环节。特别是全县普遍推广了犁开沟、手溜籽的播种法,大大加宽了播幅,缩小了行距,保证了适当密植,并彻底改变小麦不锄不追肥的守旧习惯,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群众在与旱魔进行搏斗的这4个月120多天里,县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激发大家抗旱到底的强大的动力,唱响这支气势磅礴的抗天歌,终于战胜了旱魔。

9月5日,山西作家樊宝珠和李海燕来盂县体验生活,进行采访,耳闻目睹,受到很大震动,深深地被盂县18万人民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的学大寨运动中,同百年大旱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振奋和鼓舞,很快创作并出版了著名的报告文学佳作《抗天歌》和《胜天田里笑颜开》,作品问世后,立刻在全省文学界和广大农村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用感情真挚、朴实无华的语言,歌颂了盂县人民在开展学大寨中战胜自然灾害的英雄事迹,字里行间充满惊叹、赞佩和颂扬的情感。

9月,县委书记梁和义参加了全国农村政治工作会议,在会上总结了在学大寨经验方面重点抓的三条:一、学土地基本建设的经验,大搞整修大寨式农田;二、学农业技术改革的经验,狠抓了种子革命,增施肥料,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种满种足,精耕细作,深耕普耕七个关键;三、学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受到会议的好评和赞扬。

七、

《大寨之花》:盂县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先进典型。

在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进程中,涌现出不少学大寨先进大队,他们独特的经验成为全县学大寨运动的组成部分。比较突出的如熬子坡大队坚持学大寨人,走大寨路,建大寨田,粮食产量获得飞跃发展。水岭底大队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战百亩滩,河滩变良田。白藏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九学愚公,粮、棉成倍增长。店上大队四访陈永贵,出现了六个大变样。小岩沟大队突出政治工作,促进生产高潮。段家山大队治河造田,艰苦创业,用革命精神大战龙华河。南头大队发扬大寨精神,大搞科学实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粮食连年增产。南村第二生产队硬闯六道关,谷子夺高产。梁家寨大队开展多种经营,巧计划,解决粮、椒矛盾,粮椒双丰收。等等。

1965年2月,晋中地委、行署在盂县召开了农业学大寨现场会,全区各县的三级干部参加,省委主要领导陶鲁笳、王大任等出席了会议,肯定了盂县人民学大寨的决心大,气魄大,干劲大,成效大。《山西日报》先后发表了《大学盂县学大寨的经验,把春耕生产推向高潮》和《学大寨赶盂县的风雷响彻晋中地区》的报道。同年8月20日,农林部在盂县召开太行山区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会议号召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各县学盂县、赶盂县,加快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步伐。

同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盂县—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典型》为题发了述评,又在2版以《大寨之花》为题作了详尽的长篇报道,并加了“编者按”:“大寨精神、大寨经验,在盂县遍地开花、结果,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盂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两年,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全县学习大寨的好榜样。”随后又连续发表了《盂县创造全县学大寨的好经验》、《利用大寨精神学大寨》等报道和评论。

10月1日,“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共展出了 52个大寨式先进典型,其中展出了盂县学大寨的经验和成就。同月,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盂县—大寨之花》一书。在京参加国庆观礼的48个少数民族代表观光团一行411人,于10月下旬也来参观学习7天,访问了9个生产大队。

11月,盂县县委在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开展学大寨的运动中,创造出全县学大寨的好经验,成为闻名全国的学大寨先进典型,学大寨的经验和成就在《人民日报》专题发表和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中展出后,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声誉。中共中央华北局、农业部、共青团中央、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委等领导及河北、陕西、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和本省各市县82个单位10411人先后来盂县参观指导。

此后,许多新闻媒体、刊物杂志如《中国水利》《电影艺术》《山西日报》和电影制片厂等摄制、刊登和编辑出版了《盂县——大寨之花》《大寨之花》《学大寨人,走大寨路,建大寨田》《盂县是学大寨的好榜样》《敢想敢做的盂县人》等专题纪录片和书籍,宣传介绍和总结了盂县学大寨的经验,盂县成为闻名全国学习大寨的好榜样。著名电影演员孙道林,著名作家赵树理、希扬来盂县参观访问,感受体验生活,深入采集素材。作家樊宝珠、李海燕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抗天歌》《胜天田里笑颜开》,歌颂了盂县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开展学大寨的英雄事迹。

八、

到1965年底,盂县作为全国学习大寨的好榜样,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一共建成大寨式农田19.7万亩,占集体总耕地面积的38.3%,全县平均每人达到1亩。其中建成水平梯田40357亩,沟坎地39450亩,沙湾地14930亩,高标准的旱平地76726亩,水浇地25531亩。梯田基本达到了地面平整,外高里低,埂堾坚固,能蓄水保土;沟坎地基本达到了块块有坎,坎坎结实,地面平整,排涝有渠;河湾地基本达到了地平土厚、并有坚固的顶水护地石坝;旱平地基本达到了地面平整,块块有埂,肥土层在20厘米以上;水浇地基本达到了地平渠通,随时用水随时能浇的标准。全县在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和统筹规划相结合,当年受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自成体系,各有重点和互相协作、联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辉煌成果。

九、

在实施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狠抓农业科学技术革命,实施农业生产10项技术,即适时早种,特别是谷子的早种;小麦楼种改犁种;玉米浅锄改深刨,玉米种植的宽行近株;双苗种植和刨窝打垵下种,进行3株密植;谷子实行间作套种三层楼;玉米与高梁间作,高产套高产;大搞芽苗移栽;大用红矾防治28星瓢虫;谷子犁播;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山地犁、三齿耘锄、追氨器等。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与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大寨精神分不开的,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摆脱贫困的强力愿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力量,对促进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

农业学大寨向新的目标继续迈进。

1966年开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为学大寨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阶段时间不长,但却是一个注入新内容的阶段,开始注重了在革命种田的同时,加强了科学种田。开始向科学种田的新目标冲刺。这一阶段从时间来看,是极短暂的。

2月3日,本着以粮为纲,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方针,县委决定建立大面积的综合性样板田,积极开展以样板田为中心的革命种田和科学种田活动,进一步推动学大寨运动和农业生产高潮。

全县分城关、西烟、上社三大片进行规划,共搞大面积的综合样板田20万亩。表明盂县学大寨在注重质量效益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会议,副县长曹子凝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主要详细汇报了盂县1963年以来在学大寨运动中,学大寨人,立大寨志,走大寨路,建大寨田,劈山治河,大造农田,发展农业的经验。总体经验就是,一个灵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引导全体干部和全县人民进行思想革命),一个关键(扎扎实实地抓农田基本建设,改变自然面貌),一个桥梁(抓住选点树标兵,抓典型,抓先进,一层一层抓,一层一层树,为全县全面学大寨“搭了梯子,架了桥梁),一个核心(盂县县委至始至终把培养大寨式的党支部、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作为开展学大寨运动的核心)。盂县学大寨运动,可以概括为是一个用大寨革命精神改造人的运动,是一个用革命手段重新安排山河的运动,是一个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运动。

明显可以看出,这几条学大寨的经验总结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或多或少注入了极“左”的理念。

5月以后,内乱风潮骤起,一切工作都让位于开始席卷全国的来势凶猛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暂时处于停滞状态。虽然这个阶段时间较短,但盂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则比较理智地注重了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十一、

进入文革后,农业学大寨运动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学先进经验被付于“左”的色彩,不只在农业方面,几乎在各行各业都开展了学大寨运动。

但是,在盂县农村,即使是文革时期,由于在学大寨中狠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崭新的成果。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除抓好日常的工作外,农村的水利建设工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比较典型的如1969年冬,在全县再次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后,清城公社决定在庙梁山上修建1座大型的蓄水池,将温池河河水分级提升到水库内,以解决四周村庄的人畜吃水和土地灌溉问题。按照公社的统一安排,清城大队组织了一支由150余名青壮年组成的突击队,直接参与了这项工程建设,主要任务是开山取石,构筑水池;另外还组织了一支由80余名辅助劳力组成的农建队,主要任务是对本村位于庙梁山下的坡梁地进行平整改造,安装配套设施,为水池建成后灌溉田地做准备。

当时的施工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加之山高坡陡,条件困难,采用铁锤、钢钎打炮眼,然后装填炸药,开山取石;运输主要是靠人用铁索、杆子搬运。

经过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庙梁山顶建造起1座直径44米,深度5米,容水量为1.2万吨的大型蓄水池,名为“庙梁水库”,又因山上松树林立,故亦称“劲松水库”。这一工程竣工后,不仅缓解了周边清城、付家垴、张家垴、南沟、贾家沟等近10个村庄的人畜用水困难,还可直接灌溉田地上千亩。泥河村在西梁元珠垴新建一座蓄水池,主要用于解决部分土地的灌溉问题。大队组织了一支由青壮年劳力组成的队伍,直接负责这项工程建设。所用石料多是青石,工匠全部是本村人,民兵连组织广大民兵多次参加义务劳动,投工2000个左右,做出了贡献。经过2年时间奋战,大型蓄水池“八一”水库终于在西梁顶胜利建成。水库为圆形,直径约50米,深8米左右,容积为1.8万吨,水源来自大河树林内大口井,上下水管道为8寸铸铁管,并安装喷灌浇灌土地。

十二、

在“文革“后期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盂县的农业学大寨却实实在在做了不少工作。

全国第1次农业学大寨会议结束后,1975年9月l5日,盂县治理乌河工程正式开工。来自全县25个公社和各机关学校等部门的治理大军5600余人,带着行李铺盖和后勤人员,开赴盂县西部地区,开山炸石,垒坝垫地,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大运动。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筑坝2.1万米,造地3000余亩,护村12个,1976年6月20日工程竣工。

入冬以后,全县集中精力打了3个大战役,第1个战役是在上年大地封冻前,建设高标准海绵田整修二坡地20万亩;第2个战役是治理沟、湾、滩,动土、石960万立方,完成工程600处,新增土地13000亩;第3个战役是大面积整修二坡地,整修土地32万亩,新增水浇地7200多亩。在农业学大寨后期,盂县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崭新成果。

十三

粉碎“四人帮”后,学大寨运动已经接近尾声,从1978年春天开始,“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呼声渐渐盖过“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历时十五年多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落下了帷幕,也逐步成为历史。

从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到结束,已成过往。关于“学大寨”运动的有关是是非非,我们不加评说。但是,农业战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十几年中一心一意学习周总理为大寨人总结的三句话,“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寨精神,基本值得肯定,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怀念!

(第三次改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